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軍來了!二戰後美國太平洋之復員與維穩布局

2015/10/26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喬・羅森塔爾,1945年2月23日,硫磺島戰役。 ...
《美軍士兵在硫磺島豎起國旗》,喬・羅森塔爾,1945年2月23日,硫磺島戰役。 圖/美聯社

文/譚軍逸

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影響最深遠的戰爭,雖然受到「重歐輕亞」戰略的影響,美國對於太平洋戰場的經營與投入遠不如歐洲,但這個戰場西至印度,東至美國西岸,其範圍之遼闊,影響之廣泛可說前所未見。

在戰爭爆發前,太平洋的權力板塊基本上由美日英三國分割對峙,但在二次大戰後,戰敗國日本已經失去了任何話語權,只能任戰勝國宰割,英國雖然身為戰勝國,還刻意在戰爭末期派遣艦隊參與太平洋戰場,但也無力爭取話語權,唯一能夠主宰太平洋事務的,只有戰勝國美國。

這時的美國與現在被戲稱為「世界警察」的美國截然不同,外交官僚深知他們在這一場大戰裡打贏了納粹與日本人後,下一個對手將是共產黨,可是歸心似箭的前線官兵與後方重新復甦的孤立主義,聯手譜出一曲勝利凱旋歌,直到各項危機一一爆發,美國人才大夢初醒。

以亞太地區而言,日本自1945年8月15日向美國、中華民國、英國、俄國為首的同盟國正式投降後,美軍在亞太地區的主要任務已變為復員與維穩,尤其後者任務也逐漸隨著龐大美軍兵力縮減,以及各國政權變化而結束。美軍直到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才再次重新介入亞太。

在東亞國際關係史上,這段時間可說是「被遺忘的五年」,本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最簡單的形式,向讀者介紹這段空白時間中,美軍的太平洋部署與戰略。

美軍將太平洋戰線分為三大戰區:「中太平洋戰區」(指揮官為海軍上將尼米茲)、「西南...
美軍將太平洋戰線分為三大戰區:「中太平洋戰區」(指揮官為海軍上將尼米茲)、「西南太平洋戰區」(指揮官為陸軍上將麥克阿瑟)與「中緬印戰區」(指揮官為中國軍委會蔣介石委員長,但派有美籍參謀長)。

▎戰爭勝利

二次大戰盟軍對抗日本的戰事發生地域西自印度半島,東至巴拿馬運河,極為廣大遼闊,為便利管轄與指揮,美軍將其劃分為三大戰區:「中太平洋戰區」(指揮官為海軍上將尼米茲)、「西南太平洋戰區」(指揮官為陸軍上將麥克阿瑟)與「中緬印戰區」(指揮官為中國軍委會蔣介石委員長,但派有美籍參謀長)。

到了1945年初,除了剛開通重要陸路輸運通道——中印公路,仍待恢復戰力的中國戰區之外,另外兩大戰區都已節節進逼日本本土,為統一節制,併稱為「太平洋戰區」,由尼米茲與麥克阿瑟聯合指揮。

這時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已開始討論登陸日本的計畫——「垮台行動」(Operation Downfall),將先後發起兩次大規模登陸行動:先是在九州南端登陸的「奧林匹克行動」(Operation Olympic),攻擊發起日預定是1945年11月1日;接下來則是在東京東方的房總半島與西南相模灣兩地登陸的「小王冠行動」(Operation Coronet),攻擊發起日預定是1946年3月1日。

「垮台行動」(Operation Downfall)。 圖/維基共享
「垮台行動」(Operation Downfall)。 圖/維基共享

一如美軍在二次大戰太平洋戰區的戰事打法,美軍未計畫占領整個九州,而是肅清九州南端反抗勢力,然後以九州南端作為部隊集結地,以及陸基戰術空中武力的基地,再發動關東平原的登陸行動,直搗黃龍,摧毀日本。

