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法依娜:反共抗俄的年代,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第一夫人
文/{❛台❛女好俄}
原籍白俄羅斯的蔣方良女士於2004年12月因病去世,多年來這位第一夫人鮮少露面,有人稱蔣方良為「蔣家最沉默的女人」。離鄉背井來台數十年,深居簡出,加上初來台當時反俄抗共的時代背景,皆為這位從俄羅斯鄉村出身的純樸俄國女子增添幾分神秘色彩,而她與蔣經國的愛情故事也常為人所樂道。
1925年蔣經國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在俄國時使用俄文名字尼古拉(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Елизаров,Nikolai Vladimirovich Elizarov)[1]。蔣介石在中國在發起清黨(1927年,或稱四一二事件)時,於俄國留學並加入共青團的蔣經國,被發配到俄國中部的葉卡捷琳堡烏拉爾機械廠,等於被當成人質軟禁。情勢雖險峻,蔣經國卻在這裡遇見他生命裡最重要的女人。
1934年,17歲的法依娜(蔣方良本名Фаина Ипатьевна Вахрева, Faina Ipatievna Vahleva)與23歲的蔣經國相識。當時年輕漂亮的法依娜,個性熱情,在同仁間很受歡迎。不過,在眾多競爭者中,尼古拉是如何得到法依娜的青睞呢?在王美玉著作《蔣方良傳》中描述,有天法依娜加班到深夜,回家的路上遇到意圖非禮她的壞人,恰巧被外出散步的蔣經國撞見,蔣經國英雄救美,擄獲了法依娜的芳心。
兩人相戀一年後決定結婚。當時法依娜並不知道尼古拉是中國軍事強人蔣介石的兒子。經過一番努力,好不容易才讓蔣介石夫婦接受這段異國聯姻。
很快地,長子蔣孝文便出生了。當時蘇聯的物資匱乏,氣候嚴寒,加上蔣經國被免職,生活十分辛苦,一家三口的生活重擔落在年僅20歲的法依娜身上。但她並未被生活的壓力壓垮,還在低潮時給予蔣經國鼓勵與安慰。蔣經國在《蘇聯的日子裡》,也強調法依娜是最了解他、同時也是給他最大幫助的人。
1937年,史達林終於同意蔣經國回中國,結束長達12年的俄羅斯生活。法依娜也隨丈夫來到中國,有了中文名字「芳娘」。但蔣介石認為稱媳婦為「娘」不妥,因此為媳婦改了名字:「蔣方良」。之後,蔣方良努力學習中文,一心融入中國文化,成為真正的「中國媳婦」,有人說她的寧波話說得甚至比蔣經國還道地呢!
蔣方良與蔣經國在俄國患難與共,奠定深厚感情,但在政治地位逐漸提升之時,蔣經國卻外遇不斷。當中最為人知的便是與章亞若的一段婚外情。這段婚外情發生於兩人在贛南生活的時期,蔣方良當時就知道這段外遇,但她並未讓這段婚外情影響兩人的信賴與感情,即使到了晚年,對於蔣經國與章亞若的情事仍是絕口不提。
蔣孝勇說,雖然知道這段婚外情,但蔣方良並不知道章亞若與蔣經國有小孩。因此當章孝嚴兄弟認祖歸宗的新聞沸沸揚揚之時,蔣方良非常不能接受。至晚年才得知丈夫在外另有一對雙胞胎兒子,即使家人安慰她,蔣經國的隱瞞是出於善意,不想讓她受到傷害,這仍是蔣方良心中很深的痛。
嫁入最有影響力與最高權力的蔣家,蔣方良仍維持純樸自然的生活,不求名利、不攬權勢,遇俄國人請求幫助,她也只回應:「我不管尼古拉的事。」從俄羅斯輾轉到了台灣定居,蔣方良再未踏上故鄉的土地。
在台數十年,武昌街一段七號,由幾位俄國人與一位台灣人合夥經營的「明星咖啡廳」,是蔣方良少數可以懷念家鄉的地方。蔣經國與蔣方良時常在此與朋友聚會,並參加一月十三日在此舉辦的新年聚會(俄羅斯信奉東正教,而東正教舊曆新年為每年一月十四日)。然而隨著蔣經國官位漸升,以及社會上充滿反共抗俄的氣氛,兩人也逐漸減少到咖啡廳的次數。
1988年,蔣經國逝世;2000年,蔣方良的三個兒子也相繼去世。蔣方良生前曾說過,每通來自榮總的電話鈴聲,都是催促她再趕一趟傷心路程。年輕時活潑開朗的蔣方良,在台灣歷經半世紀的日子,晚年生活非常低調,少了丈夫與兒女的陪伴,更顯孤寂。蔣方良的一生,那些浪漫與哀愁,都沉默在深深的七海官邸。
丈夫出軌,蔣方良選擇包容;因蔣家社會地位特殊,又逢冷戰、反共抗俄,生活備受壓抑。蔣方良將自己奉獻給蔣家,全心守護家人,這份愛深刻且堅定,沒有在政治算計與歷史的洪流中被埋沒……。
▎註解
1. 俄國人姓名的組成為「名字+父親名字+姓氏」。在此並未查到蔣介石有俄文名字,推斷蔣經國俄文名字中的父名Владимирович,為俄文統治、掌控"владеть"而來,可能與蔣介石想統治中國的野心有關。
▎參考資料
1. 蔣方良
2. 蔣方良傳--淒美榮耀異鄉路;王美玉著/時報出版
3. 蔣經國自述;曾景忠、梁之彥選編/團結出版社出版
本文授權轉載自「故事」:法依娜:反共抗俄的年代,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第一夫人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