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二戰中的日本新聞 I:窒息中的媒體之聲

2015/10/16 阿潑

 圖/維基共享
圖/維基共享

1936年2月26日凌晨3點,《東京日日新聞》社會部記者鈴木二郎窩在值班室的被子裡。這個夜晚十分寒冷,窗外是連續四夜的積雪,簡直像座小山,對東京來說,這厚達一尺的積雪並不尋常,據聞已經打破54年來的記錄,交通因此大亂。

大雪再怎麼打亂這座城市的節奏,在這深夜都不是問題。鈴木二郎喝過一杯酒後,在雙層床上躺下。跟他一起值班的,還有兩位同事與兩個攝影記者。不一會兒,電話鈴聲響起,鈴木二郎彈起身來看看時鐘:4點半多一點。這個時候能發生什麼事?

電話那頭傳來興奮的聲音:

現在首相官邸遭襲,而且是軍隊在襲擊!

語音未落,電話就被掛斷,鈴木二郎並未跟隨對方的激動,懷疑是惡作劇,即使如此,作為記者,他無法懈怠,必須趕到現場查證,於是連忙喚醒其他人,並與攝影白井鑒三驅車趕赴首相岡田啟介的官邸。

快接近官邸時,只見十幾名荷槍士兵排排站著,他們朝對方說:「我們是報社的。」正欲通過時,顯然是這支軍隊的首領走了出來兇狠喝斥:「報社個屁!快給我滾回去。」這時,兩人才意識到事情大條,驚慌大叫:「鬧革命了。」旋即返回報社;與此同時,編輯部陸續收到各地被反叛軍襲擊、高官遇難的消息,報社內騷動不已,連忙向各地方支社發佈消息,各支社職員也動了起來,迅速發行了號外刊。上午8點,日本內務省發出「禁止刊登報導」的通知,但已經來不及,號外刊已一張不剩。

《朝日》的緒方竹虎(1888-1956),戰後投入政界成為自由黨總裁,並催生了自...
《朝日》的緒方竹虎(1888-1956),戰後投入政界成為自由黨總裁,並催生了自民黨的誕生。曾於吉田內閣時代擔任副總理。 圖/維基共享

《朝日新聞》東京編輯部早上5點才收到通知,所有員工立刻被召集。編輯部主筆緒方竹虎從記者那兒收到消息,卻將「高橋大臣」誤聽為另個主筆高石(真五郎),心想:「若高石被襲擊,我也無法避禍。」等到了報社,才知道是高橋大藏大臣遭難。

9點,叛軍部隊包圍了報社總部,要求報社代表出面。緒方竹虎心想:「終於來了。」隨即打電話給大阪:「這可能是我最後一通電話。」又擔心報社人員情緒失控,爆發衝突而傷亡,又勸大家冷靜,調整了一下領帶後,走進電梯。

一名戴著中尉肩章、眼裡布滿血色的軍官站在哪裡,緒方竹虎遞給他一張名片,稱自己是代表。對方朝緒方點頭致意後,沉默對峙了一會兒,那名軍官便高舉右手,看著天花板大叫:「幹掉國賊朝日!」

「報社內還有女人跟小孩,先把他們放走再動手吧。」緒方竹虎說。

「那就快點叫他們出來。」

緒方竹虎指示編輯部撤出,叛軍們隨即上樓,推倒活字箱後就走。什麼事也沒發生。但因為幾個活字受損,加上擔心刺激叛軍,該日晚報便停止發行。

儘管緒方竹虎雖然隻身面對叛軍,但卻對言論妥協了;曾經批判軍部獨裁的《朝日新聞》的自由主義傳統,這次在槍口前沉默了。

▎從五一五到二二六

世界金融的困局,在剛邁入西化的日本更是凸顯,農村凋敝,人民飢餓貧困,政府卻忙著政爭,財閥特權的腐敗貪汙都激怒了國民,許多極端的激進份子將目標鎖定財團、官員,甚至是天皇,亟欲透過暗殺來解決問題,甚至發動戰爭。《帝國落日》作者約翰.托蘭以「下克上」來解釋這個問題:

