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san高恩案(上):「日產救世主」的洋將神話
2018年11月19日,正值台灣地方九合一大選的前夕,全台沈浸在一片選舉對決的熱鬧氣氛中,然而鄰國日本卻發生了足以動搖世界經濟的事件:有「日產救世主」之稱的卡洛斯.高恩(Carlos Ghosn),因低報薪資逃漏稅、侵吞公款與非法經營等罪名,遭到東京地檢特搜部的逮補。
事件一爆發,隨即吸引世界媒體的關注,尤其對於汽車產業而言,事件嚴重性更是非同小可。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陰謀論等謠言開始滿天飛,而日本國內的報導,也與海外媒體全然不同。尤其是法國媒體,更認為這是「日本政府在幕後操作」,讓前往阿根廷首都參加G20高峰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兩人,頓時成為各國媒體的焦點。
這個牽動日本與法國以及世界汽車產業的醜聞,雖然已經過了半個月,但高恩的羈押期限將到12月10日截止,屆時會如何發展也令外界矚目。不過事件的起因究竟為何?日產與雷諾之間的恩怨情仇,以及日本企業與外國勢力間的角力,這一切都得要從頭說起。
日本的老牌汽車製造商日產自動車,2017年生產量高達581萬輛,僅次於豐田自動車,為日本國內第二大車廠。日產自動車的前身,最早是1910年由長州(山口縣)出身的鮎川義介,在福岡縣北九州市所成立的「戶畑鑄物株式會社」。
這位鮎川義介其實有個名人叔父,那就是明治元勳、長州五傑之一的井上馨,在他的資助之下,鮎川義介成立了鑄造與鍛鐵相關的工廠,利用先進的技術獲得了不少業績。另一方面,愛知縣出身,曾經赴美學習蒸汽機製造的橋本增治郎,在海外工作期間,看到美國的汽車工業突飛猛進,有感於內燃機將取代蒸汽機成為交通主力,因此在1911年成立「快進社」,打算開始發展日本國內仍相當稀有的汽車工業。
1914年,快進社在上野所舉辦的「東京大正博覽會」當中,發表了一輛V型二汽缸、擁有10匹馬力的「DAT CAR脫兔號」,成為博覽會中注目的焦點,這輛車也是日本包含引擎在內,純國產的第一號車輛。這輛車之所以稱為DAT,是三位支持橋本的股東,分別是後來出任台灣總督的田健治郎、橋本的同鄉好友青山祿郎、與小松製作所(KOMATSU)的創辦人竹內明太郎等三人姓氏的頭文字。
擁有製造汽車技術的快進社,一砲而紅之後順勢在1918年開始量產新開發的直立式四汽缸引擎,可搭載五人的DAT41型汽車,原本因一戰榮景而大有可為,卻因1923年經濟大蕭條、以及關東大地震的影響,只得減資期望能夠度過景氣寒冬。
快進社在1926年與大阪的「實用自動車製造」合併,並更名為「DAT自動車製造」,1930年正式推出DATSON品牌(量產汽車有如「DAT的兒子」之意,之後改為DATSUN),隔年戶畑鑄物的老董鮎川義介,有意進軍汽車製造業,因此與DAT自動車製造會商,取得DATSUN的製造權。
1933年鮎川義介自行成立的日本產業,與戶畑鑄物方面共同出資,成立「自動車製造株式會社」,開始生產DATSUN汽車,隔年並將公司名稱變更為「日產自動車」,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Nissan日產自動車了。
歷史悠久的日產自動車,踏入汽車工業的時間比日本汽車龍頭豐田自動車更早,也生產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車。能源危機之後,日產的低油耗車輛受到世界矚目,讓公司業績長紅,一度躍升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出口商,並開始在世界各地設立工廠,生產符合當地需求的汽車。
1980年代日本正值泡沫經濟高峰,當時日產自動車推動「901運動」,企圖讓日產進入90年代之後,仍能維持世界技術第一的優勢。901運動讓日產生產出多款好車,尤其是高級車款,包括INFINITI Q45、NISSAN CIMA等,以及R32SKYLINE、S13型180SX等高性能車種等,至今仍讓許多車迷念念不忘。
然而好景不常,時序進入1990年代之後,因產能擴充太快,加上泡沫經濟崩潰,日產經營層面臨變局卻無力挽回,最後導致連續7年赤字,遭遇史無前例的財務危機。此時法國的汽車龍頭雷諾汽車,向日產自動車提出了合作的要求。
