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隨時加熱的「飲食革命」:R for Ready Meal,英國的即食品文化

2018/01/19 倫敦生活A to Z

英國食物很難吃嗎?加熱食品或許稍為拯救了英國食物難吃的形象。 圖/英國連鎖超...
英國食物很難吃嗎?加熱食品或許稍為拯救了英國食物難吃的形象。 圖/英國連鎖超市Tesco

對於英式食物的負面評價從來沒少過,一說英國人殺死他們的食物兩次,一次取走它們的性命,一次取走它們的味道。或許是對如此評語習以為常,也很少聽說英國人為此大動肝火,硬要拿起鍋鏟跟誰拼輸贏,也許聳聳肩,平靜向前,才是典型的英式反應。

儘管英國官方的「非凡英國」宣傳也把英國食物列入其中,告訴大家「Food is Great」,可若要撼動世人對英式食物的刻板印象,大概沒那麼容易。覺得炸魚薯條油膩、早餐茄汁焗豆口感怪異的外來者大有人在;卻也聽過到英國旅行的朋友說,食物變好吃了,覺得英國食物也沒有傳說中那麼糟糕呀。

細問之下,原因之一是倫敦好吃的餐廳變多,匯聚了大江南北的各國料理,更不乏願意為此一擲千金的食客;另一個則是超市方便、美味的即食餐 Ready meal 選擇繁多,在忙碌的旅途中隨手抓了就走,不管是在火車上吃、帶回住處簡單加熱,不僅比上館子便宜,也比自己煮省事。重點是,味道還不差。

根據劍橋字典的定義,Ready meal 指的是在超市、店家購買已煮熟的餐點,外帶到他處(多半是家裡)加熱及食用。這與從餐館外送或外帶,立即可吃的 takeaway 略有不同。冷藏的 Ready meal 種類繁多,想吃傳統英式的牧羊人派、魚派,或是印度咖喱、地中海料理應有盡有,還有針對素食者、食物過敏者、小朋友、或對熱量斤斤計較的人士所設計的不同組合。

即食餐 Ready meal 的選擇繁多,不僅比上館子便宜,也比自己煮省事。重點...
即食餐 Ready meal 的選擇繁多,不僅比上館子便宜,也比自己煮省事。重點是,味道還不差。 圖/路透社

除了各大超市自有品牌不同價格的選擇之外,名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 以及赫斯頓.布魯門索(Heston Blumenthal) 都有聯名開發的相關產品根據統計數字,自2007年以來,英國每年消費在冷藏即食品及配菜的金額都在十億英鎊(約新台幣416億)以上,在食物消費市場所佔的比率不可小覷。

從二次大戰之後的配給到各式各樣即食品的興起,不但與農業、食品工業技術的進步分不開,家庭廚房烹飪設備的普及,也讓在家儲存和加熱食物這件事有了全新的意義。2015年首播的實境節目《穿越過去吃晚餐》(Back in Time for Dinner),一語雙關地把「趕上回家吃晚餐」和「回到過去」串在一起。

製作單位邀請作家布蘭登.羅布蕭(Brandon Robshaw)一家人改造廚房,從1950年代開始,每集橫跨十年,這家人度過的一天,即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年。以當時的廚房設備做飯,同時配合各年代的生活方式作穿搭改變和娛樂,不僅節目效果十足,也讓觀眾以快轉的方式,看著英國常民生活從戰後物質稀缺,一路走到今日各式食物百家爭鳴。

節目考據英國自1940年至2000年各家戶所填寫的「國家糧食普查」,重現各年代主婦們所填寫的菜色內容。 例如1950年時,冰箱仍不普及,食物保存不易,因此當時的家庭主婦仍須天天上市場、少量購買,以免食物腐敗;1960年代擁有冰箱的家庭多了、1970年代較多人擁有有冷凍庫,即食、方便的杯麵進入人們的生活;到了1980年代,微波爐讓職業婦女能夠快速加熱食物讓熱菜上桌,而顧名思義、邊看電視邊吃的「電視餐」也漸漸尋常。