這兩場登陸行動預劃分由三個軍團(Army)節制:負責登陸九州的第六軍團,以及登陸關東的第一軍團與第八軍團,美軍初步動員十九個步兵師、六個陸戰師、一個空降師、兩個裝甲師與一個裝甲騎兵師,加上盟國兵力將達三十九個師,後續部隊更是不計其數。海軍也將集結史上最大規模的艦隊,掩護登陸兵力。

不過令美軍指揮官們擔憂的是,日軍已經從中國東北、朝鮮半島與其他地區調來大批兵力回防九州。實際上,日本軍方對於美軍的攻擊方向判斷非常準確(因為放眼日本全國,可供大兵力登陸與展開的灘頭也不多),因此快速加強九州防務,在1945年8月,日本陸軍正規軍兵力已達十四個師團與三個戰車旅,總兵力達九十萬,即便彈藥缺乏,大本營依舊將超過四成的主要物資集中到九州防衛上,形成決戰態勢。

不過,美軍手上還有一張尼米茲與麥克阿瑟等前線指揮官始終不知道的王牌——「曼哈頓計畫」的產物:原子彈;兩枚原子彈於1945年8月上旬先後投下,也成功促使日本投降,避免了接下來的所有戰事。

轟炸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 圖/維基共享
轟炸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 圖/維基共享

▎占領與維穩部署

1945年8月14日,日本正式投降前夕,日本陸軍省與近衛師團少壯派參謀一度為了阻止日本向盟軍投降,偽造命令發動政變,一度占領皇居,但其既未說服陸軍省首腦,也沒能獲得更多軍隊支持,最後這起史稱「宮城事件」的政變流產,昭和天皇的「玉音放送」依計畫於1945年8月15日中午播出,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這起事件雖然只是戰爭結束時的插曲,與近代日本史上的「五一五事件」或「二二六事件」相比只能用「微不足道」四字形容,卻也凸顯了日本拒絕面對戰敗現實的情況。無論如何,盟軍正式於8月28日在橫濱登陸,麥克阿瑟也於30日乘機抵達東京,日本與同盟國代表則在9月2日於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降書,美國正式接管日本,在此同時,日本的占領地、屬地則分別向英軍、國軍、蘇軍投降,並被剝奪行政權。

此時美軍面臨了嚴重的兩難局面,戰爭結束後,士兵思鄉心切,但此刻的太平洋局勢已經不容許美國人拍拍屁股就走。為貫徹華府「獨立占領日本」的政策,美軍由麥克阿瑟建立「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展開日本「去軍國主義化」的改造過程,日本本土實際占領則由第八軍團負責,其下轄三個師:第二十四步兵師負責占領九州,第一騎兵師負責占領本州,第十一空降師則占領北海道。

在此同時,原本在「小王冠行動」中擔任第二梯隊的第十軍團(沖繩戰役的主力部隊),也投射到東北亞實際接管任務,陸軍第二十四軍負責接管三十八度線以南的朝鮮半島(三十八度線以北由蘇聯占領),陸戰隊的第三陸戰軍則暫時接管中國大陸華北,並與總部暫時設在青島的第七艦隊配合,遣返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六十五萬日本人。

在接管與占領的同時,美軍也必須讓思鄉心切的官兵退伍返鄉,一如影集「諾曼地大空降」中的「點數制」(集滿若干點數可優先退伍),部隊中的老兵也逐漸復員返國,部分部隊更隨著當地占領任務的結束而解編。

麥克阿瑟在8月30日乘機抵達東京,並在9月2日於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接受降...
麥克阿瑟在8月30日乘機抵達東京,並在9月2日於東京灣的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接受降書,此後,美國正式接管日本 圖/維基共享

▎華北占領任務

美國第三陸戰軍(下轄第一、第二與第六陸戰師)於1945年9月初在華北登陸,其有六大基本任務:

  • 占領與確保華北地區重要港口與機場(包括天津、北平、秦皇島、青島與煙臺),以利國軍接收這些地區
  • 協助日軍投降與解除武裝
  • 管理與保護投降部隊之人員與裝備,並在可行條件下盡速交給國府當局
  • 協助國府處理與遣返占領區內日本軍民
  • 協助釋放與送返占領區內盟軍戰俘與被拘平民
  • 採取措施調查與拘捕戰犯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第三陸戰軍登陸華北後,有大約八個月的時間由中國戰區負責指揮(即名義上是蔣介石指揮,但實際上為其參謀長兼美軍司令魏德邁指揮)。

