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美國...?肯特州立大學鎮壓慘案,血腥執法的正義追訴
學運社運不是新聞,但政府如何回應民權抗爭、究責傷亡與損害,並且對事件做出公平評價,卻是公民社會的永恆課題。1970年5月4日,美國俄亥俄州發生肯特州立大學鎮壓槍擊事件,共造成4名肯特分校學生死亡,9人重傷。
該事件傷亡數字相較於其他更大規模的學運社運鎮壓看似零星,實則為是政府以過當武力鎮壓學運行動的縮影,更重要的是,該事件後續引發的一連串社會回應、政府處置,在半個世紀過後,或可作為現正持續的抗爭行動的借鏡與指引。
▌背景:左派反保守崛起、反戰、種族階級對立
肯特州立大學(KSU)位於俄亥俄州肯特市。與全美其他各大學一樣,自1960年代起,新左派學生團體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學生爭取民主協會」(SDS)。該團體與傳統白人保守主義的兄弟會分庭抗禮,在校園內鼓吹左派與自由主義,並快速結合民權運動及婦女解放運動,其中當然也包括反戰思想。始於 1861 的南北戰爭的徵兵制,自越戰以來衍生諸多弊端,在在突顯美國白人特權階級與貧窮有色人種的差別待遇,更強化左派青年強烈不滿,在這些力量相結合下,「徵兵制」自然成為青年反戰運動的攻擊目標之一。
1968年尼克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他曾經承諾將逐步撤出越南,但是一直到1969年,美軍越戰仍陷入膠著。4月8日,肯特州立大學SDS的部分成員難忍情緒,因此發動襲擊校內預備軍官辦公大樓(ROTC Building)行動。
事後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與建物破壞,但校方以強硬態度逮捕58名示威者,雖然暫時平息學生運動,卻使校園蓄積更大的反戰能量。11月,媒體揭露美軍在越南美萊村的虐殺暴行、12月尼克森政府又宣布改採全面抽籤徵兵政策,又再點燃全美校園的反戰抗議聲浪。
▌衝突爆發
1970年4月30日,尼克森政府宣布將進軍柬埔寨,反戰青年決定發起計畫性、組織性的抗爭活動,抗議尼克森政府未履行撤軍、還擴大戰事。而一旦戰事延續,也代表所有45歲以下的青年役男,隨時都可能中籤前往中南半島——除了那些有能力移民海外或透過關係延後兵役徵召的權貴青年以外。
KSU當然也沒有在這一波抗議行動中缺席。5月1日起發動多次示威遊行,隨著規模擴大,行動也逐漸由校園內擴張至肯特市區。5月2日週末晚間,越來越多人加入抗議行動,激烈抗議讓肯特市交通癱瘓,市長隨即發佈宵禁,但特別提到「允許校園和平集會和遊行示威」,而此時大批國民兵已進駐肯特市與校園試圖維持秩序。
一夜過後,許多KSU學生進入肯特市區,協助清理前一晚的現場。後續的調查報告中有目擊者指出,當天上午學生與警察、國民兵「互動融洽」,完全沒有前一夜劍拔弩張的氣氛。然而俄州州長羅茲所召開的記者會,對抗議學生的描述顯然非常不同。他說:
羅茲的發言激化了學生,5月3日周日夜,原本和平聚集於ROTC大樓前的抗議學生,聽聞州長的發言後開始群情激動,部分學生開始朝象徵戰爭與徵兵的ROTC大樓投擲火苗。熊熊烈火下,由步兵與裝甲兵組成的國民兵也展開第一波武力鎮壓與攻擊。惡夜中他們以催淚彈與刺刀攻擊學生,多名縱火學生也遭受逮捕、學生被驅離現場,國民兵也繼續駐守於校園。
隔天5月4日週一,KSU校方為了避免前來上學的學生再度聚集,發生衝突,因此預先派發大量宣傳單,告知學生禁止聚會。然而當天中午仍有學生聚集於校內草坪,以靜坐方式向校方與政府抗議。隨著聚集學生數量越來越多,下午國民兵又決定採取驅離行動。
