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頗圍城記(上):城市商人的六千年
——2016年12月13日,圍城區中一位阿勒頗醫生的訣別簡訊
2016年12月,這是敘利亞內戰的第五個年頭,也是阿勒頗戰役佔據國際頭版的第四個冬天——但再寫,應該也沒有以後了——隨著敘利亞政府軍的高歌猛進,反抗軍在東城區的據點也全數淪陷。終於,在圍城了四年之後,阿勒頗終於在廢墟與死屍之中重獲了「和平」。
對於國際社會來說,阿勒頗當下的慘況——城市毀滅、死生兩隔——各種破壞與血淚有如人間煉獄;但在這現代啟示錄之外,阿勒頗這座千年城市卻歷經過無數繁榮與浩劫,儘管多次毀滅、朝代更迭,與歷史洪流對衝的這座城市卻總不屈服。
不知該慶幸或遺憾,在阿勒頗成為「烽火無情」的代名詞之前,我曾於2009年時代變動的前夕見過這座古城的千年故事;但卻在6年內戰間,卻又得在遠方的字裡行間,見證這座城市血流成河的人禍進行式。
▌5,000年歷史的古城
2009年,我來到敘利亞旅行。
那年的狀況有點莫名其妙。當時在突尼西亞交換學生的我與同學們,原本的寒假計劃是土耳其,但由於土耳其與周邊國家在突尼西亞的使館都不接受中華民國護照申辦簽證,無處可走的我們於是才想到了開放落地簽的約旦,並從約旦邊境進入敘利亞。
旅行的同時,中東地區正因以色列入侵加薩的戰爭而陷入動盪。當時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以譴責朝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彈的哈馬斯為由,趁著國際社會在過節而無心回應之際,向加薩走廊發動陸空轟炸的「鑄鉛行動」(Operation Cast Leads)。而收容大批巴勒斯坦難民,同時又因領土、以阿戰爭和以色列結仇的敘利亞,境內氣氛更是詭異。
而阿勒頗,則是我們敘利亞之旅的第三個城市。
對阿勒頗最一開始的記憶,來自於大學時代的大一阿拉伯語(對,何妤玟系就是阿語系)。當時課本上一連串的城市單字表裡,大馬士革(دمشق ,dimashiq)、利雅德(الرياض ,al-riyadh)、開羅(القاهرة,al-qahirah)都是讀音八九不離十的城市,而唸作「حلب,halab」的阿勒頗,則因為字根源同於阿文的「奶」(حليب,halib)或動詞「擠奶」而特別被老師所提及。
根據15世紀伊斯蘭法官伊本.希赫納(ibn Shihna, 1402-1485)寫下的阿勒頗城史,阿勒頗之所以與「奶」結緣,其實都是來自於信仰傳說:
亞伯拉罕為羊群擠奶的地方,後來也被閃族人命名為「阿勒頗」(閃語系的「奶」之意)。但亞伯拉罕的駐足不只是偶然,自古以來,阿勒頗就是往來小亞細亞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必經之地,其本身居高臨下的的台地地型適合聚落防禦,周邊一帶還有肥沃而適合放牧的敘利亞草場,鄰近的古威格河(Queiq river)亦提供穩定的水源。因此,獲益於往來人流與地利,阿勒頗也逐漸發展為定居城市。
透過楔形文字的記錄,阿勒頗的城市歷史最早可追述到西元前4,000年——在這往來的6,000年中,儘管阿勒頗並不如烏魯克、巴比倫城一樣曾是偉大文明的發源,但流轉於天災人禍之間,這座古都的城市之火卻不曾熄滅。至今,阿勒頗更成為了中東、甚至全世界,連續定居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城之一。
