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Blitz Spirit?從二戰到武肺,英國「民族精神」的動員神話與迷思

2020/04/11 轉角說

英國無論是政治或媒體輿論,在近期肺炎疫情爆發下,都微妙地提到了「Blitz Spirit」——大轟炸精神——英國人在二戰時如何在德軍激烈空襲下,保持著冷靜繼續前進,泰然自若地安度存亡危機。「大轟炸精神」跨越時空,如今再度成為英國動員防疫的精神象徵。 圖/美聯社
英國無論是政治或媒體輿論,在近期肺炎疫情爆發下,都微妙地提到了「Blitz Spirit」——大轟炸精神——英國人在二戰時如何在德軍激烈空襲下,保持著冷靜繼續前進,泰然自若地安度存亡危機。「大轟炸精神」跨越時空,如今再度成為英國動員防疫的精神象徵。 圖/美聯社

主持人/編輯鎮宏、七號

「疫情當前,真的可以 Keep Calm and Carry On...?」隨著英國的武漢肺炎疫情加劇,從英國女王極為罕見的「防疫演說」、到首相強生病倒入院,嚴峻升溫的情勢都讓英國人受到極大的衝擊。面臨歷史上罕見的危機時刻,英國無論是政治或媒體輿論,都微妙地提到了「Blitz Spirit」——大轟炸精神——英國人在二戰時如何在德軍激烈空襲之下,還能保持著冷靜繼續前進,泰然自若地安度存亡危機。「大轟炸精神」跨越時空,如今再度成為英國動員防疫的精神象徵;但歷史面貌從來就不是一個面向而已,Blitz Spirit 存在著許多當年非常時期的特殊脈絡,刻意美化的民族精神號召,卻容易忽略當時在轟炸底下的社會問題、社會大眾的真實心理和階級困境。Blitz Spirit的迷思,真的能帶領英國人走出疫情陰霾?

▌請點閱下方收聽

英國自疫情爆發以來,政府的防疫政策飽受各界質疑。無論是「群體免疫」的說法、或是只針對重症患者進行檢測治療,都讓輿論對於英國防疫佈署感到困惑甚至從三月至今,政府為了因應檢測試劑、呼吸器等醫療物資缺乏,集結軍工廠、車廠組成「國家隊」,但是至今仍未達到原先承諾的產能,因此被輿論批評是「佛系防疫」。不過,英國現今的混亂局勢,與長期搖搖欲墜的健保體制(NHS)有關。

自2010年保守黨執政後,為改善健保連年虧損、強調效率的背景下,針對NHS展開預算刪減與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但是在看似提升效率背後,不僅醫院病床數減少、醫療品質因為工時調整以及業績壓力而下降,原先由於高齡化而仰賴移入人口填補人力空缺的NHS,在脫歐前後的排外、民族主義興起下,許多外籍醫護離開英國後,面臨更大的人力、醫療資源的缺口。因此在當前的疫情爆發時期,難以有足夠的能量迎擊病毒的快速蔓延。

隨著英國進入「全境封鎖狀態」後,近日死亡人數仍持續創下新高,面對難以防堵的疫情危機,英國人民心理承受了巨大的衝擊。於是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英國女王在4月5日向全國進行罕見的「特別演說」,女王在演說中特別藉由自身在1940年的戰時經驗,希望鼓勵英國人民度過眼前難關,女王演說仔細斟酌使用的字句,儘管沒有直接明說,卻能讓英國人聯想起歷史上曾經面臨的戰爭危機時刻,以及所謂的「大轟炸精神」(Blitz Spirits)。

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英國女王在4月5日向全國進行罕見的「特別演說」,女王在演說中特別藉由自身在1940年的戰時經驗,希望鼓勵英國人民度過眼前難關,儘管沒有直接明說,卻能讓英國人聯想起歷史上曾經面臨的戰爭危機時刻,以及所謂的「大轟炸精神」(Blitz Spirits)。 圖/美聯社
在如此艱難的時刻,英國女王在4月5日向全國進行罕見的「特別演說」,女王在演說中特別藉由自身在1940年的戰時經驗,希望鼓勵英國人民度過眼前難關,儘管沒有直接明說,卻能讓英國人聯想起歷史上曾經面臨的戰爭危機時刻,以及所謂的「大轟炸精神」(Blitz Spirits)。 圖/美聯社

