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難以擺脫核電?《「台日友好」異論》解析核能政策的美國因素
本文為《「台日友好」異論:該如何克服互相理解的認知齟齬和立場矛盾?》(游擊文化,2025)內容節選。
日本核能政策的起源和美國
首先必須理解日本為何引進核能。二戰時,日本陸海軍獨自推行核武開發計畫,卻因資源不足、技術困難、研究設施遭轟炸等問題而無法完成,但戰後,在東西冷戰背景下,美國政府企圖讓日本持有核能。
一九五四年三月,眾議院議員中曾根康弘向議會提出「原子爐築造預算二億三千五百萬圓」法案而經表決通過,翌年《原子力基本法》成立,這就是戰後日本核能政策的濫觴。中曾根康弘曾當任過海軍主計中尉,戰後仍擁有軍國思想,一貫主張「修憲」、「重新武裝」,美國政府企圖利用這些鷹派讓日本引進核能,以牽制蘇聯。
另一方面,當時日本也正處於反核運動的黎明時期。二戰後,在駐日盟軍的管制下,日方媒體難以報導核爆相關資訊,但一九四九年恢復報導自由後,廣島、長崎的淒慘實況令民眾震撼不已。一九五四年三月,美國在比基尼環礁進行氫彈試爆,日籍鮪魚漁船「第五福龍丸」的二十三名船員受到嚴重輻射汙染,半年後其中一名不幸逝世。這起事件後,東京都杉並區的家庭主婦們開始推行反核運動,這股熱潮迅速擴散至全國各地,超過二千萬人參與反核連署。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公開上映的電影《哥吉拉》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票房大賣,轟動一時。哥吉拉本來是在南太平洋深海中生存下來的恐龍後代,因氫彈試爆受到輻射汙染而變成大怪獸,並襲擊了戰災記憶仍然猶新的日本。在這部電影裡,哥吉拉除了象徵核武,同時還象徵著戰爭罹難者、氫彈試爆受害者,以及人類的愚蠢、傲慢本身。
二戰後日本人對於核能的特殊情緒
然而,一九五〇年代至六〇年代,反核運動的主要抗議對象是核武,而許多人相信核電是「未來的能源」。一九五三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在聯合國大會演講,呼籲「核能的和平利用」,而在日本國內以讀賣新聞集團為首的大眾媒體強力宣傳此理念。
讀賣新聞社長正力松太郎從前以警視廳警務部長、大政翼贊會總務的身分,從事思想取締、戰爭實務,在日本戰敗後因被視為甲級戰犯而遭收押,最後卻獲不起訴處分。他主導創設電視廣播、職業棒球等,並做為原子力委員會首任委員長致力於興建核電廠。後來發現,正力松太郎其實暗中受到美國CIA的支援,他的媒體活動和核能政策的背後總有美國意向。
然而,當時許多人支持核電,不僅僅是因為美國和前軍國主義者操控媒體,更是由於日本社會中蔓延著一股反戰思想,以及對於「核」的特殊情感――由於日本人曾遭受過核能「黑暗」一面所導致的慘禍,而擁有和平憲法,因此有著義務和權利承擔並享受其「光明」一面。
眾所周知,戰後日本漫畫的創始者手塚治虫曾在《原子小金剛》中講述,身上裝有核能引擎的小機器人為世界和平而活躍的故事。此外,福島核災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親自投入反對核電的社運,但他卻曾在一九七〇年的著作中支持核能「和平利用」。
由此可見,核能的「軍事利用」和「民事利用」這兩種面向本來就互相重疊,也根本無法區別,而政府推行核電政策原本的目的其實是企圖讓日本擁有「潛在的核威懾力」,這樣的真相幾乎被忽略了。
田中角榮的「日本列島改造論」和核電
在此情勢下,日本積極推行核電政策。一九六六年,位在茨城縣東海村的東海發電所正式開始營運,成為日本首座商用核電廠。自一九七〇年代至八〇年代,日本列島各地接連興起核電,雖然一九八六年蘇聯發生車諾比核災後反對運動加劇,難以推行新的建設計畫,但二〇一一年爆發福島核災時,總共已有十七所核電廠和五十四座核反應爐。
