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版的浦島太郎與天女?日本「和魂洋才」的明治歷史畫
日本畫家原田直次郎(1863-1899)在明治中葉展出《騎龍觀音》的時代背景中,這類將當地題材以西洋風格呈現的手法,其實不在少數,約1887年(明治20年)左右更有所謂的「歷史畫熱潮」(歴史画ブーム)。在帝國時期的發展歷史中,不管是在所謂西方媒材的「洋畫」還是東方媒材的「日本畫」,都有類似以日本歷史或傳奇故事主題的創作風潮,期許以「和魂洋才」的精神,摸索出日本美術的想像。
在這之後,亦有重大國家事件如日清、日俄戰爭的推波助瀾,也與國家認同慢慢成型的脈絡相輔相成。若走進位於東京的聖德紀念繪畫館,便可發現,這一系列收藏於此,記錄著明治時期帝國「建國」與擴張領土歷程的歷史繪畫作品,就分有洋畫館與日本畫館。
這顯示了繪畫雖然對於「富國」、即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不算高,但不論是作為近代國家意識形態的象徵,或是在美術界的資源與權力鬥爭當中,繪畫都居於中心的地位。
▌舊派原田直次郎與新派青木繁的日本神話
參與明治美術會的原田直次郎,在當時屬於舊派(或稱脂派),更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的西方歷史畫,且結合寫實風格人體描繪的創作方法,並具有脂派整體畫面較暗且偏褐色的特質。
原田在第三回內國勸業博覽會展出《騎龍觀音》後,在同一博覽會於1895年的第四回中,則是發表了一件《素尊斬蛇》,這是日本神話中一則十分廣為人知的故事——即皇室皇祖神天照大御神的弟弟「素盞鳴尊」為了救出差點成為祭品的櫛名田姬,斬殺妖物八岐大蛇並獲得寶劍,最後娶得美嬌娘。
雖說在日本神道的觀念中,神是屬於無形,但在明治之前,還是有將其擬人描繪的作品散見於各種浮世繪創作,月岡芳年所繪的《日本略史 素戔嗚尊》即是一例。
不過與這木版畫平面化的樣式相比,西方繪畫的宗教畫和歷史畫中,關於神明形象的描繪,在線性透視法、陰影法以及解剖學的手法之下,其描繪出的人像更加充滿血肉感,這也是為何透過這手法描繪出的《騎龍觀音》會被認為毫無「神性」且被戲稱是「騎著動物的馬戲團女郎」。
比較《騎龍觀音》與《素尊斬蛇》,我們可以看到前者所描繪出的觀音人像,因為較無其他可對比其身形大小的景物依據,再加上確實參考真人模特兒,因此有可能會令觀者有圖像中的菩薩身高與一般人無異的想法,身形較接近一般人體。不過《素尊斬蛇》中,主角素盞鳴尊與一旁應是櫛名田姬的女性,雖有些許遠近的視覺差,但人一比較便可看出主角是巨人身形,再加上海岸與山川的對比,應是原田透過此巨型人像的描繪形式,表達出畫中人物「神性」的關鍵。
可惜的是這件作品後來在東京大地震中被燒毀,透過原田另外一件留世的「素戔嗚尊八岐大蛇退治画稿」,或許可藉此想像《素尊斬蛇》的樣貌。惟畫稿左下方,卻畫了一隻小狗破畫而出的樣子,足見創作者的幽默感。
而有趣的是,另有一名較年輕的創作者青木繁(1882-1911)也曾以日本神話為題材。有趣的是,他的作品主題一方面受到歷史畫風潮的影響,表現出浪漫主義風格對神話與感性情緒的關注,另一方面在東京美術學校的就學期間,師事「新派」的大將黑田清輝。這個派別較於受印象派風格影響,調描繪光影變化,且該流派暗部使用紫色表現的特質,故有別名「紫派」。
在青木的《黃泉比良坂》中,該作以日本神話中,創世的兄妹神伊邪那岐命(いざなぎのみこと)和伊邪那美命(いざなみのみこと)的死別為主題。故事內容為伊邪那岐命赴黃泉國尋找愛妻,卻因為違背與妻子的誓言,因故逃離該地,作品畫面即為伊邪那岐命被地獄使者「黃泉醜女」追殺時的畫面。具有張力與緊張感的畫面描繪,配上印象派式的光影色彩描繪。也因此,比較原田與青木的日本神話作品,亦可看出不同藝術手法在明治時代的發展與對照。
▌西方風格描繪的東方傳奇
如前段所述,明治時期的人像創作,是基於西洋美術以基督教美術所謂「以神的形象造人」的神人同形說為軸心,不論主題是宗教、神話、歷史、或是民間傳奇,以此為主題的人像都有這重要的地位。
不過有趣的是,當這份創作形式進入日本後,幾乎少見明治時期的藝術家以基督教人物為創作題材,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東方神佛與民間傳奇。第三回內國勸業博覽會除了原田的《騎龍觀音》以外,另一件以女性神祇為主題,並且也引起廣泛討論的便是本多錦吉郎《羽衣天女》,這位藝術家與原田同屬明治會,因此作品也充滿著「脂派」特有的深邃感,與原田的作品相映成趣。
《羽衣天女》取材自東亞皆廣泛流傳,天女下凡遺失羽衣進而與凡人產生互動的故事。不過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這幅畫作中,多加了此題材在傳統畫作中,完全不會畫上的翅膀,而這一看便知道是來自西方基督教畫作中有關於天使的描繪方法,在當時自然也引起討論。
然而,如果我們排除先入為主的想像,以全新的眼光觀察這幅作品,就會發現這些翅膀的造型對於保持畫面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在作品發表當時,已經習慣無翅膀天女形象的該時代觀眾中,也有人對這新創意持正面態度。
類似的例子還有山本芳翠的《浦島圖》,他使用日本人廣為人知的民間故事,不過整體的視覺符號卻充滿西洋風格,故事中的玉手箱成了西洋式的珠寶盒,一旁的海中仙女也幾乎是歐陸神話造型,從當代眼光看來,想必是當時和洋混血的最佳例證。
在過去日治台灣的美術發展經驗中,由於台灣藝術家前往東京美術學校就讀時,該地與時代背景以紫派為主流,也因此較少談論所謂的「脂派」作品與藝術家們,僅原田直次郎的《騎龍觀音》在戰後以都市傳說的形式巧妙地進入台灣。故本文介紹了脂派的數幅歷史畫名作,原田的《素尊斬蛇》、本多錦吉郎《羽衣天女》與山本芳翠《浦島圖》,另外以類似歷史題材卻以紫派作法的青木繁作一延伸,希望在這波懷舊的觀音熱潮中,供讀者參考背後有趣的日本藝術史脈絡。
本文參考書目:
伊藤敬一。〈森鴎外の美術論 : 原田直次郎・外山正一をめぐって〉。《日本文學誌要》。卷36:P94-103。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國文學會。1987-03-03。
秋元雄史(羅淑慧翻譯)。《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日本美術鑑賞術:一窺東洋美學堂奧的基礎入門》(一目置かれる知的教養 日本美術鑑賞)。台灣台北:方舟文化。2020。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