《名廚赫斯頓與英國Waitrose超商合作:即食餐盒的料裡幕後花絮》

《BBC節目:穿越過去吃晚餐(聖誕特輯)》

從呈現「張羅全家吃食」的家務勞動,我們得以窺見家庭性別分工的轉變,以及「吃飯」這件事如何與生活型態的改變息息相關。 相較起天天上菜市場的忙碌,買份即食餐,回到家打開紙盒,只消把餐點塞進烤箱或微波爐,即可蹺腳等吃飯,若是遇上超市促銷,主餐、配菜、甜點再加上一瓶酒只要十英鎊(約新台幣416元),不失為下班後舒服吃飯放鬆的好選擇。

對於不擅廚藝或時間有限的忙碌人士而言,即食品的吸引力不在話下。然而這樣的方便背後有其代價,對於食指浩繁的大家庭,或是阮囊羞澀的窮學生,餐餐吃一盒要價約四英鎊即食品並不經濟,也未必是最健康的選擇。

BBC製播的節目《省錢健康吃》(Eat Well for Less),則屢屢在節目中揭露方便的代價——週週爆表的帳單。兩位主持人每集造訪一戶人家,聽聽他們想改變購物習慣的理由,觀察一家人的飲食習慣,並且偷偷跟著他們上超市,看看為何他們花如此多錢在食物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觀眾隨著鏡頭看這家人塞滿購物車,跟著躲在儲藏室觀看的主持人大呼小叫,最後一起在所有食物結帳後,看著高昂的帳單倒抽一口氣。

暴滿的購物車中,是現代人追求便利的飲食選擇,但這個代價就是週週爆表的帳單。 圖/...
暴滿的購物車中,是現代人追求便利的飲食選擇,但這個代價就是週週爆表的帳單。 圖/美聯社

幾集觀看下來,發現倚賴即食餐、微波食物、已經事先洗切好的蔬菜等習慣,往往是造成帳單居高不下的原因。而有時主人對於自己的烹調技術沒有自信、或是因為工作、照顧小孩等要務壓縮了備料時間,圖個快速而付出代價;更常發生的事情是缺乏事先規劃,買了過多的食物,外加對食物的「賞味期限」(Best before date)和「保存期限」(Use by date)有誤解,而丟棄食物造成浪費。

一切的習慣逐漸累積,如果沒有特殊的契機,消費者未必知道還可以有其他選擇。節目中,營養師和廚師會針對個別家庭的需求設計新菜色,也示範自己動手沒有想像中難,別怕切菜會切到手指,不僅較便宜、有成就感,還可能更美味。

《省錢健康吃》還藉此機會打破消費者對加工食品的迷思,譬如擺在超市裡的冷藏湯品看起來新鮮可口,還比較昂貴,一定比罐頭湯好吃吧?罐頭湯能夠保存那麼久,不曉得加了什麼東西?

節目因此走訪食品工廠,拍攝新鮮蔬菜從進廠到裝罐、密封、煮沸的過程,大量且迅速的製程,有助於保留食物的營養與滋味,不見得遜於冷藏架上的即食湯。節目中甚至安排盲測,讓罐頭湯和冷藏湯超級比一比,也許在加熱過後,消費者其實吃不出差別。盲測的用意不外乎提醒觀眾,有些時候可以試試超市裡較便宜的選項,而某些食物則不妨多花一點點,提升食物的美味。

罐頭食品比不上即時加熱食品嗎?英國健康飲食節目曾經透過走訪食品工廠,來破解部分對...
罐頭食品比不上即時加熱食品嗎?英國健康飲食節目曾經透過走訪食品工廠,來破解部分對罐頭食品的迷思。 圖/路透社

對入口的食物瞭解更多,不但顧荷包,也顧健康。根據《獨立報》報導,即食品常有高脂肪、高熱量的問題,在烹調與加熱的過程也會讓營養流失,用過即丟的容器亦常常無法回收,增加垃圾量。《每日郵報》甚至曾以聳動標題刊出報導

看完這篇你再也不會吃即食餐了!

