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製造」的虛實(上):中國衰退大贏家?
美中貿易戰開打年餘,關於贏家輸家的話題向來是媒體熱門,迄今各家的看法大同小異,主要受益者多屬亞洲國家。如日本野村證券表示,越南是貿易轉移的最大贏家,據估計轉移的貿易額約佔其GDP的7.9%,再來是台灣的2.1%,甚至歐洲國家亦受益於貿易轉移,至今唯二受損者乃是美國與中國。
美國《CNN》也援引美國政府數據,發現到今年5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貨品同比減少了12%,似乎關稅見效;不過,來自越南的進口卻增加了36%、台灣23%、孟加拉14%、韓國12%。台灣和韓國主要是半導體等高科技產品,越南和孟加拉國則是服裝和鞋類等消費品,並斷言四者是目前美中大戰的受益者。
再看美越貿易,2018年美國與越南的商品貿易逆差為395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3.1%。2019年前5個月,美國從越南的進口額突破250億美元,同比增長36%,越南可謂貨出得去、錢進得來。
不過,事情不一定如表面數據那麼簡單,真實貿易的樣貌更為複雜。拿最近的鋼鐵貿易衝突來說,自今年4月開始,越南出貨到美國的耐腐蝕鋼(CORE)同比增加332%、冷軋鋼(CRS)增加916%。美國鋼鐵業者忍無可忍,向商務部提出投訴,調查後確認越南工廠本身產能增加的幅度有限,部分是由國外進口基材加工後進行轉運,故對越南課以重稅。
由此可知,現在就斷言贏家有點言之過早。鋼鐵製品只是冰山一角,越南出口的貨物在美國所有關稅類別均可見上升,包括電子產品、電機設備、傢俱、玩具等,中國則見下降。鑒於短期內越南不太可能製造出大量產品,最合理的推測即是外資利用越南轉運產品,以規避美國關稅——因此,與其說越南是「新世界工廠」,不如說是逐漸成為亞洲產品供應鏈的最終集合點。
以可再生能源產業為例,這是越南政府大力推廣的計畫。在太陽能發電方面,一些中部省份擁有高平均的太陽輻射照度,具發展太陽能的潛力;為了鼓勵外資,河內制定了相關政策,特別是高價收購太陽能發電,包括菲律賓、挪威等外國廠商都已陸續投資,建造太陽能發電系統。
不過,越南政府的盤算可能會因為美中貿易戰而被打亂。早在川普上任前,多數中國太陽能廠商就已是美國反補貼制裁的對象,有的企業為了避稅轉進越南,最具代表性的即是越南光伏科技(Vina Solar),其母公司為中資的寧波宜則科技。Vina Solar更與其他中資——像是全球最大的天合光能——合作佈局越南,屬「帶路計畫」的一環。
目前由於高關稅,中國幾乎沒有對美輸出太陽能電池板,但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並未顯著減少,而是透過其他國家抵銷影響。像是今年第一季出口有近17%到越南,約7.4億美元;2018一整年為6億美元、2016年則只有不到9,000萬,可見越南已成中國太陽能板的出口重點之一。
中資太陽能廠商在越南逐漸壯大,不僅威脅本土業者生存,更讓美國注意力集中到越南頭上。如以「越南製造」為名的Vina Solar,有7成左右的產能輸往美國:光是今年6月,越南太陽能產業對美出口的數量就比一年前成長656%,讓本土的IREX Energy JSC擔心華府遲早對越南動手。
此外,正如越南海關的報告,有些中國公司將零部件出售給越南公司,進行加工或裝配,企圖混淆貨物來源,使其符合原產國標準,然後出口到美國市場。也就是說,先不論貨物轉運,即使越南出口增加,但來自中國的進口同時增加,一來一往間,其實沒有太多實際價值,更會傷害本土產業。
