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出爾反爾的Meta?說好的新聞議價,Facebook用什麼理由不再付錢

2024/11/07 製碼/解碼

Meta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於2019年在美國國會山莊舉行的眾議院金融委員會聽證...
Meta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於2019年在美國國會山莊舉行的眾議院金融委員會聽證會作證,背後投影片跳到「Zuck Buck」這一頁,此為以祖克柏名字的英語諧音拼成「祖克錢」之意,諷刺祖克柏和Meta利字當頭。 圖/路透社 

文/蔡蕙如、林玉鵬

澳洲的《新聞媒體議價法》使澳洲成為第一個成功向Meta等大型網路平台要求為新聞內容付費的國家,原本Meta也在2021年與澳洲新聞機構達成協議,但在2024年,為期3年的協議期限將屆時,Meta宣布不再續約,理由是「使用者在平台上的新聞閱讀量偏低」。

但實際情況果真如此嗎?Facebook等社群平台上的使用者是否真的較少接觸新聞,還是新聞受演算法影響,難以出現在用戶眼前?Meta此次不續約的理由不禁讓人質疑其合理性,也引發我們進一步探索平台特權、新聞業發展、國家治理之間的權力關係。

澳洲政府為調查數位平台對澳洲社會的影響—尤其是其與傳統新聞媒體的互動—而主導成立「社群媒體與澳洲社會聯合委員會」(Joint Select Committee on Social Media and Australian Society), 該委員會由各政黨代表組成,於日前發布了新的報告,內容指出,由於Meta中止2021年基於《新聞媒體議價法》而簽訂的協約,因此強烈建議徵收針對科技巨頭平台的特別稅(big tech tax),以支持傳統新聞媒體發展多元化收入來源,尤其是小型、獨立及偏遠地區的新聞機構。

原本Meta在2021年與澳洲新聞機構達成協議,但在2024年,為期3年的協議期...
原本Meta在2021年與澳洲新聞機構達成協議,但在2024年,為期3年的協議期限將屆時,Meta宣布不再續約。示意圖,Meta的公司標誌。 圖/路透社 

▌澳洲委員會報告建議開徵big tech tax

這是澳洲當局應對Meta放棄新聞內容付費協議、以及它對新聞在平台上的「去優先化」策略的措施之一。報告中一一點出社群媒體演算法操縱資訊、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興起以及平台缺乏透明度等等的問題,並且建議提出新的監管措施,包括設立數位事務部、新聞業務過渡基金以及提高平台演算法的透明度要求。

同時,該份報告也分析國際間相關措施,例如歐盟的數位服務法案和英國的線上安全法案,也為本次澳洲的監管環境提供背景資料與理據。報告指出,隨著數位平台優先推送煽情和誤導性內容,公共利益新聞的能見度逐漸下降,進一步削弱了民主社會中可信資訊的傳播。雖然一些國家,如澳洲,通過立法來要求平台為新聞內容付費,但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有限,無法徹底解決平台與新聞業之間的權力不對等。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報告建議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如對數位平台徵稅以支持公共利益新聞,並呼籲建立更多透明的收入分配機制,以確保新聞媒體在數位時代能夠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持。

整體來看,報告批判了數位平台對新聞業的操控,並強調有必要通過政策介入來重塑一個更公平的新聞生態系。

這份報告總結了數位平台(如Facebook和Google)如何藉由控制流量、頻繁變更算法以及主導廣告收入分配,逐漸瓦解傳統新聞媒體的經營模式。平台壟斷新聞分發渠道,使新聞媒體日益依賴社群媒體來觸及受眾,並且通過不透明的算法削弱了新聞機構的曝光度,迫使媒體投入更多資源進行付費推廣。這種情況導致新聞業的財務穩定性受到嚴峻挑戰,尤其是地方和獨立新聞媒體面臨生存壓力。

