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韓國氣候正義遊行側記:跨世代、勞工、女性因「氣候」於廣場重逢

2025年9月27日,韓國第七屆氣候正義遊行在首爾登場。雖然活動的表定開始時間是下午三點,但從下午一點左右,遊行人群就已經陸續集結到現場。集會主舞台的擴音器持續流淌著知名二世代偶像團體少女時代的名曲〈再次重逢的世界〉。集會遊行期間除了傳統工會社運經常播放的、肅穆的民眾歌謠,三世代偶像團體BLACKPINK的ROSÉ與「火星人」Bruno Mars合作的〈APT.〉等最新的流行歌曲也成為了主要的串場音樂,引發群眾們熱烈響應。
這一動向反映了自去年彈劾總統示威以來,韓國的示威文化正悄然轉變。當前韓國的社運不再侷限於表達悲壯的受難情緒,反而融入了具現代感且受到年輕世代喜愛的K-POP元素。這種改變不僅使活動氛圍更加活躍,也象徵著新生代青年積極參與社會行動,為此運動注入更多元的可能性。
在2024年底至2025年期間,韓國社會內外面臨了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巨大動盪,包括前總統尹錫悅實施戒嚴令和遭到彈劾。2025年3月,位於韓國東南部的慶尚南道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山火。火勢長達兩個月,不只對當地造成了嚴重影響,也對全國社會造成重大震撼。與此同時,遠在加薩走廊的戰火依然持續蔓延。政治環境的劇烈變動、極端氣候帶來的自然災害,以及戰爭和種族滅絕對生態環境的過度破壞,也都成為此次遊行的焦點議題,讓韓國社會大眾更深刻地意識到,全球氣候危機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
為何氣候議題的社會凝聚力近年擴大?
近年來,韓國舉行了多場與氣候議題相關的集會與遊行,包括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紀念活動、反對核能及火力發電廠的示威,以及針對造成重大環境污染的企業所發起的抗議。然而,這些活動的參與規模一直相對有限,頂多也只能吸引數百至千人左右。但從2019年開始,韓國氣候遊行的規模和影響力有了顯著的提升,當年的參與人數激增到超過7,500人。這一巨大的轉變反映了韓國社會對氣候議題日益增長的關注,以及一般民眾更強的集體行動意識。
相較於前幾年的示威活動,2019年以後氣候遊行能吸引如此大規模的參與,不僅響應了2018年瑞典氣候行動人士童貝里所發起「氣候大罷課」運動所帶來的全球性衝擊,更與韓國自身的幾項重要內部因素密切相連。這些內因在塑造韓國民眾對環境問題的危機意識及行動力方面,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第一是近年來,韓國在夏季頻繁出現極端熱浪,展現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強烈影響。作為位於溫帶氣候區的國家,韓國過去的夏季氣溫通常維持在30度上下。如果超過30度,大多會被認為是相對炎熱的天氣。然而,近幾年的情況更加嚴峻,首都首爾周邊的氣溫連續數日超過35度,而在2018年,甚至出現了創下歷史紀錄的39.6度高溫。這種比熱帶地區更加極端的異常氣候現象持續發生,使得韓國民眾更深刻地感受到,氣候問題不是遠在天邊、與自己無關的抽象議題,已經是威脅自己個人日常生活的迫切危機。
第二與氣候遊行主辦單位的議題設定和集結策略有關。如同上述,極端氣候逐步加深了人們對氣候問題的認識,切身體會到直接影響日常生活的威脅。面對這種轉變,活動主辦方也調整了策略——他們不再只聚焦於反核或反對政府的特定政策,而是將訴求擴展至「氣候緊急狀態」、更廣義且更具緊迫感的議題。正因如此,當年的行動口號精準地切和社會大眾的痛點,引發了強烈的共鳴。主辦方使活動內容更貼近群眾的需求,成功吸引更廣泛的參與者,得以達到超越以往的運動規模。