像是視為高品質越南製造的廠商「Asanzo」,專門生產家用電器,該公司對外宣稱其產品都經過原產地驗證,且是經由日本高科技研發。但月前卻遭媒體踢爆,Asanzo只是裝配來自中國的組件,其他許多電子產品更是完全從中國進口,而非越南製造,越南總理阮春福(Nguyen Xuan Phuc)獲知後大為震怒,已下令徹查。
另一方面與貿易息息相關的外部投資,也是製造業的活泉之一。根據越南規劃和投資部統計,今年前5個月外商直接投資(FDI)為167億美元,同比增長6成,是自2015年以來的新高。FDI的主要投資目標為製造業與加工業,約佔總數7成,其次是房地產的7.2%與零售和批發的6%。
在眾多FDI裡,最大的來源地是香港,韓國、中國等緊追在後。許多資金是基於美中貿易戰的風險,或中國投資條件不比以往,讓各國公司放棄在中國投資而轉向越南;另一個瞄準越南的目的,則是著眼於越南做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以及即將生效的《歐盟-越南自由貿易協定》(EVFTA),這將使企業享受輸歐關稅降低。
然而,看似榮景的背後也有著隱憂。要知道越南大部分出口值來自FDI業務,大概佔出口總值的70%,這顯示越南過度依賴外國企業。大多數外資到越南設廠,主要是想利用廉價的勞動力,且不少是耗能高污染的工業。如此越南只能獲得低附加價值,真正的受益者仍是外資與價值鏈上游或下游的經濟體。
此外,儘管外資到越南設廠,有近9成的供應商仍是其他外資,只有少數越南公司可以加入供應鏈。部分原因是有些外資設廠只為逃避關稅,仍是採用本國原料或半成品,也有因為多數越南公司的技術,難以達到外資的品質要求。若產品本地化率低而得靠進口,生產成本將隨之提高,對外資的吸引力必然降低。
有些越南立法者與專家因此主張,除了培訓專業人才、增加產業投資外,更需要慎選外資,確保引進先進而非過時的技術。越南政府也知道這些問題,正在尋求解方,據傳將推出篩選FDI的決議;但這會影響地方招商政績表現,也可能捲入黨同伐異的派系與地域鬥爭,必然引起地方的反彈,如何協調利益是下一階段的重點。
以鞋業為例,為了躲避美國關稅,代工業者正加速往東南亞與南亞等地設廠。許多美國大廠如Nike、Addidas紛紛把越南當作首選基地,均有近五成的產能出自當地,較中國更多,這使越南躍升為僅次於中國的全球第二大鞋業出口國。
但鞋業其實是屬於高耗能、不環保的工業,無論是使用塑料或皮革,都會產生許多二氧化碳,且帶來大量垃圾。因此各家業者不斷研究對環境更友善的鞋類製作方式,如美國品牌Everlane在越南的鞋廠號稱世界最乾淨的製革廠,使用的電量、水量、排放的溫室氣體都比其他廠少,除了促進經濟,對越南環境顯然更為有利。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現在正面對美國的貿易戰威脅。除了前述的鋼鐵關稅外,更危險的是5月時,越南被美國列入貨幣操縱監測名單。對此,河內立即提供額外數據向華府解釋,表示越南國家銀行(SBV)的外匯市場干預措施只是為了緩解匯率的不穩定,而不是為出口創造優勢。
目前華府似已接受這種說法,但強調隨著越南改革貨幣政策,且外儲儲備達到足夠水準,就應減少干預,允許匯率變動符合經濟基本面,如此才有助於與美國的貿易順差。換言之,真正的問題在於越南對美暴增的順差,並非操縱貨幣,之所以暴增很大部分不是來自「真越南製造」,而是中國轉運。
從列為貨幣操縱監測、到開徵鋼鐵關稅,華府已經給河內夠多警示。河內雖也承諾嚴格打擊中國轉運,但若效果不彰,必將面對下一波的川普之怒。
——▌接續下篇:〈「越南製造」的虛實(下):美國貿易越戰開打中?〉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