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動盪的2022:轉角編輯室依然不可能寫完的國際新聞?
「2022,對大家來說怎麼樣的一年呢?」各位轉角讀者和聽友們,大家好!2022對轉角四位編輯而言,依然是不平靜的一年,一整年的文章流量與情緒依然隨著國際重大事件起伏。相較去年2021年——美國國會山莊之亂、緬甸政變、全球氣候變遷災難新聞、阿富汗撤軍等等——今年,在疫情逐漸消退的一年,世界卻在俄羅斯於2月24日入侵烏克蘭之後,再度陷入另一個難以想像和預測的災難漩渦:烏克蘭持續奮戰、非洲國家陷入飢荒,世界各地的民眾也感受到節節攀升、通貨膨脹的壓力,政治領袖們也紛紛陷入經濟與民調下滑的難題裡。
▌2021年的轉角國際:〈寫不完的國際故事?2021轉角國際的未完成新聞〉
回顧轉角國際的2022年,轉角讀者群們最關心的新聞能簡單歸類為:2月烏俄開戰,7月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身亡、9月英女王逝世,以及10月梨泰院萬聖節悲劇。然而,其他相當重要的國際新聞也包括:中國徐州八孩案、菲律賓選舉、裴洛西訪台、中國二十大、伊朗抗爭、白紙運動、美國墮胎案後續等等,以及我們也在今年送走了許多重要的時代人物:倪匡、戈巴契夫、鮑彤、江澤民、比利等等。而在被緊張情勢、遺憾和危機包圍的一年,或許讓世界可以暫時分散注意力、凝聚人心的還有世界盃足球賽——尤其,各隊球員們的生長經歷和奮鬥故事,也在年末為這世界稍微注入了一劑溫暖。
本週的重磅廣播,四位轉角編輯不免俗地來分享和抒發:除了以上提到的重大新聞,在被國際新聞圍繞的日常裡,有哪一些新聞是編輯們各自心中在意,想做但又沒來得及處理的題目?
▌請收聽下方連結:
▌編輯七號:日本「舊統一教」問題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刺殺案,牽扯出日本舊統一教問題(舊稱統一教、現改名為「世界平和統一家庭連合」),未料後續影響衝擊了自民黨和岸田政權,也促使了日本「被害者救濟新法」的修訂。統一教在1950年於日本活動,創立者文鮮明因為其強硬的反共立場,很快獲得日本保守右翼的支持,彼此換取資源、政黨也靠著教團獲得選票。扶持統一教的政界大老中,就包括了安倍晉三的祖父岸信介。時至今日,自民黨與統一教之間都還有不少或深或淺的往來紀錄,只是沒有人想到,在2022年竟會演變成刺殺安倍晉三的極端兇行。
統一教問題在安倍過世之後,衍生出針對政治界與統一教有所往來的爭議,連帶衝擊岸田政權的支持率、也因此直接導致了自民黨人事安排的異動。此外,統一教的傳教和行銷手法也再度浮上社會檯面,因而招致許多批評和檢視,之中對於「靈感商法」——藉由神秘宗教說詞的產品推銷,例如販售高價「開運壺」、「開運印鑑」等爭議,在下半年也成為政府立法針對的事項。
雖然日本在12月通過了「舊統一教受害者救濟法案」,但對於實際法律細節、以及是否能滿足受害者或所謂的「宗教二世」(即為雙親中有至少一人事特定信仰團體的虔誠成員)的救濟需求,仍是有待追蹤探討的題目。
▌編輯慧儀:智利「不想當第一夫人」的人類學實驗?
當智利36歲的左翼總統柏瑞克(Gabriel Boric)在9月提出新憲法、被人民狠狠拒絕且民調跌至新低之際,他的另一半,即是第一夫人的卡拉馬諾斯(Irina Karamanos)隨後也公開告訴智利人民:「各位現在所知道第一夫人的制度性角色(institutional role)將會結束了。」——這意味著,卡拉馬諾斯想要卸下第一夫人的角色和職位。那麼接下來,智利人民可以如何定義第一夫人?《華盛頓郵報》在11月,就專訪了這一位不想當第一夫人的第一夫人。
今年33歲的卡拉馬諾斯精通四國語言,是一名人類學家以及政治組織者(political organizer)。身為女性主義者,她自認不會為了另一半而擱置自身計劃。然而,成為第一夫人卻可能與她的原則有衝突,因為第一夫人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運營六個基金會,以及執行跟育兒、婦女發展機關等有關的計劃——但這一些職稱和工作內容卻未必與她的專業相符。因此,卡拉馬諾斯決定要把這些責任轉移、交給更適合的部門來管理,而她將在這之後逐步關閉這一些原來在第一夫人旗下運營的辦公室,希望藉此來重塑人們對於第一夫人的想像。
不過,智利人未必能接受卡拉馬諾斯的想法。有人認為卡拉馬諾斯應該要讓第一夫人的工作更加現代化,而非消除(eliminate)它,若真的不想當第一夫人,她當初就不應該成為總統的另一半。此外,也有網友在Twitter上質疑,為何卡拉馬諾斯要擅自做主,拿走第一夫人的權力呢(power)?
