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文明帝國小吃攤?古文明的免洗餐具、快餐車與都市考古學

2021/09/03 轉角選書

 圖/Google Art
圖/Google Art

▌本文摘自《城市、演化、人: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臉譜出版,2021)

我以考古學家的經驗向大家保證,難看的文物到處都是。其中,有一種出了名難看的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斜邊碗(bevel-rim bowl),我們暱稱這種碗為BRB。斜邊碗約略和吃早餐穀片的大碗一樣大,又像一般的花盆一樣有厚邊和平底。由於碗邊稍厚,即使碗身油膩或溼滑亦能輕易用單手拿起,放下來的時候也不會傾倒。

它有如古代的免洗杯,量產後可能只用一、兩次,然後就全部被丟棄,有時候是手工製作的,有時則用模具製作,但一定都粗糙不平,使用的黏土顯然沒經過太多處理,只求碗身不會散開就好,然後再經過低溫燒烤製成。它不只是看起來像個廉價的東西而已,它「就是」個廉價的東西。我在密西根大學讀研究所,每年的博物館員舞會上,學校收藏的斜邊碗幾乎年年得到「最醜陋文物獎」。

然而,美索不達米亞BRB的醜態,本身就透露出都市環境裡關於製造、消費和丟棄垃圾的點點滴滴。斜邊碗和免洗杯一樣用來盛裝飲食:大約公元前三千多年前起,最早的城市在美索不達米亞興起時,斜邊碗便是給城市裡的工人盛裝食物的容器。此時的經濟體系是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大量進行交易,因為這個時候還沒有錢幣。

大量製造、用過即拋的斜邊碗(bevel-rim bowl)。 圖/<a href...
大量製造、用過即拋的斜邊碗(bevel-rim bowl)。 圖/取自youtube截圖

事實上,都市性的出現比金錢早了超過三千年,所以許多蓬勃發展的都市經濟全都憑靠以物易物、信用、日後互惠回報,以及生產者、經銷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社交關係。用拋棄式的碗來獲取食物,便解決了技術專精化之後的一個問題:一個人假如一整天都在織布或蓋樓,就不可能還有時間去耕地種糧食。

我們現今面臨相同的挑戰:我們在辦公室或工廠工作是在謀生,但不是在直接耕種食物。假如我們想要把我們的勞動換成食物,我們就需要中介機構,像是市場或其他可以提供我們糧食的單位,這樣我們回家後才有食物給自己和家人吃。

對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來說,中介機構是都市裡的神廟。神廟的塔廟位於市中心,外觀有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周圍一大片的建築群經常是各種商店和祭司住宅;在布拉克、巴比倫等古城,神廟是全城的核心機構之一。神廟是複合功能的機構,除了奉祀某個神明之外,由於君主會奉獻給神廟,因此還有金庫的功用。神廟會再將奉獻的農牧作物分配給神廟裡的工人,包括受僱織布的大量女工。由於在這些機構工作的人數很多,古代遺址裡被丟棄的斜邊碗多得驚人,可以和現今人口最密集處的垃圾堆相比。

位於伊拉克,拍攝於2015年的巴比倫古城殘跡。 圖/路透社
位於伊拉克,拍攝於2015年的巴比倫古城殘跡。 圖/路透社

 圖/19世紀畫家Edwin Long所想像繪製的巴比倫新娘市場。
圖/19世紀畫家Edwin Long所想像繪製的巴比倫新娘市場。

「拋棄式文化」的概念乍看之下有違常理。跟凡事自己來的鄉下相比,在都市過日子昂貴了許多;另外,都市裡的人必須設法把食物運送到都市,又需要從事新型態的職業,跟以前相比已經更加忙碌了,此時每一項物品不論是原料或成品本身都需要付出運輸成本,把東西做成用完即丟不是完全不合理嗎?前面我們已經看過老祖先製作手斧遠超過他們實際所需的數量,以及製造、穿戴珠子時,將越來越多的珠子串在一起,藉此在社交溝通上讓他們顯得「更大聲」;由此可知,早在都市性興起之前,物質的數量已有某些心理上的效應。

人類不是到了城市才有取得與展現物品的欲望,但都市裡的生產規模更大、速度更快,欲望因而加快。

垃圾也有社會意義,因為它會指出家庭的地位狀態。想像一下你會怎麼判讀你鄰居今天的垃圾:如果回收箱裡有一堆酒瓶,就表示他們開了一個大派對。垃圾是富裕的明證,明確表示丟掉這些東西的人有能力用掉這個容器所裝的內容物,或者將舊物汰換成新物。

