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力挺台灣的理由?東歐民主小國的戰略思考
文/黃哲翰
【編按】在烏俄戰爭爆發之後,立陶宛是最早支援烏克蘭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也和台灣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不僅在外交場合支持台灣,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互通有無。立陶宛力挺台灣的理由是什麼?除了「民主價值」的旗號外,背後其實有著小國求生存的思考與戰略。轉角國際的podcast【編輯插播】,連線了今年9月到立陶宛參訪的專欄作者黃哲翰,分享世界台灣同鄉會於立陶宛舉辦的年會活動,與當地的政治人物交流得到的經驗和觀察。
▌請收聽下方連結:
▌以下為作者黃哲翰的專文評論:
9月7日到12日,我飛往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參加世台會2024年會及會後的國會參訪座談。
這次年會是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及歐洲台灣協會一起與黑熊學院共同舉辦,與會者有3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台灣人,以及台、美、歐的學者、智庫、NGO、與政治人物。年會的主題是台灣與東歐民主國家的地緣政治挑戰及戰爭準備。
作為年會籌備團隊的一員以及議程主持人,全程參與後有許多感想,於是和轉角主編七號聊天時也順勢受邀為此錄了一集重磅廣播的編輯插播單元。
以下補充我在這集podcast中沒有多談、或是想再次強調的幾點:
(1)、這次實際到立陶宛,才親身感受到立陶宛友台的意願是多麼強烈:兩位內閣部長、一位前駐北約大使(本身也是立陶宛復國運動的重要人物)親自參與年會,維爾紐斯市府在府前廣場高調舉辦歡迎會,以及年會後受邀參訪國會並與五位議員座談交流,是年會有史以來受地主國接待層級與規格最高的一次。立國國會友台小組的成員規模僅次於友美小組,友台小組主席表示,對此他們才不在乎中國會怎麼反應,並且指著旁邊的副主席說:「大家都很嫉妒她,她已經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我卻還沒被制裁,這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2)、維爾紐斯市府的公開歡迎會上,立陶宛國旗與台灣旗交互對映,數百台灣人和立陶宛人熱情互動,此情景令人感到魔幻超現實。市府晚宴的buffet開始不久,吳叡人師因飛機時差疲憊吃不下飯便跑來找我聊天,於是便由工作伙伴Zoy幫忙叫車,由我陪叡人師先回飯店休息。途中我們聊起方才歡迎會的場景,都感到有點超現實,彷彿有種「帝國夾縫之中弱小民族聯合」的味道。
(3)、立陶宛之所以如此積極友台,關鍵因素之一當然是其1980到1990年間追求民主與復國的歷史經歷、以及近年來備受俄國獨裁進逼的壓力,使立陶宛人對台灣人的處境能同情共感。但是單純的同情共感之所以能化為如此具體積極的友台行動,則還有另一項因素:立陶宛的民主與復國得來不易,他們曾為此付出流血與經濟的代價如今仍歷歷在目,因而對民主憲政還抱有一種歷史的慎重感。對他們而言,民主是一個民族實現自由並維持其生活方式的根本,換句話說,民主理念與自我認同,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4)、除了民主理念與自我認同的理念因素之外,立陶宛友台更是出於一套清楚的策略:處於獨裁強權侵略前線的民主小國,必須積極與其他理念相近國家抱團合作,因而立陶宛在國際舞台上一直積極扮演民主人權外交的急先鋒。因而立國在地緣政治的決斷上一向清晰明快,友台小組主席表示,長痛不如短痛,例如2004年立國為加入EU和NATO不惜快刀斬亂麻與俄羅斯經濟脫鉤。2019年將中國定義為安全威脅,明確支持香港反送中、譴責新疆集中營並積極友台,隨即也在2021年退出中國「17+1」的架構。面對中國,他們一樣秉持長痛不如短痛的決斷,並且在分散經濟風險後證明民主國家之間的合作是可行的,不必對獨裁國家妥協依賴。國會友台小組副主席便這樣總結:「立陶宛的例子證明民主國家合作是行得通的,stand by your values、be true to your identity,如果民主國家不團結合作則會失去更多,屆時不只是台灣的半導體,我們還會丟掉整個世界秩序。 」