▌神、人給的毀滅
阿勒頗早期的發跡獲益於信仰。在最早的紀錄中,阿勒頗曾供奉著兩河文明的風暴神「哈達」(Hadda)。這座掌握降雨的地方神祉,為阿勒頗帶來了不少朝聖商機,但不同文明之間的衝突與掠奪,卻也讓地處要衝的阿勒頗飽受戰亂。
千年之間,阿勒頗曾是亞述、巴比倫、波斯的西方邊境;但在西元前331年左右被亞歷山大大帝攻下,後來數百年也成為希臘(塞琉古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東方前線。直到西元637年,阿勒頗才隨敘利亞全境,一同被發動北上「聖戰」的阿拉伯穆斯林所征服,並作為穆斯林對抗東羅馬帝國的邊陲要塞。
阿拉伯人統治的這段期間,東西方的絲路貿易量逐年增加,而阿勒頗的交通位置,也讓他成為絲綢之路的西方起點。然而城市的繁榮仍不夠穩定,儘管商機流入,但阿勒頗的邊陲位置卻一再吸引東羅馬帝國與貝督因游牧部落的入侵,公元962年時,進犯的東羅馬部隊甚至攻破阿勒頗要塞,並將全城的非基督徒屠戮殆盡。
慘遭屠殺的阿勒頗雖然很快地被穆斯林統治者所奪回,但噩運卻接踵而來。
西元1096年,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朝東方發動了「十字軍」。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裡,阿勒頗勉強擋住了十字軍的入侵,但耶路撒冷、附近的安條克,卻都被十字軍拿下;身陷宗教戰爭之際,西元1138年阿勒頗還發生了強烈地震。史書記載,這場地震至少造成了23萬人罹難,在近代歷史中,破壞程度僅次於1556年造成83萬人死亡的明朝嘉靖大地震。
自此,阿勒頗的故事進入了最黑暗的一頁。
▌城市的心臟:要塞,阿勒頗城堡
踏入阿勒頗時已是12月底。我們選在市中心的「春之花青年旅館」投宿,在那年的《Lonely Planet》指南上,這家庫德人經營的旅社,也是阿勒頗唯一一座背包客棧。
隱身在石階小巷裡的「春之花」位在法拉傑門(Bab al-Faraj)旁,這裡過去是阿勒頗古城的西北城門,曾經在此聳立的高牆不僅是新城區與舊城區的分野,亦方正地包圍了阿勒頗的心臟——阿勒頗城堡(Aleppo Citadel)。
阿勒頗建城6,000多年的歷史,都以「阿勒頗城堡」為核心,而內戰至今的阿勒頗圍城,媒體口中的東城區、西城區也多以阿勒頗堡為劃分。
這是阿勒頗城堡,是聯合國登記的世界遺產,也是伊斯蘭世界的最強要塞。
透過旅館找到的嚮導阿不都(Abdul)不無驕傲地向我們介紹。雖然留著小鬍子,他其實還只是個大學生。
阿不都說,阿勒頗堡所在的台地,其實就是傳說中亞伯拉罕駐足的命名地,在過往的歷史中,征服阿勒頗的亞歷山大大帝、羅馬將軍龐培(Pompey),或者是征服敘利亞的阿拉伯名將「伊斯蘭之劍」哈立德.伊本.瓦利德(Khalid ibn Walid),都曾在此駐軍。但在1138年的強震與長年的十字軍侵擾後,目前的要塞本體,大多是在12世紀下半葉所重建。
為了抵抗十字軍的入侵,當時阿勒頗的突厥統治者努爾丁(Nur al-Din)曾大力整修阿勒頗,但在努爾丁死後,昔日麾下的大將薩拉丁卻從埃及反叛攻佔敘利亞,並將阿勒頗交給三子加齊(Malik al-Zahir Ghazi)管轄。但薩拉丁死後,加齊一方面要煩惱十字軍再起、一方面又得提防在大馬士革虎視眈眈的自家人,阿勒頗的城牆於是成為他最好的依賴。