1898年成立的法國雷諾汽車,在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被法國收歸國有,成為國營企業,並且在1947年開始製造4CV型小客車,獲得極大的迴響。這款車也成為雷諾與日本最初的連結,1950年代雷諾授權日野自動車(HINO)在日本生產4CV,成為當時許多計程車業者搶購的車款。戰後汽車工業大幅起飛,雷諾也趁勢推出多款小型車,並奠定了在歐洲的地位,甚至於在1979年,還入主了美國汽車,然而1980年代雷諾卻遭遇了業績下滑,人事費用過高等問題,導致虧損連連,光是1984年就虧損125億法郎(約新台幣668億)。
經過一連串的重整,雷諾展開企業瘦身的計畫,並且在1987年將美國汽車賣給了克萊斯勒集團後,1990年代雷諾逐漸恢復過往的榮光,銷售量也恢復穩定,很快地又成為汽車界的優等生。開始獲利的雷諾,將眼光瞄準北歐的瑞典,1993年雷諾發布將併購瑞典國寶VOLVO富豪汽車,沒想到卻引起瑞典的反彈,最後這項計畫變不了了之,然而這次的經驗,也讓法方了解到,跨國企業的合併並非易事。
1996年法國政府展開雷諾民營化,將雷諾股份釋出,但至今法國政府仍持有雷諾15.7%的股份,為雷諾最大的股東。1999年,亟欲擴張的雷諾,將目標瞄準已經虧損7年的日產,當然此舉遭受日本政壇、以及保守的日本企業極大的反彈。
事實上雷諾董事會,也有不少董事對併購虧損公司有疑慮。不過有了先前併購VOLVO的經驗,這次雷諾汽車並非以併購作為解決方式,而是改採相互持股的合作方式,尊重彼此的企業文化,讓雙方成為合作夥伴,才得以成功。
雙方決議的合作方式,是雷諾出資收購日產43.4%的一般股權(擁有議決權),成為日產的母集團,而日產則在2002年持有15%的特別股(無議決權),這樣的持股結構,讓雷諾得以入主日產的取締役會(董事會),並且掌握人事權。
成為雷諾–日產聯盟的一員之後,雷諾派任首席副社長卡洛斯.高恩,出任日產的首席營運長(COO),抵達日本的高恩,隨即展開「日產復興計劃」(NRP),包括2000年度需獲利、2002年度獲利率4.5%與減債至7,000億日圓以下等目標,如未達成則全體董事會全員辭職。
這項政策宣示,也象徵高恩將展開鐵碗行動,包括關閉部分工廠,全球日產集團裁員兩萬人以上,旗下子公司進行股權出售、財務與業務整併等。當時高恩幾乎天天日以繼夜的工作,也因此富比世雜誌稱高恩是「全世界最忙碌的男人」,而日本的媒體還稱他為「7-11」,意即從清晨忙到半夜之意。
由於高恩本身仍是雷諾的副社長,因此忙碌的高恩還得往來東京與巴黎,讓他一年的航空里程數高達15萬哩,成為軼聞趣談。當然高恩在重整日產的過程中,並非完全順利,外界也大多看衰,但憑著個人意志,在日產復興計劃之後,立即推行「日產180」的三年計畫,預計在2004年時提升產能、降低採購成本、償還債務等目標。
結果在2003年,日產提前一年便達成日產180的目標,並償還了2.1兆日圓(約新台幣5,791億)的債務,成功讓日產轉型,成為獲利公司。這項成就不僅讓日本人刮目相看,也將高恩推向個人生涯的高峰,美國財星雜誌將高恩名列美國之外最強企業家之一,他本人還曾獲得日本天皇贈勳,並獲得大英帝國勳章(KBE)。
高恩本身為黎巴嫩裔的法國人,自幼在困苦的環境下成長,養成了他吃苦耐勞的個性。而在商界打滾多年的他,對於日本過於安逸且封閉的環境頗有微詞,因此就任日產COO之後,將公司內部的共通語言,由日文變更為英文,並且採取許多激烈的商業手段,讓日本人一開始無法接受。
然而高恩帶入了歐美的企業經營風格,徹底改變了日產,順勢讓原本保守排外的日本商界,願意開始接受外來的企業文化,例如SONY等公司也開始讓外籍人士擔任CEO,從而改造自身的企業傳統;這些對日本企業的重大改變,都是受到高恩的影響。
2005年,高恩成為雷諾的董事長兼CEO,並成為雷諾–日產聯盟的最高經營者,期間雙方的業績逐漸提升,成為汽車業界的異數。2016年三菱自動車因數據造假被抓包,導致虧損連連,此時高恩以日產自動車購入三菱自動車34%的股權,將三菱自動車併入旗下,並成為「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高恩則同時兼任三菱自動車的會長,意味著高恩將完全主導這個龐大的汽車王國。
在高恩的內心深處,這個龐大的汽車集團終將整併,而他也的確打算如此進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高恩在今年9月的日產取締役會當中,直接向取締役們表明,對於現有雙方的持股與合作方式有意見,並認為應該要更加緊密,甚至認為應該要進行經營的整併與統合。
高恩認為在他的領導之下,2017年雷諾–日產–三菱聯盟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聯盟總生產量超過1,000萬輛,有這樣的實績,相信日本人應該不會反對。然而他低估了日本人反對海外併購日本企業的意志,也沒有料到一場風暴,就此展開......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