(5)、在外交舞台上非常活躍的立陶宛同時也有一套明確的全球地緣政治觀,也是歐盟國家中率先制訂出印太策略的國家。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就評估,東歐局勢可能因普丁政權的垮台而發生下一波民主轉型,俄羅斯勢力範圍下的小國都有可能對外抱團結盟,台灣應該對此變局做好準備,中國與印太區也可能發生類似變局,「我們東歐就是你們未來的寫照」,在這種連動的局勢下,維爾紐斯與台北應該更緊密合作。面對俄中威權擴張、波羅的海與台海局勢連動的局勢,立陶宛積極友台不只是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也是一種分散風險的佈局,如立國經濟創新部長就明白表示,台灣就是立陶宛產業與威權國家脫鉤後佈局東南亞的入口,同樣地,立陶宛也可以是台灣佈局中東歐的入口。
(6)、在錄這集podcast時,七號很恰當地把立陶宛形容為「東歐民主國家的衝組」。立陶宛人確實也對此引以為傲,正如他們稱自己當年率先脫離蘇聯復國獨立、是推翻蘇聯的頭號先鋒。如今在面對中俄的侵略與擴張也依然扮演民主自由衝組的角色,例如現在要挺烏克蘭入北約最積極的就是立陶宛。這樣的衝組性格,背後卻有相當明確的原則和務實的策略,這也是此次立陶宛之行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一點。
(7)、關於務實,這次在國會座談中,台立雙方也都非常務實,不講太多場面話。台灣這邊,Puma具體清點了中國資訊戰在台灣和東歐的手法與急切狀況,叡人師明白指出台灣民間認同曖昧與防衛共識不足的困境,立國國會外事委主席也指出,儘管他們的對中策略在政壇上是共識,但民眾可不一定,明年立國大選後策略也有可能被翻盤(儘管一旁的友台小組副主席隨即插嘴表示他們不會讓這事發生),兩國雙方都必須審慎。
(8)、關於援烏抗俄之事,隨著美國大選的接近,變數開始逐漸浮現。共和黨幾位可能出線的候選人多對援烏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目前共和黨對軍援烏克蘭仍是主流共識,但隨著之後選戰開打,援烏政策上可以預期會出現兩極激化。過去任過立國駐美大使的國會外事委主席就當面對我們說:美國如果背叛烏克蘭,下一個就是立陶宛和台灣。對此他也呼籲台灣幫忙遊說美國(FAPA的人員也在現場席上),從他話中的弦外之音似乎可推測,立國除了與台灣民主價值抱團、經濟合作之外,似乎也想和台灣在外交遊說上一起抱團。另外,關於援烏之事,他們指出,眼下烏克蘭軍備後勤短缺,仍有許多零組件必須從中國進口,台灣應該努力看看是否能供應烏克蘭。
(9)、無論如何,相對於擁有印太策略的立陶宛,嚴格來說台灣並非「小國」,而至少是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上皆佔重要地位的中型國家,台灣似乎也應該思考出一套明確的東歐乃至歐洲策略。在歐盟區,德法那幾個包袱沉重的大國我們一時推不太動,但和波海三國、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等東歐民主國家、以及和台灣有深刻經貿往來的荷蘭都還有很多事可以拓展。台灣人不必枉自菲薄、也不要總是關起門來吵些雞毛蒜皮。這次到立陶宛看到這樣積極又務實的民主衝組小國,也開啟了對東歐的視野,原先我對此的認識多來自Timothy Snyder的論述,短暫走訪一遭,讓那些論述都突然鮮明了起來,台灣人應該能由此學到不少事。
▌延伸閱讀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