加齊治下,阿勒頗堡不僅重新立起了高聳的圍牆,加齊還挖深了城堡台地周邊的護城河——這道寬30米、高低差22米的水流屏障,只留下了西南面的一道橋梁出口,敵人要強行入城,還得在窄橋上突破三個關卡、擋住四面八方的箭塔才可過關。
加齊死後,阿勒頗堡就面對了強敵考驗:蒙古第三次西征。西元1260年,蒙古的第三任大汗蒙哥,命令弟弟旭烈兀率兵朝阿拉伯世界進擊。在資料上,旭烈兀的大軍用「回回砲」轟開了阿勒頗的防守,但我們響導阿不都卻堅稱:「蒙古人圍城後,誘降阿勒頗堡開城,但在城開後蒙古人卻反悔屠城。」
但阿不都沒說:蒙古來襲,不止這次。1400年重返阿勒頗的帖木兒,同樣擊潰了城堡內的馬穆魯克戰士,入侵的蒙古人這回不僅血洗阿勒頗,傳說帖木兒更下令將屠殺的首級堆疊在城門外,以骷髏山來當作自己統治的旗印。
蒙古人的破壞帶給阿勒頗毀滅性的打擊,但無論旭烈兀或帖木兒都無法在敘利亞地區建立穩定的統治,直到屠城百年後,重新崛起的新統治者——鄂圖曼帝國的到來——才讓阿勒頗走向黃金時代。
1516年,統治埃及與敘利亞的馬穆魯克蘇丹高里(Ashraf al-Ghawri),在阿勒頗附近的達比克草原戰役(Battle of Marj Dabiq)中被鄂圖曼軍隊擊潰,高里兵敗身死,而投降的阿勒頗也迎來了鄂圖曼帝國的統治。
▌錢淹腳目,阿勒頗商人
當時的鄂圖曼帝國統治了整個東地中海地區,不再是前線城市的阿勒頗也得利於地中海與絲綢之路的往來貿易。鼎盛時期,阿勒頗更成為伊斯坦堡與開羅之外,帝國版圖中第三繁榮的商業城市。
鄂圖曼帝國所帶來的穩定和平,讓阿勒頗難得地享受了300年的繁榮,原本的阿勒頗堡鬆弛了在軍事上的作用,城堡周邊的舊城區則擴張起了一區又一區的貿易市集(Souq),「阿勒頗商人」的名號自此亮起了招牌,並以「敘利亞的天龍人」——精明能幹,但浮誇又勢利——的印象鮮明至今。
阿勒頗的繁榮在19世紀上半葉陷入停滯。1822年,阿勒頗再度遭遇強烈地震,包括城堡在內的大量建築倒塌損毀,災後惡劣的衛生環境更誘發了嚴重的瘟疫。但阿勒頗人的夢魘卻還未結束。當時鄂圖曼在歐洲列強下遭到壓制,受迫簽下的各項不平等條約讓國內賦稅加重,不少貿易特權亦拱手讓給了歐洲商人。此外,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更劇烈地轉移掉歐亞貿易對陸路交通的依賴,病害交迫的阿勒頗因此被逼入了長期的蕭條。
大批商機的移出,讓阿勒頗於半個世紀內銳減了75%的居住人口,但阿勒頗400年來累積的財富底蘊豈會輕易消散。一次大戰之後,敘利亞自鄂圖曼帝國獨立,阿勒頗商人不僅成了這個新國家的金庫,也成了敘利亞現代化的投資前鋒。無論是託管敘利亞的法國人還是一代獨裁者哈菲茲・阿薩德(Hafez al-Assad),都依賴阿勒頗商人的支持——直到2011年的冬天,內戰燒到了阿勒頗為止...
(...▌接後篇:〈阿勒頗圍城記(下):彼此廝殺的第四個冬天〉)
阿勒頗圍城記(下):彼此廝殺的第四個冬天 | 政經角力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畏懼或冷靜都不足以抵禦時代的巨浪,內戰的戰火仍然在2011年底,以最糟的方式燒向阿勒頗商人。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