文中細數即食餐隱而不宣的問題:大量製造、追求口味一致、品質均一的製造過程,多樣化的原料可能源自數個國家,層層轉包的過程,讓最後出廠的各式即食品遠離耕作者與土地。在這樣漫長的供應鏈中,若是產品有什麼問題,追溯禍源將難上加難。

2013年的「掛牛頭賣馬肉」風波,便凸顯了食品工業的潛藏危機,消費者吃下盒裝千層肉醬麵的時候,應當可以信賴製造商和品牌所標示的內容物。可惜的是,在高度分工化的食品過程中,這種「信賴」反而越來越難達成。

到頭來,如何消費食物、選擇吃什麼與不吃什麼,標記了一個時代裡,人們選擇如何生活的方式。五十年後,若有人想重製《穿越過去吃晚餐》,猜想即食品亦將與智慧型手機、平板,一起成為這個時代的桌上風景。 只是不確定,屆時,人們的餐桌,又將是什麼模樣?

「掛牛頭賣馬肉」,消費者吃下去的究竟是什麼?2013年,瑞典肉類食品商Findu...
「掛牛頭賣馬肉」,消費者吃下去的究竟是什麼?2013年,瑞典肉類食品商Findus生產並在英國販售的牛肉千層麵,被查驗出肉醬含有馬的DNA,引爆席捲歐洲市場的食安醜聞。 圖/美聯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李筱雯/英國的卡美爾:被「甜點拯救」的小鎮復興

倫敦生活A to Z

白舜羽和魏君穎,一對夫妻,兩個不小心都念過哲學的解釋狂,喜愛漫步、劇場、藝文與博物館,尤其著迷於各式各樣與倫敦和英國歷史文化相關的冷知識。從二〇一三年一起蒐羅旅居中的關鍵字,企圖考據與思索其背後的來由。除了共筆臉書粉絲頁《倫敦生活A to Z》之外,另有作品《倫敦腔: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索引》《倫敦眼: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透鏡》(紅桌文化出版)。

作者文章

兒童文學家羅德.達爾(Roald Dahl)十分受孩子歡迎,但也備受爭議,如今作...

敏感詞小孩不宜?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的修訂爭議,R for Roald Dahl

2023/03/24
2022年日本本栖湖渡假村開設「彼得兔英式庭園」,推出了背景有富士山的彼得兔海報...

彼得兔與波特小姐:穿越120年的英國文創魅力,P for Peter Rabbit

2023/01/19
「當手指穿梭於細微的網眼之間,必然也將靈魂裡某種極其單純的東西,編織於其間了……...

指尖穿梭網眼間:英國「編織男孩」,B for Knitting Boy

2022/06/02
圖為2011倫敦大暴動。 圖/美聯社

無用的最經典「英國紅色電話亭」 , P for Phone Box

2022/01/21
左起為編劇Peter Morgan、女王演員Olivia Colman、柴契爾夫...

莎士比亞會怎麼編《王冠》(下)女王「非御用編劇」,C for The Crown

2021/04/22
《王冠》遊走在史實與虛構之間,右圖為劇中飾演女王的Olivia Coleman。...

莎士比亞會怎麼編《王冠》(上)英國古今宮廷劇,C for The Crown

2021/04/22

最新文章

最適合人類的食物是什麼?人們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這個問題。示意圖,圖為2016年7月...

21世紀的狩獵採集者生存指南:人類有「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嗎?

2024/11/21
電影《福田村事件》於2024年11月15日,在臺灣電影院公開上映。 圖/《福田村...

《福田村事件》的再思考:日本終於看見「轉型正義」展露曙光

2024/11/15
陳永森,《獅貓八美嬌》, 1975,膠彩、紙本,70 × 124公分,私人收藏。...

名揚日本的台灣畫家陳永森:映照戰後膠彩發展的創作人生

2024/11/14
到「現人神」(あらひとがみ)是日本神明在人間的化身,但這個過去曾經有過的信仰,隨...

#現人神:日本神明在人間的化身,見人如見神?

2024/11/13
圖為美國杜蘭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TNPRC)的恆河猴,非本案當事猴。 圖/路...

美國「恆河猴逃逸事件」:從實驗室脫逃的猴子「所有權」歸誰?

2024/11/12
示意圖,巴黎著名餐廳Chez L 'Ami Louis內,一名服務生端著招牌薯條...

《巴黎侍者》:從餐廳服務生之眼窺看巴黎底層社會

2024/11/08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