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漢人誤讀的清朝皇帝:《最後的皇族》滿洲視角下的愛新覺羅王朝
編按:傳統歷史教育中的中國史,都是採用以「漢族」為主體,將中國歷史視為朝代興衰更迭的過程。事實上,「清」並不是漢人的王朝,滿洲人的統治在許多政策上都與中國王朝完全相異,這些「滿洲的統治特色」才是大清帝國之所以成就的關鍵。
遺憾的是,許多人在談論清帝國或是大清皇帝時,往往從漢人觀點出發,從而對大清的權力體系、組織運作等等充滿誤解。《最後的皇族: 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一書,清晰指出滿洲統治者在哪些地方承襲了中國王朝制度,哪些地方強烈捍衛自己原本的政治制度,又在哪些地方進行折衷和變通,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強化自己作為少數族群如何對多數漢人族群加以統治。只有重新用滿洲統治者的視角瞭解「清」,才能理解「中國」為何是現在的樣貌。
▌本文為《最後的皇族: 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八旗,2017)書摘
▌漢軍
並非所有漢軍都是中國人後裔,漢軍的名稱也不是起源於種族(如我們所理解的那樣)。柯嬌燕指出,滿語中的「尼堪」 (nikan)一詞(後來被譯為「漢人」或「中國人」)最初的含義更為寬泛,指的是按照「中國人的方式」生活的人。這個名詞被用於稱呼一六四四年之前居於遼東、並加入滿洲征服大業的各族民眾。
一六四四年前自願歸順滿洲的東北人都被編入漢軍。漢軍最初是輔助蒙古和滿洲騎兵的炮兵隊。歸降滿洲最著名的漢人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繼茂。這些前明降將被加封親王銜,並與皇家結親, 但後來他們在失敗的反清叛亂(1673-1681)中失去了一切。
這三人之外,許多名氣略小的人物——其中有二十五人在一六四四年以前就被授予了高級爵位—也建立了貴族世家並一直持續到清亡。他們當中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李永芳(死於一六三四年)。他是守衛撫順的明軍將領,未經力戰就把撫順拱手讓給滿洲人。
在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他被編入漢軍正藍旗,成為三等總兵官。他的後代承襲三等子爵爵位,子孫中有許多人以自己的功業獲得了貴族爵位。到乾隆末期,李永芳的爵位已傳了十代。康熙皇帝把自己的九公主賜婚給了佟國維(皇帝的舅舅和岳父)的孫子。佟國維是家族中侍奉滿洲人的第二代。撫順佟氏最終因功業卓著而被改編入滿洲鑲黃旗。佟家有五人在滿洲軍隊中為將,六人為大內侍衛,十三人在八旗中任都統,十二人出任巡撫或總督,數人出任中央各部尚書。
佟家的另一個名人是隆科多,他在康熙末年擔任步軍統領。一般認為是他輔助胤禛登上了皇位。貴族還有其他幾種。第一種是宗室,由宗人府統管。第二種是外蒙古貴族,由理藩院管理。
其他貴族都由吏部管理。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是,皇帝一般要把岳父封為公,可承襲三代,妃嬪的父親所獲爵位低一些。與以前各朝代一樣,清也封賞孔子後裔,授予曲阜的孔氏家族族長公爵爵位。一七二四年,雍正皇帝還授予明皇室後裔朱之璉一等侯爵爵位,春秋兩季還派他前去祭祀明皇陵。一七四九年,這個朱氏家族被封為延恩侯。
▌愛新覺羅