這些叛亂分子並非受個人野心所驅策。在他們行動之前,已經有六波像他們一樣的人了──不過全都失敗──他們準備再幹一回,試圖透過暴力和暗殺解決日本社會的不公。傳統習性將這些罪行給予合法的藉口,日本人還為此賦予一個專有名詞:下克上。此詞最早是在十五世紀時開始使用,當時各社會階層都蔓延著叛亂,地方士豪拒絕臣服於將軍,而將軍也不聽命於天皇。

下克上。此詞最早是在十五世紀時開始使用,當時各社會階層都蔓延著叛亂,地方士豪拒絕...
下克上。此詞最早是在十五世紀時開始使用,當時各社會階層都蔓延著叛亂,地方士豪拒絕臣服於將軍,而將軍也不聽命於天皇(示意圖:《本能寺焼討之図》/楊斎延一)。 圖/維基共享

俗稱「二二六事件」的這場首相暗殺事件,並非第一次。4年前,亦即1932年5月15日,在幾起政變未遂事件後,77歲的新任首相犬養毅遭到槍擊死亡。

為了解決滿蒙問題而成立的犬養內閣,不僅力圖鎮鎮住在九一八事件中一手遮天的軍方,甚至公然批判法西斯主義,並不斷重申對軍部作風的批判。這個77歲的老人過去一直反對征服滿洲,也始終拒絕承認「滿洲國」。然而,在5月中這個風光明媚的星期天,當人們正歡迎喜劇大師卓別林訪日的同時,一場武裝政變轟然發生。

1932年5月15日上午11點,《東京朝日新聞》社會部副部長長岡見齊進了報社,以為一日無事的編輯部到處都是下棋聲。下午5點35分,電話鈴響,一名同事接起了電話,本來無謂的嗯嗯是的回答,懶懶散散的,突然身子僵直大喊:「出大事了,有人丟炸彈。」接著鈴聲不停響起,接二連三丟炸彈的訊息傳來,整個編輯部都出動了。

五一五事件,首相犬養毅遭到槍擊身亡。 圖/維基共享
五一五事件,首相犬養毅遭到槍擊身亡。 圖/維基共享

與此同時,剛接受完牙醫治療的犬養毅,穿著和服躺在和式安樂椅上休息。幾個軍官與軍校學生闖入,對著首相開槍,這位老先生說了句「有話好好說(話せば分かる)」後,將槍手引導到飯廳,而後一再重複:「有話好好說。」甚至叫其中一人把鞋脫了。其中一人出聲:「有什麼想說的,快說。」當老人準備開口時,另一人卻喊著「多說無益」朝首相腦子開了兩槍。

「有話好好說」日後雖成了名言,但當時只有《大阪朝日新聞》刊出這段話,甚至在全日本,也只有這家報社勇於揭露恐怖活動的罪行。

這場史稱「五一五事件」的結果,便是宣告政黨內閣終結,軍方的恐怖主義獲勝,從此再沒什麼能抵擋軍部的行動。更重要的是,襲擊槍殺的極端手段,也開啟了暴力統治言論的恐怖時代,扼殺了言論自由。陸軍甚至強迫政府發出戒嚴令,並對發佈新聞的媒體威脅禁止與警告處分。

太平洋戰爭與日本新聞》作者、靜岡縣立大學名譽教授前坂俊之便評論:

這正是言論最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然而,就是在這種言論最需要勇氣的情況下,言論往往沉默或隨波逐流了。

前坂俊之認為致使軍部如此橫行的原因,就是過去報紙煽動排他性民族主義、軍國主義,並指責政府在滿蒙問題上的軟弱態度、支持軍部獨斷專行的惡果。而這般惡果,日後也導向了全面戰爭。

歷史學家約翰.托蘭更在著作中直指,媒體的推波助瀾與煽動是軍部有恃無恐之因,這最後也將日本推入了太平洋戰爭。

▎言論管制法

媒體成為軍部共犯,起因來自於政治管制。

從明治時期,《報紙法》就是報業的累贅,約束著媒體的行動和報導自由。如同台灣的報禁,日本過去的《報紙法》也在申報、寄送樣刊、保證金等等流程上,進行對新聞媒體報導的控制,處分方法更是多重且繁複。其細節規定包含:發行時有義務向內務省和地方警察廳、地方法院檢事局寄送樣刊,樣刊會被審查,若擾亂社會安寧或危害社會風俗,內務大臣可以禁止發行,必要時可扣押。

