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白甜千金百分百?芭黎絲希爾頓被誰打造的「芭比人設人生」
「THAT’S HOT!」千禧年初始,以「無腦千金」、「粉紅芭比」等爭議形象走紅的美國名媛芭黎絲希爾頓(Paris Hilton),近期因料理實境節目《千金私廚》(Cooking with Paris)再次爆紅。在以「耍笨」為賣點之一的真人秀中,無論是身穿粉紅色浮誇禮服大逛超市、煮菜堅持戴蕾絲手套,還是切洋蔥必備水鑽墨鏡...,芭黎絲彷彿二十年如一日,仍是美國大眾心中那個熟悉的「傻白甜」,荒誕作風引發正反兩極評價。但在鏡頭之外,真實的芭黎絲希爾頓究竟是什麼模樣?反倒開始成為不少媒體與觀眾追探思考的問題。
「我用這些奇幻世界的元素,打造出卡通形象般的生活......」《千金私廚》上映前夕,另一部揭露芭黎絲內心私密告白的話題紀錄片《This is Paris》,正好上映一週年。紀錄片中,芭黎絲坦露了大眾所不熟悉的她——絕不只是無知的金髮芭比、一直都清楚自己扮演的「人設」與目的、為何會從名媛變成現在模樣,以及自己青少年叛逆時期的創傷經歷。
自2000年代走紅成為「初代網紅名媛」,芭黎絲長年生活在名與利、譏笑與謾罵之間。一直在螢光幕裡活蹦亂跳、但形象扁平的芭黎絲,近年終於在不同媒體文本的敘事下,有了更立體的新面貌——但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芭黎絲希爾頓?美國媒體在拿捏新聞與八卦模糊界線間時的掙扎,如何體現在芭黎斯希爾頓身上?2021年的我們,又可以怎麼看待芭黎絲的「芭比人設」?
▌請點閱下方收聽
▌誰是芭莉絲希爾頓?
1981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芭黎絲,其曾祖父康拉德・希爾頓(Conrad Hilton)是全世界最大連鎖酒店之一——希爾頓酒店集團的創辦人。作為希爾頓酒店集團繼承人之一,含著金湯匙出生長大的芭黎絲,還是擁有姣好身材與面貌的天之驕女,少女時期便以模特身分出道,甚至曾經簽約美國前總統川普旗下的經紀公司。
但真正讓芭黎絲從上流社會的小圈子,登堂入室大眾視野、搖身為大眾熟知的傻妞千金,卻是乘著2000年代吹起的電視實境秀風潮。
2003年,年僅22歲的芭黎絲與同為富家女的好友一同出演真人實境秀《拜金女新體驗》(The Simple Life)。兩個富家小姐從上流社會「下凡」體會人間疾苦——到速食店打工、務農、清掃...,新鮮又充滿戲劇衝突的真人秀讓芭黎絲知名度大開,一句「沃爾瑪超市是啥?」更讓觀眾瞠目結舌(沃爾瑪幾乎為美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連鎖超市),引來「無腦千金」的譏諷。
但讓芭黎絲的公眾形象更劇烈轉變、爭議爆紅的,其實是她與前男友自拍的性愛影片,同年於網路上外洩流傳,引發軒然大波。隔年,該影片甚至被她的前男友製作成錄影帶《芭黎絲的1夜》(1 Night in Paris)發售。
儘管芭黎絲為此曾與男友對簿公堂,但後來訴訟卻不了了之,兩人庭外和解。事件真相成為無人知曉的羅生門,有民眾認同芭黎絲也是受害者;但亦有輿論質疑:芭黎絲是不是為了想紅炒作「賣肉」?
