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紅色維也納(下):直通法西斯的「紅黑惡鬥」

2018/11/07 黃哲翰

20世紀初的奧地利,威權舊秩序的「黑」與新菁英權威的「紅」激烈碰撞。圖為維也納右...
20世紀初的奧地利,威權舊秩序的「黑」與新菁英權威的「紅」激烈碰撞。圖為維也納右翼、基社黨的「少年護家軍」(Jugendverband der Heimwehr)。 圖/奧地利國立圖書館

在20世紀初的奧地利第一共和,我們看到:基社黨的「黑」反映了威權傳統與人民對過去舊秩序的緬懷,社民黨的「紅」則以新的菁英權威取代舊的官僚威權,驕傲地主導起新人類的啟蒙改革。

紅與黑在舞台上爭相展演巴洛克政治浮誇的戲劇風格,而劇場舞台下的大多數觀眾卻是政治的悲觀主義者、生活的享樂主義者、自詡「務實」的機會主義者——他們在餐館啤酒桌前的「男人議會」(Rat der Männer)上,對雞毛蒜皮的小事大發牢騷,犬儒地抱怨社會、謾罵政治。奧地利作家薩伊科(George Saiko)稱此性格為「徹底投降的邊緣控訴者」——他們都是為政治權威所主宰、被動無力的奴民。

正是這種最厭煩政治、最能逆來順受、最渴望和諧的臣民性格,能被浮誇的政治展演煽動出最脫韁的惡意和最偏激的直覺。當他們吞忍慍怒到受不了時,就會不計一切代價——包括擁抱民粹、種族歧視、為獨裁者歡呼——來維持自己不受干擾的安寧。

通往這條深淵之路的起點,是奧地利第一共和被迫做的兩難抉擇:要麵包還是要尊嚴?

要麵包還是要尊嚴?這是個問題。 圖/維基共享
要麵包還是要尊嚴?這是個問題。 圖/維基共享

▌你是哪國人之要麵包還是尊嚴?

對內,當局必須優先選擇尊嚴(也就是國家的「範勢」),關於經濟無法獨立自存的問題,唯一的解答只能是宣示追求「德奧合併」(Anschluss),在不向外族仇敵低頭的情況下,與「一家親」的德國「同胞」攜手共同生活。這是讓國民們還能勉為其難地認同新共和權威的最大公約數,尤其是說服那些懷念威權專制的前帝國臣民、以及那些分離主義盛行、不願和「猶太維也納」共組一國的地方各邦。

然而現實是,不但戰勝國與周遭鄰國反對德奧合併(法國、捷克尤為激烈),就連德國也不太想認這個「同胞」——德國既自顧不暇又不願得罪戰勝國,同時,有德國社論還酸了趁亂告白的奧地利不夠德意志:

奧地利人,特別是維也納人,他們對普魯士和北德從來都沒興趣啊。而且維也納的性格也太過東方了(Wien hat ja doch zu viel orientalischen Einschlag)。

困窘的奧地利當局,實際上不得不順從戰勝國,以換取外援與貸款。

對內,當局必須優先選擇尊嚴(也就是國家的「範勢」),關於經濟無法獨立自存的問題,...
對內,當局必須優先選擇尊嚴(也就是國家的「範勢」),關於經濟無法獨立自存的問題,唯一的解答只能是宣示追求「德奧合併」(Anschluss),然而現實並不總是如願。 圖/奧地利國立圖書館

「奧地利共和國」的威信嚴重受損。此刻的奧地利既當不成奧地利,也當不成德意志。

「奧地利」不受共和派歡迎,因為它聽起來太哈布斯堡了——比如第一共和之所以選擇巴奔堡王朝的紅白紅旗為國旗,正是要和哈布斯堡切割(巴奔堡王朝在哈布斯堡之前統治奧地利地區);但「奧地利」同樣難以得到專制派的認同,因為他們所想的是哈布斯堡,而不是哈布斯堡的領地奧地利。

「德意志」則嚴格說來只是臨時空降的概念,缺乏在地生根的國族敘事,除了對激進的大德意志主義者(在國民中約佔15~19%)有效外,無法真正說服多數群眾。此刻奧地利舉國上下所談的「德意志民族主義」,是部分仇外直覺、加上更多機會主義的混合體。

