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地形考:化成鬼城的天堂?美國失敗的「烏托邦造鎮實驗」
▌本文為 Damien Rudd 《悲傷地形考》(臉譜,2021)書摘
「每座烏托邦都有一座隱含的反烏托邦。」
完美社會,這種無可抗拒的想法非常古老,也許跟社會本身一樣老。烏托邦一詞,可回溯到 1516年湯瑪斯.摩爾爵士(Sir Thomas More)創作的同名小說。摩爾在他的願景故事裡,想像了一座名為烏托邦的島嶼,居民在島上過著完美、和諧的社會生活。烏托邦是當時歐洲的對照,擁有它缺乏的一切──宗教自由、集體所有權、全民教育。在那裡,性別平等,人人都沉醉在有意義的工作中。
摩爾的烏托邦願景,是為了掙脫啟蒙運動前夕困擾歐洲的宗教苦修,因而與它大相逕庭。摩爾和許多人一樣,受到哥倫布旅程的啟發,哥倫布在二十幾年前發現了新大陸,讓嶄新的完美社會有了真實的可能性。然而,早在烏托邦一詞出現之前,烏托邦社會就已存在,即便是想像的。從伊甸園到柏拉圖的共和國,從安樂鄉(The Land of Cockaigne)到培根(Bacon)的新亞特蘭提斯(New Atlantis),這些地方意味著,就算天堂失落了,這種失落也非無法挽回。
當哥倫布遇到新大陸和它的原住民時,他相信,自己已經找到難以捉摸的伊甸園。〔譯注:1567 年,法蘭德斯畫家老布勒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創作油畫《安樂鄉》,描繪歐洲中世紀農民所夢想的食物豐饒幸福烏托邦,富諷刺、勸世意味;1626 年,培根出版烏托邦小說《新亞特蘭提斯》,描述科學社會的理想〕
20世紀中葉左右,幾本小說再次重塑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阿道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以及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的《華氏 451 度》(Fahrenheit 451),這三本書都是在德意志第三帝國興亡前後所寫,預見的都不是充滿希望的理想未來,而是對人類腐敗與社會衰頹的不祥警告。它們是反對追尋烏托邦的警世故事,反對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歷史已經證明,這類追尋只會導致專制獨裁──換句話說,就是反烏托邦。
隨著移民開始湧入新大陸,他們發現,仰賴集體努力比個人奮鬥更愉快,於是有各式各樣的小社群開始沿著邊疆出現。其中許多人是為了躲避宗教迫害而逃離歐洲,在這裡開創自己的微型社會,自由建構自己的人生,以前只能想像,現在至少有可能付諸實行。這些社群由魅力超凡的領袖帶領,根據理想主義的原則和一種新的宗教自由建立起來。到了 1900 年,一百多個烏托邦社群在北美各地紛紛創立,可見這類安排多受歡迎。
19世紀法國哲學家暨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家夏爾.傅立葉(Charles Fourier),在北美打造出一群死忠追隨者。傅立葉相信集體合作,他的烏托邦願景是小型的自治社會,他稱之為「法朗吉」(phalanxes)。
傅立葉斷言,以性別平等、共同投資、集體生活和勞動為中心所建立的社會,將可體驗到更高的生產力和個人幸福感。你會感到滿足,因為社會內部的工作是根據你的興趣和渴望做分配。比較高的報酬會提供給一些普遍不受歡迎的工作,例如耕田(或是由猶太奴隸承擔,傅立葉認為猶太人是「惡之根源」)。傅立葉堅持,公社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本質,他還為此設計了一個巨大結構,名為「法朗斯泰爾」(phalanstere)。
法朗斯泰爾的建築平面包括三大區域:一個中央部分和兩個側翼。建築裡配備了私人公寓、一間餐廳和會議室、圖書館,連同學校、宴會廳、工作坊和遊戲室。在傅立葉的烏托邦裡,社會和諧的保證在於,它剛好聚集了1,620位成員,因為傅立葉認為,社會只有12種共同的熱情,而這些熱情會造成810種不同的性格。如此一來,每種可能的想望、需要和渴盼,都可得到適當的滿足。這樣的社會可以擺脫政府、不受束縛的資本主義以及高壓的勞力剝削,傅立葉認為,這些正是現代社會的禍害。
雖然傅立葉有不少想法似乎清晰易懂,但還是有些完全脫離現實。比方說,傅立葉相信,他的烏托邦世界可持續8萬年(在這段時期,會有六個月亮繞著地球轉),將會有3,700萬名足以和荷馬媲美的詩人,北極將變得比地中海更溫暖(這點在今日似乎並非全然不可思議),海洋將淡水化且最後變成檸檬汽水,以及每個女人將有四名以上的丈夫。
儘管傅立葉在某些預測上有點過頭,但無論如何,他擁有一批堅定的追隨者。1844 年,也就是他死後7年,一群死忠信徒在俄亥俄河沿岸集體購買了一塊土地,建立了一個理想主義新社區。他們將這個新社會稱為「烏托邦」。這個社區吸引了新家庭遷入,繳交25美元的年費,就可得到一棟木屋和一小塊土地。然而,才過了兩年,這個社會就支離破碎。它的成員,沒耐心等到完美和諧的8萬年展開,就感到幻滅,隨著人們離開,社區也跟著破產。
1847 年,約翰.華特斯(John Wattles),一位魅力十足的唯靈論領袖,買下烏托邦那塊土地,帶領他的一百位信徒前往。那是唯靈論社團的完美地點──1,400英畝的土地與世隔絕,沿著俄亥俄河獨自伸展,他們可以在那裡生活,不受現代社會干擾。他們融合了傳統的基督信仰與一種新的唯靈論,同時嚴格奉行素食和禁酒。
唯靈論者在烏托邦落腳後沒多久,就決定一磚一瓦把市政廳搬到更靠近俄亥俄河的岸邊。1847 年 12 月 13 日,也就是搬遷完成的幾天之後,大雨導致暴洪,河水奔騰,事後證明,這是十九世紀最嚴重的洪災之一。不幸的是,洪水來臨時,城鎮的居民正在市政廳裡歡慶;洶湧的河水沖垮市政廳,蹂躪慶祝會,把所有人席捲而下。儘管有人倖存,但大多數都被冰冷的河水淹沒,或因失溫而死。
洪水過後,一家當地報紙寫道:「所有報導都說,被殺死的都是道德最高尚者,他們投注所有精力,追求人類的幸福和進步。」雖然烏托邦並未淪落成歐威爾式的反烏托邦,但因無控制的天災,它的確未能實現那個理想主義名稱所許下的承諾。烏托邦一詞源自於希臘文,意指 ou-topos:無處。烏托邦回復成一個抽象、未實現的理想,似乎頗為適合。畢竟,這個概念本身,就內含了「不存在」這個弔詭的許諾。但也許它的確存在,只須看一下今日美國社會和經濟的M型差距即可理解:
某人的烏托邦,就是另一人的反烏托邦。
《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
作者: 達米恩.魯德
出版社:臉譜出版
出版日期:2021/5/29
內容簡介:24幅地形圖,沿著大路小徑通往陌生陰鬱之地,穿梭於歷史事實與想像虛構的場域!每個哀傷的地名背後,都述說著一段故事,一頁交織了神話、歷史、地景、厄運和悲劇的動人敘事。做為本書起源的悲傷地形收藏,可見於instagram.com/SadTopographies帳號。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