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移轉的大戰略:當中國的觸角深入中東
6月18日下午,一架敘利亞軍方的Su-22攻擊機在該國北部拉卡(Raqqa)省境內,遭美國海軍一架F/A-18E戰機擊落,後者屬於目前部署在東地中海,支援對伊斯蘭國(Daesh)攻擊任務的布希號(USS George W. Bush)航空母艦。
這是繼4月初,美國海軍發射59枚戰斧巡弋飛彈轟炸敘利亞空軍基地以來,美軍再度攻擊敘利亞政府軍。這次攻擊不但是F/A-18E/F戰機服役以來的第一個擊墜記錄,巧合的是,美國海軍航空兵過去在冷戰時期的主力戰機F-14,第一個擊墜記錄也是對Su-22,時間點是1981年8月19日,苦主是現已不存在的「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空軍。
該起事件除了造成敘利亞政府的強烈抗議,指責美國的行動為「侵略」之外,俄羅斯也極為不滿,除了中斷美俄軍事熱線之外,還威脅將鎖定任何在敘利亞境內幼發拉底河西岸飛行的盟軍戰機。不過,俄羅斯的立即舉動是在波羅的海,以雙方距離不到1.5公尺的極危險方式,攔截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偵察機。俄羅斯強硬的宣言,導致盟軍之一的澳洲,因為擔心遭到俄軍攻擊,而選擇中止在敘利亞的戰鬥任務。
根據美方的說法,被擊落的Su-22當天對西方國家支持的反政府武裝組織「敘利亞民主力量」(SDF)發動攻擊,後者在去年11月開始對伊斯蘭國「首都」拉卡發動包圍作戰後,經過多階段戰鬥,逐步縮小包圍圈,於今年6月7日發動總攻擊。
在戰爭中,共同的主要敵人一旦敗亡在望,圍攻者開始搶佔地盤,以作為戰後談判籌碼的情況十分常見。因此,這起事件其實就是敘利亞政府軍與敘利亞民主力量,在伊斯蘭國敗退後,為了爭奪拉卡省控制區的一個插曲。目前拉卡省的大部分地區由敘利亞民主力量所佔領,如果能再攻下拉卡,無論是在國際宣傳,或往後與敘利亞政府軍進一步鬥爭,都有所幫助——本就是反政府武裝組織的SDF,當然不會放棄增強勢力的機會。
這也表示,隨著伊斯蘭國在大本營的敘利亞及伊拉克逐漸趨於沒落,中東未來可能重新落入國際與區域大國的地緣政治競爭。6月初以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中東各主要大國為首,針對卡達實施的斷交、斷航外交封鎖,即是一個徵兆。不過對於持續衰退中的俄國來說,光是在敘利亞應付西方就已經相當吃力,很難再介入中東其他國家與地區。這次或許不再是傳統的美俄對決,而是更加複雜的美俄中印多國角逐。
Su-22被擊落的同一天上午,正在訪問伊朗的中國海軍遠航訪問編隊,與伊朗海軍在荷穆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舉行聯合聯合演習。雖然僅有一艘伊朗驅逐艦與兩艘中國軍艦參加,卻是雙方海軍首次在這個波斯灣唯一的出口,舉行聯合演習。這些聯合軍演當然是數月前就排好的既定規劃,與Su-22遭美軍戰機擊落的突發事件沒有直接關連性。不過對中伊軍演感到最為忌憚的,或許不是美國,而是向來與伊朗維持良好關係的俄羅斯和印度。
過去中國對中東事務多半抱持「搭便車」的心態,亦即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承擔維護該地區秩序的主要責任與風險,自己並不介入。雖然這多少與國力也有關係,不過近年在一帶一路如火如荼的發展下,開始慢慢出現變化。最主要是習近平在2016年1月出訪中東,當時習近平採取多方討好,但較偏向沙烏地的路線——既對沙烏地介入葉門內戰給予外交支持,又同時與沙烏地、伊朗建立層級相同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畢竟,一帶一路需要穩定的國際環境才能順利推行,而沙烏地長期以來是中國首要能源供應國之一。
至於伊朗,則於去年6月被上海合作組織(SCO)拒絕入會申請,儘管有俄羅斯的公開支持,但外界盛傳是中國從中阻撓,刻意以優先處理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入會案,來阻止伊朗入會。但隨著一帶一路的推行,伊朗作為主要的成員國,重要性開始上升,特別是主張改革的魯哈尼(Hassan Rouhani)在5月20日的大選成功連任總統,對中國而言是個契機。由於中國視伊朗為歐亞大陸「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跨洲鐵路線,可作為繞開俄羅斯進入歐洲的重要中繼點,魯哈尼的當選顯示伊朗將繼續保持對外開放的發展路線,對一帶一路的意義相當重大。
這次的中伊聯合軍演,即顯示中國非常關切伊朗作為其保護印度洋海上交通線的戰略價值。
但這次軍演雖然具有牽制美國注意力的作用,對俄羅斯來說卻不完全是好事。普丁在2012年第三度擔任總統後,出於制止「顏色革命」、打破西方經濟制裁等共同利益,與伊朗的關係在反恐、能源、經濟、國防等各方面的合作,皆有更上一層樓的進展。
然而,俄羅斯及伊朗也有許多不容忽視的摩擦。首先,雙方在敘利亞的利益並不完全重疊:比起俄羅斯,伊朗更傾向於把敘利亞正式納入勢力範圍,而非單純協助阿薩德政權抵抗西方與國內反對派。此外,沙俄帝國在19世紀入侵伊朗的歷史宿怨所累積的疑慮,也難以化解,在在讓雙方的「戰略同盟」存在不安定的因素。
如果中國加深與伊朗的合作關係,短期內或許會轉移美國的注意力,但長期來說可能削弱伊朗對俄羅斯的需要,無法再作為俄羅斯於中東地緣政治的主要「槓桿」,甚至可能會影響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利益。此外,中國與伊朗的關係升溫,也有牽制另一個與伊朗保有長期友好關係的區大國——印度——的作用。藉由伊朗,中國能得到一舉削弱俄羅斯與印度在中東與西印度洋影響力的機會,勢必會引起該兩國的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6月18日中伊荷穆茲海峽聯合軍演當天,也有三艘中國軍艦和海軍陸戰隊,於同出發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與加里寧格勒,參加七月份於波羅的海舉行的中俄聯合軍演。
儘管中國與俄羅斯已經多次舉行海軍演習,今年還會分兩階段,擴張到波羅的海、日本海,與鄂霍次克海。但兩國從未邀請過伊朗——這個被外界視為也是「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的主要推動國之一的中東區域大國。而俄羅斯與伊朗雖自2009年以來,數次於歐亞大陸內陸的裏海(Caspian Sea)舉行軍演,但卻也沒有在波斯灣舉行過類似演習。儘管這可能是地理形勢使然,但也可能是更深層的猜疑。
中東的區域形勢即將翻過新的一頁,古老的地緣政治與大國戰略競爭或許將重新成為敘事的主軸。但這一次,隨著新角色中國的加入,以及老牌角色美國在川普領導下,戰略路線不明,各主要國家的份量或許會重新洗牌,對世界局勢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