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足球皇帝」:德國傳奇球星碧根鮑華逝世(1945–2024)
「足球皇帝的童話,德國的戰後復興。」德國傳奇球星、「足球皇帝」碧根鮑華(Franz Beckenbauer)1月7日逝世,享壽78歲。碧根鮑華出生於1945年9月11日的慕尼黑,當時德國戰敗、為盟軍佔領,而碧根鮑華的成長背景,伴隨了德國從戰後灰燼中爬起的歷程——碧根鮑華19歲效力拜仁慕尼黑,開啟德甲的「拜仁時代」;此外碧根鮑華3度代表西德出戰世界盃並在1974年捧起大力神盃,退役後他旋即執教西德國家隊,再於1990年贏下世界盃。作為球員及教練,他所獲得的成就堪為傳奇,輝煌的職涯象徵了德國的復興,德國從歷史深淵中走出,就如碧根鮑華在球場上的「自由人」(free man)之姿。
碧根鮑華既是馳騁綠茵場上的傳奇球員、也是賽場邊掌握兵符的傳奇教練,更曾任德國足協主席、世界盃組委會主席、國際足總(FIFA)副主席等要職,被稱為Der Kaiser(凱薩,在德文中為「君王」之意),華文世界譯作「足球皇帝」。2024年1月7日,碧根鮑華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壽78歲,家屬在對德國媒體發出的訃告中,簡短表示:
碧根鮑華是德國足球歷史的重要一頁,德國《時代週報》(Die Zeit)將他喚作「戰後最重要、最偉大和最著名的德國人。」《法蘭克福匯報》(FAZ)則如此形容他充滿傳奇的足球生涯:「可能是德國最好、最成功的時代——至少以西德而言。」
回望1945年9月11日碧根鮑華誕生西德慕尼黑時,納粹德國方於4個月之前的5月7日向盟軍投降,慕尼黑、乃至整個德國,幾乎在戰火下成為廢墟,而後盟軍與蘇軍佔領、東西德分裂,德國陷入戰後的殘破萎靡。碧根鮑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他出身工人家庭,9歲開始在少年隊踢球、13歲加入拜仁慕尼黑青年隊,本來僅以業餘身分踢球,到了19歲他成為職業球員,效力拜仁慕尼黑——彼時的拜仁並非如今的歐洲豪門,而是在德國次級聯賽力爭升級,碧根鮑華的俱樂部首秀,就是在升級德甲的附加賽。
首個賽季後,隨拜仁升上德甲,碧根鮑華與隊友「轟炸機」穆勒(Gerd Müller)、門將邁爾(Sepp Maier)一起將德甲領入「拜仁時代」,連連拿下德甲冠軍、歐洲盃賽冠軍、歐洲冠軍盃等榮譽。而真正讓德國人以碧根鮑華自豪的,是他3度代表國家隊征戰世界盃,在拿下一個亞軍、一個季軍之後,碧根鮑華帶領西德隊,在1974年的西德世界盃,將大力神盃留在了地主國。
碧根鮑華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效力拜仁慕尼黑,緊密相隨德甲的「拜仁王朝」,他逝世後,拜仁官方表示:
至生涯晚期,碧根鮑華曾效力美職聯的紐約宇宙,在美國的第一個賽季與球王比利(Pelé)成為並肩作戰的隊友,中途曾至德國漢堡隊效力並贏下德甲冠軍。至1983年碧根鮑華退役,一年後旋即接掌西德國家隊主帥,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是碧根鮑華作為教練的世足首戰,西德隊一路打進決賽,最終敗給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領軍的阿根廷;到1990年的義大利世界盃,西德隊決賽再次對決馬拉度納的阿根廷,這一回成功雪恥奪冠,碧根鮑華至此成為足球史上以隊長及主教練身分都贏得世足冠軍的第一人。
碧根鮑華自己曾經回憶表示:
後來碧根鮑華又在1994年成為拜仁慕尼黑總教練,其後出任拜仁主席、德國足協主席、世界盃組委會主席、國際足總副主席等要職,在1990年代末,碧根鮑華率領德國成功申請到2006年世界盃主辦權。
《衛報》評論,對德國人來說,碧根鮑華偉大的足球生涯宛如童話,為個人、為球隊、為國家,他贏回了無數榮譽,既是最傳奇的球員、也是最傳奇的教練,而碧根鮑華生於二戰結束數月之後,成長背景伴隨德國從戰爭灰燼中重新爬起的過程,他的揚名立萬,在時代的扣合下,幾乎同時代表了德國的復興,重新激發了西德人對國家的自豪。
而在球場上,碧根鮑華也有著一個特殊「自由人」(free man)位置,他原本踢中場、後來擔任後衛,在球場上來去自如,於防守時回到後衛群中間甚至身後截堵、又能從後方發起進攻,一路直入敵方禁區。
這樣優雅、自由的踢球風格,讓碧根鮑華成為一個另類的德國化身——與世人熟悉的「德國坦克」不同,碧根鮑華的球風充滿創造性,依靠出色的個人能力突破而非凶狠的剷球,《世界報》(Die Welt)如此描述:
碧根鮑華自由人的形象,就和他精湛的球技一樣,深深吸引著戰後多年,渴望掙脫歷史罪惡包袱的德國人。
後來碧根鮑華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贊助過程中,涉嫌腐敗而遭到調查,2020年相關司法程序不了了之,此事為碧根鮑華的賽場童話蒙上一抹陰影,然而無可否認的是碧根鮑華確實為德國足球乃至全球足壇留下了豐富而偉大的遺產,就像他的名言「強者並非贏家,贏家方為強者」被球迷銘記於心一樣,他的賽場成就也將銘刻在足球歷史上,德國國家隊前鋒、也是拜仁前鋒穆勒(Thomas Müller)便如此向碧根鮑華告別:
「安息吧,弗朗茨皇帝。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為德國足球所做的一切。」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