Meta多次對「新聞付費」一事表達牴觸,圖為2023年加拿大包含媒體議價內容的《...
Meta多次對「新聞付費」一事表達牴觸,圖為2023年加拿大包含媒體議價內容的《線上新聞法案》通過後,便在加拿大區域的Facebook平台上封鎖了新聞媒體的報導內容。加拿大用戶不僅無法閱讀加媒的內容,其他國家的媒體內容也無法,圖中被封的連結即是美國媒體《NBC》的報導。 圖/路透社 

▌Meta對「新聞付費」的牴觸:停用Facebook News

中止與澳洲新聞機構的協議,早非Meta首次對「新聞付費」一事表達牴觸,除了在2019年澳洲通過《新聞媒體議價法》之時,以拿掉Facebook平台上所有澳洲媒體的內容作為反制之外,其後各國政府相繼研議類似法規,Meta也始終強烈反抗。2023年9月,Meta宣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可能出現要求Facebook為新聞內容付費的法規生效之前,將於該年12月底提前取消這3國的Facebook「新聞標籤」(News Tab)服務。這一決定對於用戶影響不大,然而新聞業界卻紛紛表達不滿。

Facebook的「新聞標籤」是一項在2019年10月首先於美國推出的功能,主要目的是藉由標籤功能進入Facebook News頁面,向用戶提供經過篩選的高品質新聞內容。這項服務與主流媒體合作、向這些新聞機構支付內容授權費,以保證提供的新聞來源可靠、具公信力。在美國、英國、德國、澳洲和法國的Facebook用戶能夠使用該功能,但其後在2024年4月,Meta以新聞標籤功能的使用率較低,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為由,又在仍有Facebook News的美國、澳洲,將這項服務關閉(Meta在台灣則不曾推出該服務)。

對於Facebook的用戶而言,這項變更可能不會帶來明顯的影響,尤其在平台的演算法操控下,人們現在已經比以往更難看到新聞類型的貼文。然而,這對新聞媒體而言卻是個重大打擊,因為他們將失去來自Facebook的資金支持——原本在疫情期間,Meta曾撥款1億美元幫助各地的地方媒體度過資金難關、追蹤疫情新聞等等,其後就不再有類似的計畫,新聞標籤功能的停用則是又砍掉了原本協議好的內容授權費。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Meta首次改變其新聞策略。過去幾年,它推出了一系列號稱能「幫助」新聞業創新的工具,如「趨勢話題」(Trending Topics)和「即時文章」(Instant Articles),但研究顯示超過一半的合作夥伴在3年內退出。

Facebook的「新聞標籤」(News Tab)是一項在2019年10月首先於...
Facebook的「新聞標籤」(News Tab)是一項在2019年10月首先於美國推出的功能,主要目的是藉由標籤功能進入Facebook News頁面。該功能只在美國、英國、德國、澳洲和法國提供,Meta已宣布將關閉此功能。 圖/ Meta

但Facebook News,真的如Meta官方說的,「使用率較低」嗎?首先要知道的是,新聞標籤的功能,並不在Facebook的網頁版本出現,只在其手機app中可見,且它在app的位置也很難被找到,因為這項工具並不放在主頁或顯眼的地方,而在功能選單深處,以至於很多用戶根本不知道新聞標籤功能的存在。

Meta在2024年2月的新聞稿表示:「去年,使用Facebook News的澳洲和美國用戶數量下降了超過80%」以及「全球用戶動態消息中新聞內容的比例不到3%,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新聞只是Facebook體驗中的一小部分。」然而,透過這種宣稱,Meta顯得更像是推卸責任,藉此淡化新聞標籤的功能,並把新聞內容逐漸消失在平台上的原因怪到用戶行為上。

事實上是Meta 將新聞標籤埋藏在app的深處,讓用戶難以找到這個功能,這本身就是一種明顯的操作,以減少用戶對新聞內容的接觸,但Meta卻藉此宣稱用戶對新聞的興趣「大幅下降」。然後,Meta再將「用戶對新聞沒興趣」作為理由,進一步縮減新聞內容的曝光,這一策略忽視了平台本身在塑造用戶行為中的主動作用。