因此,2019年的氣候遊行顯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融合與多元化景象。不僅傳統環境保護團體成為遊行的重要力量,許多與氣候問題直接相關的群體也積極參與其中,包括動物保護組織、農業與漁業相關的協會,以及其他因生計受影響而關注環境議題的群體。令人訝異的是,擁核立場的陣營也因為重視氣候議題,即使在立場上與反核團體意見相左,也積極參加這次行動。
此外,令人注目的是,由於近年深刻感受到極端氣候對生活和未來的威脅,此次活動更是成功吸引廣泛年長世代和大量原本對政治冷感的青少年族群。年長世代為了子女的未來挺身而出,而年輕世代則是將氣候議題視為當下不得不解決的緊急議題。因此,2019年的氣候遊行以氣候問題為最大公約數,呼籲所有對氣候議題的群體們都應一同站出來,除了匯聚了進步派政治團體到政治中立群體在內的廣泛支持者,也展現了跨越不同世代與意識形態的強大凝聚力。
氣候危機的「正義轉型」—從氣候緊急宣言到氣候正義遊行
2019年,主辦單位全球氣候行動以「如果此刻不行動,我們的明日便不復存在」為核心口號,突顯出氣候危機的緊迫性,並將重點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強調環境問題本身。然而,從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期間,韓國的街頭集會一度陷入停滯,氣候遊行也只能以一人示威等形式展現。直到2022年,氣候遊行重新啟動,其訴求與論述也發生了顯著的轉變。最初專注於單一「氣候議題」的行動,逐漸擴展至更具全面性的「正義與不平等」的框架。例如,「氣候議題的不平等性」、「與社會弱勢群體的連帶」、「氣候的公正轉型」等概念愈發受到重視。
此演變表明氣候運動已不再侷限於單一的呼籲減碳,或簡單保護地球等抽象訴求,而是開始實質挑戰導致危機的深層社會結構,與制度的不公。這股轉換潮流也被稱為「氣候危機的正義轉向」,強調解決環境問題更需要正視制度性改革過程中,那些常被忽視的群體權益。尤其是在氣候危機面前,弱勢群體(如勞工、女性、性少數者、身心障礙者及移民等)面臨的威脅尤為嚴峻。2024年的標語「不只是改變氣候,而是改變世界」代表觀點轉向,強調徹底改變背後導致危機的社會與經濟結構。
到2025年,口號進一步演變為「以氣候正義連結廣場」,突顯以「氣候正義」為核心理念,將不同世代、群體與議題串連在公共空間之中,使廣場成為公民集體行動場域。
例如,在這次遊行中,煤炭發電廠的員工高舉「就算煤炭發電停止營運,我們的生活也不會因此而停下」的標語,呼籲在再生能源轉型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勞動權益及生計需求;女性團體強調在氣候災難下家庭照護壓力的提升,提出「氣候危機也是照護與生存問題」的主張;性少數團體則指出,在缺乏法律保障的情況下,面對災難時他們更容易陷入脆弱處境——因此氣候正義其實超越環境範疇,直接涉及基本人權。
移民團體也著眼「氣候難民」問題,主張氣候變遷加劇跨國遷徙壓力。許多在地住民因為極端氣候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山火、洪水等氣候災難被迫離開家園。因此氣候正義轉型不可侷限於單一國家內,更需突破國界,建立更包容性的國際合作與公平制度。而身心障礙團體則強調在危機中基礎設施無障礙設計不足的問題,使他們在災難情境中首當其衝。因而他們主張「正義轉型」應更加全面且杜絕任何形式的排除和歧視。
由此可見,勞工、女性及各多元少數群體一致地將氣候危機視為一場超越生態的「複合性災難」,認為影響可能加劇既存的社會不平等。他們透過自身具體經驗與權利訴求,將各自議題融入氣候正義運動之中,明確展現自身作為正義轉型行動的重要角色。
在這樣的脈絡下,氣候正義遊行的規模有了相當顯著的擴展。最近幾年的氣候遊行都展現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能保持突破三萬人的基本規模,近幾年韓國普遍對公共議題表現冷漠的社會氛圍中,這樣的氣候遊行尤為突出,其規模遠超過其他一般的社會運動。
