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菲律賓到世界的「Bakla」們:那些在影視中的同志之愛

2023/06/01 賴奕諭

許多影視作品凸顯了菲律賓「bakla群體」在與西方文化交流後所面臨的新社會環境。...
許多影視作品凸顯了菲律賓「bakla群體」在與西方文化交流後所面臨的新社會環境。圖為2011年12月3日菲律賓同志遊行的參與者。 圖/法新社

當我初次接觸菲律賓的時候,我經常在街頭巷尾看到男性變裝成女性的身影,又或者是見到表現陰柔且「女性化」的男性。這些人在該國社會的存在感很高,尤其在美髮沙龍和娛樂產業中活躍。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文化震撼,因為我很難想像在一個幾乎完全由天主教徒組成的社會中,可以這麼輕易的見到這樣的景象。

後來,我的朋友告訴我,那些人在菲律賓語中被統稱為bakla,這是在他們的傳統文化中早已存在的性別分類。有些人將這個詞理解為同志或是變裝皇后,不過實際上它同時包括男同性戀和跨性別者,涵蓋了喜歡同性的男同性戀者,以及喜歡異性戀男性的跨性別者。

這種概念上的多義性對於外界來說可能會帶來一些困惑,因為它無法被輕易轉譯為西方社會性別的概念。然而,對於菲律賓社會而言,這種多義性卻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由於這樣的文化背景,菲律賓有許多異性戀男性,無論是未婚還是已婚,都曾與bakla有過交往經驗。儘管菲律賓政府並不承認同性婚姻,並且對於同性關係缺乏相應的規範,bakla的存在及其於社會中的角色卻是被廣泛認可的。

對於菲律賓社會而言,bakla的多義性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 圖/路透社
對於菲律賓社會而言,bakla的多義性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 圖/路透社

bakla是菲律賓傳統文化中早已存在的性別分類,右為菲律賓南島民族伊特內格族(I...
bakla是菲律賓傳統文化中早已存在的性別分類,右為菲律賓南島民族伊特內格族(Itneg)的bakla人士,照片拍攝於1922年。 圖/微基共享  

有鑑於此,菲律賓許多影視作品選擇以bakla的主題,討論性別認同、愛情和婚姻等議題。例如,電視頻道GMA-7於2013年推出的連續劇《我丈夫的情人》(My Husband’s Lover),講述一個已婚男性與他的bakla情人之間的複雜關係,揭示了他們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愛時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和困惑。這雖然並不是完全新穎的題材,但是該連續劇可說是創下主流電視台以bakla和同性主題為故事主線的先聲。

此外,延續著電影《變裝皇后》(Die Beautiful, 2016)的播映,其續集《美麗凍未條》(Born Beautiful, 2019)圍繞著跨性別者尋找自我認同、追求夢想以及面對家庭和社會壓力的旅程,包括必須不斷遊走於同性戀與異性戀之間的社會處境。該電影因為近幾年在串流平台Netflix上的播出,而掀起菲國社會許多的討論。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影視作品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因為他們往往是重要的媒介,讓觀眾得以藉此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擁有的bakla互動經驗相呼應。

當然,這並不表示菲國社會完全接受bakla這樣的性別身份與表達方式。實際上,bakla常常面臨著他人的訕笑、不友善的舉動甚至是暴行,我有不少bakla友人便向我表達過類似的經歷。由於整體社會對bakla的態度多半存在偏見和歧視,他們必須學會更加努力地經濟獨立,並且往往成為支持家庭經濟的重要角色。這是因為社會價值觀仍然主要是以異性戀的規則在運作。也因此,bakla便必須透過這樣的生存策略才能夠在社會中被接納。

菲律賓2013年推出的連續劇《我丈夫的情人》講述bakla在追求幸福和真愛時所面...
菲律賓2013年推出的連續劇《我丈夫的情人》講述bakla在追求幸福和真愛時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和困惑。 圖/Twitter