宗室是由努爾哈赤及其子孫創建的。藉由採用「愛新」(aisin,在滿語中意為「黃金」,也是金朝的名字)這個名稱,努爾哈赤確認了女真金國的合法性,並把自己的子孫後代與其他覺羅(或氏族)區分開來。
正如佟萬倫指出的,關於滿洲人起源的說法於一六一二年在《滿文老檔》中初次出現,在 一六三五到一六三六年的《舊滿洲檔》中有更詳細的闡述。到一六五五年,《大清實錄》(一六三五年以後以滿、蒙古、漢文編撰)中收入了關於愛新覺羅和滿洲人起源的解說。
這個完整版的神話宣稱,滿洲人起源於布勒瑚里池(Bulhūri omo),該湖位於長白山(現今中國吉林省與朝鮮邊界的界山)東北布庫里山下。有一天,三位仙女到湖裡洗澡,聖鳥喜鵲銜來一枚紅果,當名叫佛庫倫(Fekulen)的仙女吃下紅果時,紅果下沉入腹,懷胎成孕。佛庫倫不能再與姐妹重返天庭,她留在凡間,生下了滿洲人的始祖布庫里雍順(Bukuri Yongson)。
布庫里雍順聽從母命,乘一小舟順流而下,來到有三個部族長期爭鬥不休的地區。布庫里雍順對他們宣佈,上天已賜予他愛新覺羅姓氏,派他前來調解部族間的糾紛。他解決了他們之間的爭端後,被尊為主。布庫里雍順採用滿洲為其國名。
關於滿洲人起源的神話綜合了流傳於許多女真部族中的傳奇故事,用以說明努爾哈赤的祖先乃是神人。布庫里雍順遂成為女真——滿洲人的始祖。
他有一個後人,名叫猛哥帖木兒(Möngke Tëmur),是生活在現今中國吉林省與朝鮮邊界地區的東部女真部族的首領,也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十八世紀編撰的關於滿洲人歷史的著述把滿洲人的起源追溯到長白山。
在一六七七年,皇帝派人考察了長白山山脈以後,把長白山山神列入了國家祭祀的名冊。從一六七八年開始,每年春秋兩季舉辦祭祀之禮。一六八二年和一六九八年,康熙皇帝兩次巡幸吉林城,在烏蘇里江畔叩頭祭山。後來在吉林城東的溫德亨山上修建了一座山神廟,每月初一和十五由吉林將軍焚香致祭。一七五四年,乾隆皇帝在這座廟裡祭祀了長白山神。
在創始神話中確認滿洲統治家族的東北認同時,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又在漢文化圈中彰明了自己的合法性,方式是確立皇家血統。而這麼做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樹立祖先崇拜。中國王朝的創建者傳統上都會加封自己的四代直系祖先。皇太極也這樣做了。他於一六三六年使用了中國的「皇帝」稱謂並建立清王朝,並 把自己的主要祖先都加封為「王」。
從一六三六年開始,大清的統治者在中國風格的太廟中祭祀他們的祖先,起初在盛京(Mukden),後來在北京。一六四八年,當清政府採用漢人習俗追贈這些祖先廟號和諡號(他們在清代以這些稱號名世)時,他們的頭銜從「王」上升為「皇帝」。
皇室的祭祖禮儀要求為祖先修建陵墓,包括墓穴、石碑、祭祀大殿和圍牆。努爾哈赤最初在遼陽附近為他的父母和祖父母修建了陵墓,一六二二年他進駐遼陽後,將遼陽改名為東京。後來,清統治者又在興京郊外修建了新的陵墓群,並於一六五七年將祖宗遷葬於此,其中包括最有名的猛哥帖木兒及其曾孫。一六五九年,這個墓葬群被命名為永陵,立有銘刻著滿、蒙古、漢三種文字的巨大石碑。
努爾哈赤的陵墓在盛京東北,名曰福陵;他的繼承人皇太極的陵墓在盛京郊外,名為昭陵。與「三陵」一道形成 的,是一整套禮儀規章,與後來在中國本部修建陵墓所用的完全相同。皇太極是第一個確定宗室成員的人,他在一六三五年三月十四日的一道諭旨中說:「遇太祖庶子,俱稱阿哥;六祖子孫,俱稱覺羅。凡稱謂者,就其原名,稱為某阿哥、某覺羅。」