面對輿論的揣測,芭黎絲自我辯護表示:私密影片外流,自己也是受害者。2006年,芭黎絲接受《GQ》雜誌採訪時甚至駁斥:「我(和解)一分錢都沒有得到。那是骯髒錢!薩羅門(即芭黎絲前男友)應該把錢全捐給慈善團體為性侵犯受害人做些什麼。」
事發後多年,芭黎絲再提起往事時更自陳:「那是一個十幾歲女孩非常私人的時刻,結果每個人都看了它、並且覺得好像是什麼好笑的事情...那是我第一段認真談的戀愛。當時我十八歲,想要讓男友開心。我還記得他掏出相機時,對我說了些話,像是:『你真是無聊的女孩耶』、『沒人會看到(影片)的啦』......這就像是被視姦一樣(electronic rape),大家都覺得妳是故意的。因為在那之後各式各樣的性愛影片都出現了,彷彿成為人們成名的一種方式。」
▌「流量腥聞」追不追?美國媒體的焦慮與掙扎
性愛影片事件後,芭黎絲成為狗仔追逐的對象、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脫口秀的一段梗,同時她也逐漸出現許多脫序行徑,像是酒駕、無照駕駛、吸毒、甚至因此被判刑、短暫關入女子監獄。
暴走的傻白甜千金淪為大眾群嘲的對象,芭黎絲甚至一度成美國大眾文化裡頭,被用獵奇眼光看待、嘲諷的符號與標靶。包含《南方公園》、《辛普森家庭》、《史詩大帝國》等作品或成人脫口秀,都常拿芭黎絲當做嘲諷的對象。
例如《辛普森家庭》裡,霸子就曾嘲笑一名在性愛錄影帶裡,叫做「Paris Texan」的女性,明顯指涉芭黎絲。就連芭黎絲自己參演的電影《恐怖蠟像館》,當年上映時也曾用「來見證芭黎斯怎麼死的」(See Paris Die)為宣傳噱頭。
芭黎絲幾乎成為2000年代新聞媒體的流量保證,但這也讓不少新聞從業者陷入專業倫理的焦慮與掙扎。在探討2000年代美國大眾流行文化時,時常會將芭黎絲作為研究對象之一,因為幾乎正是從她開始,八卦娛樂與嚴肅新聞的界線開始變得更加模糊——當人們開始視八卦為頭條,嚴肅新聞的位子又該擺放在哪裡?美國流行文化又是如何演進成這個模樣?
諷刺的是,根據一份2000年代的統計指出,儘管當時美國新聞從業者的男女性別比為6:4,但女性作為主角或題材的報導中,有約36%都是關於娛樂內容、25%談的是社交名媛、僅有11%關乎嚴肅的政治議題。
若說這份統計側面反映了當時美國閱聽眾市場的需求,這背後代表的意義或許是:當時的美國社會,也許更「享受」看見像芭黎絲這樣「傻白甜」的女性,出現在各種腥羶八卦的新聞頭條,藉此窺探女性私密與上流八卦,從中享受讓人莞爾或譏笑的娛樂,甚至建立起虛假的優越感。
《華盛頓郵報》知名記者、揭露水門案的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在20世紀末時對於「白痴文化」的批判,似乎在芭黎絲的走紅年代預言成真。伯恩斯坦當時認為,在報導美國生活時,媒體每周、每天、每小時的扭曲手法不斷翻新。
報導被名人與名人崇拜所扭曲,被新聞化的八卦所扭曲、被脫離真實社會情境的腥羶色所扭曲,被我們的媒體、政客、民眾轉化成低俗的論述所扭曲——不幸的是,如今通俗文化最低俗的形式:內容空洞、假新聞、誤報、蔑視大多數人生活的真相與現實,已經凌駕了真正的新聞。
▌芭莉絲希爾頓回來了!《千金私廚》大鬧灶咖
距離《拜金女新體驗》開播將近20年後,被視為「初代網紅」的芭黎絲,在2021年以 Netflix 出品的料理實境節目《千金私廚》再次爆紅。短短六集節目,每集邀請包含金卡戴珊等不同名人一同下廚做菜。芭黎絲在節目中的各種爆笑互動、荒謬金句與格格不入的奢侈華服,讓觀眾彷彿又看見了熟悉的傻白甜大小姐。