奧地利第一共和就在認同曖昧混亂的機會主義下,因戰敗國的經濟待遇問題,一面求助於「外族仇敵」,一面淘空立國威信。此時,誰上台執政,誰就得當沙包。

與哈布斯堡黃金切割。第一共和之所以選擇巴奔堡王朝的紅白紅旗為國旗(圖左),正是要...
與哈布斯堡黃金切割。第一共和之所以選擇巴奔堡王朝的紅白紅旗為國旗(圖左),正是要和哈布斯堡(圖右)切割(巴奔堡王朝在哈布斯堡之前統治奧地利地區);但「奧地利」同樣難以得到專制派的認同,因為他們所想的是哈布斯堡,而不是哈布斯堡的領地奧地利。 圖/維基共享

▌社民黨:從閃亮登台到灰頭土臉

1919年初至1920年6月,共和國首屆聯合內閣由左派的社民黨主導。此前的社民黨,直到一戰的最後一刻都還力挽狂瀾地維護哈布斯堡專制,當哈布斯堡王朝提議改組成聯邦帝國被多國否決後,才斷然轉而主張奧地利以共和形式建國、並大力推動德奧合併。社民黨主張德奧合併的理由,除了國家生計問題外,當然還有權力的考量:德國是工業大國,與之合併,社民黨才能擴大其權力基礎。

但是,社民黨這種從非國族的階級鬥爭史觀,突然轉為「德意志主義」的甩尾髮夾彎,首先就讓社民黨的支持者頗為精神錯亂。

社民黨的內閣總理倫納(Karl Renner)與代理黨魁兼外交部長鮑爾(Otto Bauer),以穩定奧地利就是穩定中歐局勢的關鍵為策略,竭力要說服戰勝國,並且採取迂迴策略,先等待戰勝國所提的秩序方案被證實為不可行後,「歸謬」(ad absurdum)地讓他們接受德奧合併。

社民黨直到一戰的最後一刻都還力挽狂瀾地維護哈布斯堡專制,突然轉為「德意志主義」的...
社民黨直到一戰的最後一刻都還力挽狂瀾地維護哈布斯堡專制,突然轉為「德意志主義」的甩尾髮夾彎,首先就讓社民黨的支持者頗為精神錯亂。圖為1919的倫納內閣合影。 圖/倫納圖書館

然而他們對戰勝國的期待終告破滅。1919年9月《聖日耳曼條約》簽訂,奧地利遭到嚴苛對待,其中最讓奧地利人感到屈辱的是:蘇台德區德意志人自決的願望遭無視、一系列德語區被劃給鄰國、禁止德奧合併、奧地利不得以「德意志奧地利」為國名。此外,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奧地利必須將資產都交付抵押,因而陷於信用破產、無力自理的惡性循環。

隔年,倫納又為了接受美國的物資援助,再度擠出國有資產作為抵押。雖然即時解決了糧荒,但卻已讓國債高築。這一切都被反對者算在社民黨頭上,將之視為叛國者、戰勝國的同路人。

民意基礎與社民黨在伯仲之間的基社黨(兩黨民意支持度都約四成),雖參與聯合內閣,但卻老謀深算地退居二線,讓社民黨上火坑烤。同時也與在野的大德意志諸黨一搭一唱,藉助仇猶與族群刻板印象的宣傳——「多瑙都會人 vs. 阿爾卑斯鄉村人」——來打擊社民黨的聲望。而奧地利的生計困境,則被扭曲簡化為「工人專政」的惡果。

倫納為了接受美國的物資援助,再度擠出國有資產作為抵押。雖然即時解決了糧荒,但卻已...
倫納為了接受美國的物資援助,再度擠出國有資產作為抵押。雖然即時解決了糧荒,但卻已讓國債高築。這一切都被反對者算在社民黨頭上,將之視為叛國者、戰勝國的同路人。 圖/奧地利國立圖書館

最諷刺的是,戮力主張德奧合併、且直到第一共和結束都不放棄「德意志奧地利」之稱號的社民黨,此時反而被視為德奧合併的阻礙者,被戴上「不德意志」、「猶太布爾什維克」的高帽。而許多原本反對德奧合併的人們,卻因為《聖日耳曼條約》所帶來的困境與屈辱,轉而成為德奧合併的堅定擁護者。

成為眾矢之的社民黨持續失血,1920年6月,基社黨趁勢終止兩大黨的合作。隨後的選戰激化成各自超展開的仇恨宣傳:社民黨提出神職人員退出學校與婚姻世俗化等改革,要對基社黨釜底抽薪;基社黨則繼續煽動反猶主義、並聲討社民黨為「摧毀基督教家庭」的極端無神論者......等等。自此正式邁入兩黨煽情惡鬥的升溫期。

