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吧!遊戲「心流體驗」:令人忘卻時間的電玩心理學

「什麼原因,使人沈迷電玩面前呆坐不起?」這個問題,曾經在1988年台灣的《自立晚報》副刊上出現,是當時社會各界對於在台灣掀起的電玩現象,最典型的疑問。這當然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放眼各國都有類似的提問,即便到現今電腦、智慧型手機都早就普及的現代,對於「沉迷電玩」的疑惑和忌憚依然存在。但外人眼中看似沉迷呆坐的表象,實際上在這些玩家們的內心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請點閱下方收聽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9年正式將「電玩失調」列入疾病認證,雖然一度引起遊戲玩家與電玩產業界的爭議,但事實上WHO針對的電玩失調、遊戲成癮認定有相應的嚴格條件,並不是單純愛打電玩、或是長時間遊玩就等於失調成癮。其中更微妙的心理活動,也能區分出「沉迷」和「沉浸」截然不同的結果;而美國心理學界在1975年提出的「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或許就是能夠解釋的理論之一。
「心流」是由匈牙利裔的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在一定條件下達到完全投入、沉浸忘我的心理狀態,在心流中人們會進入極為專注的狀態,富有成就感和愉悅感,而且會「忘卻時間」——不容易感受到時間的消逝。心流理論被廣泛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包括職場工作、個人能力養成、運動等多種層面,也包含用來解釋:為什麼遊戲玩家會進入這種沉浸的狀態。
本單元是轉角國際podcast 重磅廣播的新系列,由現任轉角國際主編 #編輯七號、以及德國議題擔當的專欄作者 #黃哲翰,以玩家身分的私心願望,展開遊戲的各類議題延伸討論——聊電玩、聊遊戲、也聊聊遊樂背後的社會脈絡與人生回憶。
(完整內容請點閱收聽 轉角國際podcast:#轉角遊樂器)
▌節目各段時間:
04:35-玩遊戲為什麼像是進入「精神時光屋」
13:30-沉迷或沉浸?心理學的心流體驗
19:20-WHO的電玩失調、成癮症狀認證
30:00-遊戲機制上的心流設計
48:00-玩家的人生成長,有沒有玩一輩子遊戲?
▌相關議題延伸閱讀:
〈精神鴉片戰爭:中國電玩限令...與那些年偷打電動的快樂少年〉
推薦閱讀

←上一篇
俄烏「文化戰線」延長中:古典音樂界該抵制俄羅斯音樂嗎?
下一篇→
書寫不斷轉生的威權幽靈:專訪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
作者文章

感動吧!電玩能是藝術嗎?如何品味遊戲獨特的美感經驗?

吞食吧!貪食蛇:從理工宅的電腦實驗到手機經典的奇幻之旅

深度閱讀與電玩的結合:《轉角遊樂器》年度成果與統計

上癮吧!《口袋裡的監視器》:免費兒童手遊的代價?

再會吧!《再見的備份》:月台上的揮手與遺失的玩偶,如何用遊戲來述說離別的經驗?

解脫吧!遊戲「政治正確」的概念史,女性主義如何對話?ft.喬瑟芬
最新文章

轉角國際 X 青春愛讀書:祝大家文藝復興!天才如何撐起五百年藝術天花板

《你不再是我父親》:法國迷姦案主嫌之女自述,一個平凡家庭的迷航

家族是推動人類歷史的情感單位:專訪《權力的血脈》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從冷戰舞台到絲路對話:馬友友的20世紀世界音樂文化之旅

馬友友的人生《組曲》:從音樂家到人道主義者的蛻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