彼此相互連結的體感,再次與民主主義廣場相逢
2025年的集會既繼承了先前廣納多元聲音的包容性,又與2024年底到今年度的政權更迭、國內環境災難息息相關,更和在經濟發展為名之下,過度開發和國際戰爭所造成的環境破壞緊緊扣連。相較於過去尹錫悅政權大力鼓吹核能發電,和極力推崇核能發電,現任李在明政府雖然以新面貌登場,但在以人工智慧、半導體等技術驅動的尖端產業發展路線中,仍以加速資本主義增長為主要目標。在此面前,氣候危機和勞工的權益完全被忽略。
與此同時,在釜山加德島、濟州城山以及全羅北道的新萬金等地,一系列的機場建設計劃如火如荼地推進,還有國家公園纜車、新的水壩建設等開發項目也在持續進行。這些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大多缺乏嚴格的環境評估,社會也高度關切,是否會濫用開發、對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另一方面,今年的集會主題呈現了更多元化的趨勢,其視野不僅限於於韓國國內和人類中心主義,也延伸至「非人類」動物的權益。在過去氣候正義遊行中,動物權的議題並沒有受到積極關注。然而,動物也是氣候危機的受害者,牠們既無法在極端氣候下使用冷暖設備,也因行動受限而無法輕易逃離災害。因此部分行動者發出了「在談論氣候正義時不應排除動物」,以及「沒有動物解放,也就不會有氣候正義」的聲音。在遊行中,不僅有動物庇護所(animal sanctuary)等動物權行動者的參與,還有關注昆蟲、海洋物種等團體和行動者,共同強調所有物種都該被保護。
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也將巴勒斯坦議題納入其中,強調韓國政府跟以色列軍事佔領加薩之間的有結構性共謀。運動者指出,韓國石油公司透過能源交易,間接支持以色列,這種全球資源流動不僅加劇戰爭,也延續了氣候危機。巴勒斯坦因長期被佔領,水資源被掠奪、土地使用受限,使其在氣候災難下更為脆弱,成為典型的「氣候脆弱性被政治壓迫放大的案例」。因此,韓國的行動者主張,沒有巴勒斯坦的自由與解放,就不存在真正的氣候正義,呼籲將反殖民與反佔領的議題納入氣候運動的核心。
這次集會的主題曲〈927氣候正義之歌—連結廣場>的前兩句歌詞即是「民主主義、氣候危機、不平等的世界都相互連結。讓我們以尊嚴、平等的方式,為所有人一同改變世界。」而927氣候正義遊行共同執行委員長黃仁哲在開幕致詞中高聲疾呼:「民主主義的廣場與氣候正義廣場緊密相連。在氣候與民主危機中奮力守護生命的每個現場,也就是我們的廣場。」他強調從半地下房、農田、發電廠區域、雪岳山、新萬金到巴勒斯坦都「彼此相互連結」,呼籲參與者應一同清除氣候正義的障礙、才能開創嶄新道路。在集會尾聲,代表不同世代與身份的12人共同朗讀《以氣候正義連結廣場》宣言:
「我們是市民、農民、勞工,也是世界各地的在地居民。
「多元的身體與聲音正以氣候正義之名相互連結,讓我們以氣候正義串聯所有的廣場。」
2025年氣候正義遊行不僅是一次環保與社會議題的集體行動,更展現了跨世代、跨議題的廣場之間的相互連結。從韓國本地的極端氣候災害到少數族群的權益,更將其關聯連接到遠在加薩的戰爭創傷。藉此,參與者們將「氣候正義」定位為超越國界、地域和身分認同的共同語言。
推薦閱讀

←上一篇
一封來自安寧病房的信:在有限的最後時日,和家人共築《完美的一天》
作者文章

2025年韓國氣候正義遊行側記:跨世代、勞工、女性因「氣候」於廣場重逢
最新文章

2025年韓國氣候正義遊行側記:跨世代、勞工、女性因「氣候」於廣場重逢

一封來自安寧病房的信:在有限的最後時日,和家人共築《完美的一天》

《我的怕水老爸》:在阿茲海默症的失序與崩塌之中,愛如何繼續被實踐?

為一個和好的世界成為酵母:評《教宗良十四世:從芝加哥、秘魯到羅馬聖座》

聽不懂就會死:當災難發生時,如何保障民眾避難的「災害語言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