選後,社民黨下野。自認為拱基社黨上台,就可以讓他們被當沙包打——不料從此社民黨就只能依附驥尾,直到其毀滅。基社黨自此開始了持續至1938年的執政。

1920年6月選戰,基社黨繼續煽動反猶主義、並聲討社民黨為「摧毀基督教家庭」的極...
1920年6月選戰,基社黨繼續煽動反猶主義、並聲討社民黨為「摧毀基督教家庭」的極端無神論者等等。自此正式邁入兩黨煽情惡鬥的升溫期。圖為當時基社黨的反猶海報。 圖/維基共享

▌基社黨的「鐵面教長」

基社黨對德奧合併的態度介於堅決反對和勉為其難之間。該黨的支持族群中,資產階級擔憂合併後無法與德國企業競爭,天主教會也擔憂和信奉新教的德國合併會失去其主宰地位,小市民與農民則多半對過去普奧之間的舊仇記憶猶深。(普奧戰爭時,指揮普魯士軍樂隊在維也納城門前大奏凱旋的軍樂家皮夫柯,他的姓「Piefke」至今仍被奧地利人用來蔑稱德國人。)

然而,在生計困境與恐懼「紅色維也納」(其各項「夢幻小清新」的社福政策,就是建立在向富人課徵重稅的基礎上)的一拉一推下,基社黨終究顢頇地往德奧合併靠攏。

甫上台的基社黨遭遇了與原先社民黨面對的相同困境,而此時在野的社民黨則緊咬基社黨對德奧合併躊躇被動的姿態不放,諷刺煽動、浮誇宣傳的表演能力,更是火力全開、甚於基社黨。基社黨在兩位上場犧牲打的總理先後被迫下台後,社民黨終於逼出了基社黨幕後操盤的大老——賽培爾(Ignaz Seipel)——出任總理。

在生計困境與恐懼「紅色維也納」(其各項「夢幻小清新」的社福政策,就是建立在向富人...
在生計困境與恐懼「紅色維也納」(其各項「夢幻小清新」的社福政策,就是建立在向富人課徵重稅的基礎上)的一拉一推下,基社黨終究顢頇地往德奧合併靠攏。 圖/維也納博物館

這位人送渾號「鐵面教長」(Prälat ohne Milde)的總理,卻在兩次任期內一槌定音:其透過國際聯盟,與各國簽訂日內瓦諸協定(Genfer Protokolle),直接以放棄德奧合併為條件,換來6億5000萬黃金克朗的貸款。此外並交出部分財政自主權,在國聯的監督下,發行新貨幣、進行財政撙節改革,還順勢搭便車,逐步削弱工人、廢除過去社民黨的社會主義新政。

1922到1926年的外援貸款,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奧地利的經濟惡局,惡性通膨也得以緩解。雖然社民黨急著批判賽培爾「喪權辱國」、阻礙德奧合併,但人民的生活現在既然稍可回歸常軌,對「一家親」的隔壁鄰居也就再度興趣缺缺了。這正反映了奧地利之德意志認同的機會主義本質。

奧地利並不因此就迎來平穩的政局。反之,此刻新共和卻加速向深淵滑落:一路以來,兩大黨各自擁抱極盡偏激的政治宣傳,但實際執政只能妥協,如此的落差激化了兩黨各自的極端側翼。兩個陣營分別都擁有準軍事組織——基社黨的「護家軍」(die Heimwehr)與社民黨的「共和防衛聯盟」(der Republikanische Schutzbund)——彼此仇視鬥毆,難以節制。

基社黨的「護家軍」(die Heimwehr)與社民黨的「共和防衛聯盟」(der...
基社黨的「護家軍」(die Heimwehr)與社民黨的「共和防衛聯盟」(der Republikanische Schutzbund)彼此仇視鬥毆,難以節制。圖為社民黨的「共和防衛聯盟」。 圖/維基共享

此時的基社黨更逐漸被護家軍所架空。在賽培爾主政後,奧地利開始走向反社會主義、反民主的「基督教威權」道路。社民黨也推出《林茲黨綱》(Linzer Programm),試圖以更為明確的階級鬥爭路線來加以反制。然而此刻,政治局勢上的主動優勢,卻已不再屬於社民黨了。

