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奈大旱災:印度千萬大城「缺水危機」,如何解渴?
水已經成為我們的神,比食物或黃金都還要重要...
當印度北部因豪雨成災,南部大城清奈(Chennai)卻從過去2個月以來,遭遇嚴重的缺水危機——受極端氣候衝擊,印度第六大城市清奈從今夏以來被熱浪席捲,加上連年降雨不足,四大水庫水位降至70年來最低,乾枯見底,城市供水系統幾乎失能;人口高達1,000萬的清奈,大部分市民只能仰賴政府每日出動水車,配水補給,不然就是花錢買水——或繼續等待,遲來的未知雨季。
為解燃眉之急,當地政府在7月緊急啟動「水罐列車計畫」,每日從其他城市運載250萬公升的乾淨用水到清奈。但官方供水系統的能量,依然遠不足以應付正常用水需求。杯水車薪的應急計策,也讓許多無奈的清奈人發聲,抗議政府長年忽視水資源管理與環境破壞,才是讓城市陷入乾渴地獄輪迴的「人災」。
但今年的「清奈大旱災」究竟有多嚴重?除了水灌列車,清奈政府還能怎麼「解渴」日漸惡化的水資源危機呢?
▌清奈:非洪即旱的極端之城?
「看看過去兩個世紀可以發現:(清奈)雨季總是難以捉模,純粹就是看老天臉色。」印度氣象專家約翰(Pradeep John)如此表示。
位於印度東南部坦米爾納杜邦的清奈,是該邦首府,也是印度第六大城。這座人口約1,000萬的城市,不只是印度汽車工業的心臟,有「南亞底特律」之稱,也是IT產業的重鎮(台灣鴻海富士康也有在清奈設廠)。但在極端氣候之下,急遽惡化的缺水危機卻深深衝擊這座快速發展的大城市。
如同印度大部分城市,清奈極度仰賴每年雨季帶來的降水,城市一年降雨量約80%高度集中於10月、11月的雨季高峰。但不穩定的雨季常不是帶來水災,就是乾旱。自從2015年的大洪災以後,清奈每年降雨量都偏少;2019上半年,坦米爾納杜邦的降雨量更短少了約24%。
熱浪來襲、地下水位不斷降低,降雨量不足讓水庫未能儲蓄足量用水;加上隨著城市迅速發展、大量人口湧入求生存,清奈過去30年的人口也爆量成長了3倍以上,水資源供不應求之下,這才爆發了清奈半世紀來最慘的一次乾旱,並成為印度這波旱災中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當城市供水系統能量大幅降低,自來水供給嚴重不足,有部分公司改讓職員在家遠端工作、也有餐廳暫時關閉,以節省用水。坦米爾納杜邦政府更從6月開始,每日發動9,800輛的水車,將從外地送來的水,有限配給分發。清奈市民們拿著五顏六色的塑膠大水壺,每日排上數小時的隊等待取水,也成了清奈乾旱的日常光景。只是,每戶人家能分到的水依然十分有限。
今年41歲的一名母親德維(K. Devi)向《美聯社》表示,她們家一天可以被分到六壺水的配額,雖然已心懷感恩,但這樣的水量大概只夠一家人一個禮拜洗一次澡、一次衣服而已,有時候她也只能自掏腰包買水湊合。
另一名住在清奈西南區的珊塔納(Anuradha Santhanam)則表示,過去一個月清奈的水價已經翻漲了4倍。前幾週1,000盧比的水(新台幣437元),現在得花上4,000盧比才買得到。有時候就算願意買水,也可能要等上幾天才能從其他城市地區送達。
陷入龐大供水壓力的坦米爾納杜邦政府,也在7月底緊急啟動了一項「水罐列車」的輸水計畫,成為了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
▌解渴第一式:開往清奈的水罐火車快飛
這輛被《美聯社》稱為「印度式獵奇」(Jugaad:指在克難有限的條件下,想出的替代方案)的水罐火車,一共有50節車廂。裏頭裝滿的水,來自邦內最大的梅圖爾大壩(Mettur Dam),總共約250萬公升。