美索不達米亞的居民就算已經擁有很多碗,仍然想要更多的碗,這點並不讓人意外;另外,既然有了「更多」碗,他們一定會想要碗裡有更多的食物。若要加入這種快速時尚的風潮,唯一的方式就是將一些東西清走,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丟棄,可能是直接扔進垃圾堆,或者送給想接收遺棄物的人或機構。整體來說,垃圾「太多」並不是「現代」的問題,而是「都市」的狀態。

此為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壁畫,描繪一名傭兵喝啤酒的畫面。 圖/維基共享
...
此為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壁畫,描繪一名傭兵喝啤酒的畫面。 圖/維基共享

來自埃及第二十王朝戴爾美迪納(Deir el-Medina) 墓室壁畫,描繪了一...
來自埃及第二十王朝戴爾美迪納(Deir el-Medina) 墓室壁畫,描繪了一對埃及夫婦正在收割莊稼。 圖/維基百科

垃圾不只是物質消費的副作用而已,有些物品製造出來就是為了用後即丟。在古馬雅文明裡,人偶大多是殘破出現在垃圾堆。這不是因為當時的人手腳笨拙或對這些儀式用的人偶不敬。事實正好相反,因為這些人偶製造出來就是要給人打破的;考古學家發現這些人偶時,大多不是在神廟、祭壇等使用環境裡發現的,而是在家庭垃圾堆,不論住戶貧富皆有發現。

即使是今日,刻意打破東西和意外損壞截然不同。新船下水時,我們會在船首擲破一瓶香檳酒。闔家過節時,我們會「為了好運」折斷火雞或雞的許願骨。猶太人在婚禮上踩破玻璃杯或其他物品,來象徵兩千年前羅馬人摧毀耶路撒冷第二聖殿,並且為大喜之日帶入幾分莊重。華人在喪葬和中元節時焚燒紙錢,而且假錢與真錢都有可能拿來燒。

眼尖的考古學家在緩緩步行時找到各種古代文物,再細小的碎片也能成為線索,讓我們推敲古代的經濟與社交互動,以及個人與家庭活動累積下來的影響。有一片碎石一定是從遠處山上的礦場來的,因此表示有遠方來的供應者和當地的商販,讓此地得以接觸遙遠外地。

一個金屬工具碎片的背後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結合原料、製造技術和配送路網,將這個物品從專業工匠送到使用者的手上,而且中間往往還經由行賈、定期的市集或中介的城鎮。陶器碎片是考古學家最好的朋友:它們堅固耐摧,只需要一小片就能知道原本的陶器是廉價容器或精心製造的餐具。如果這個碎片來自杯緣或甕底,我們便能分析碎片的形式、紋路和製作方法,進而推知當時的運輸型態、儲藏食物的方法和飲食文化。

埃及第十二王朝時期的雕像,描繪了工人們正在磨麥粉、烘烤食物與釀酒,推估約為西元前...
埃及第十二王朝時期的雕像,描繪了工人們正在磨麥粉、烘烤食物與釀酒,推估約為西元前2050-1800時期。 圖/維基共享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古城出土的陶片數量十分驚人,相較之下,我們發掘最早的農業聚落時,一整季的成果可能連一個盒子都裝不滿。現今重視環保的人就算盡力遵守垃圾減量、再利用、回收的原則,垃圾量可能還是會讓人皺眉;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垃圾不應該被視為羞恥,而是一種讚頌。

垃圾表示我們將城市打造成個人獨立自主與全家夢想之極致表現,因為我們往往會透過量產、相對廉價的物品來達成這些期望。一件新的T恤指出我們參加了一場馬拉松或慈善活動,一頂帽子表示我們讀過某一間大學或參加某個社團。