「巴洛克式」的兩黨惡鬥戲碼,在這個非政治、怕衝突愛和諧的臣民社會中,居然每每都能動員高達八成以上的投票率。但同時,許多人也對這樣的戲碼感到疲軟,並且加深了對民主政治的悲觀。這正是「鐵面教長」霸氣登台、將國家駛離民主之路的時機。

1927年1月30日,兩黨惡鬥從政治舞台上展演的華麗煽情對手戲,終於演變成舞台下真實生活中的悲劇——在維也納南邊不遠、名叫影村(Schattendorf)的小鎮上,有數名護家軍在衝突中朝著一群共和防衛聯盟的成員開槍,結果打死了一名身障者和一名孩童。7月,三名護家軍受審,卻被以牽強理由宣判無罪,讓工人陣營群情憤慨、激起20萬人在維也納集結示威,最後縱火焚燒司法大殿。軍警隨即出動鎮壓,向沒有武裝的示威群眾開火,造成89人死亡、傷者不計其數。

奧地利這個被認為無力自存的孤兒,究竟還是在叢林存活下來了,以心浮氣躁的姿態。而1929年那場能讓人瘋狂的經濟危機,正在不遠的前方等著它。

1927年,護家軍與共和防衛聯盟間火拼,其後工人陣營激起20萬人在維也納集結示威...
1927年,護家軍與共和防衛聯盟間火拼,其後工人陣營激起20萬人在維也納集結示威,最後縱火焚燒司法大殿。軍警隨即出動鎮壓,向沒有武裝的示威群眾開火,造成89人死亡、傷者不計其數。 圖/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本文為《奧地利建國百年》專題企劃,系列連載中...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奧地利「建國百年」的華麗與衰亡

紅色維也納(上):第一共和甩不掉的「臣民性格」

黃哲翰

興趣使然的寫作者,各種題材都想寫寫看。先前住在德國曼海姆,現居奧地利維也納。

作者文章

歐洲除魅後,未完待續的是?圖為2014年在意大利抗議失業率高升的示威者與防暴警察...

《首都》導讀:從歐債到難民危機...戳破歐洲幻夢,命運何去何從?

2023/04/25
德國在1939年9月入侵波蘭,此檔案照片為當時一名波蘭小男孩回家,蹲在廢墟之中。...

巨獸蹂躪後的重生:回望歐洲地獄之行,一場20世紀的歷史思辨之旅

2023/03/31
圖/路透社 

德意志「鐵路難題」(下):老德鐵失敗的「公司化改造」

2022/08/12
德鐵於1994年改革後已全面公司化,追求效率、獲利至上的公司化經營,把DB的招牌...

德意志「鐵路難題」(上):全民抱怨的無限誤點列車

2022/08/12
穿過了冷戰終結、西方民主自由價值宣告勝利的時代,再到如今後冷戰國際秩序逐漸崩解的...

凝視人類的屠殺輪迴:納粹與蘇聯恐懼鋪成的「血色大地」

2022/05/19
「敵人回來了。」圖為1980年代,東德部隊在東柏林外圍的核生化作戰演習。 圖/美...

金星來的德國人(下)自我疑懼的「無敵人之國」

2022/04/08

最新文章

「電子陽痿」——玩家並不是玩膩了、也不是遊戲不好玩了,而是儘管遊玩的意願不減,但...

躺平吧!「電子陽痿」大流行,遊戲疲軟症的心靈避風港在哪裡?

2024/04/27
有關香港歷史的論述,多以中英兩國為中心,但實際上在二戰之後,港美關係較一般想像密...

導讀《香港製造》(上):帶領香港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跨商」們

2024/04/26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被視為屬於自由世界、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能同時維護民眾自由的...

導讀《香港製造》(下):美國羅斯福新政如何「經營」香港?

2024/04/26
美國《Hallmark Channel》2024年2月推出一系列現代化改編的攝政...

黑色羅曼史綺想:《理性與感性》改編電影與非裔女性的浪漫投射

2024/04/26
台灣變裝皇后妮妃雅(黃衣者)赴美國參加《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十六季,最終奪得后冠...

看見妮妃雅,也要看見Drag:《魯保羅變裝秀》與美國變裝文化

2024/04/25
第四種平交道設備相當簡易,不過卻是地方住民方便的通道。2024年4月發生小女孩闖...

小女孩的鐵道亡命悲劇:日本「第四種平交道」安全問題

2024/04/24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