但管制的標準是什麼呢?隨著戰爭進行,不能報導的內容越增越多,控管也越來越嚴格。為了避免被處罰,報紙會預先將革命、共產主義等字詞,換成各種符號來自衛。1928年開始,這類符號急遽增加。

惡名昭彰的《報紙法》再加上隨後緊縮的《治安維持法》,成了日本政府戰時扼住媒體咽喉的兩大惡法。除此之外,九一八事件後,還增加與滿州國相關的各種法規,裡頭有各種禁止刊登的事項。新聞審查人員也更加擴充,警視廳相關單位都被擴大規模,確保審查能夠更加嚴密,1932年,甚至頒佈了出版警察方針:

  1. 由過去的檢舉優先主義轉成執行優先主義;
  2. 由過去的風俗主義轉變成風俗與社會安定並重主義。

內務省警保局編寫的《出版警察概視》中,關於九一八事件的報導取締就提出了這樣的規定:

如果由於新聞報導而洩漏了軍事上的機密,使我國對外關係惡化的話,就可能會給國運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局希望,在這類新聞報導的管理上,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做到對報導監督的完美無缺。

由此可見,九一八事件可說是加速媒體自由破敗的關口。當然,因為踩地雷而被罰的情況也劇烈增多(見表)。

 內務省警保局《昭和十年出版警察概要》
內務省警保局《昭和十年出版警察概要》

▎九一八事件是媒體自由遭限的起點

九一八的引爆點,是中國東北滿州鐵路的一部分被炸毀所致。當時日本政府與軍方一致表示,是中國的陰謀;但實情卻是以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為中心策劃的「下克上」,希望藉此解決日本國內資源缺乏的問題。事件發生後,日本中央政府與天皇被迫認可,而戰局也漸漸擴大。

事件發生後,第一個收到消息的是《大阪朝日新聞》,當時距離滿州鐵路爆炸的時間已經是4小時後,他們在19日凌晨2點20分收到日本電報通信社的獨家報導(本應是新聞聯合社,但卻被當地軍隊攔截)。

《朝日新聞》奉天通信局局長武內文彬,事變發生時正在洗澡,只聽到轟一聲巨響,窗戶玻璃破碎、房子搖晃,而後是接連不絕的砲聲與槍聲。此時電話鈴聲響起,武內只聽得妻子大喊:「是你的電話,說是國家大事,別泡澡了。」武內裸身從浴室出來,向總部發了第一封電文——但事態緊急,接下來8小時內他一共還發出118封電文,創下歷史紀錄。

九一八事件可說是加速日本國內媒體自由破敗的關口。 圖/維基共享
九一八事件可說是加速日本國內媒體自由破敗的關口。 圖/維基共享

2點半左右,《東京朝日新聞》編輯部收到第一封電文,剛好是編輯完成排版,從印刷間回到編輯部之時,當「奉天中日衝突」等一封封電文飛過來時,他們不免緊張了起來,開始發速報。隔日,編輯部開會,決定了報導方向:「保護日俄戰爭以來,日本的原則與正當權益」。而大阪那方,則準備了飛機,派記者飛往現場。《朝日新聞》東京與大阪都對九一八做了大量的報導、號外與專題,甚至還拍成紀錄片,全日本放映、演講。

反對入侵中國的石橋湛山(1884-1973),在戰後加入了自民黨,並短暫擔任過日...
反對入侵中國的石橋湛山(1884-1973),在戰後加入了自民黨,並短暫擔任過日本首相。 圖/維基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九一八事件之前,日本媒體趨向批判軍方;但事件後,立場轉變,將關東軍行動看成是自衛權的行使。之中,特別是自由主義色彩濃厚的大阪《朝日新聞》更為明顯。