另外,磨損痕跡能說明我們是怎麼使用這些物品的,或者這些物品對我們有什麼意義。一件校友運動衣已經起了毛邊,如果是別件衣服,我們可能就丟了,這說明我們非常珍惜這個連結。一個咖啡杯上有小孩子快快樂樂的塗鴉,讓我們想起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在年幼的時候跟自己有多麼親近。櫥櫃裡一大疊的外帶紙盒(當代的BRB!)更提醒我們,鄉下的農業是透過一層層中介的運輸網路和餐廳才連結到我們。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多樣的種族和社群會造成一個十分美味的特色:現成的餐點。不論在曼哈頓、巴黎、奈洛比或曼谷,「外帶餐點」是現今都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用餐方式更是跨越各個收入階層:我們可能會看到建築工或郵差在路邊享用一片披薩或一盤炒河粉,也可能看到穿制服的外送員到豪宅送餐。

但這和現代城市裡的其他東西一樣,不是新創的概念。考古學家也在古城找到外帶餐點存在的證據,在市集發現成堆的容器和處處可見、個人分量的廢棄容器。美索不達米亞的斜邊碗究竟是做什麼用途的?這種碗廉價但堅固,粗糙的表面讓人即使滿手油膩仍能輕易拿取,相較於塑膠免洗餐具其實還有一些優勢。

考古學家在龐貝城發現了好幾百間商店,其中有相當多是外帶餐飲的店鋪。事實上,各地的古羅馬聚落都有許多外帶餐飲店和其他商店,考古學家史蒂芬・艾利斯(Steven Ellis)還因此驚嘆街景「被商店占據」。

埃及一處市場。 圖/法新社
埃及一處市場。 圖/法新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埃及一處市集。 圖/美聯社
埃及一處市集。 圖/美聯社

這樣造成一種我們覺得非常熟悉的景象,如同我們現今回家、上班或上學時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會經過各種餐廳、販賣亭、攤販和餐車一樣。世界各地的古城都能找到相同的經驗。在阿茲特克帝國,華麗彩繪的書籍裡有市集中塔馬利玉米粽(tamale)小販的圖像,顧客購物時小歇片刻,在各種口味中選擇自己想吃的:鮮肉玉米粽、原味玉米粽、火烤玉米粽、魚肉玉米粽、水果玉米粽、火雞蛋玉米粽、兔肉玉米粽……如果特別挑嘴,還有用蜂蠟、蜂蜜和玉米花製作的玉米粽。

吳哥城內壯麗的巴戎寺建於十三世紀,寺中的雕刻對日常飲食多所描繪,浮雕圖像可看到有人料理大鍋的食物,生火烤大串的肉。曼谷大皇宮玉佛寺建於十四世紀,華麗的庭院裡有各種描繪日常生活的繪畫,其中包括小販隨意在皇宮牆外叫賣,光顧的客人有士兵、旅人和當地的年輕人。

不論是消費者或生產者都喜歡外帶食物:對消費來說,他們有更多元的選擇,對生產者而言則代表更多商機。對剛剛來到城市、兩手空空的新居民來說,這是通往財富之道,只要一開始稍稍投資購買原料,就能用自己的勞力來賺取收入。對女性而言,這更是都市裡重要的創業利基,讓她們能養活自己的家庭。

圖/維基共享:位於義大利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的一處快餐店遺跡。赫庫蘭尼姆是少數幾座建立西元前 6 至 7 世紀並且長久繁榮的城鎮,後來和龐貝城一樣,於西元79年遭遇維蘇威火山爆發而淹沒,但至今仍有部分遺跡完好無損。

今日的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城鎮遺跡。 圖/路透社
今日的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城鎮遺跡。 圖/路透社

位於義大利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的一處快餐店遺跡。赫庫蘭尼姆是少數...
位於義大利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的一處快餐店遺跡。赫庫蘭尼姆是少數幾座建立西元前 6 至 7 世紀並且長久繁榮的城鎮,後來和龐貝城一樣,於西元79年遭遇維蘇威火山爆發而淹沒,但至今仍有部分遺跡完好無損。 圖/維基共享

曼谷大皇宮有一幅圖像,畫出世界各地女性攤販的情景:她坐在毯子上,面前擺了兩大鍋的食物、一個水瓶、大串的香蕉和一疊的碗,忙著招呼一位女客人和一個小孩子,小孩子興高采烈地指著美味的食物。這個普遍可見的都市景象,讓人想到種種經濟活動累積起來的能量,像是現代印度的茶亭、聖薩爾瓦多的普普沙玉米餅(pupusa)攤販和迦納的飲食攤(迦納境內的攤販有百分之九十是女性)。

