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與他們的產地(下):1938武統「德意志東疆」
負責接下希特勒各種發球的首位對手,是基社黨的多爾夫斯(Engelbert Dollfuß)。他出身農村,原為農業部長,任內處理農業減產的棘手問題得宜,因而聲望卓著,於1932年起擔任總理。
面對希特勒與奧地利納粹的內外夾攻,多爾夫斯採取的策略是:對外,向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靠攏,先讓奧地利變成義大利的附庸國,利用德義兩國對南提洛(Südtirol)問題的矛盾,在國際夾縫求生存;對內,則接受墨索里尼的軍援與控制,將奧地利轉變為法西斯獨裁,同時鎮壓住納粹、又能徹底消滅「蘇粹」(Sozi,意指社民黨人)。
這位人送渾號「毫米梅特涅」(Millimetternich)——身高約153公分——的多爾夫斯,其陰損的大招,著實把阿道夫的玻璃心給氣炸了。
▌多爾夫斯:奧地利的獨裁者
多爾夫斯成為奧地利法西斯獨裁者的過程,也可以被視為一場和希特勒賽跑的過程。1933年3月,多爾夫斯逮到了機會,終止國會運作。
當時,多爾夫斯有一項不甚重要的提案,以一票之差被否決,然而這關鍵一票卻引發爭議——因為有一位社民黨議員表決時跑去上廁所,讓同僚代為投票,故被基社黨抓住程序問題死纏爛打,要重新表決。
社民黨籍的國會議長倫納(Karl Renner)負氣之下,使出殺手鐧:辭掉議長之職,走下主席台參與表決(因為主席不能投票)。基社黨籍的副議長依法自動接任議長——現在社民黨就多一票了。惱火之下,新議長也依樣畫葫蘆,換大德意志黨人接任議長。最後這位也秒辭議長,以致於鬧成沒有人要當國會議長的僵局。
於是,多爾夫斯順勢把手一招,烙警察進來,把所有議員通通架回家去:沒人要當議長那就無限期休會了。奧地利第一共和的民主政治,就在這場突如其來如兒戲般的鬧劇中,荒腔走板地躺進棺材。接著,社民黨走體制程序打行政訴訟,多爾夫斯索性也把法院給關了。
就這樣,奧地利進入法西斯(或說:「模仿法西斯」)的時代。基社黨、護家軍、以及大德意志諸黨等右翼勢力,被多爾夫斯整合成「祖國陣線」(Vaterländische Front),實施一黨專政,各種典章制度和政治符號都模仿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但其政治意識型態為政教合一,要將奧地利改造為實現「上帝之城」的「等級制國家」(Ständestaat)。
法西斯成立的同時,也嚴法禁絕社民黨和納粹。潛入地下的社民黨人因而絕望地在1934年2月發動武裝起義,但隨即被血腥鎮壓。這場內戰,以社民黨的完全毀滅告終,也成為當今奧地利兩大黨——奧地利人民黨(ÖVP,戰後基社黨改組)與奧地利社民黨(SPÖ)——支持群眾間的歷史芥蒂與傷痛。
多爾夫斯以對社民黨的勝利結束第一回合,接著就換希特勒出手了——他永久結束了多爾夫斯的回合。
▌強國人不當嗎?文攻武嚇的統一前夕
希特勒於1934年7月中至威尼斯與墨索里尼首次會面,就奧地利問題會商。兩人進行了長時間密談——用德語。墨索里尼的德語程度並不太好,但礙於面子沒叫翻譯官,希特勒則操著他的奇葩腔一瀉千里,整場會談幾乎變成希特勒的個人脫口秀。然後希特勒就自顧自地以為把事情喬好了。
隨即在同月25日,希特勒臨時授意奧地利納粹發動政變,圍了總理府。希特勒的盤算是:軟禁多爾夫斯,逼其下台,同時控制住局面,扶植親納粹政權,也一併解決德義之間的矛盾。但實際情況卻是,納粹黨內部聯絡一團混亂,維也納納粹衝鋒隊的人馬先是被洩密,隨後急忙矇著上陣,結果直接把多爾夫斯給一槍斃命。同時也沒和後援協調好,政變者很快都被逮捕,整個局面迅速被祖國陣線控制住。
墨索里尼聞訊大為震驚:不是說好不碰奧地利?火速下令義大利軍隊壓向義奧邊境,準備介入奧地利政局。
希特勒的計畫全方面地搞砸了,但他顯然不在意,第一時間得知多爾夫斯意外死了,他爽了一整天:此刻他正在拜羅伊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聽他的華格納,真是爽上加爽。但隨後得知墨索里尼的軍隊已壓境,則又變臉暴怒:怎麼跟說好的不一樣!
