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Mind the Gap 愛無間隙:倫敦地鐵裡,跨越生死的思念

2023/08/22 吳宗霖

在堤岸站等待Mind the Gap播音響起的瑪格麗特。 圖/《Channel ...
在堤岸站等待Mind the Gap播音響起的瑪格麗特。 圖/《Channel 5》影片截圖

紳士與淑女的皮鞋鞋跟敲擊著石材砌成的地板,清脆的聲音迴盪在深達19公尺的地下車站通道間,這裡是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的倫敦地鐵堤岸站(Embankment Station)。

在這座四條路線交匯的忙碌轉運站裡,有一位年長的婦人,多年來經常來到車站,獨自坐在倫敦北線上行的岸壁式月台長椅上,有時候她會搭車,但通常她只是靜靜的坐在那裡,看著列車進站與離去。

堤岸站的站務人員注意到,她偶爾會在列車進站時欣然微笑,然而她卻總是沒有起身上車的意思。大多時候,她都是這樣看了幾班車之後就心滿意足的出站離去,有人猜測她或許是個鐵道迷,純粹喜歡來看火車;也有人猜測她在車站尋找某個重要但卻失散了的人;更有人認為她只是進行著孤獨老人的生活消遣,僅為人口急遽老化的倫敦日常。

無論如何,從來沒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雖然婦人的行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顯得有些突兀,但是這位永遠打扮的簡樸得體的女士只是安靜的坐在那,她優雅富有教養的姿態從未對任何人帶來困擾,也從未有人認為她需要被打擾。

2012年11月的某一天,這位總是寧靜自處的婦人一樣來到了車站,坐在同樣的位置上,站務員正在為即將到來的耶誕節忙著處理各項業務,來往的乘客也一樣急促的在車站與車廂間穿梭,一切看似如常,但突然婦人走向了站務員,帶著前所未有的沮喪神情向他說道:

「先生,聲音...不見了。」

站務員不明白婦人在說什麼,婦人又重複了一次:「聲音…那個播音的聲音….去哪了?」。經過簡單的了解,站務人員意會了過來,原來婦人指的是列車進站時提醒旅客注意月台與車廂之間縫隙的那句播音:

「請留意間隙。」

Mind the Gap.

倫敦地鐵的「小心間隙」提醒文字。 圖/London Transport Muse...
倫敦地鐵的「小心間隙」提醒文字。 圖/London Transport Museum 

倫敦地鐵堤岸站。 圖/維基共享
倫敦地鐵堤岸站。 圖/維基共享

那是一句由男性聲音錄製而成的播音,低沉、帶有威嚴且近似命令般的三個單字組成了這句倫敦地鐵北線經典的播音詞。倫敦交通局(TfL)在1969年開始啟用「Mind the Gap」的播音詞,最開始的配音版本是一位名叫Peter Lodge的錄音師自錄的聲音,而後更換過數次不同配音員的聲音,但播音詞始終是這簡短有力的三個字,數十年來不斷提醒著倫敦地鐵的旅客們在踏出新的步伐時,務必留意交界處的空隙。

進入千禧年後,一切都在加速前進,在倫敦大都會的快速腳步之下,更先進的技術與服務也進入地鐵系統,除了更新更快的列車之外,類比訊號(analog)也正面臨被數位化(digital)的音訊所取代的世代交替局面。2012這一年,倫敦交通局把地鐵的車站播音系統從原先的類比錄音系統,全面更換成自動數位語音播放系統,於是原本那句男性嗓音、帶點嚴肅的「Mind the Gap」,被置換成多了「請」、「謝謝」等字彙的女性聲音,聽起來似乎更親切溫柔、也更符合服務業的用詞。

站務員向婦人解釋車站更換了新的播音系統,「那原來那個聲音呢?」婦人追問,站員以為婦人擔心原來的配音員丟了工作,安撫著她:「別擔心,那只是一段很久以前的錄音而已」,「不…你不明白…」婦人看起來非常難過,向站員說出了讓他們恍然大悟的事實。

