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血饅頭:中國印度從「俄軍侵略」觀望什麼好處?
文/施穎諺(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俄羅斯入侵至今,局勢依舊膠著,而談判亦一如預期地沒有取得任何進展。面對一場隨時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國際社會也都迅速作出反應,先有歐盟和北約提供軍備援助以及支援難民,後有聯合國關於俄羅斯發動入侵的討論。除了國際組織間的討論外,不少國家都表態支持烏克蘭、甚至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就如日本,台灣,新加坡,南韓等。
不過亞洲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都保持了中立的立場,兩國分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及聯合國大會關於烏克蘭的議案中投了棄權票,兩國的外交大使也不約而同地表示,希望俄烏能夠以外交手段解決問題。可以說兩個國家中立的立場都出乎外界的預料,尤其是印度去年剛剛才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四方安全對話」(後簡稱QUAD),至於中國則一直以來都和俄羅斯有著良好的關係。
究竟印度和中國為什麼選擇「保持中立」,背後又有著什麼盤算呢?
▌國際爭議上的雙面人?與美俄交好的印度
印度在聯合國安理會及大會中譴責俄羅斯的議案中都投了棄權票,印度常駐聯合國代表蒂魯穆蒂(TS Tirumurti)在聯合國發言期間,指出烏克蘭現時的情況正在演變成衝突危機,印度深切關注有關處境,並呼籲各方盡力縮減分歧避免局勢惡化,同時強調各方的正當安全利益亦應該充分考慮。
在此不難看到印度無意在此事上站邊,盡力保持中立的態度。理所當然,印度一直以來和俄羅斯交好是背後重要的原因。俄羅斯一直是印度軍備入口的主要來源,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於2016年到2020年期間的研究,俄羅斯武器出口當中有23%輸出至印度,而這佔據了印度超過49%的武器進口,當中包括了俄羅斯米格-29戰機、Mi-8直升機、AK-630全自動海軍艦載六管30毫米口徑多管機砲等。去年年末,新德里甚至已經開始接收S-400地對空飛彈系統。
由此可見,印度對俄羅斯在軍備方面有著嚴重的依賴,無疑成為印度選擇保持中立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其次,印度在處理國際爭議的手法上向來保持著雙面人的立場,即使加入了一眾民主國家組成的QUAD,亦沒有改變其手法。印度在過往的葉門、緬甸、北韓等事件當中都沒有選擇站邊,而僅是與爭議雙方保持一定的關係。
觀乎去年緬甸政變,印度的言詞其實和如今聯合國中的表態並無二致,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和緬甸有邊界接壤,非常擔心緬甸會如白俄羅斯般製造難民問題給印度。在近期QUAD外交部長會面後,美日澳三方都不約而同譴責北韓近幾個月來不斷發射導彈,令地區局勢緊張。然而作為唯一一個與北韓有正常外交關係的QUAD國家,印度面對北韓問題也選擇避而不答。
如今在烏克蘭議題上,印度和烏克蘭並沒有直接的利益關係,反而是和俄羅斯有著良好關係,雖然因為道德原因和國際規例下,印度並不能、也不會支持俄羅斯,但同樣地也不會站到俄羅斯的對面去,保持中立是一個相對「合理」的立場。
不得不提的是印度執政黨——右翼的印度人民黨——向來對美國都沒有好感,黨內的國會議員僅提到協助國民撤僑離開烏克蘭的事宜,惟有在黨內完全沒有盟友的夏希·塔魯爾(Shashi Tharoor,黨籍為印度國大黨,曾任印度外交部長、聯合國副秘書長)有提過俄烏之間的問題。相比起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發動軍事行動於黨內所引起的激烈爭論,更能突顯執政黨對此議題的關注程度顯然不高,更遑論對總理莫迪施壓,因此印度在此事上面更加偏向中立立場。
顯然無論是利益、外交上的處理手法、抑或執政黨的立場,都明確顯現了印度的冷漠態度,而即使是加入了QUAD,進一步與美國深化其關係,依舊無法改變這一態度。
諷刺的是,美國在上月發布的新版印太戰略中,才特別提到印度將會是其重點盟友,在對抗中國的擴張方面尤其重要。而當初QUAD之所以能夠團結美國、印度、日本和澳洲與西方組成聯盟,很大程度正是因為中國這一競爭對手的出現。
對印度而言,美國若要重返亞太、圍堵中國,就不得不因為其地緣因素以及強大的軍事能力而與印度繼續合作,因此印度即使要平衡俄羅斯的關係,而選擇一個中立的立場,卻仍會小心考慮會否失去美國及QUAD盟友的友誼。然而,QUAD中印度和其他盟友的價值觀差距正逐漸浮現,縱然不會影響大家結盟,但勢必影響日後的合作和部署。
▌表面中立實質親俄的中國:等待雙方兩敗俱傷
至於中國方面,雖然同樣在兩個議案中投了棄權票,但從外交部長王毅的回應當中就能看到兩者根本性的不同。王毅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通話時提到,中國一向尊重其他國家的主權,卻又認為烏克蘭事件是「複雜的歷史問題」,同時還譴責北約為主的西方國家等試圖擴張領土,才導致事情惡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同樣在回答記者問題時,叱責記者使用西方用詞「入侵」去描述這次的事件,認為是完全不恰當和不公允。比起印度單純地表示希望雙方能夠避免局勢惡化云云,中國的用語明顯有偏向俄羅斯的意思,而且認可俄羅斯將責任推給西方世界的說法。這種說辭無疑希望於國際體系中保持一個中立的立場,同時向俄羅斯一方釋出善意,暗示中國對俄羅斯立場一直沒有改變。