然而相較於20年前,芭黎絲在美國大眾流行文化中相對扁平單調的形象,這一次,觀賞《千金私廚》的觀眾或許有了輕鬆好笑、偶爾吐槽之外,更五味雜陳的新體驗。
近年來,芭黎絲多次透過雜誌或紀錄片管道,試圖展露「更真實的自己」。同為 Netflix 出品的紀錄片《美國迷因》(The American Meme)中,芭黎絲就表示:
「過去20年來我都活得像21歲,這些都是形象跟品牌,我就是商品的一部份。」
把自己當作品牌經營,自然需要「人設」。2020年,芭黎絲在美國版《VOGUE》的採訪中直言:
如同《千金私廚》裡那些大鬧廚房的荒謬行為與名媛金句,傻白甜人設或許也只是芭黎絲用來為自己的實境秀人生佐料調味,以饗觀眾,大飽眼福,也娛己娛人。
但芭黎絲為何會「選擇」這樣的芭比人設?另一部紀錄片《This is Paris》則提供了芭黎絲從自身出發的視角與說法。
▌《This is Paris》:紀錄片裡的另一個敘事
1996年,希爾頓一家從洛杉磯搬到了紐約。青春期時的她在學校遭受校園霸淩,爲了融入進新環境,開始變得越來越叛逆,經常逃學,沉迷於夜生活。一直到她16歲時,為此頭痛不已的父母終於決心,要把芭黎絲送到猶他州一所青少年矯正學校「普羅沃峽谷學校」(Provo Canyon School)管教。
紀錄片中,芭黎絲的妹妹回憶,當時自己目睹父母眼睜睜在一旁,看著芭黎絲邊哭邊哀求,不要讓學校的人帶走她,這件事對她造成很大的影響。進入學校後,芭黎絲更發現裡面存在人身羞辱、虐打、全裸關禁閉、強制服藥等過度管教手段的惡況。
根據《BBC》針對美國矯正學校現象的後續追蹤報導,以「愛的紀律」為名的青少年矯正產業,在美國最早起源於1980 年代,具有相當大的商機,許多父母往往認為青少年叛逆是家中恥辱,不願意對外求助,於是送入矯正學校。許多矯正學校內也確實發生身心虐待、甚至性侵等問題,但因為被送來的小孩多是有偏差行為的孩童,就算跟父母求救,多半也不會被相信。
報導中採訪了一個心理學研究者,他指出,這些矯正學校倖存者身上的創傷後症候群,與邪教成員、或是戰俘所經歷的創傷非常相似。更嚴重的是,由於這些創傷經驗發生在青少年時期,會更深刻地影響到他們未來的人格塑造。
根據《This is Paris》片中說法,矯正學校的經歷導致當時的受害學生們,後來都有長年創傷。芭黎絲自己也因此變得不願輕易相信他人,尤其把自己送入矯正學校的爸媽。
叛逆的少女,戴上了華麗的面具。芭黎絲表示,從進入矯正學校之後,她就認為自己必須要想辦法成功、靠自己賺錢,才能脫離父母的控制。當她闖入大眾視野後,至少傻白甜的千金形象確實能讓美國觀眾歡樂買單,她個人的時尚與演藝事業,也因此順勢經營得有聲有色。
但事實上,紀錄片中一名芭黎絲當年在矯正學校的同學表示:芭黎絲在《拜金女新體驗》裡根本在演戲。在實境秀裡,芭黎絲曾說自己「不會拖地、不知道拖把長怎樣」,但「當年她們一起在學校常被體罰去打掃,怎麼可能不知道拖把?」
▌2021年的我們,如何重新看待芭黎絲希爾頓?
如今40歲、再次以真人秀爆紅的芭黎絲希爾頓,人們會如何看待、討論她?《TIME》雜誌犀利地評論道:
無論如何,隔著螢光幕的我們,終究難以知曉芭瑞絲希爾頓內心真實的樣貌。但比起追問芭黎絲究竟是真假傻白甜,或許更重要的是——隨著#MeToo運動連帶喚起的女性議題關注度,加上近期小甜甜布蘭妮被監管事件掀起的大眾與媒體反思,2021年的我們,除了享受芭黎絲為觀眾帶來的歡樂與「表演」,比起千禧年前後,也有了更多的媒體敘事與思考角度切入,可以去理解——是什麼造就了芭黎絲的人設與人生,以及一個不再是芭比一樣扁平的螢幕形象,而是一個更五味雜陳、更立體多面的芭黎絲希爾頓。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