英國媒體大篇幅報導瑪格麗特的故事。 圖/《Evening Standard》、《...
英國媒體大篇幅報導瑪格麗特的故事。 圖/《Evening Standard》、《Channel 5》影片截圖 

▌聲音的主人

婦人名叫瑪格麗特(Margaret McCollum),是一位醫師;原本車站播音系統那句「Mind the Gap」的聲音,是她的先生奧思沃(Oswald Laurence)錄製的,奧思沃正是最後一代的車站廣播幕後配音員。

奧思沃畢業於皇家戲劇藝術學院 (RADA),年輕時便一心嚮往如好萊塢明星般閃亮的演藝工作。1970年代,年輕的奧思沃胸懷大志到處尋找機會,從電影、電視劇的演員試鏡、唱片公司海選、舞台劇、廣告公司試鏡等幾乎無役不與,而他為倫敦地鐵錄下的「Mind the Gap」,也是當時在各個錄音室間穿梭試音所留下的無心插柳之作。當時本來想要尋找歌唱機會的奧思沃,在試唱之後被製作人要求試錄一段播音詞當作聲音樣本,後來奧思沃沒有變成歌星,他錄下的播音詞也沒有被立即採用。

儘管多方嘗試,但是奧思沃的熱情並沒有得到太多回報,多年來他在演藝圈只參演了零星幾部作品。而後,他結束明星夢的掙扎,離開了熱愛的演藝圈,進入一家旅行社工作,從娛樂業到觀光業,倒也勝任愉快。雖然娛樂圈並沒有為他帶來夢寐以求的事業成功,但是旅行社的工作卻讓他得到了更珍貴的收穫。

時間來到1992年,那年50歲的瑪格麗特為自己安排了一趟摩洛哥之旅,她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北非諜影》(Casablanca)上映的一年,自從電影問世之後,充滿異國風情的摩洛哥就一直是歐美人出國旅遊的首選之一;而這趟旅行的導遊,正是奧思沃。

瑪格麗特在旅程中認識了時年63歲、多才多藝的奧思沃,在浪漫的異國之都,愛火迸出,瑪格麗特與奧思沃找到了彼此的摯愛。回國後,他們成為彼此的生活伴侶,相戀11年後於2003年正式結婚,定居在倫敦北部,瑪格麗特仍然是社區醫師,而奧思沃也不曾再回到演藝圈。

沒有人知道這對夫婦是否成為了年輕時想要成為的自己、過上了想要的生活,但是他們知道自己原本平淡的日子再也不同,如今他們成為了彼此的快樂,他們只想好好的把握當下每個相伴的日子。

後來,奧思沃很久以前的錄音被倫敦交通局在一堆DEMO帶中選出,成為倫敦地鐵北線車站的播音主聲帶,成為他演藝生涯中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儘管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聲音的主人是誰,但奧思沃一點也不在意了,現在的他有了令他更快樂的事情。他和瑪格麗特經常一起搭著倫敦地鐵出遊,聽著自己的聲音在車站響起,和瑪格麗特一起取笑自己;在他們相遇後的15年間,他全力以赴的扮演好瑪格麗特的靈魂伴侶,夫婦倆長相左右,形影不離,直到奧思沃於2007年因心血管疾病過世。

倫敦地鐵堤岸站。 圖/維基共享 
倫敦地鐵堤岸站。 圖/維基共享 

▌留聲傳情

奧思沃去世之後,瑪格麗特的生活頓失重心,「失去他像是世界毀滅了…他是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他讓生活變得更豐富」,瑪格麗特後來在2013年接受《BBC》採訪時,向記者敘述她的心情。

「因為知道他即將離去,讓我們在他生命的最後那幾年緊緊相繫在一起。」瑪格麗特眼中充滿希望地說:「不過,我一直都知道,就算他走了,只要我想他的時候,我隨時可以走去聽他的聲音,」她補充道:

「他去世後,我會在月台上靜靜的坐著,再次聽著他的聲音,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安慰、有著特別意義。」

