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遊戲》再難超越?韓國影視市場瓶頸,與串流平台的雙面刃
在《寄生上流》同時征服坎城影展和奧斯卡;韓劇《魷魚遊戲》、《非常律師禹英禑》殺進全球排行榜,甚至打入艾美獎之後,加上宣布Netflix宣布投資逾764億製作韓劇、節目,韓國影視產業看來將制霸全世界。
但到今年,其實許多隱憂可見端倪,或許要再達到《魷魚遊戲》等頂峰,看來不是那麼容易。在《異能Moving》出現之前,要說起今年有哪些人氣韓劇,都不如前幾年來得印象鮮明,票房最佳的《犯罪都市3 》也只有三千多萬、另外有討論度的屬2022開播的《黑暗榮耀》,此外你應當也一時想不起今年韓劇韓片怎麼了?這僅僅是剛好而已嗎?
或是在2019年韓國影視大豐收,《寄生上流》拿下金棕梠以及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接連又再有《魷魚遊戲》《屍戰朝鮮》,但除了疫情以外這兩、三年間面臨了什麼樣的產業危機,才導致現在的狀況?
▌韓國影劇現況,票房聲量銳減?
先回到數據來檢視近年韓國影視的市場反應,首先從韓國電影在台灣的票房開始。2016年在台灣大賣3.5億的《屍速列車》,可以說是韓國商業大片在台灣第一個里程碑式的成功,過去韓國電影不管卡司和評價如何,從未真正在台灣賣出這樣等同於好萊塢或商業國片的票房,接下來台灣片商也不斷花更高的價錢引進韓國商業鉅片。2017年《與神同行》賣破5億、2018年《與神同行:最終審判》也有4.8億;2019年同時在藝術和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就的《寄生上流》,最終全台票房為新台幣1.46億元,同年商業大片《白頭山》也有破億的1.15億成績。
這個好光景似乎結束在《屍速列車2》,同樣賣了3.5億卻評價兩極。歷經全球疫情洗禮後,2023年理當是戲院成為主戰場,觀眾回流的時刻。但不論是在韓國還是台灣,整體票房除了《犯罪都市3》一支獨秀,其餘票房表現幾乎是差不多趨勢。非常有可能比疫情年還差。
以下我們來看2022年與 2023年韓國票房與台灣票房對比(2023年計算到10/1):
除如票房揭露的實際數字,基本上目前還達不到去年的水準,去年韓國戲院4月中旬解禁,今年多部製作費用高達百億韓元的韓國電影,卻滑鐵盧,看來是沒人預料到的。不管是北美、韓國都依然在戲院不回流的陰影之下。
韓劇部分,以Netflix全球聲量來看也有顯著的差異,2021年Netflix韓國原創劇《魷魚遊戲》在全球上線後創下17天觀看人次破億、最終累積超過17億觀看時數的驚人紀錄,真正征服全世界,不但全球聲量勢如破竹,打破各種紀錄,男主角李政宰還提名了美國艾美獎最佳男主角,飾演脫北者的鄭北娟立刻成為歐洲精品寵兒。
隨後2022年,《非常律師禹英禑》更可說是基本面細膩、溫情取向的韓劇揚名吐氣,不同於《魷魚遊戲》的黑暗暴力,《非常律師禹英禑》是由韓國電視台製作拍攝,絕對適合閤家觀賞,結局當週登上Netflix全球收視冠軍,最終也創下超過16億觀看時數,可說延續了《魷魚遊戲》的榮耀。但2023年卡司、口碑、討論度最為熱烈的《黑暗榮耀》,目前是5億的觀看時數,其他如《浪漫速成班》、《絕世網紅》、《假面女郎》都只有1、2億的數字,中間的跳水斷層確實不可謂不大。
近期Disney+韓劇《異能Moving》反倒異軍突起,在亞洲發酵的口碑能否延燒進歐美市場至關重要。而Netflix最近被寄予厚望的則是翻拍台劇《想見你》的韓劇版本《走進你的時間》,首週成績擠進全球前十,後面就要看口碑是否能繼續擴散,但目前台灣觀眾可能是因為原版本的印象過於鮮明,對於韓版接受度普遍不高,要看亞洲跟世界其他地區的反應來觀察走向。
▌內外市場變化
COVID-19疫情確實對韓國影視既有的商業回收穩定度產生了突襲,眾所皆知韓國觀眾對於本土電影的支持、一定程度的保護政策和穩定的商業票房,是讓韓國電影持續茁壯的穩定獲利來源,即使今年在台灣表現並不特別出色的商業電影《神鬼海底撈》和《逃出寧靜海》,在韓國都有機會達到收益平衡,可見韓國本土電影票房體質還算健康。