一名同志酒吧的跨性別表演者在後台梳妝準備,桌上放有聖母瑪利亞像。  圖/法新社 
一名同志酒吧的跨性別表演者在後台梳妝準備,桌上放有聖母瑪利亞像。 圖/法新社 

▌Bakla在菲律賓同志影像作品裡的反思與顛覆

如前所述,菲律賓的影視作品一直是人們想像且認識bakla不容忽視的媒介。在bakla的角色還難以成為故事主線的早期,影視作品往往以喜劇和滑稽的手法呈現他們的樣貌。1970至1980年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轉捩點,因為當時菲國社會開始更為積極地思索文化去殖民的可能性,而許多原先深受西方影響的流行文化也漸漸在當地發展出更具本土特色的面貌。

菲律賓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重新檢視自身是如何受到西方殖民主義遺緒的影響,同時也創造了反思自己身份認同與文化的契機。其中,性別角色在流行文化中的再現便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在菲律賓本來就有屬於自己獨特模樣的bakla,於影視作品角色的形塑上因而有了更為多樣、細膩且貼近真實的描繪。

由尼克・迪奧坎波(Nick Deocampo)所執導的《奧利佛》(Oliver, 1983)被視為菲國獨立電影在酷兒/同志主題方面的先驅之一,這部電影打破了以往bakla角色多半僅被用作供人戲謔的形象設定。在《奧利佛》中,主角Reynaldo Villarama在夜店工作時化名為奧利佛,以女裝的歌舞表演取悅台下的觀眾。然而,當他換下變裝的表演服回到家中,他卻是一個有妻子和孩子的父親,而他在夜店的收入則是支撐整個家族生計的重要來源。

這部電影對於當時的菲律賓電影界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突破了以往對於同志/酷兒主題的刻板印象,並呈現了一個複雜且真實的角色形象,一個揉合階級與家庭議題,且介於跨性別者和雙性戀者的角色。透過《奧利佛》的作品呈現,觀眾得以深入了解bakla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以及他們在菲律賓的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定位。

bakla於影視作品中角色形象轉換的原因其來有自。在過去,菲律賓社會深受前殖民母國美國強勢文化的影響,再加上權力關係不對等的情況下,菲律賓人在流行文化的再現上會往往與脆弱、被動的印象相連結。舉例來說,菲律賓人經常被描繪成需要被美國大兵拯救的女性形象——許多流行音樂和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菲律賓女性在岸邊望著美國男友乘船遠去的場景;同樣地,bakla作為具有「女性特質」的男性,當他們被描繪成為不正經且搞笑的形象時,也同時給觀眾留下菲律賓男性缺乏堅毅氣概的印象。

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況,不少菲律賓創作者試圖通過重新構建性別角色來翻轉這種因權力不平等而形成的形象。他們有意放大並突顯bakla的「男性特質」形象,甚至將bakla形塑為有吸引力且可被慾望的對象。實際上,這是具有明確政治意圖的轉向。這樣的努力讓bakla角色的形象再現成為一種具有顛覆權力關係意味的行為,同時為菲律賓後來的酷兒/同志電影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這樣的發展卻讓同樣涵括在bakla類別之中的變性和跨性別者顯得更加邊緣化,尤其在西方的男同志概念於菲律賓更加普及,並被轉譯為bakla之後更是如此。這是因為西方的男同志概念會認為同志只會跟同志在一起,但是在菲律賓的例子裡,有些人會主張bakla並不會選擇和「同類」在一起,而是與異性戀男性一起,這顯然便與西方的邏輯有所不同。

2021年10月29日菲律賓奎松市同志遊行中,一名知名的表演者「Mrs. Tan...
2021年10月29日菲律賓奎松市同志遊行中,一名知名的表演者「Mrs. Tan」。 圖/美聯社 