在《馬歇爾使華秘密報告》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這支部隊的兵力數字:登陸時五萬五千人、1946年2月為四萬五千人、並且自1946年4月開始,將進一步裁減至兩萬八千人,9月則縮減至一萬四千三百餘人,11月則裁至一萬人。

這時國共內戰已經開打,美國一方面在馬歇爾的主導下尋求停戰,二方面也加速陸戰隊與國軍的換防工作,避免涉入內戰,但這些美軍依舊遭受來自共軍與其游擊隊的搔擾攻擊、伏擊與突襲。最後馬歇爾調停失敗,陸戰隊於一九四七年九月全面撤離華北,第七艦隊也在菲律賓蘇比克灣的設施完成後,離開青島。

國共內戰開打後,美國一方面在馬歇爾的主導下尋求停戰,二方面也加速陸戰隊與國軍的換...
國共內戰開打後,美國一方面在馬歇爾的主導下尋求停戰,二方面也加速陸戰隊與國軍的換防工作,避免涉入內戰, 圖/美國海軍陸戰隊

▎朝鮮半島占領任務

與華北的情況相比,朝鮮半島的情況雖然不那麼複雜,但實際占領過程卻一點也不順利。1945年9月4日,第十軍團第二十四軍(下轄第七、第九十六步兵師)先遣部隊以空運飛抵金浦機場,主力部隊四天後從仁川上岸,建立「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簡稱美軍政廳),並與蘇聯同意在共同託管四年後讓朝鮮半島獨立,但此舉無疑已種下兩韓分裂數十年的種子。

在美軍政廳統治下的朝鮮半島南部始終不平靜,由於美國軍方對朝鮮半島了解極為有限,以維穩為優先,忽視當地民意,進而實施高壓政治控制與經濟政策,加上大量逃離蘇軍統治的難民、海外歸僑的壓力,加劇了該區的動盪不安。

1946年5月,朝鮮半島南部霍亂大流行,加上洪水與鐵路工人罷工影響,導致米價大漲,甚至一度漲到日本殖民時代的十倍之譜,9月大邱市爆發抗議遊行,並在10月1日於大邱市政廳前集會抗議,遭到警方鎮壓,三名抗議學生死亡、多人受傷。此事件引發美軍占領區內多起抗議與襲警事件,美軍與當地警方則以戒嚴與強力鎮壓回應,導致一百三十六人死亡,兩百三十萬人走上街頭。

1945年9月美軍進駐朝鮮半島(圖左一二)後,在控制區內實施高壓政治控制與經濟政...
1945年9月美軍進駐朝鮮半島(圖左一二)後,在控制區內實施高壓政治控制與經濟政策,最終在1946年引發了大邱10月暴動(圖右)。 圖/維基共享

1947年在濟州島發生的「三一鎮壓事件」,進一步引爆了聯合大罷工,但美軍政廳仍允許當地警務人員採取強力手段,更激起南朝鮮勞動黨的反抗。1948年4月3日,三百五十名左翼分子對警局發動攻擊,引發「四三事件」,這起事件不但讓美軍派兵鎮壓,並影響了同年的南韓大選。

大韓民國在1948年8月15日成立後,美軍開始退場,首任總統李承晚則進一步下令鎮壓,一直到韓戰結束後一年解除戒嚴,「四三事件」才真正落幕,根據南韓在2003年確認的《濟州四三事件真相調查報告書》,登記有案的受難者為一四三七三人,但未確認與未紀錄人數則在三萬至五萬之間。

美軍政廳在大韓民國成立後,逐漸進行政權交接,直到1949年6月才正式解散,占領軍將防線交由南韓軍方,並撤退回國,只留下大約數百名軍事顧問。但美軍在朝鮮半島南部的統治名聲不佳,也間接導致韓戰爆發前期,馳援美軍不但無法獲得南韓民眾協助,許多南韓人甚至直接幫助北韓軍隊。