這一種立場可以從中國國內社交媒體的情況,以及國內對俄羅斯產品入口中得到印證。從俄羅斯入侵之後,反戰及支持普京的聲音皆有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湧現,不過反戰一方的言論迅速遭到全面封殺,其中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女主持金星於微博狠批普丁後被刪文處理,其社交帳戶亦隨後被官方禁言;相反地,為俄羅斯叫好的聲音完全沒有被封禁。
另一方面,中國在俄羅斯被制裁後,隨即取消小麥的貿易限制,容許俄羅斯小麥全面進口,官方又宣布正與俄羅斯商討購買一億噸的燃煤,二月初習近平及普丁更簽署了協議,透過擴建西伯利亞管道每年供應多100億平方米的天然氣。不過回顧去年11月中俄的貿易,更不難發現擱置許久的西伯利亞2號天然氣管道也已經重新開始討論。西伯利亞2號將會讓俄羅斯能夠將原本運往歐洲的天然氣轉移出口至中國,避免受到西方制裁後無法透過天然氣獲利。
《紐約時報》近日報導中更提到中國對於俄羅斯準備發動入侵一事,其實早就知情,還要求俄方將發動戰爭的日期推延到北京冬奧之後,好讓此項國際盛事先在北京手中完美落幕。
中國一直以來於外交立場、或者國際體系上都標示自己為「國際體系的倡議者」,經常表示自己希望以國際體系當中的工具去處理現時的紛爭。如今俄羅斯在宣戰上的理由明顯站不住腳,且理由不時改變,由當初指稱烏克蘭有軍事威脅、而要發動軍事行動解除威脅,到後來指澤倫斯基是納粹餘孽,要除之而後快,更遑論整場行動均不符合國際規範。
但是其實只要追溯回前20年,中國在國際體系上「保持中立」的立場其實早就有跡可循——俄羅斯於2008年及2014年出兵喬治亞和克里米亞的時候,中國同樣拒絕直接批評、但又暗中為俄羅斯辯護。
除此之外,當然不得不提到西方的制裁這一個現實層面的問題。歐盟、美國、甚至許多亞洲國家都因為俄羅斯的入侵而發動制裁,制裁的國家之多、速度之快、範圍之闊亦都是前所未見,更遑論西方搬出了所謂「金融核彈」的大殺器,禁止俄羅斯使用SWIFT系統,阻止俄羅斯與國際市場接觸。
若貿然支持俄羅斯,中國不免擔心同樣會成為被制裁的一員,而中國早已在全球化影響下與國際市場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即使自身已經建立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取代SWIFT,依舊無法避開制裁的龐大打擊,仍然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最近中國工商銀行及中國銀行出乎意料地,相繼限制投資者購買俄羅斯商品,或許也證明了這一個觀點,與其說是真心想要抵制俄羅斯,此舉倒更像是避免抵觸西方制裁的底線,而且可能是其保護自身投資者的舉動,而非完全外交上的考量。
▌當能源價格持續攀升...中印能期待什麼好處?
站在一個「中立」的位置,唯一需要擔心的是維持一個與俄羅斯正常貿易關係會否受到影響,尤其是能源方面。但前提是雙方金融管道暢通。目前,由於俄國盧布的大幅貶值,幣值的浮動當然令交易更難進行,但是,當盧布幣值終於跌定,或者俄國能動員到其他主要貨幣儲備(比如說中俄早前簽訂的天然氣合約正是由歐元而非美元結算)進行的話,中印現在的等待便有一定的價值。
俄羅斯對於中國在原油、天然氣和燃煤等能源方面的進口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現時俄羅斯分別是中國第二大原油進口國,第三大天然氣進口國以及第一大燃煤進口國。
短期內,制裁若導致俄羅斯幾種能源無人問津,或許讓中國有利可乘,就如去年美國制裁伊拉克以及委內瑞拉導致其原油大跌,中國乘機大量入手這兩個國家的原油一樣,亦正好填補現時中國原油存備處於低位的問題,而上文提及日前傳出中國購買一億噸的燃煤,真正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趁低吸納以及填補過去幾個月能源嚴重短缺問題。
不過這些長遠的「守株待兔」盤算,前提是要盧布跌停、而且有穩定的金融管道來融資採購,否則誠如《路透社》的報導,中國考量從俄羅斯進口的煤炭的融資風險,相關採購也可能出現變數和轉向。
在天然氣方面,似乎都不會因此受到太大影響,尤其是2月初才有更多的交易達成,又就西伯利亞2號管道事宜再次討論。反而長遠而言,如果俄羅斯長期被禁止使用SWIFT以及受到大量制裁,作為中國頭三進口大國,占其進口15%至30%,則有可能會影響能源企業的資金問題,進一步導致供應出現問題。
因此從現實層面來說,中國都沒有誘因光明正大支持俄羅斯,而中立的處境或許才能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雖然俄羅斯已經因為種種制裁導致經濟大幅下滑,但同樣促進了中國一方發展其金融系統的進度,尤其是如上述提到,中國發展了CIPS 網絡系統,而且已為許多國家執行人民幣跨境支付服務,完全能夠讓俄羅斯參與和使用,進一步擴張自身的網路。另一方面,更能讓俄羅斯進一步依賴中國的經濟及出口。可以說,站在中立位置的中國才是最有利的位置。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