除了再度以催淚彈與刺刀攻擊學生,他們忽然以來福槍遠距離掃射被驅離四散的學生,當場造成4名學生死亡,9名學生重傷。4名死亡的學生,事實上僅兩名學生是在抗議活動現場,至於另兩名學生則在趕課堂途中被流彈擊中不治身亡。
▌暴力事件擴散
消息曝光後,舉世譁然。學生首先群起響應。事件發生一個月內,全美至少有900所大學學生參與罷課、遊行與示威活動。然而各校與政府對抗議學生所採取的態度顯然有所落差。以耶魯與普林斯頓大學為例,學校乾脆給予學生空間,並直接宣布停課讓學生自由參加政治活動。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抗議活動雖然相當激進,但校方與州政府同樣未採取強硬態度來應對學生訴求。
但是並非所有學生都能自由表達其意志,這段期間保守州校園箝制與政府暴力鎮壓事件仍層出不窮。5月8日,11名新墨西哥大學的學生被新墨西哥州國民兵刺殺,並造成12名學生重傷;5月14日,又有2名傑克遜州立大學的黑人學生,在抗議行動中被警察槍殺;6月20日,堪薩斯大學1名大一新生同樣被當地警方在臨近校園的地方槍殺,而這些遭受殺害的學生,多數都是黑人。
怒火由校園延燒至全民。5月9日,華府聚集超過10萬名憤怒的群眾,以激進的方式抗議國民警衛隊槍擊手無寸鐵學生,並再度宣示反戰的訴求。接下來兩天,華府街道與商店遭受嚴重破壞,近乎癱瘓。尼克森先是躲避於白宮地下室,後來甚至被迫前往大衛營避難。
尼克森一開始對抗議群眾的態度仍非常強硬。他曾公開評論KSU槍擊案其實是「流浪漢破壞了美國的校園」,引發死者克拉絲(Allison Krause)父親極大不滿,而公開向尼克森嗆聲說「我的孩子不是流浪漢」。
同時,記者Stanley Karnow認為,尼克森顯然對反戰運動的態度非常強硬。他提到5月9日當尼克森會見林肯紀念館守夜的學生時,他不僅沒有正視他們,反而滔滔不絕地闡釋越戰的重要性。事實證明,尼克森也多次公開表示「反越戰運動其實是外國共產主義的側翼」。
然而,眼見國內暴動越演越烈,尼克森的態度日趨軟化。6月13日,他終於承諾設立專門調查委員會,對相關槍擊事件進行調查,並針對全美各大學校園所發生的分歧、動亂與暴力事件尋求原因與解決。
▌調查與究責
6月中,尼克森正式任命由賓州州長斯克蘭頓(William W. Scranton)領導的9名跨州跨領域的獨立委員組成調查小組。成員涵蓋高階警界人士、保守派報社記者、公校及私校大學校長、衝突解決專家、心理學與法學教授、民權倡議律師,以及學生社團代表。7月小組展開調查,大規模蒐集來自各方資料與口述,而後召開公聽會,聽取來自KSU校長、肯特市市長、當時進駐校園的國民兵指揮官、學生代表、州警代表及FBI調查官的陳述。
聽證第一天,FBI調查官首先公布彈道鑑定結果,指出至少有29名國民兵向學生連開54槍,且經過彈道比對,遠距離的掃射與流彈,就是導致學生傷亡的原因。
確認射擊與學生傷亡的因果連結後,公聽會進一步釐清責任歸屬。校長懷特(Robert White)與國民兵指揮官的證詞卻大相逕庭。當被問及校方是否知悉或要求國民兵進駐並展開攻擊時,懷特表示「事前完全不知,一切行動皆由國民兵主導」。但指揮官卻說,所有行動都是「在校方要求下才進行」。
肯特市長與警察頭子的證詞就更令人玩味。他們都指出,其實相關的騷亂與暴行根據他們的經驗判斷,都來自有計畫的民兵組織。校長懷特就此更加碼指出,學生其實都是無辜的,因為相關行動都是外部人士有心的滲透與破壞。
所以真相究竟是什麼?KSU學生如校長或警方所說,是無辜且遭受可疑分子滲透的受害人,或是州長或尼克森認為,是邪惡的納粹或共產勢力?另一方面,國民兵的催淚瓦斯、刺刀暴力鎮壓與開槍行為,究竟是誰主導、誰要求鎮壓?又是誰該負責?
▌調查檢討:誰該負責?
