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基尼禁令:政治計算,斷裂的法國精神
「布基尼」(burkini)是法國今年夏天的關健字,而這三個字延伸出的問題——法國海灘是否應該禁止布基尼裝扮?——則在法國掀起論戰。
首先,什麼是布基尼?它是一種伊斯蘭教女性身穿的特殊服裝穿搭。除了臉部、手部和腳底外,從頭到腳包裹著身體;穆斯林女性平常都穿深色的布基尼在海邊游泳,如同穿「希賈布」(hijab)的方式(全身罩袍只露出臉部,也就是戴面紗)。一到夏天,全包泳衣的奇異景色遍布整個法國海邊。
乍看之下,布基尼並非是問題的引爆點。法國海灘可算是全歐洲最開放的地區了:全身赤裸、上身中空、穿清涼養眼泳衣等各種各樣的展露女體流行方式隨處可見。言論和人身自由(含宗教自由)也是法國文化內涵的重點之一。
然而,為何在一個自由的國度裡,布基尼竟招致諸多的議論?為了進一步瞭解這樣的議題,我們必須回到法國當下的氛圍。
▎總理不贊成:分裂的法國左派
布基尼的爭議之所以白熱化,與法國政府至今還未能處理好當今法國社會面臨的困境,導致現今複雜的政治與社會情境有關。換言之,布基尼跟法國政府的政治情勢(內部逐步分裂中的社會黨)、政教分離(la laïcité)的理念、伊斯蘭教地位在法國的認定、法國的多元文化主義等問題皆與此緊密鑲嵌,因此同意或者禁止穿著布基尼或者享受日光浴,並不能解決布基尼爭議背後更深層的政治問題。
面對布基尼爭議,法國許多政治人物乃至於地方市長,甚至直接發布禁止在海邊穿著布基尼的禁令決定。在八月底時大概三十個公社禁止該泳衣。舉法國的科西嘉(la Corse)為例,當地海邊因為布基尼的問題,導致不同族群間發生摩擦,擴及全城市,該市市長緊急採取法律手段以解決衝突。
一個月後,法國最高行政法院(le Conseil d’État)卻推翻上述的布基尼禁令,判決各市府的無權禁止布基尼。行政法院認為「反對布基尼」的裁決侵犯基本自由,特別是宗教自由,加上布基尼本身並不會擾亂公共秩序。這項議決的背後,是法國「人權聯盟」、「反對伊斯蘭恐懼症集體」(le Collectif contre l’islamophobie)及許多其它保護人權組織的勝利。
不過,關於布基尼的政治討論與後續引發的效應尚未結束。法國右派不太贊成最高行政法院的決定,而此時法國的左派又再一次分裂了:左派政黨對這個議題有不同的看法,部分立場左傾的部長贊成該決定,但十月中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卻是表達不贊成。
法國左派政府內部逐漸產生經常性的矛盾。這次地方政府逕行「反對布基尼」的裁決,社會黨的領導路線和政治人物之間更是出現嚴重分歧。值得後續觀察的是,這群號稱左派的政客能夠在面對現實利益考量中,維繫多少左派堅守的價值呢?
▎禁止布基尼:政治算計多於法國精神
相較於左派內部的分歧,右派政黨則保持團結一致的看法,瓦爾斯與極右派民族陣線的黨魁勒龐(Marine Le Pen)和右派的前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都對布基尼予以反對。此外,後兩者也要求一個可一體適用於全法國的布基尼法標準。這不像傳統的法國政治畫面。
然而,這裡也必須強調法國社會當下不安的氣氛。
從尼斯路邊的爆炸、教堂裡教士遭砍頭、一對夫妻警察被砍頭、十月巴黎地區的爆炸案,以及更早之前的查理事件等等,布基尼風波發生在恐怖份子騷動肇事之際,法國社會最渾沌的狀態下,也是在法國本地面對伊斯蘭教的衝突和社會激進化時發生的,民眾遂逐漸對具有穆斯林象徵的標誌感到不安。
依據一些市長的說法,禁止布基尼的法令已然是一個牽涉國防安全的問題,並不是故意歧視或者反對伊斯蘭教的惡意,也就只是希望這樣的做法能讓民眾冷靜下來 。
不過,從中受到傷害的法國憲法其原先保障的基本精神,卻在當下以安定民眾尚未能完全於查理事件後,走出的憂傷陰影的兩相權衡中,礙於現實壓力和執政保衛的算計,憲法與立國精神似乎都可以拋之腦後。然而誰能保證,往後不會又因為特殊情境不斷驅使法國社會變化,逐漸喪失固有面貌和寬容開放的胸襟而不自知呢?
總的來說,布基尼爭議吸納並動搖了當下所有法國社會問題背後搖搖欲墜的文化根基。大多數的法國人同意目前法國正面臨內憂外患擾嚷不安的困境,卻苦無對策。攤開恐怖份子、難民、失業、政黨危機等社會問題,布基尼風波僅是法國社會弊病叢生中,顯露的小一環而已。
再者,非伊斯蘭教的法國人和穆斯林的法國人對這件事已感到厭煩,因為每每遇到與伊斯蘭教相關的問題跟論戰時,大家都是被政教分離主義者和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當作肉票。
夏天的布基尼爭議尚未落幕,但最後對於這件事只想說:很期待冬天!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