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全武行:2017德國書市的政治亂鬥
2017年10月14日,就在法蘭克福書展的第四天晚上,右派出版社安泰(Verlag Antaios)主辦的嘉賓座談陷入混亂。根據《黑森州每日新聞》(Hessenschau)的報導,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圖林根邦黨部主席霍克(Björn Höcke)於傍晚的演講遭到右翼支持者與極左翼「反法運動」(Antifa)活動分子鬧場,現場幾百人爆發互罵跟推擠衝突,直到警方介入制止雙方。
讓大家如此火爆的原因,是兩位「身份認同運動」(Identitäre Bewegung)作者的宣讀發表會。但這些動亂也只是2017年法蘭克福書展的插曲,書展開始後已經有許多人批評主辦者德國書業協會(Börsenverein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以「言論自由」的理由允許右派出版社參與書展;10月11日早上,德國書業協會的會員、還有法蘭克福市長、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的彼得.費爾德曼(Peter Feldmann),各自到安泰出版社的攤位前抗議種族主義;12日晚上,另一家右派出版社Manuscriptum攤位的書還被人偷走,隔天,一位左派出版者在現場批評右派出版社的宣讀後,忽然被一位觀眾往臉上痛毆一拳。
這些令人驚訝的事件,是德國右派份子近年來崛起的現象之一。以AfD為首的右派份子,這些年越來越有自信、並開始挑釁多數黨與左翼運動份子。而這些書業協會之類的非政治機構單位,現在也面臨一個難題:要因「言論自由」的原則允許他們發出仇恨言論?或者失去中立性、給予右派言論一個更大的平台?媒體與文化事業目前好像都不知所措。
看看去年六月份的一樁醜事:北德廣播公司(NDR)與《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一起出版的「本月科普讀物」(Sachbücher des Monats)排行榜,包含歷史家Rolf Peter Sieferle (1949-2016)所寫的《德意志末日》(Finis Germania),也就是以上提到的右翼安泰出版社所出版。這本書討論德國人在二戰後對過去納粹主義與大屠殺(Holocaust)的歷史反思(Vergangenheits- bewältigung),但內容非常接近右派的陰謀論,像是低估大屠殺的死亡數量(這在德國可受處罰的)。
這樣的書為什麼會出現在NDR的科普讀物排行榜上呢?原來在25位評審員中,有一位評審員趁選書過程眾人不留意的空隙,偷偷讓《德意志末日》上榜:《明鏡周刊》(Der Spiegel)的編輯Johannes Salzwedel,單純想要其他人討論這本其實內容他本人並不贊同的書,希望讓大家藉此機會去面對右派的思想,但沒想到會釀成那麼大的麻煩,不僅讓自己辭掉評審的工作、還害得NDR乾脆停止科普讀物排行榜。《德意志末日》倒反而因此成了話題書,開始暢銷大賣;結果七月份知名的「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Der Spiegel Bestsellerliste)卻刻意忽略掉這本書,而被指責是言論審查。
德國書業現在所關懷的議題是什麼?近年歐盟的分裂現象、極右翼崛起、以及難民入境德國的情況下,德國人煩惱的問題是:德國認同(Identity)到底是什麼?對於這些討論,出版界將他們的想法表現在出版品、以及圖書獎盛會之上。
2015年以來大量移入到德國的敘利亞難民、更早進到國內的伊拉克和阿富汗難民、加上已居住在德國好幾個世代的土耳其移民,讓部分德國人擔心異文化帶來的改變,會導致德國傳統文化消失。大部分的德國人,基本上還是認同歐盟的精神,雖然擔心難民帶來的問題,但卻不一定害怕德國文化消滅,但少數的右翼運動份子已經成功讓自己的看法成為社會話題。
德國書業對德國文化認同的看法其實很開明,他們認同歐洲精神、贊同給予難民人道救援以及對其他文化互相了解接觸所帶來的益處。每年三月的萊比錫書展除了萊比錫圖書獎(Leipziger Buchpreis,分小說、科普讀物和翻譯獎)之外,還有「萊比錫歐洲理解圖書獎」(Leipziger Buchpreis zur Europäischen Verständigung),是每年頒發給對歐洲國家促進互相理解有重要貢獻的書,而今年獲獎的是法國作者馬蒂亞斯.艾那爾德(Mathias Énard)的《指南針》,描寫中東與阿拉伯地區在歷史上對歐洲人的吸引力與影響,此書的問世正逢敘利亞人的家鄉因戰爭而毀滅、逃難至歐洲的時候,艾那爾德把這本書獻給飽受苦難的敘利亞人,也藉此機會向世人介紹他們的家鄉歷史。
萊比錫圖書獎的小說項目同樣是選了一個因戰爭而變成難民的故事: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的小說《她來自馬里烏波爾》(Sie kam aus Mariupol),描寫她母親於二戰時從戰亂的烏克蘭到德國被強迫成為勞動者、而作者本人則是戰後在南德的難民營出生,她在書中寫下她的感受,像她們母女的處境在當時就是「戰爭遺留下來的垃圾」(Kehricht, der vom Krieg übrig geblieben war.)。
這句話能深刻描寫二戰時的歐洲難民、也能描述現在世界各地殘酷的現實:因戰爭而被強迫離開家鄉、住在難民營、被迫成為其他人的勞動者,尤其是難民中的孩子們。沃丁的母親最後因心理疾病與精神創傷自殺了;在很多人想要遺忘德國二戰和戰後歷史的當下,這樣的書再次提醒我們戰爭的可怕。
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雖然發生政治混亂,但是德國圖書獎(Deutscher Buchpreis) 的獲獎者以及2017年的主賓國法國,很明顯地表示對歐盟的肯定。德國書商和平獎(Friedenspreis des Deutschen Buchhandels)的獲獎者是加拿大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因《侍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而著名的艾特伍在她的鳴謝中提到美國、英國與德國的右翼黨,告誡民粹主義與政治強人對公民社會(civil socity)的危險。
主賓國法國跟德國之間的關係、與歐洲的精神不能分開看:因為歐洲成員國英國要脫離歐盟,而法國和德國之間的關係又變了歐盟的主幹。因此法國總統馬克宏在開幕詞中強調,德國和法國的文化關係和教育方面的密切合作,而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開幕詞則提到德法在二戰後為了避免彼此的競爭和不信任,在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盟的架構中建立了合作與友誼。值得一提的是,獲得德國圖書獎的小說,奧地利作家羅伯特.門納斯(Robert Menasse)《首都》(Die Hauptstadt),是第一部為歐盟首都布魯塞爾寫的小說,是描寫一個文化部官員的故事。書中強調歐盟建立的重要、與歐洲人害怕二戰大屠殺重現的心理。
德國人對文化認同的討論還會持續好幾年,而德國書業、文化媒體在2018年還得面對右翼圖書、作者與出版社的崛起。根據中德廣博公司(MDR)的報導,2018年三月的萊比錫書展還是會以言論自由的原則,允許右翼出版社參展,但主辦者為了避免像法蘭克福一樣的情況,也審慎重新規劃了現場保安。同時,書展的總經理奧利弗.齊勒(Oliver Zille)也公開表示,主辦單位藉由這次書展,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動,來表現一個開明、自由的社會關懷。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