每天日落時分,水罐列車會從坦米爾納杜邦的喬拉爾佩特鎮(Jolarpet)出發,橫越216公里長征,費時4小時後才在午夜前後抵達清奈。之後再由工作人員徹夜未眠將水輸送裝載到水車,清晨過後送往城市各個角落。
「民眾看到我們的水車簡直興奮得不得了。」在配水站工作的水車司機蘭格納森(Ranganathan)表示,缺水危機讓他一天得工作16個小時,幾乎連吃飯時間都沒有,像連轉軸一樣地四處送水,「如果有天我們遲到了,人們就會開始恐慌。不然還能怎麼辦呢?他們就像我的母親、我的姐妹,因為缺水而憂心。我們也只能挺身幫忙。」
清奈市政府主責城市配水與下水道管理的單位(CWSSB)表示,目前政府每天能供給約5億公升的水量,但這連城市日常用水量的一半都不到。預計將持續進行到年底的水罐列車計畫,總花費更估算高達9,400萬美元(約29.4億新台幣)。水罐列車計畫的工程主管拉朱(K. Raju)坦言:這確實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只是應急,但絕不是長久之計。」
事實上,這不是清奈第一次出動水罐火車。早在2001年的大乾旱,當局就曾透過火車從其他城市緊急輸送用水。在這之後,邦政府更立法推行安裝「雨水收集系統」(rainwater harvesting)的政策。
不過,原應強調雨水收集,回收再利用的環境永續政策,推行多年後為何仍沒能讓清奈躲過這次乾旱呢?
▌解渴第二式:雨水收集系統
坦米爾納杜邦所謂的「雨水收集系統」,是將流經地面、屋頂的雨水集流收集,經處理後貯存作為農業灌溉、工業與民生用水之用,或導入地下補強地下水,讓地下水位得以維持平衡,以減緩天然降雨不足帶來的缺水威脅。
2002年,坦米爾納杜邦前邦長賈亞拉利塔(J. Jayalithaa,任期為1991-2016)在歷經那次大旱後,決心推展雨水收集系統。立法規定該邦所有建築,都須安裝相應的雨水收集裝置。這也是印度實施類似政策的全國第一邦,一度被視為能讓清奈不再乾旱的救星;但16年後,當乾旱再次來臨,卻依然無法有效緩解城市之渴——
因為從無論是從一開始的裝置安裝,到後續的保養維持,清奈大部分的建築屋主根本沒有徹底遵守執行;當中違規情況最嚴重的,甚至是本應做好政策模範表率的政府各機關。
根據CWSSB數據,清奈截至目前設有89萬個雨水收集裝置,但卻未公布裝置維持狀態的有關資料;印度都市環保專家拉格達(Indukanth Ragade)與NGO「雨水中心」(Rain Centre)的創辦人拉格萬(Sekhar Raghavan),在2015年時的調查卻發現:
1,100個受調查建築中,許多警察局、政府辦公室、市政機關等公家建築,其雨水集水系統因為不當安裝、失修——管線破裂、堵塞,排水或者滲水孔洞等裝置壞掉——根本未能發揮功效。2016年賈亞拉利塔卸任後,走馬上任的坦米爾納杜邦政府也並未重視前朝的雨水收集政策。
此外,一般住宅的收集器安裝率、執行狀態也不甚樂觀。當地公寓房主協會會長的柯達(Harsha Koda)就表示,「我和我太太就像傳教一樣,到處宣揚(雨水收集系統)」,但似乎還是有很多居民,不願意採納安裝。官民皆不積極之下,立意良善的雨水收集系統也因此未能為清奈確實收集足量的水資源,甚至進一步涵養地下水層。
在2019年的乾旱來襲後,清奈許多環運人士、學者也紛紛呼籲,希望政府與民間能協力繼續發展雨水收集系統,才是永續發展、解決缺水問題的長久之計;不過,根據各家外媒以及印度當地媒體報導,坦米爾納杜邦政府近年傾向的水資源對策,其實是將重點放在發展海水淡化廠。
▌解渴第三式:海水淡化廠
緊鄰著孟加拉灣的清奈,目前擁有兩座海水淡化廠——北部的明久爾廠(Minjur Desalination Plant),及南部的奈梅利廠(Nemmeli Desalination Plant)——分別在2010年與2013年開始商轉。透過逆滲透(RO)技術將海水中的水與鹽份分離,區隔出淡水與「鹵水」(高鹽度海水)。