但在疫情肆虐的兩年之間,韓國自給自足的商業機制突然失衡,同時海外影視最重要的賣埠中國也陷入鎖國狀態,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再加上中國自2016年開始曖昧不明的「限韓令」影響尚存,影劇賣入中國到底審查會不會過、又有哪些平台敢收,都是中國市場的限制。另外,中國近來的經濟更糟,原本韓國影劇的產業還會寄望去年底中國解封後,會開始跟韓國買一些不是那麼新的劇,至少過去長期以來這是電視劇製作公司很穩定的版權銷售盈利來源之一,但至今中國自顧不暇,無論是買劇或是買IP,韓國製作公司都很難寄望短期能從中國變現。甚至有韓國企業為了彌補戲院無法上映而產生的電影虧損,拿著電視劇的營收過去補貼,但公司的營運和股價自然也大受影響,可看出內外受到夾擊的困境。
儘管韓國首先搭上國際串流平台Netflix這艘大船,相對補足了中國市場缺失,因為剛好Netflix也無法在中國落地,兩者才會如此「親密」。但串流平台(OTT)仍非萬能解藥。
韓國國內串流平台市場分散是一大特點:Netflix以超過1,174萬訂閱人數在韓國獨佔第一。第二名則是TVing,由韓國本土CJ為大股、NAVER與中央新聞社JTBC媒體集團合資經營,訂戶數約522萬人。 第三名則是去年才跳進市場,韓國最大網購通路平台成立的Coupang Play,訂戶數已來到519萬人。而這幾年跟TVing爭搶老二地位、最後一路被超車的則是Wavve平台,由SK電信共同持有股權運營,約有400萬付費訂閱人數。除此之外還有新玩家進場,比如新平台LG+邀來台灣人氣演員許光漢拍攝第一部韓劇、並在韓國出道,非常有企圖心。這麼多家大型平台共同爭搶韓國僅5100萬人的影劇市場,可以想見戰況激烈。
▌國際平台需求增,對產製面的影響
韓國影視的成功,是累積一、二十年的結果,但仍高度倚賴本土和中國市場的狀況下,體質尚未如大家想像中穩固, 與此同時,剛好是國際串流平台(尤其是Netflix)對韓國影視內容有大量需求之時,原本期待國際串流市場可以成為平衡的力道,現在看來卻有可能是另一個陷阱題──國際平台真正的政策轉向,還是跟美國本土市場息息相關,而那幾乎不是亞洲任何製作方所能影響的。
Netflix面臨的「卡關」問題,其一是全球訂戶數成長趨近飽和,二來是在美國本土也面臨手上挾有大量影視版權(俗稱IP,智慧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之縮寫)的迪士尼Disney+和HBO MAX挑戰,Netflix在多數被分析師看衰的狀況下,是否能夠持續、甚至每季產出在亞洲和歐美市場能同步有同樣高聲量的作品,對公司營運和股價有非常關鍵的影響。
在強烈時間壓力下,各國與Netflix合作的劇集明顯被迫要快速產製第二、第三季,包括《愛蜜莉在巴黎》、《亞森羅蘋》都是,但在有限的時間內,未必能讓劇本、選角和製作都達到是最佳狀態。
因此,當許多影視人才和公司不得不轉向以國際串流平台為主要買家的模式,電影部分的產製進程和人才都受到一定衝擊,國際串流平台的大量投資,甚至掀起韓國本土討論影視產業是否應繼續幫國際平台「代工」或「打工」的爭議。其實跟Netflix的合作有很高的風險,因為它可以買下整個IP,那麼如果一直收錢辦事、失去韓國自己該做的劇,也無能產出原創劇來扶持本土OTT。但問題是扶持本土OTT壓力其實很大,若內外對抗恐怕賠了夫人又折兵。
總結下來,疫情打壞影劇市場的平衡,韓國影視面臨內部廝殺,國際平台又有大量需求,反而導致「過度自我消耗」,迫於生產壓力過度仰賴公式,猶如漫威系列,套路差不多、少了驚喜,自然不再吸引人了。概念都很吸引人,但有些故事在角色跟篇幅的打磨上就明顯不夠成熟。
2023年,台灣有了打進世界非英語排行榜的Netflix原創劇《模仿犯》,韓劇版《走進你的時間》在台韓則遭遇負評,原作粉絲紛紛再次表示對台版的肯定,而台灣的《想見你》電影版甫上線也立刻打入Netflix韓國Top 10。從韓國影視的狀況來看,只能說台灣影視不用妄自菲薄,我們的優秀作品仍然有機會受到國際市場的肯定,而在向國際市場尋求更多元穩定賣埠的過程中,如何不過度倚賴單一市場(不管是本土市場或國際串流),都是未來要面對的課題,也是文策院這幾年致力於國際合製的關鍵,如何打開對國際市場的多元想像,避免市場過度集中,是讓產業穩定的不二法門。
特別感謝:資料協助洪宇辰先生(北京電影學院影視管理學博士班結業生,於中國學術資料庫知網刊登的數篇韓國電影相關研究)
責任編輯/王穎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