1970年9月26日,委員會提出一份長達400多頁,名為Campus Unrest的調查報告。 報告除了記載槍擊事件的來龍去脈,還花了大篇幅討論美國大學學運的歷史脈絡和訴求發展背景。
報告首先將1970年5月4日國民兵的槍擊行動,定調為「欠缺正當性與必要性」(unwarranted and unnecessary)。證據顯示,國民兵在當下並未遭遇任何危險,因此沒有必要採取暴力攻擊;況且就算國民兵可能遭受攻擊,該危險也未達必須使用槍枝的程度。尤其由29名荷槍實彈的軍人,以來福槍向手無寸鐵的學生進行高達54次的無差別攻擊,已顯然過當。
調查報告並未完全排除學生焚燒ROTC大樓的責任。報告認定,部分學生激進的行為間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因此採取激進暴力行為的學生,也應該與槍擊和鎮壓者,共同負起對無辜受難者的責任。
報告看似各打了學生與國民兵50大板。但從行文篇幅來看,委員似乎認定校方與政府應負起更多責任。報告指出,該槍擊案絕非零星事件,其他例如傑克遜州立大學學生也因參與示威活動而被警察槍殺。
委員會認定,若非學生在過去幾年來必須以越來越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訴求,否則悲劇也不可能發生。尤其是州政府若能及早依據國家防暴委員會(NACCD)建議、或依據美國陸軍行動準則(U.S. Army guidelines),來制訂控制示威抗議活動的行動標準,這些悲劇根本不可能發生。
因為事實上,相關準則都規定執法者面對民權運動或抗議時,禁止使用上膛武器(loaded weapons)對付示威者;面對抗議行動,執法者本應採取抵禦姿態、而非積極使用武力排除——遑論是用來福槍射擊手無寸鐵的學生。
1970年6月,向尼克森嗆聲、被害人克羅絲的父親,也首度提起訴訟控告州長及國民兵。聯邦層級也有多個民權團體聲援訴訟行動。然而刑事追訴卻演變為一個漫長的戰線。訴訟中州長一再透過媒體輿論來影響陪審團的判斷,最終甚至形成違法判決。州長是否堪為本案被告,也一直刑事追訴中糾纏不休的程序問題。因此直到尼克森下台、美國自越南撤軍,甚至各州議會制訂新的示威遊行法之前,刑事追訴手段都沒能終結,然而調查報告結論與FBI的調查,都指向州政府和國民兵應為槍擊事件負責。
▌啟示:衝突如何解決?
調查報告還原了示威抗議行動現場,示威者與秩序維繫者的困境與無助。站在學生的立場,他們的聲音似乎一再被政府、校方、執法者壓制,因此有意或無意地必須透過更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訴求;至於扮演秩序維護者的國民兵,則必須在逐步升高的衝突場景與激昂的群眾中,做出迅速回應。
倘若如調查報告所述,州政府未能強化警力或民兵的行動準則,並積極強化執法者的「防衛性武裝抵禦」角色與姿態,並給予足夠的教育訓練,在群情激奮的示威抗議現場,無論示威者或執法者,都難以自持並保持冷靜。
另一方面,學校、媒體、政治人物的發言與態度,也是加深示威者與執法者對立的關鍵因素。當校方或政府對學生的訴求採取忽視或壓制的立場,感覺深受壓迫的族群,就必須採取越來越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訴求,而支持、理解且與受壓迫者站在一起的其他運動者,則會反過來以更溫和的方式來訴求避免污名,這就是所謂的「運動戰術悖論」(the paradox of tactics)。
雖然溫和派訴求更常見、支持者也更多,但是激進派總是比較吸睛而引發媒體關注,甚至進一步結合原先的種族偏見;例如媒體報導中,總是看到直接遭受徵兵制壓迫的黑人青年在暴動,畫面也形成一種無法扭曲的惡性循環,加劇族群對立,最終導致斷裂與衝突。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議題是,同樣遭受警察暴力槍擊攻擊的傑克遜州立大學學生,鎮壓中造成2死12傷,然而卻未曾如肯特州立大學槍擊案一樣引發全國關注。傑克遜州立大學是美國著名的「黑人大學」,這是否又再印證,最被壓迫的人,往往連發聲都有困難?
令人欣慰的是,槍擊案發生後,各州都開始建構國民兵或警力面對示威抗議的行動準則。
1970年代執法者用來驅散人群的裝備包括來福槍、刺刀與催淚彈。但接下來的幾年中,美軍開始開發致命性低的驅散裝備,例如比如橡皮彈,同時致力於透過演練,來建構面對人群與騷亂的合宜應對策略以避免悲劇再度發生。這些由肯特槍擊案所催生的改變,至今仍為美國警察及軍隊使用,包括1992年的洛杉磯大規模抗議與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襲擊後的維安行動。
嚴重受創的肯特州立大學也在1971年,建構了名為「和平改變」(Peace Change)的研究中心,建立了全美第一個衝突解決(conflict resolution)專門科系,並成為全美衝突解決與管理的研究重鎮。該中心如今更在各種民權與校園運動中,持續支援與發聲。
1978年,俄州也在民主黨州議會的推動下,編列並審計給受難者家屬的和解賠償金。這遲來的金錢賠償,恐怕對罹難者家屬而言,永遠比不上州長在漫長的刑事追訴與輿論壓力下公開道歉、尼克森因水門案辭職下台、以及廢除徵兵制及撤軍越南等發展來得更正義。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