一旦這些小販事業有成,從推車和攤位變成固定的店面時,各個「民族風」的社區在整座城市裡經常以食物為聚集的焦點,像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韓國城和小衣索比亞社區。外帶食物還有其他的經濟效益:自己的住宅已經十分擁擠,還要備齊各種食材和廚具,直接購買現成的餐點比較省錢又省事。

餐飲小販投身於規模經濟,更促成各種特色料理,讓大家可以享用更多樣的美味,而且廉價食物更是如此。紐約的貝果、德里的多薩餅(dosa)、上海的粥、墨西哥市的塔馬利、巴黎的可頌和聖保羅的克辛亞炸雞肉餃(coxinha),都是單價不高但難以少量製作的食物。如果只能在自己家裡製作,這些食物不可能變得那麼流行,也不會變成發源地的代表性食物。

圖為古代的啤酒。 圖/美聯社
圖為古代的啤酒。 圖/美聯社


《城市、演化、人:從消費文化到都市規劃,從中產階級到社會流動,從廢墟到網絡,人類與城市的6000年故事》

作者: 莫妮卡•史密斯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21/9/4

內容簡介:無論古今,無論世界何處,為什麼有那麼多城市?有些城市的歷史比它們所屬的國家更悠久,城市「大到不能倒」?6000年前,城市誕生,這項創新為人類帶來了壓力折磨、流行疫病、官僚主義,也催生了中產階級興起、消費文化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網際網路。住房短缺、交通堵塞、垃圾熏天、汙染蔓延、疾病孳生、犯罪橫行、族群衝突、仿冒充斥……現代城市生活的種種疑難雜症,都是古代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今日才有的新鮮事。城市的歷史不斷改寫,又時而重複。城市生活是人類的宿命,還是我們寧願沒有城市?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暗渡文明》:貪婪的文明搶救者?廷巴克圖手抄本事件

如果法老活到今日:埃及,文化遺產的保存政治

祕魯超時空巨貓:「納斯卡線」古文明的千年貓畫新發現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作者文章

3D建模復元的渾元龍模型,可能會用如蝙蝠般的薄翼飛行。 圖/路透社

親像飛龍飛上天:一窺恐龍「學飛」策略的《地球生命簡史》

2024/09/13
《星火》總共只有八頁,全部是手寫的,既沒有照片也沒有插圖,製作看來十分簡陋。但裡...

稍縱即逝的《星火》雜誌:1960年中國學生對大饑荒的憤怒呼喊

2024/08/30
「我既是沒有選擇的人,也已經不再處於最驚險的浪尖,實在沒有最佳的位置和認知給予最...

羅冠聰的香港備忘錄:深愛香港的港人,應該留守或離去?

2024/08/21
歌手惡棍被控參與黑幫犯罪,開庭過程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圖為惡棍2021年在 Lol...

子彈歌謠:當饒舌歌詞成為呈堂證供,犯罪與藝術之間的「鑽頭世界」

2024/08/14
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之間有何關聯?圖為示意圖:1961年1月...

國之興亡必有會計:《大查帳》讓政治領袖的財務責任無所遁形

2024/08/13
尼泊爾試圖擺脫印度威逼,在政治上與經濟上都極力向中國靠攏。圖為2015年印度突然...

條條大路通北京?「脫印親中」的尼泊爾,不平衡的邊界實景

2024/07/04

最新文章

3D建模復元的渾元龍模型,可能會用如蝙蝠般的薄翼飛行。 圖/路透社

親像飛龍飛上天:一窺恐龍「學飛」策略的《地球生命簡史》

2024/09/13
民族日的巴塞隆納街頭,上街遊行者揮舞著加泰隆尼亞旗。 圖/歐新社

加泰隆尼亞民族日:獨派的堅持,與巴薩足球俱樂部的發聲

2024/09/12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女角人設的「滿足男性凝視」與「作為主體的立體深度」,兩者有時衝突互斥、有時又能並...

解脫吧!遊戲「政治正確」的概念史,女性主義如何對話?ft.喬瑟芬

2024/09/10
在玩家社群中獲得高人氣的那些性感女角,她們在遊戲中的呈現也往往結合了性感與人設的...

To Be 吧!《尼爾:自動人形》性感有錯嗎?凝視的界線與對話

2024/09/10
左為登野城ルリ子(Tonogi Ruriko)、右為山里節子(Yamasato ...

二戰尾聲,臺灣島上的沖繩人:兩個石垣島家族的「臺灣故事」

2024/09/1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