前坂俊之分析自由派媒體的轉變原因:其一,是民族主義驅使報紙在國家困難時支持軍部,讓輿論能夠統一;其二,是「拒買運動」盛行,因過往《大阪朝日新聞》嚴厲批叛軍部的結果,使他們遭到軍人和右翼人士抵制,在各地發起拒買運動,使他們在發行上陷入困境,對手則日益壯大。《大阪朝日新聞》只好向利益妥協。除此之外,黑道的威嚇也是令其屈服之因。

不過,並非所有的媒體都屈服,戰後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但戰時是《東洋經濟新報》記者、支局長的石橋湛山便十分反對殖民地政策,並主張滿蒙放棄論,他直稱整個國家都在非法化,九一八事件後,甚至不斷地問:難道放棄滿蒙,我國就會滅亡嗎?

該年11月中,他甚至寫下一篇批判媒體屈服於軍部的社論〈真正的愛國之道──保障言論自由〉:

最近我國的不法舉止面臨著,如果走錯一步,便會跌入萬劫不復深淵的境地。如果說有什麼挽救的方法的話,恐怕只有言論自由的力量了。若言論自由被壓制,完全窒息的話,國家就不可能生存。

但沒有人聽進他的預言。

二戰中的日本新聞 II:陣亡於戰爭的報導風骨 | 文化視角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阿潑

一日文字工,終生工文字。時常離開台灣,就是離不開地球。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日常的中斷》,合著有《咆哮誌》《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 不同夢想》等。 ▎FB:島嶼無風帶

作者文章

以南韓濟州島人口計算,平均每6人就有1人屬4.3事件受難方。
 圖/歐新社  

不能遺忘的面容(下):南韓政府的濟州轉型正義,足夠了嗎?

2024/04/11
濟州4.3和平基金會利用AI技術和口述記憶,嘗試還原濟州4.3事件犧牲者金秉柱(...

不能遺忘的面容(上):濟州四三事件,AI修復重現的歷史受難者

2024/04/10
圖為沖繩戰時,美軍向沖繩孩童問話。 圖/維基共享

《沖繩戰的孩子們》:從兒童的視角思考戰爭

2023/10/06
立陶宛在 1991 年 1 月訴求脫離蘇聯獨立,圖為同年 8 月 23 日,其首...

反俄侵略的正義表態?波羅的海掀起「蘇聯紀念碑清除潮」

2022/12/29
俄國最後一家獨立電視台《雨電視》主持人因在節目上呼籲提供俄羅斯軍事動員徵用的俄羅...

我是俄媒我有罪?獨立媒體「雨電視」遭拉脫維亞撤照

2022/12/14
圖為2009年,一位葡萄牙婦女投票。 圖/路透社

民主的「白色恐怖寓言」:薩拉馬戈《投票記》政治之痛

2022/11/16

最新文章

圖為2024年世越號船難事件10週年的紀念大會。世越號船難,南韓政府當局的救援怠...

世越號船難後的國家暴力:軍情人員非法監控罹難者家屬

2024/04/19
檀園高中教室內,一個座位上,擺放著世越號船難生還者,拿著自己同學遺照,所一起拍攝...

我們還記得:南韓世越號船難10週年,悲劇真相至今未明

2024/04/18
一名年輕人在衙門院子裡遭到刑求的照片,可能是在中國北方,時間在1900年之後不久...

旁觀他人之酷刑:清末歐洲攝影師紀錄的身體刑,與西方的中國想像

2024/04/18
圖/Return to Nature Funeral Home IG、美聯社

疫情下的火葬詐欺:棄置190具遺體、偽造骨灰,美國殯葬夫妻檔被控重罪

2024/04/17
德雷德.史考特(Dred Scott)於1857年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認定「黑...

加害者後裔如何面對先祖之罪?美國「史考特案」雙方家族的創傷與療癒追尋

2024/04/15
圖為海山樓一景。海山樓為香港著名景點,這幢彷彿由積木砌成的大廈呈現香港緊密而狹窄...

香港新移民在《但願人長久》的追尋:哪裡得到理解,哪裡就是家

2024/04/1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