阿哥(age )是滿語,意為「兄弟」。由於這道諭旨,阿哥的含義變為「王」。皇太極上諭中對「宗室」和「覺羅」的用法與這兩個詞後來的用法完全不同。此時,阿哥和覺羅都是更大的子孫群體—宗室的組成部分。藉由專用名詞(阿哥)的使用,皇太極縮小了努爾哈赤子孫後代的範圍,把他們與「六祖」—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的兒子—的子孫後代(他們是覺羅)區別開來。
一六三六年,宗室成員的界定發生了變化。據康熙年間編纂的《欽定大清會典》記載,其時「宗室」包括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所有後代,取消了原有的努爾哈赤的子孫與他的兄弟的子孫之間的區別。「宗室」的這個定義一直沿用到清亡。隨著早期祖先血脈的傳承,「覺羅」成為了與皇室關係更遠的皇族。
從一六三六年開始,所有的愛新覺羅後裔都登記在冊,並與其他人區別開來。一六五五年又制定了 報告出生、婚姻和死亡等情況的詳細規章。一六五二年設立的宗人府負責管理所有的愛新覺羅,在滿洲八旗中,宗室由「族長」管,覺羅由「首領」管。清廷要求按季度向宗人府報告宗室的出生和死亡情況,宗人府用這些檔案材料編纂滿、漢文版的《大清玉牒》(每十年更新一次)。在王朝的統治過程中,玉牒被重修了二十八次。
宗室犯罪將被褫奪爵位,極端嚴重者將被開除宗籍,貶為庶民。 宗室成員的特權是有規制的。一六一二年努爾哈赤舉辦汗位登基典禮,儀仗隊舉黃幡(皇帝專用之幡),樂隊奏雅樂,在他前面開道。一六二二年,他頒佈第一道詔諭,確定了不同級別的貴族成員所用之旗、幡、號和鼓的數量。一六三一年、一六三二年和一六三六年的詔令規定了貴族及其妻子進入皇宮 時的服飾。一六四四年以後,關於服飾的法令被不斷修訂,並越來越詳盡。
與中國朝廷的習慣一樣,大清宗室的每一位男性都由國家供養。所有愛新覺羅的未成年和成年男性(年滿十八歲者)都按月領到俸銀,按年領到口糧,殘障男子還有額外的補助。如遇婚娶和喪禮,還會得到津貼以支付特別的開支。相關規定對宗室都有完善的特別照顧。
十八世紀的宗室成員以黃帶子為標誌,覺羅以紅帶子為標誌。只有宗室成員有資格授親王銜,薪俸的數額也大不相同。在大清的不同年代,薪俸的具體數額是不同的。例如,一六七一年的條例規定,無頭銜的宗室成員年薪為白銀三十六 兩,糧食四十五斛;覺羅為白銀二十四兩,糧食二十一點二斛。十七世紀末,宗室成員結婚時可得津貼 一百兩銀子,覺羅可得二十兩;如遇喪禮,宗室成員可得一百二十兩,覺羅只有三十兩。
作者:羅友枝(Evelyn Rawski)
譯者:周衛平
出版社:八旗
出版日期:2017/02/23
內容簡介:傳統歷史教育中的中國史,都是採用以「漢族」為主體,將中國歷史視為朝代興衰更迭的過程。事實上,「清」之所以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原因正在於「它並不是漢人的王朝」。滿洲人的統治在許多政策上都與中國王朝完全相異,這些「滿洲的統治特色」才是大清帝國之所以成就的關鍵。本書描述和分析了大清滿洲宮廷,除了服飾、語言、文化政策等鮮明的滿洲風情外,也非常深入地剖析了清廷內部的權利體系和組織運作,指出滿洲統治者在哪些地方承襲了中國王朝制度,哪些地方強烈捍衛自己原本的政治制度,又在哪些地方進行折衷和變通,而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強化自己作為少數族群如何對多數漢人族群加以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