堤岸站的站務人員聽完瑪格麗特的故事,明白了這5年來她是如此披星戴月的想念著她的丈夫,車站的播音就是她度過這片人生空隙的慰藉。雖然大家都很想幫助瑪格麗特,但是因為整個播音系統由倫敦交通局統一更換,舊的系統也被拆除回收了,車站實在愛莫能助,但站務人員表示一定會幫忙反應給上級單位。

「11月的某天,他不在了。我感到很震驚,奧思沃已經不在了。我跑去服務處詢問,他們告訴我車站已經換了新的數位系統,找不到他的聲音了。」

失魂落魄的瑪格麗特回到家,寫了一封信給倫敦交通局,希望交通局可以給她一份錄音的拷貝,好讓她可以延續這個聲音的儀式,思念著亡夫。

倫敦地鐵執行長奈傑爾(Nigel Holness)證實了這件事:「奧思沃先生的遺孀聯絡了我們,我們被她的故事深深感動,所以我們的員工動員起來翻箱倒櫃的尋找紀錄與檔案」。所幸,倫敦交通局如願找回了奧斯沃的錄音帶,並且將聲音轉錄成CD,在耶誕節前夕寄到了瑪格麗特的手中,讓她能夠在這個重要的節日繼續聽到奧思沃的聲音陪伴。

倫敦交通局的善舉還不只於此,一向被批評為官僚頑固的TfL這次還決定要在車站中還原奧思沃的播音,然而,用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總是比較容易,要在新舊之間轉換就比較困難了——數位訊號與類比訊號基本上是不同的系統,當新的數位技術誕生時,類比與數位訊號無損轉換的技術還沒有跟上來,所以TfL花了一點時間研究該如何完成這個任務。

到了2013年6月某日,當瑪格麗特再次走進堤岸站北線的上行月台,熟悉的聲音再次從空氣中響起,那句有點威嚴、短促的「Mind the Gap」在列車進站時像以往一樣播放了三次。瑪格麗特仰著頭,止不住喜悅的淚水,露出了招牌的靦腆笑容,彷彿奧思沃再度回到了她的身邊,和她有說有笑。

從此之後,堤岸站北線月台的播音成了獨一無二的存在,有別於其他車站現代化的播音詞,奧思沃的「Mind the Gap」成為該站的特色,這三個字的車站播音成為了像是黑色計程車、紅色雙層公車、紅色電話亭、或是大笨鐘這樣,屬於倫敦的獨特一景。

1914年堤岸站剖面圖。地面下為淺層站體(環狀線、區域線),圖左深層站體為貝克盧...
1914年堤岸站剖面圖。地面下為淺層站體(環狀線、區域線),圖左深層站體為貝克盧線、圖右為北線(北上月台)。 圖/維基共享 

▌時代的眼淚

瑪格麗特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許多新舊事物交替的時代:戰後嬰兒潮世代逐漸成為了高齡人口,而千禧嬰兒潮已經長成了青少年;錄音帶和黑膠唱片奄奄一息,CD隨身聽也差不多被棄置一旁生灰了;普及化的手機成為出門必備,智慧型手機正嘲笑著困在螢幕裡的貪食蛇;當報紙、電視台、廣播還在爭論誰是正統媒體的時候,Facebook、Twitter已經帶著人類收發全世界。

在過去與未來的間隙之中,很多事物加速離去,也有很多事物迎面而來,巨量的資訊淹沒了資訊本身,卻也有許多默默無聞變成了廣為人知。

瑪格麗特對奧思沃超越生死的思念,就是其中之一。英國紀錄片導演弗納甘(Luke Flanagan)在2013年聽聞了這個故事並深受感動,決定以此為原型,拍攝了一部創作短片《Mind the Gap》,他說:

