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惡化的反猶太風波:以巴衝突被極端勢力「借題發揮」
哈瑪斯對以色列的突襲,也點燃了歐洲輿論的戰火。以巴衝突至今已一個多月,在德國的社會裡掀起了複雜紛陳的意見,在「挺以色列」和「挺巴勒斯坦」的對立下,更是浮現了對於德國來說相當敏感的「反猶太」說法。這些反猶太、或是仇猶的言行,認為一切動亂的源頭是來自猶太人,並且將以色列的一切國家作為歸咎於單一族群;值得留意的是,至今仍爭論不休的論戰,卻看見了極端政治光譜的勢力借題發揮的身影,將以巴衝突「工具化」,將反猶太變成了爭取聲量的手段。
本集重磅廣播系列,邀請專欄作者黃哲翰,談從2015難民危機到現在的以巴衝突,德國社會面對外來者、以及不同政治光譜的角度,在「反猶太」與「反反猶太」之間的交鋒。從難民危機以來,社會輿論的仇恨感與對立是否繼續惡化?在以巴衝突之後,身處在德國的猶太族群和巴勒斯坦裔,他們的真實心聲又是如何?
▌請收聽下方連結:
▌延伸閱讀:
〈到底誰反猶?以巴衝突下,法國的政治光譜與猶太論述〉自從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以來,法國內部便動盪不安。一方面,以色列對於哈瑪斯的報復行動以及對於加薩造成的嚴重死傷,立即引發了法國內部反猶人士的激烈反應,至11月中旬反猶事件已累計超過千件,猶太人社群人人自危。然而另一方面,聲援巴勒斯坦或呼籲人道救援加薩的相關行動,也遭受挺以色列的右翼民間組織暴力攻擊。雖然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對外維持和平呼籲,然而法國內部對此議題不僅難以整合出共同的論述,甚至陷入激烈的論戰。
▌延伸閱讀:
〈《首都》導讀:從歐債到難民危機...戳破歐洲幻夢,命運何去何從?〉數十位來自歐洲各地各國、說著不同語言、屬於不同世代、踏著不同歷史記憶線的角色,在歐盟核心所在的布魯塞爾彼此推擠又錯開。而所有這些利害衝突與生命糾葛,都一同被歐債危機、難民潮、恐怖攻擊等事件硬是箍在一起。情節跌宕撩亂,讀者的視野不斷被迫重新對焦,最後只能精神疲乏地讓視線暫時放空──於是就在這一瞬間,讀者的眼睛彷彿誤打誤撞地對上了視覺錯解謎圖的正確視角,在一團錯綜無序的蒙太奇拼貼中,人名地名職稱事件都混在一起,但卻清晰地看見了歐洲驚人的立體全像投影,一齣圍繞在歐洲特有之憂鬱與因歷史而衰老的群像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