「大轟炸精神」一詞起源自英國在二戰時期面臨德軍的空襲,人民在生死交關的危機下,依然能夠泰然自若地仍照常生活、堅忍不拔。近年由於英國面臨國際經濟危機、脫歐以及疫情時期,Blitz Spirits又成為反覆被提起的字眼,以「歷史為鏡」作為當前難關的心理支持、或成為政治與媒體凝聚國族意識的關鍵詞。

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後,不斷藉由閃電戰向西推進,並在攻陷歐陸後,朝向英國展開攻勢。1940年擊潰英法聯軍,而引發了當時大規模撤離行動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即便撤退行動成功,在當時不只是許多軍人因創傷症候群無法重回戰場,德國緊接著便展開大轟炸行動,除了重創了英國的軍工業發展,也讓民心受到巨大衝擊。

在遭受空襲且四方無援的無助氛圍下,英國戰時新聞部設計了一系列標語,其中「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英國在無差別轟炸下,堅持不投降、人民繼續原先的生活方式,一起度過眼前難關的意志——除了用以安撫戰時的恐慌心靈,更成為英國二戰時期的重要象徵。

當時,官方所產出的內容,不僅是為安撫國內民心,同時也是試圖向國際——尤其是美國——宣傳英國在戰爭時期的堅毅精神。藉由紀實影像、美國駐英記者的戰爭報導,向美國輸出英國人民繼續維持日常生活運行、勇敢不畏戰爭的「大轟炸精神」,讓美國社會了解、同情英國的遭遇,進而影響美國的參戰決定。

1940年德軍擊潰英法聯軍,引發了當時大規模撤離行動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即便撤退行動成功,在當時不只是許多軍人因創傷症候群無法重回戰場,德國緊接著便展開大轟炸行動,除了重創了英國的軍工業發展,也讓民心受到巨大衝擊。 圖/美聯社
1940年德軍擊潰英法聯軍,引發了當時大規模撤離行動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即便撤退行動成功,在當時不只是許多軍人因創傷症候群無法重回戰場,德國緊接著便展開大轟炸行動,除了重創了英國的軍工業發展,也讓民心受到巨大衝擊。 圖/美聯社

當時,官方所產出的內容,不僅是為安撫國內民心,同時也是試圖向國際——尤其是美國——宣傳英國在戰爭時期的堅毅精神。 圖/美聯社
當時,官方所產出的內容,不僅是為安撫國內民心,同時也是試圖向國際——尤其是美國——宣傳英國在戰爭時期的堅毅精神。 圖/美聯社

雖然在戰勝後,英國成功建立了其奮勇抗戰的形象,但也因為二戰大幅削弱國力,於是大轟炸時期成為了邱吉爾口中「英國最後、最好的時刻」,並且形塑出近代英國的民族精神典範。

「大轟炸精神」從二戰結束以來,一再在政治場合中出現,尤其是近年在脫歐議題上,其英勇奮戰、抵抗「外敵」等象徵,再度受到脫歐派政治人物與媒體強調使用。

直到近期武漢肺炎疫情在英國爆發後,面對病毒侵襲,這個代表著民族堅毅抗戰的精神又再次被提起。從《每日郵報》、《太陽報》等媒體的疫情報導中時常使用的戰時詞彙,又或是英國女王「特別演說」分享二戰經驗的巧妙暗示,都試圖將民眾帶回當時艱困卻勇敢的戰時記憶。

但是英國的歷史學者也質疑,將大轟炸精神與疫情做類比真的妥當嗎?事實上,兩者在邏輯與脈絡有其不同之處。

不僅「大轟炸精神」強調「全力維持正常生活」——不強制避難、沒有停課停班,人民照常出門——的態度,與英國現在需要居家隔離、遵守限制守則的「全境封鎖狀態」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英國伯明罕大學歷史學者強納森.博夫(Jonathan Boff)也強調,大轟炸事實上是經過政府官方的刻意塑造、美化的集體概念,在堅毅與團結的表現背後,卻是由社會的階級差異以及政府避難政策漏洞所形塑而成。