韓戰爆發前期,馳援美軍不但無法獲得南韓民眾協助,許多南韓人甚至直接幫助北韓軍隊。...
韓戰爆發前期,馳援美軍不但無法獲得南韓民眾協助,許多南韓人甚至直接幫助北韓軍隊。 圖/美國國防部,R.V. Spencer少校於1951年拍攝。

▎日本占領任務

在日本投降前,美軍的大規模戰略轟炸與沿海布雷行動,加上長期戰爭導致一般產業的荒廢,已讓天然資源缺乏的日本陷入飢餓困境,因此GHQ的第一個任務是重建日本的糧食供應管道,避免大規模人道危機。

自1946年開始,日本在GHQ監督指導下,展開自由化、去軍國化的多項改革,包括「非戰憲法」、新「工會法」、「勞基法」與財閥解體,甚至土地改革,都在這段時間完成。在這段期間,美軍駐日兵力一度超過三十五萬人,但最後在逐漸輪換下,逐步縮減。

除了美軍執行占領任務外,一支由大英國協軍隊(英、澳、紐)組成的占領軍一度也參與占領任務,其負責監督日本非軍事化,並處理日本戰爭工業,兵力一度高達四萬餘人。

1950年6月,日本的占領任務已經逐漸告終,韓戰爆發則加速了日本占領的結束,因為美軍需要日本作為支援朝鮮半島的後勤基地,待1951年舊金山和約正式簽署、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後,GHQ的任務也正式結束。

  

▎美國《國家安全法案》的衝擊

1947年7月26日,1947年版《國家安全法案》獲得美國國會表決通過,這個法案根據二次大戰時期美軍運作的諸多問題,加以修正,並奠定了二次大戰戰後至今美國軍事與情報體系。

這份法案的重點內容包括:

  • 美國陸軍航空隊獨立成為獨立軍種:美國空軍
  • 建立統一的國防部門——國防部
  • 建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明定三軍種主官(陸軍參謀長、海軍軍令部長、空軍參謀長)為會議成員
  • 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
  • 建立中央情報局

 從左至右:美國國防部、美國空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中央情報局。
從左至右:美國國防部、美國空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中央情報局。

這份法案讓美國軍事國防職權更加集中,避免在二戰時期多次發生的陸海軍指揮爭議,但在將近七十年前的通信設備不但做不到「即時」傳遞消息,就連「及時」傳遞消息都有困難,加上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主要陸空軍參與者,都是歐洲戰場的老將,對太平洋一竅不通,也讓美國注定再次走上二次大戰的老路——「重歐輕亞」。

1947年美國發表《杜魯門主義》,緊接著提出《馬歇爾計畫》,以「遏止共產主義在歐陸擴張」,作為美國政治意識形態與對外政策最核心思想,美國國會也隨即通過法案,撥款軍援希臘與土耳其。

然而在亞太,除了占領國日本與前殖民地菲律賓之外,無論是中國大陸、朝鮮還是東南亞其他國家,都是美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尤其是正在打內戰的中國,以及統治愈來愈困難的朝鮮,更是燙手山芋,能早脫身就早點脫身,但很快美國人就因為他們忽視亞洲而在韓戰中嘗到苦果。

美國人就因為他們忽視亞洲而在韓戰中嘗到苦果。 圖/美國陸軍 一級士官長Al Ch...
美國人就因為他們忽視亞洲而在韓戰中嘗到苦果。 圖/美國陸軍 一級士官長Al Chang

▎結語

二次大戰結束已經七十年,這場戰爭對東亞權力版塊的眾多斧鑿痕跡,至今仍依舊清晰可辨,原子彈加快了日本敗亡與投降的進程,但也讓美國戰爭規劃者方存大亂,畢竟當時的美國仍未意識到自己的投射能力已遍及全球,也只有少數人注意到,身邊的盟友將成為明天的敵人。