「我非常想把這個故事拍出來,於是很快就寫出了劇本。我們在三天內拍完了這部影片。倫敦地鐵成為了我們的攝影棚,連車廂都化身成更衣室。拍攝過程簡直像作夢一般!」

在那個微電影和社群媒體正要掀起傳播革命的年代,這一支短片就是英國當時點閱率最高的話題影片。而這個故事不只在英國社會瘋傳,在網路發達的時代,這份感動也傳到了臺灣。

一間由美籍臺裔企業家創辦的美商記憶體公司,透過廣告公司的提案,出資拍攝改編了這個故事,成為該公司的年度形象TVC廣告。這支廣告從堤岸站與車廂的搭景還原、主題音樂編寫演唱、演員、拍攝團隊等等,全程都是由臺灣團隊在臺灣完成,也讓這個千里之外的故事,增添了一個臺灣版本的詮釋。

2019年倫敦當地的文史工作者布爾(John Bull)在Twitter上重新回顧了這個歷久彌新的故事,一時之間,「Mind the gap」又再度成為熱門的網路話題。直至去年(2022)底,仍有不少傾慕這個故事的人特地造訪堤岸站,就為了聽聽這段獨一無二的播音,只是月台上已經看不到瑪格麗特女士了。

關於瑪格麗特女士的近況,網路上沒有更多的消息。撰文期間,我試著找尋瑪格麗特女士的動態,只在一個娛樂新聞網站中,看到一則她已經過世的簡單回覆,但是該消息未經證實,也沒有標註消息來源。

也許她終究乘著時光的列車離開了這一切,而我相信,在她啟程前往下一站時,會有奧思沃先生的聲音在她身旁響起,提醒著她,「Mind the gap」。

責任編輯/賴昀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深入倫敦地心:二戰防空洞的華麗再生

佔領地鐵擋上班:「反抗滅絕」東倫敦的氣候抗爭爭議

吳宗霖

政大社會所碩士畢。 熱愛故事,渴求見聞,基本上是個由好奇心和分享慾組成的人。

作者文章

發生在2023年4月4日深夜的福爾斯霍滕出軌事故,是荷蘭罕見的鐵路致命事故。 圖...

漏洞的總和:荷蘭火車出軌案,調查一年後為何「查無事故原因」?

2024/07/23
5月1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火車衝撞事故。 圖/歐新社 

阿根廷列車衝撞事故:經濟困局埋下失修禍因?

2024/05/15
阿根廷鐵路在國家百年以來跌宕起伏的政經情勢中,多次歷經國有化與私有化的轉變。圖為...

在私營和國有之間擺盪:阿根廷鐵路緊扣國家命運的悲劇輪迴

2024/05/15
數據顯示,日本一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鐵道自殺人數最多的國家。圖為裝設月台門的山手線...

墜落與封閉:日本鐵道月台門,「最後屏障」能承接所有落軌肉身嗎?

2024/03/08
圖為東京有樂町站,一列JR東日本列車駛入裝設半高式月台門的月台。 圖/美聯社 

月台怎麼長出門的:日本全境安裝鐵道「月台門」的艱困挑戰

2024/03/08
電影《哈利波特》中的霍格華茲特快車,在現實生活中的正式名稱為「雅各派」號(The...

列車速速前?英國「霍格華茲特快車」雅各派號蒸汽火車的安全隱憂

2023/12/27

最新文章

澀谷東鄉神社的「神葬祭」,透露澀谷時尚形象背後的古老一面。圖為2023年御靈祭的...

時尚澀谷的傳統容顏:幻之「澀谷茶」與東鄉神社「神葬祭」

2024/09/18
左為《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右為李察.奧弗里教授。
 圖/衛城...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上):窮盡一生的二戰史研究

2024/09/16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地相似,透露出危險正在迫近。左為1945年原爆之後的廣島...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下):歷史會不會重演?戰爭的人間啟示

2024/09/16
3D建模復元的渾元龍模型,可能會用如蝙蝠般的薄翼飛行。 圖/路透社

親像飛龍飛上天:一窺恐龍「學飛」策略的《地球生命簡史》

2024/09/13
民族日的巴塞隆納街頭,上街遊行者揮舞著加泰隆尼亞旗。 圖/歐新社

加泰隆尼亞民族日:獨派的堅持,與巴薩足球俱樂部的發聲

2024/09/12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