「大轟炸精神」強調「全力維持正常生活」——不強制避難、沒有停課停班,人民照常出門——的態度,與英國現在需要居家隔離、遵守限制守則的「全境封鎖狀態」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圖/美聯社
「大轟炸精神」強調「全力維持正常生活」——不強制避難、沒有停課停班,人民照常出門——的態度,與英國現在需要居家隔離、遵守限制守則的「全境封鎖狀態」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圖/美聯社

英國伯明罕大學歷史學者強納森.博夫(Jonathan Boff)也強調,大轟炸事實上是經過政府官方的刻意塑造、美化的集體概念。 圖/美聯社
英國伯明罕大學歷史學者強納森.博夫(Jonathan Boff)也強調,大轟炸事實上是經過政府官方的刻意塑造、美化的集體概念。 圖/美聯社

在倫敦大轟炸期間,雖然許多地區都有遭受空襲,但德軍為了快速破壞英國軍工、製造業發展,特別集中火力在東倫敦的碼頭工業區,而這些地區多是貧民區或是中下階層家庭的居住地。他們在遭受大轟炸前,早已因為相較落後的發展與高失業率,成為被政府忽視的一群人。因此當地人民,在面對空襲展現出的「團結精神」,其實是放棄被政府救援、無可奈何之下的社區凝聚意識。

再加上時任首相張伯倫,即便在德軍進攻前,就已注意到歐陸的戰爭氛圍,但當時英國政府的政策仍有不夠完善之處。

像是避難規劃不完全,造成避難場所數量不足、人民在躲避空襲時,因防空洞建設瑕疵,在密閉空間中窒息或遭湧入的水流淹沒而死;並且在疏散法令的規定下,讓孩童與學校從城鎮撤離至鄉村地區,但父母卻留在城市中繼續工作,許多孩童在與父母分離以及城鄉文化衝突中,出現了霸凌與心理問題,因而在撤退不久便重回家中,但也因此產生戰後學童教育程度不一、失學比例高的窘境。

雖然為了因應戰爭時期出現的教育問題,政府在1944年制定了教育法案,解放當時的教育限制,延長國民義務教育,並且讓女性、弱勢族群都有了公平受教的基礎,但英國在二戰時期的政策漏洞,不只造成許多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也隨之衍伸出許多社會問題,然而種種卻在政府包裝與大眾文化的推動下,成為了展現英國民族典範的「大轟炸精神」。

「大轟炸精神」當中,在艱苦的戰爭時期,人民堅毅勇敢的團結精神是確實存在的,但是,戰時背後的問題,卻被官方所美化,甚至包覆在以民族主義為外殼的時代集體意識,讓人民無法看清背後所產生的癥結。如同歷史學者博夫強調,此刻對英國最重要的,是如何讓歷史錯誤不再重演,避免將當時的悲劇複製到英國的疫情發展之中。

在倫敦大轟炸期間,德軍為了快速破壞英國軍工、製造業發展,特別集中火力在東倫敦的碼頭工業區,而這些地區居民多是貧民或中下階層家庭。在遭受大轟炸前,早已因為相較落後的發展與高失業率,成為被政府忽視的一群人。因此當地人民,在面對空襲展現出的「團結精神」,其實是放棄被政府救援、無可奈何之下的社區凝聚意識。 圖/美聯社
在倫敦大轟炸期間,德軍為了快速破壞英國軍工、製造業發展,特別集中火力在東倫敦的碼頭工業區,而這些地區居民多是貧民或中下階層家庭。在遭受大轟炸前,早已因為相較落後的發展與高失業率,成為被政府忽視的一群人。因此當地人民,在面對空襲展現出的「團結精神」,其實是放棄被政府救援、無可奈何之下的社區凝聚意識。 圖/美聯社

時任首相張伯倫,即便在德軍進攻前,就已注意到歐陸的戰爭氛圍,但當時英國政府的政策仍有不夠完善之處。像是避難規劃不完全,造成避難場所數量不足。 圖/美聯社
時任首相張伯倫,即便在德軍進攻前,就已注意到歐陸的戰爭氛圍,但當時英國政府的政策仍有不夠完善之處。像是避難規劃不完全,造成避難場所數量不足。 圖/美聯社