這就是希特勒的領導風格:元首只做一貫戲劇性的表演:發飆、奔放、奇想天開,下面的人感動震服,但除此之外就是一頭霧水,只好各憑直覺和創意。而希特勒自己就像個情緒煉金師,把眾人的情緒激起來後丟鍋胡攪,看看最後能變出什麼結果。這種無政府式的暴躁混亂風格,決定了納粹日後無底線的恐怖基調。
義大利介入後,希特勒控制奧地利的計畫暫時受挫。多爾夫斯的繼任者舒施尼希(Kurt Schuschnigg)繼續推進法西斯路線,聯義抗德,但情勢已讓奧地利不得不逐漸向德國妥協。
由於義大利在1935年10月入侵衣索匹亞,被國際聯盟施以貿易制裁,只能回頭求助於德國,奧地利於是成為德義利益交換的犧牲者。除了失去了義大利這座靠山外,奧地利的輿情也已大為轉變,對德奧合併的呼聲再度高漲。
輿情如此的原因是:德國納粹上台後,全力發展軍工業,準備對外侵略。在大量軍事預算的心臟電擊下,硬是激起了德國的經濟榮景,頓時走出1929年後的低靡,失業率也從原本的22%猛降到6%。關於德國「大國崛起」的新聞報導加上納粹「強國」的宣傳轟炸,讓政治冷感、只想拚經濟的奧地利人艷羨不已。這時候,在奧地利納粹的內應策動下,又有越來越多群眾熱切擁抱大德意志帝國了。
1936年,德國納粹高層人物辦公室掛的德意志帝國全圖,就逕自劃去了東南一隅的「奧地利」國名。希特勒已稱奧地利人為「我的子民」,對奧地利領導人也不叫「總理」而只稱「先生」。然而這也和事實相去不遠了:舒施尼希的政權正快速被納粹滲透淘空。同年11月,希特勒邀舒施尼希赴貝希特斯加登會商,精心布置了一場鴻門宴。阿道夫火力全開的恫嚇表演都還沒開始,舒施尼希就已先驚得向隨從表示,後悔沒帶個精神科醫師同行。
1938年初,舒施尼希做出最後的抵抗,準備在3月13日發動統獨公投,策動民意爭取英法陣營支持奧地利維持獨立——但在外交孤立又曖昧搖擺多年後,這時才想靠向同盟國陣營,為時已晚。希特勒發出最後通牒:
你敢公投,我就武統。
同時,奧地利各地納粹也發動大批群眾示威暴動、幾近政變。
▌元首來了!一夕消失的國家「奧地利」
孤立無援的舒施尼希只能屈服,在3月11日宣布取消公投,並且辭職下台。他的下台宣言以這樣一句話作結:
天佑奧地利。(Gott schütze Österreich.)
現在你不公投了,那我呢?當然就閃電武統——就在隔天,納粹國防軍快速開進奧地利,往東長驅直入維也納。奧地利全軍放棄抵抗。
「元首來了!」奧地利鄉民們陷入狂熱,奔走爭看納粹進軍。原本對政治冷感、對統獨持觀望態度的多數人,此時也跟著「德奧一家親」、伸手行起納粹禮。人們擠在道旁、爬上樹、在窗台上歡呼......,教堂鐘聲大震,人海中每個人都莫名其妙集體感染了強國優越感。
希特勒終於在多年之後重返他的維也納、這個對他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學校」(die gründlichste Schule meines Lebens)、這個他眼中的「珍珠」(Diese Stadt ist in meinen Augen eine Perle!)。
1938年3月15日,希特勒在維也納英雄廣場前的霍夫堡新皇宮(Neue Burg),精心排演了一場激越壯闊的演講。面向廣場的皇宮大陽台前,誇耀地展示著各式軍儀,布置著傳統打扮的維也納少女、以及數以千計的熱情群眾演員:他們整齊地塞滿了廣場,爬上了周遭屋頂,有的還被攀掛在皇宮窗台上行元首禮。
阿道夫必定想起了年少在帝都維也納看戲時的幻想,而從現在起,整個帝都開始上演他的巴洛克戲劇。
拉開序幕的是一場場「擦洗派對」(Reibpartien):終於成為強國人的維也納市民歡欣鼓舞地把猶太人推上街頭,強迫他們趴在地上,擦洗日前舒施尼希公投留下的宣傳標語——他們把「分裂祖國」的帳算在猶太人頭上,要猶太人把街上所有「奧地利」的字樣通通抹掉。
透過羞辱猶太人,「奧地利」(Österreich)的國格與名字一夕消失。現在它被稱作「德意志東疆」(Deutsche Ostmark)——一個充滿古味的稱呼,一個只有在關於中世紀騎士的戲劇中才會聽到的名稱。
▌本文為《奧地利建國百年》專題企劃,系列連載中...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