當中,斥資51.5億盧比(約22.6億新台幣)的明久爾廠,是印度全國最大的海水淡化廠之一。兩座海水淡化廠的每日產水量共約2億公升,目前佔清奈總供水量的三分之一,主要供應工業用水,並在缺水時期緊急供應民生使用。這兩座大型海水淡化廠,也讓坦米爾納杜邦成為印度僅次於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第二大海水淡化城市。
目前清奈政府也正在著手計畫,將在奈梅利再蓋一座新的海水淡化廠,每日可望為當地增加1.5億公升的飲用水。不過在清奈,海水淡化廠是否是資源永續利用的好解方?至今仍存有極大爭議。
馬德拉斯發展研究所(MIDS)的教授嘉納克拉珍(S. Janakarajan)過去就曾批評,海水淡化廠是「最懶人」的解決方式——斥資鉅額打造、耗費大量電力維持營運,但也相應帶來許多衝擊環境的疑慮。比如過程中產出的高溫鹵水,被排放到海洋後就可能破壞當地自然與漁業生態。
例如2013年,奈梅利廠就曾遭當地居民質疑違規排放鹵水,未依官方規定將高鹽度的海水排入650公尺深處的海裡,反而傾倒在沿海沙灘之上。此外,當地漁民也指控,自海水淡化廠商轉以來,受到排放鹽水影響,每年的漁獲量也越來越少。甚至當初興建工廠時,大量超抽地下水反而造成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下水鹽化等問題。
嘉納克拉珍等反對派認為,儘管清奈雨季不穩定,降雨過度集中,但年平均降雨量超過1,000公釐,比起中東等極度乾燥地區仍相對充足——真正的問題在於都市開發、濕地破壞、雨水收集失效,以及政府對水資源管理與基礎建設投資的稀缺,才會總是「留不住水」。
▌天災與人禍:極端氣候的缺水未來?
「根本沒人在乎那些濕地。」印度環保運動者賈亞拉蒙(Nityanand Jayaraman)向《BBC》表示。從1990年代開始經濟迅速起飛的清奈,其具有保水、涵養水源功能的大量濕地,也紛紛被開發。比如清奈的「IT走廊」(IT Corridor),便是蓋在帕利卡拉奈濕地(Pallikaranai marshlands)範圍內;恩諾爾溪濕地(Ennore Creek)現在不只有電力廠,部分地區甚至變成非法垃圾清倒場。
天災與人禍的加乘效應,讓缺水危機在極端氣候肆虐的21世紀,恐將持續惡化。根據《金融時報》,印度全國今年截至7月為止,降雨量比平均數值少了16%。除了乾旱最嚴重的清奈,包含首都新德里等城市,也都面臨缺水威脅。
「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最新報告更指出:印度在「水資源高度緊張」(extremely high)排名雖然只是第 13,但該國人口有13億,是榜上其他16國人口總數的3倍以上,用水需求極為龐大;供不應求更可能因此激化貧富對立、城鄉差距等水資源爭奪戰。
比如現代汽車等大型企業,在清奈本就設有自己的雨水收集系統與處理廠,受到缺水危機的衝擊相對小;但對貧民來說,無論是投資水資源建設,或甚至是花錢買水,都可能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這次乾旱危機,許多水商從清奈市郊或外地大量抽取井水,再輸往都市販售,也被批評是「黑水手黨」(water mafia)的行徑,「城市邊緣人」根本無力與之作對。
投書媒體的賈亞拉蒙則呼籲:其實無論是缺水或洪災,清奈都不該再被動消極地做一座等雨來的城市,而應該更積極思考水之於城市的價值、採取行動,善待涓滴之水和每吋土地。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