自1945至1950年中之間的美國太平洋戰略,只有「復員維穩」四字,而且在部隊復員需求與當地局勢太過複雜下,甚至在某些區域(如華北與朝鮮半島)連「維穩」兩字都不要了。

這確實是美國的孤立主義作祟!即便共產主義在那時已證明其威脅,包括塔夫脫、胡佛在內的中西部保守共和黨籍參議員仍高唱呼籲「回歸孤立」,最大限度降低美國對於世界事務的介入與影響,而在這類意見與重歐輕亞的傳統思維下,亞太利益的被犧牲,幾乎已成華府的共識與定局。

直到1949年後半,中華民國丟掉了大陸地區,退守臺灣,華府部分右派人士才隱約感受到危機,但要等到1950年6月25日,北韓戰車越過三十八度線時,美國戰略圈才真正被敲醒,並且思考出「骨牌理論」,強化東亞圍堵共產主義的力量,並締結包括中美共同防禦協定在內的一連串雙邊防禦條約。

回首過去,再看現在歐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再平衡」等政策,無疑是對這七十年來歷史的最大諷刺。

當時的美國仍未意識到自己的投射能力已遍及全球,也只有少數人注意到,身邊的盟友將成...
當時的美國仍未意識到自己的投射能力已遍及全球,也只有少數人注意到,身邊的盟友將成為明天的敵人。 圖/美國陸軍 John Babyak, Jr. 上士

太平洋戰爭,70年之後...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故事StoryStudio」於2014年成立,致力於知識傳播、公眾教育與文化體驗,結合創意與數位技術,讓歷史與文化走進每個人的生活,和讀者一起「從生活發現歷史、從臺灣看見世界,從過去想像未來」。

作者文章

當時的美國仍未意識到自己的投射能力已遍及全球,也只有少數人注意到,身邊的盟友將成...

美軍來了!二戰後美國太平洋之復員與維穩布局

2015/10/26
圖/ingimage

【故事】如何用十英鎊換一顆希望的種子──澳洲版的「大江大海」

2015/07/29
蔣方良(左)與蔣經國(右)於碧潭合影。 報系資料圖片

【故事】法依娜:反共抗俄的年代,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第一夫人

2015/07/29
法蘭茲.施密特(Franz Schmidt)的畫像 (描繪的事件約在他37歲的時...

【故事】從「死刑專家」到「救命醫生」:一個十六世紀歐洲劊子手的人生故事

2015/07/29
圖/路透社

【故事】龍的禮物在非洲:媒體沒告訴你的中國外交

2015/07/29
圖/維基共享

【故事】《大人的世界史》安保抗爭──日本戰後最大的一場社會運動

2015/07/29

最新文章

選戰時朝野政黨除了為人詬病的自民黨「裏金事件」吵翻天外,各黨還端出了增加時薪以及...

德政變惡政?年收入「103萬之壁」:日本朝野角力的稅收減免政策

2024/11/19
川普(左)拔擢的副手范斯,可能是比他更為基進的美國中心主義者。 圖/美聯社

視中國為最大威脅:川普2.0時代,不可忽視的副總統范斯

2024/11/15
媒體大亨梅鐸控告AI公司侵害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但此舉是否真正為創作者爭取到公平...

媒體大亨梅鐸槓上AI:資本家想搶回利益與霸權,但誰來保護最弱勢的創作者?

2024/11/13
2024年9月,支持保障墮胎權的民眾在佛羅里達集結。 圖/歐新社

墮胎權各州自主保障?川普再次執政,美國生育自主權的拉鋸戰況

2024/11/08
2015年,一位印尼穆斯林女性在緬甸駐雅加達大使館前,抗議緬甸僧旅團體迫害穆斯林...

我佛慈悲,但對穆斯林除外?緬甸佛教僧伽塑造的「伊斯蘭恐懼」與宗教衝突

2024/11/08
「自由」可能是資訊科技巨頭最喜歡掛在嘴邊的詞彙,畢竟,誰會討厭自由? 圖/法新社

科技巨頭助長「反民主」亂象?馬斯克在美國大選中的搧風點火

2024/11/06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