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竹鼠脫貧夢」:中國疫情終於重擊「野味養殖圈」?
「黨說賣竹鼠可以脫貧...但現在怎麼辦?」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輿論紛紛將釀成人類瘟疫的災難矛頭,指向中國長久以來遭人弊病的「野味文化」。當中,中國餐桌常見的野味——竹鼠——其龐大的養殖產業鍊一夕面臨崩滅危機,連中國竹鼠養殖戶網紅「華農兄弟」也難逃此劫,全面停擺和敏感疫情下,只能改採野果吃河魚。
儘管竹鼠與其他野味一樣,都有公衛、疾病、動保的疑慮;但對許多貧窮農村的竹鼠養殖戶來說,自己卻是在官方「脫貧攻堅」的號召下才投入竹鼠產業鏈,不料政策風向一轉就讓全員死在前灘上。如今中國上千萬隻飼養竹鼠,會以「防疫」之名被大規模撲殺嗎?養殖戶搖搖欲墜的後半生經濟,又該怎麼找到活路?
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截至4月初已累計超過146萬人,至少8萬5,000人因此死亡,且疫情仍在蔓延中。自疫情在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大爆發以來,市場裡販售的各式「野味」,也被外界強烈懷疑是將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至人體的中間宿主。
病源可能來自野生動物,比如:竹鼠、獾一類的。
年初,中國「抗SARS老將」鐘南山就曾如此推測。儘管新型冠狀病毒的確切起源與中間宿主為何?至今仍未能有科學證據定論。但打從鐘南山的一席話廣為大眾與媒體流傳開來,包含竹鼠在內的中國野味產業鏈卻已因此遭受巨大打擊。
竹鼠是中國民間頗為常見,且極受喜愛的野味之一。業者號稱肉質口感獨特,可以燉煮、燒烤或煮湯等方式料理,尤其受到中國南方市場的喜愛。近年在各省地方政府推波助瀾宣導下,由於入行門檻低、回本快,許多農村貧戶也趨之若鶩地投入竹鼠養殖,市場更是連年看好,甚至有竹鼠飼養戶「華農兄弟」,以各式竹鼠宰殺料理的影片因此竄紅網路。
長期在廣西畜牧局主持竹鼠養殖實驗的高級畜牧師劉克俊表示,若以中國竹鼠養殖業最繁盛的廣西為例,「全自治區有10萬人從事竹鼠養殖產業,存欄1,800萬隻,產值20億元,佔全國的7成。」《彭博社》則報導,全中國的飼養竹鼠更有至少約6,000萬隻。
參照中國工程院2017年的數據,若擴大囊括飼養、交易、販運、屠宰、野味、皮草、中藥等各個環節,整個中國則至少有1,400萬人靠著野生動物產業鏈求生溫飽,產值高達730億美元。
曾經靠著飼養竹鼠貧窮翻身的廣西竹鼠戶謝富杰向《中國新聞網》透露:若不是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今年自己的竹鼠事業,「產值大概可以衝到400萬人民幣」。
隨著中國疫情在2月大爆炸,遭受巨大輿論壓力的中國官方,終於透過全國人大常會通過:將全面禁止野生動物的交易與實用,聲稱要「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儘管該項決議,至今尚未落實成法上路,但中國的竹鼠野味產業鏈卻已在一夕之間,從炙手可熱的熱門產業,淪為人心惶惶的「夕陽產業」。
光是2月,中國當局就至少強制關閉了2萬戶野味養殖戶,其中包含孔雀、豪豬、竹鼠...等。廣西千萬隻竹鼠,以及竹鼠養殖戶的未來活路,也瞬間遭遇生存危機。
而靠著「吃竹鼠的100種理由」影片爆紅的中國竹鼠養殖戶華農兄弟,也在疫情爆發後,被中國網友視為箭靶,紛紛湧入華農兄弟的微博留言譴責:「你就不養這玩意兒,老老實實吃雞鴨魚牛羊,會死嗎?」
華農兄弟的根據地在江西省全南縣,由劉蘇良、胡躍清以及譚海洋組成。劉蘇良大約在2014年才開始投入竹鼠養殖事業,後來才與胡躍清合作拍一系列的影片,藉此創造之名度打開竹鼠銷路,也因此成了網路紅人。而原先計劃今年擴大竹鼠養殖規模的華農兄弟,竹鼠事業卻因為疫情而突然面臨崩盤。「兄弟」之一的劉蘇良也向中國媒體透露:
大概1月底接到通知,竹鼠生意就暫停了...。
觀察華農兄弟的官方 Youtube 頻道,可以發現最後一隻竹鼠相關影片,是在今年1月。中國疫情大爆發,華農兄弟慘遭網友圍剿後,影片也都陸續調整成挖竹笙、砍香蕉、採野果等較為平實的內容。4月9日的最新一支影片,則是改為吃魚。
「如果不能養了,我們怎麼辦...還有對扶貧方面的影響有多大?」廣西竹鼠戶謝富杰無奈表示。根據報導的實況走訪,中國許多竹鼠飼養場確實衛生狀況堪慮——上百隻竹鼠擠在一大籠子,從養殖場、運販到餐廳小販的活宰現場,過程中的衛生檢查環節鬆散——但這一方面除了與整個產業的短視近利與積習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地方父母官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帶頭鼓勵的結果。
由於竹鼠養殖的專業門檻低,飼養相對容易、產量高且成本低的種種優勢,廣西政府在2018年就將竹鼠列入地方的「特色產業」,透過法制補助、獎勵並推廣竹鼠養殖產業,尤其希望號召農村窮苦人家透過飼養、交易竹鼠「脫貧攻堅」。
根據《中國新聞網》,廣西竹鼠養殖戶裡近2成都是貧窮人家;每養一隻鼠,至多可以獲得120元人民幣的補助,遠遠高於其他家禽家畜。在官方推動、市場需求下,許多農村貧戶紛紛尋求補助與借貸,投入竹鼠養殖。但如今在「革除野味陋習」的大旗下,「相信黨、跟黨走」的竹鼠戶又該如何是好?竹鼠又會否因「防疫」而被預防性地大撲殺?