在二戰期間,英國人民在躲避空襲時,因防空洞建設瑕疵,在密閉空間中窒息或遭湧入的水流淹沒而死。英國當時的政策漏洞,不只造成許多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也隨之衍伸出許多社會問題,然而種種卻在政府包裝與大眾文化的推動下,成為了展現英國民族典範的「大轟炸精神」。 圖/美聯社
在二戰期間,英國人民在躲避空襲時,因防空洞建設瑕疵,在密閉空間中窒息或遭湧入的水流淹沒而死。英國當時的政策漏洞,不只造成許多不必要的人員傷亡,也隨之衍伸出許多社會問題,然而種種卻在政府包裝與大眾文化的推動下,成為了展現英國民族典範的「大轟炸精神」。 圖/美聯社

「大轟炸精神」當中,在艱苦的戰爭時期,人民堅毅勇敢的團結精神是確實存在的,但是,戰時背後的問題,卻被官方所美化,甚至包覆在以民族主義為外殼的時代集體意識,讓人民無法看清背後所產生的癥結。 圖/美聯社
「大轟炸精神」當中,在艱苦的戰爭時期,人民堅毅勇敢的團結精神是確實存在的,但是,戰時背後的問題,卻被官方所美化,甚至包覆在以民族主義為外殼的時代集體意識,讓人民無法看清背後所產生的癥結。 圖/美聯社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推薦閱讀

「請照顧這隻熊,謝謝你!」英國經典《派丁頓熊》之父過世

深入倫敦地心:二戰防空洞的華麗再生

邱吉爾遊戲?英國的瘟疫讀報:在「王者之聲」中住院的染疫首相

急診室的崩潰之冬:英國健保「黑色警報」

轉角說

轉角國際編輯台:「在國際新聞之後,讀懂新聞;世界趨勢之前,掌握趨勢。」

作者文章

以色列大批民眾上街示威,抗議總理納坦雅胡濫權又不肯停戰,將他比做暴君、獨裁者。 ...

以色列逾10萬人上街反政府:納坦雅胡深陷政壇內鬥與「破壞憲政」指控

2025/03/28
香港首富李嘉誠。 圖/路透社 

李嘉誠賣巴拿馬港口給美國:中國不滿,但能夠插手破壞交易嗎?

2025/03/27
2024年10月30日,川普至威斯康辛州造勢,因現任美國總統拜登將川普的支持者稱...

回望2024/意外的熱門文章?轉角國際「深度專欄」閱讀排行榜

2024/12/27
海棠文學城的多位中國耽美作家被捕,遭判刑、罰款,引起眾多讀者不滿。 圖/抖音

海棠耽美作家抓捕案:多位中國作者遭重判,與警方「遠洋捕撈」的執法醜聞

2024/12/26
米雷伊在紐約證交所敲響開盤鐘。 圖/美聯社

被遺忘的報導:阿根廷狂人總統的「打掉重練救經濟」,後來呢?

2024/12/19
加薩人民面臨多年封鎖與空襲,以擅長運用有限物資度過生活。圖為2023年8月資料照...

站在「創傷同心圓」外側:面對加薩人道危機,我們如何伸出援手?

2024/12/11

最新文章

2017年11月3日,休士頓太空人隊在休士頓慶祝隊史上首次贏得世界大賽冠軍。
...

贏球治百病:作弊而來的首座世界冠軍,休士頓太空人隊如何走上自毀?

2025/04/02
儘管中國的GDP(特別是人均GDP)仍然比美國低得多,但自覺富有的中共仍不斷對外...

買來的「中華秩序」:中共的強國外交,揮霍多少經濟和人命代價?

2025/04/01
左為1930年代的維根斯坦,右為《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文化與價值》書封。
 圖...

寫給離散在世界角落之人:《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

2025/03/28
示意圖,2017年3K黨在維吉尼亞州集會,與民眾對峙。  圖/美聯社

美國的反智傳統:從1950年代至今,保守民粹為何仇恨知識分子?

2025/03/24
法國退休醫師勒史夸內,執業數十年間侵犯至少300名兒童與少年、少女。 圖/法新社

法國狼醫性侵案:300男女兒童受害,法規如何追討正義、防堵犯罪?

2025/03/21
左為中國動車和諧號,右為大讚中國高鐵的美國富豪馬斯克。
 圖/路透社、美聯社 

中國高鐵強,美鐵我就爛?馬斯克話術未提的高鐵燒錢難題

2025/03/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