對此,卡拉馬諾斯也回應自己並非要拿走第一夫人的權力,而是為了要更多地賦權(empower)未來的第一夫人,讓她們可以在經濟和專業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然而在沒有太多參考例子的情況下,卡拉馬諾斯也坦誠自己並沒有完整答案,她稱自己將這一年當成人類學實驗:第一夫人可以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嗎(normal life)?她能找到一份沒有利益衝突的工作嗎?而她自己想要的又是什麼呢?
▌編輯牧宜:英國小學「髮型歧視」問題
英國《衛報》於10月27日刊出系列報導,討論英國小學的髮禁歧視問題。英國校園長期存在因髮型而被霸凌或歧視的現象,不少師長認為將影響到學童的身心健康。英國平等與人權委員會(EHRC)發布指南呼籲英國各級教育機構重新審視校規中的髮禁規定,並強調禁止學校阻撓學生留其天生自然的非洲風格髮型,尤其是俗稱的「非洲頭」或「Afro hair」。非裔人士天生頭髮具有捲度,Afro hair特徵體積較大、擁有膨捲球形的形象。然而,許多學校髮禁規定禁止Afro hair,或規定其捲度、長度及膨度,使許多兒童及家長深受其擾,甚至失去自信。許多學童表示,曾經有教師或同學批評自己的頭髮「看起來很噁心」或是「骯髒、不衛生」,讓他們痛苦,對自我的外觀也產生厭惡感。
根據多芬(Dove)調查,英國至少有一半、擁有Afro hair的非裔或混血女性曾有因髮型而遭受歧視的經驗;此外,約四分之一的非裔人士曾因髮型因素被要求回家整理頭髮,若拒絕可能還會遭到處分。報導稱,甚至從事金融財務、顧問工作的非裔人士表示,自己因髮型而在職場被以「野性」「狂野」(wild)等字眼形容,甚至被上司告知,必須要剪掉頭髮、或拉直頭髮,才能成為專業人士。調查也顯示,許多非裔工人會因為髮型而影響就業機會。
「世界黑人髮型日(World Afro Day)」調查顯示,英國唯有約12%教師曾接受髮型方面的平權及多元政策的教育訓練,且極少比例的師長有意識到英國已在2010 年通過《平等法》應用於髮禁政策。
過去,由於「頭髮」、「髮質」本身與人們談論的大型議題(如種族、宗教及性取向等)有點差別,因此難以明確地於過《平等法》之下被清楚地歸類,遑論於校園執行層面(如髮禁)被規範。因此EHRC發布最新指南,希望加強校園的教育訓練,讓更多學童能在校園中擁抱自己天生的模樣。雖然EHRC的指南也有其侷限性,例如談論範圍僅於校園,而非擴及到工作場域或其他公共場所,但許多人為此指南表達樂觀,表示這能提高全民意識、在遏止髮型歧視方面跨出第一步。
▌編輯賴昀:瑞典、芬蘭加入北約之路
因2月俄烏戰爭爆發,改變歐洲、尤其是西歐和北歐國家看待國防安全的態度,瑞典和芬蘭便放棄過往的軍事不結盟原則,在5月中旬正式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然而加入北約須獲得30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批准,而在瑞典和芬蘭申請加入之後,很快就獲得28國的支持,但土耳其和匈牙利至今仍未批准申請。
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向來抱持「歐洲懷疑主義」,也經常被批評外交傾向親俄、親普丁,拖延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等於是拖延北約防線往北擴張,因而令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大力支持烏克蘭的鄰近國家,對匈牙利大為光火。不過在多方溝通協調之後,奧班已於11月表示預計於2023年初,正式批准芬蘭、瑞典加入北約的申請。
至於土耳其,總統厄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在芬蘭及瑞典提出申請之初,就強硬表達反對,理由是過去許多從土耳其出逃流亡的庫德族人獲得芬蘭、瑞典的政治庇護,土耳其要求將在國內受到通緝的庫德領袖引渡回土耳其,以及要求瑞典解除對土耳其的武器禁運。
為了順利加入北約,芬蘭和瑞典6月時和土耳其簽署備忘錄,同意解決土耳其的「安全問題」。不過土耳其在12月表示備忘錄中的內容才剛剛開始執行,土國政府仍在等待「具體進展」,目前尚無何時同意批准瑞典、芬蘭加入北約的時間表。
另一方面,由於土耳其將在2023年舉行大選,土耳其媒體《Duvar》評論認為厄多安阻擋瑞典、芬蘭加入北約,當中也有意將此事做為與美歐談判,獲得有利條件、以贏得民意支持的籌碼。
2023年即將到來,祝福各位讀者和聽友新年快樂,轉角編輯們明年依然會持續努力,2023年會更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