雖然中國政府承諾將「補助、輔導、轉型」竹鼠養殖,但截至目前卻沒有更進一步的政策指示。無所適從的竹鼠戶與千萬隻竹鼠,當前最可能的解套方式,則是透過列入目前仍在起草中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才能不受野味禁令的限制。但這當中卻又牽扯了「野生動物」與「畜禽」的定義爭議——「人工飼養」的竹鼠,究竟算不算「野味」?
據中國農業農村部官方2月在記者會上的說法,所謂「畜禽」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徵:(1)滿足人類食用與使用需求,經過長期馴化過程,且廣泛生產(2)外表型態與「野生動物」發生本質上的變化(3)形成穩定的疾病防治系統(4)符合國際慣例。
在《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常見的雞、牛、鴨、鵝等飼養動物已經列入,由《畜牧法》規管且不受禁食禁養禁交易的限制;但以竹鼠為例,一來是當前中國竹鼠養殖的檢疫,仍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二來是竹鼠養殖的歷史與產業成熟度,都遠遠不及上述的常見陸生動物。況且,怎樣才算是「符合國際慣例」?似乎也未有具體共識。
像是積極遊說竹鼠加入豁免名單的劉克俊就認為,「人工飼養的竹鼠跟野生竹鼠不一樣,應受嚴格管制但不該禁止。」另一方面,也有輿論擔心,在未有良好配套措施下,若斷然全面禁制野味則可能導致市場地下化,更難掌握管制。
疾病生態學家、同時也是NGO「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主席達斯札克(Peter Daszak)也曾向《華盛頓郵報》表示:廣義來說西方人其實也吃鹿肉等野生動物,但真正的癥結點還是在於「落實管制與檢疫」。
不過也有反對意見質疑,在中國相關法律的不完善下,許多養殖場就算飼養與繁殖過程「合法合規」,但動物的來源卻常常是走旁門,透過非法獵捕而來的「野生動物」,也連帶增加了經此感染病毒的風險。
但如果最終,竹鼠養殖仍逃不過官方開鍘的大刀,撲殺就能確保免於瘟疫的太平盛世了嗎?
2003年SARS爆發疫情不久後,在廣東野味市場中販售的白鼻心(又稱果子狸)身上發現了SARS冠狀病毒,被認為是罪魁禍首的白鼻心,有成千上萬隻隨即被大量撲殺。但其後卻發現,其實白鼻心僅是中間宿主,並非病毒源頭。包含麝香貓、貉與鼬獾的其他「野味動物」身上,也都陸續發現了SARS病毒,因而遭到撲殺。
當時中國官方因應SARS疫情危機,也曾經宣布「禁止野生動物的捕獵、交易與任意食用」。但這項高調宣揚的禁令,卻在3個月後,中國國家林業局卻又頒布通知,將果子狸、貂、鴕鳥、倉鼠等共54種陸生野生動物,列入「商業性經營利用馴養繁殖技術成熟的陸生野生動物名單」,允許農場人工繁殖、交易與食用,變相解套。
微妙的是2003年該份名單中,並沒有將竹鼠列入,但仍可以另依據法規,取得縣級以上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核發獲得馴養繁殖、經營利用的許可證。中國野味文化也在看似雷厲風行的整治下,不久又重回市場與饕客的餐桌上。竹鼠養殖也搖身一遍成為農戶脫貧翻身的首選產業,在過去近10年風生水起。
而這次的武漢肺炎危機,北京看似堅定表態「禁絕野味」,會不會又是一場短暫的「共體時艱」而已?煎熬等待政策塵埃落定的千萬中國竹鼠戶,有的甚至來不及等到結果,就已經宣告破產。
對他們來說,這個鼠年確實很不好過。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