日本之所以建設如此多的核電廠,是因為在高度經濟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矛盾加劇,且一九七三年發生石油危機。
經濟成長下大都市和工業地帶迅速發展,但地方社會卻被邊緣化,尤其在農村收入來源有限,許多人前往大都市做臨時工。此外,工業發展導致了十分嚴重的環境汙染,一九六〇年代後半以後掀起環保運動,核電廠所引起的環境問題也開始受關注,各地發生了反對建設核電廠的民眾運動。
當時首相田中角榮相當重視這些問題,為了維繫民眾對自民黨的支持,提出了「日本列島改造論」。
田中角榮出生於北陸地方豪雪地帶農村,他一心一意希望讓此種偏僻地區富裕起來。日本列島改造論的主旨是,全國各地建設高速公路、新幹線,以此交通網將大都市和人口過疏地區連結起來,在鄉村引進產業,創造僱用。建設核電廠也是這些公共事業的一環,而於一九七四年,自民黨政府制定了「電源三法」(《電源開發促進稅法》、《電源開發促進對策特別會計法》、《發電用設施周邊地域整備法》),以安撫反核運動。
簡而言之,這些法律的主旨是,對電力公司課稅,並向發電相關設施(事實上是核電廠)周邊地區發放補助金。結果,核電廠所在地區能建設十分豪華的道路、公共設施等,並且當地相關業者和民眾獲得工作機會。但另一方面,此措施促使極為腐敗之結構的形成。
自民黨政客、官員、電力公司、當地業者以及核能專家互相勾結,同時造成當地社會如同依賴毒品一般過度依賴鉅額輔助金,失去了能夠靠自己打造新產業的動機和力量。
事實上,不僅核電,當時各個領域都產生出類似的權益勾結結構,成了當代日本產業社會的基層。也就是說,在官僚系統的指導和保護下,大企業發展工業,而地方民眾為此提供勞力、資源。官員負責安排預算分配,自民黨政客對此施壓,將各種權益引導至自己的選區和支援團體、業界。官員也為了退休後轉任民間公司,而和政客、團體、業界保持良好關係。
作者:笹沼俊暁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5/11/05
內容簡介:旅居台灣近二十載的日籍學者笹沼俊暁以中文書寫,面向公眾讀者,發出異於主流聲音的異邦人之言。從跨境的視角,批判反思橫跨台日間的思想矛盾與認知落差,以評論洞見做為增進相互理解的中介橋梁。期盼台日公民社會透過各種交流管道,一同促進彼此「學習∕回饋」迴路起作用,令雙方「贈與∕互酬」機制活絡運作。如今以嶄新架構編排而成的文集,向後疫情時代,身處「台灣有事」陰影下,憧憬「台日友好」的讀者們敞開,發出閱讀、思辨及對話的真摯邀請。
推薦閱讀
←上一篇
大聯盟未盡的中國夢(下)中國人為何不愛打棒球?
下一篇→
《烤箱裡的美國史》:真男人才不會吃鹹派?
作者文章
《烤箱裡的美國史》:真男人才不會吃鹹派?
日本為何難以擺脫核電?《「台日友好」異論》解析核能政策的美國因素
「同志」的發明造就亞洲第一:鈴木賢筆下的《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
檢舉不適任教師?政治介入教育現場,日本社會「揣摩上意」讓老師也要自我審查
從江戶到戰後,歷史透視法鳥瞰「敗者的東京」
中共間諜戰術全解析:「千沙理論」中國舉國體制下的民間情報戰
最新文章
《烤箱裡的美國史》:真男人才不會吃鹹派?
日本為何難以擺脫核電?《「台日友好」異論》解析核能政策的美國因素
大聯盟未盡的中國夢(下)中國人為何不愛打棒球?
大聯盟未盡的中國夢(上)為何NBA可以、MLB卻難以打進中國?
「同志」的發明造就亞洲第一:鈴木賢筆下的《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