平台的演算法優先推送娛樂性、煽情或短影片內容,這與新聞內容競爭並且減少了新聞的能見度。這種做法導致了惡性循環:由於用戶看到的新聞減少,平台就可以聲稱新聞不再是用戶需求的重點,進而進一步降低新聞內容推送的優先順序。Meta又將新聞功能的衰退歸咎於用戶,而不承認其自身在削弱新聞內容曝光度和塑造用戶習慣中的關鍵角色。

Meta的這種行為,等於正在逐步遠離其原本在2019年澳洲《新聞媒體議價法》通過之後,對外給出的支持新聞內容承諾,還與它所聲稱的「致力於提供可靠資訊」存在明顯矛盾。

Meta除了新聞議價的爭論之外,在網路安全方面也屢遭詬病,圖為2024年1月創辦...
Meta除了新聞議價的爭論之外,在網路安全方面也屢遭詬病,圖為2024年1月創辦人祖克柏出席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與其他社交媒體平台負責人談論線上兒童安全問題。 圖/美聯社 

▌Meta致力於可靠資訊流通...或只是購買贖罪券?

在所謂「致力於提供可靠資訊」這一點,Meta強調其向事實查核投入了1.5億美元以打擊虛假資訊,試圖展示其對公共資訊品質的承諾。然而,當我們將這個數字與Meta的廣告收入進行對比時,這一宣稱顯得相當蒼白無力。

2023 年,Meta的全球廣告收入達到了驚人的1,319億美元,而它所投入的1.5億美元僅佔其年度廣告收入的0.1%。這樣的比例表明,仰仗Facebook平台上巨量資訊而大發利市的Meta,對Facebook上流通的資訊品質保障,也就是事實查核工作,所投入的資源與獲利規模相比,顯得極為有限,也無法真正應對其平台上資訊生態的問題。

實際上,Meta的這些資金投入更像應付外界批評的操作,而非真正有心投入解決虛假資訊問題。廣告收入的大幅增長(從2018年的數據至今增長近140%),主要來自於平台上流量導向的內容流通,而這些內容往往包括煽動性、點擊誘餌式的資訊,這種模式直接削弱了高品質新聞的能見度。

儘管Meta宣稱它在全球建立了最大的事實查核網絡,但平台的商業運作邏輯,依舊是優先推廣那些能夠吸引更多用戶互動的內容,無論這些內容是否具備真實性或公共價值。

而且,Meta宣揚的「打擊虛假資訊」承諾,其實與其實際平台的營利模式不符。事實上,它通過強化與廣告收入緊密相關的互動和點擊率來獲利,這本身就促進了不可靠內容的廣泛傳播。Meta的這種做法無助於解決新聞資訊生態的根本問題,反而進一步削弱了公共新聞的重要性。

英國國會的數位、文化媒體與體育委員會舉辦針對錯假資訊的會議,一名抗爭者穿上諷刺F...
英國國會的數位、文化媒體與體育委員會舉辦針對錯假資訊的會議,一名抗爭者穿上諷刺Facebook的上衣、戴上祖克柏的面具,站在議會大樓外表達抗議。 圖/路透社 

從另一層面來看,Meta透過投入1.5億美元資助事實查核,試圖展示自己在解決虛假資訊問題上的努力,但這種做法並非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試圖透過表面的善舉掩蓋深層的問題。這種做法相當於「用右手修補左手破壞的東西」。

Meta一方面以推廣能夠迅速吸引互動的低品質和煽情內容來獲取巨大的廣告收入,另一方面又透過用少量資金投入事實查核,號稱修復其平台因推廣這些不可靠資訊而造成的傷害。這種「補救」不僅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平台資本主義下的結構性不平等。Meta不願削弱或改變其透過推廣煽情內容來獲利的商業模式,而是以象徵性的「慈善行為」(1.5億美元)來應對批評,以維護其公共形象,並繼續從不斷增長的廣告收入中獲利。

斯洛維尼亞文化理論學者Zizek對資本主義慈善機制的批判,正好可用來揭露這種假慈悲的本質:

它並不是在創造一個更公平的資訊環境,而是讓破壞性行為得以持續,並且藉由表面上的修補來掩飾其真實意圖。

科技巨頭如Meta等社群平台,透過操控算法與削減新聞曝光度,持續削弱新聞業的生存能力,同時將責任推給用戶對新聞的興趣減退。這不僅危害了公共資訊的品質,也對民主社會的新聞基石造成了衝擊。面對Meta的手段,澳洲政府的應對策略是轉向課徵特別稅,這個新方向也許正提醒了我們,在此新聞業正在逐漸下滑的時刻,積極思考政府介入、積極監管平台壟斷行為的可能性與方式,以確保新聞業的永續發展,而不受到平台霸權的侵害。

Meta以推廣能夠迅速吸引互動的低品質和煽情內容來獲取巨大的廣告收入。圖為202...
Meta以推廣能夠迅速吸引互動的低品質和煽情內容來獲取巨大的廣告收入。圖為2024年印度大選前,一名示威者抗議Facebook上充滿煽動仇恨的文章。 圖/路透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媒體生存戰:加拿大政府抗擊網路巨頭,通過《線上新聞法案》

社群上看不見加拿大新聞:不願分潤的Meta、Google「移除加國媒體」

臉書拒付費之怒:滅國式封鎖?Facebook「全球禁言」澳洲新聞業

製碼/解碼

林玉鵬、蔡蕙如,文化與政治雜寫游擊手,大眾文化碎片收集家。研究興趣包括新自由主義下的媒體與文化勞動、大眾文化民主化、串流時代的閱聽人視覺流動,現為熱愛研究努力教學的高教園丁。

作者文章

媒體大亨梅鐸控告AI公司侵害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但此舉是否真正為創作者爭取到公平...

媒體大亨梅鐸槓上AI:資本家想搶回利益與霸權,但誰來保護最弱勢的創作者?

2024/11/13
Meta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於2019年在美國國會山莊舉行的眾議院金融委員會聽證...

出爾反爾的Meta?說好的新聞議價,Facebook用什麼理由不再付錢

2024/11/07
音樂產業的創作者目前正經歷版稅持續下降的危機。示意圖,圖為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的音...

音樂串流平台分潤不公:英國政府如何援救創作者生存危機?

2024/05/14
新聞媒體原有的廣告收入大幅流向社群平台,加拿大政府因此於2023年6月立法通過《...

媒體生存戰:加拿大政府抗擊網路巨頭,通過《線上新聞法案》

2023/11/15
為報復加拿大政府通過《線上新聞法案》,Meta已經移除Facebook平台上的新...

社群上看不見加拿大新聞:不願分潤的Meta、Google「移除加國媒體」

2023/11/15
Netflix租借DVD的寄送服務於9月29日正式終止,也意味著曾經一度做為Ne...

DVD已成時代的眼淚?Netflix向起家的「紅色信封」說再見

2023/10/13

最新文章

最適合人類的食物是什麼?人們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這個問題。示意圖,圖為2016年7月...

21世紀的狩獵採集者生存指南:人類有「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嗎?

2024/11/21
電影《福田村事件》於2024年11月15日,在臺灣電影院公開上映。 圖/《福田村...

《福田村事件》的再思考:日本終於看見「轉型正義」展露曙光

2024/11/15
陳永森,《獅貓八美嬌》, 1975,膠彩、紙本,70 × 124公分,私人收藏。...

名揚日本的台灣畫家陳永森:映照戰後膠彩發展的創作人生

2024/11/14
到「現人神」(あらひとがみ)是日本神明在人間的化身,但這個過去曾經有過的信仰,隨...

#現人神:日本神明在人間的化身,見人如見神?

2024/11/13
圖為美國杜蘭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TNPRC)的恆河猴,非本案當事猴。 圖/路...

美國「恆河猴逃逸事件」:從實驗室脫逃的猴子「所有權」歸誰?

2024/11/12
示意圖,巴黎著名餐廳Chez L 'Ami Louis內,一名服務生端著招牌薯條...

《巴黎侍者》:從餐廳服務生之眼窺看巴黎底層社會

2024/11/08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