▌跨出菲律賓、屬於世界的同志影視作品

隨著西方的LGBTQ+平權運動逐漸擴散至世界各地,其對於性別認同與性取向的理解也影響了非西方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菲律賓的影視作品在呈現bakla的同時,也難免必須回應與西方同志概念相遇和轉變的議題。

如此一來,這裡的同志議題便已經不限於菲律賓的社會文化脈絡,它超越了單一國家的範疇,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議題。而影像再現在這一過程中將bakla群體從僅限於菲律賓的同志,轉變為屬於世界的同志。

在這之中,不乏與平權議題相關連的影視作品應運而生,像是紀錄菲律賓同志政黨Ladlad歷經三年競選過程的紀錄片《驕傲大選戰》(Out Run, 2016)便是一例。這種類型的菲律賓bakla故事得以觸及全球觀眾,並與其他地區的同志經驗相互對話與交融。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酷兒/同志電影都直接是為人權倡議為訴求而創作。接續著1980年代之後日趨成熟的影視風格,一些相關主題的作品雖然關注bakla在菲律賓的處境和社會接納問題,卻未必直接挑戰性別角色的傳統定義。事實上,部分創作者甚至嘗試讓故事的背景設定能夠超越菲律賓社會的範疇,希望觀眾可以藉此見到bakla在當代的際遇,以及他們是如何複雜地嵌入於全球的脈絡之中。

紀錄片創作者貝比茹絲・維拉拉瑪(Baby Ruth Villarama)於2013年推出作品《傑斯戀愛中》(Jazz in Love)。這部紀錄片是由菲律賓、德國與法國的跨國團隊合作完成,旨在紀錄一名來自菲國南部的少年傑斯的故事。

左圖為2013年《傑斯戀愛中》海報、右圖為2016年紀錄片《驕傲大選戰》海報。 ...
左圖為2013年《傑斯戀愛中》海報、右圖為2016年紀錄片《驕傲大選戰》海報。 圖/Twitter

通過社群媒體,傑斯結識了一位來自德國的男友,並試圖克服各種困境,追求一段跨國的同性婚姻。這部作品呈現了菲律賓和德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以及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性別議題。它展示了個人在全球化時代的追求、愛情和身份認同的掙扎,以及面對家庭、社會壓力和法律限制時的勇氣和堅持。

然而,擁有勇氣和堅持並不代表事情的發展就會一帆風順。《傑斯戀愛中》通過各種細節暗示了菲律賓社會因宗教和社會常規等因素而對同性關係抱持高度疑慮。即使傑斯的家人在片中為了迎接他從德國回國的未婚夫舉辦宴會,他們仍不斷提出各種不確定的疑問——例如傑斯和他的男友是否真的擁有一段浪漫的愛情關係,以及家人是否應因為傑斯能夠出國工作並賺錢來支持家庭而做出妥協。這些疑問某種程度上呼應了菲律賓相關主題的影視作品所關注的家庭和社會接納課題,也或多或少指出了菲律賓bakla概念的複雜性。

儘管如此,這部紀錄片並未揭示傑斯是否成功實現了他跨國同性婚姻的夢想,而這樣的結局更是反映了現實世界中許多人在追求幸福的旅程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和困難,超越了性傾向與性別認同的課題所帶來的視野。

透過這些影視作品的再現,我們能夠見證從菲律賓的同志到世界的同志的轉變過程,並凸顯菲律賓的bakla群體在與西方文化交流後所面臨的新社會環境。這種轉變或許提供了一種機會,讓他們能夠逃離社會的框架束縛,但同時也可能意味著他們正面臨更複雜的生活困境。

菲律賓影視作品在呈現bakla的故事時,必須同時回應與西方同志概念的相遇和轉變,...
菲律賓影視作品在呈現bakla的故事時,必須同時回應與西方同志概念的相遇和轉變,也因此這個議題已超越單一國家的範疇、成為全球性的議題。圖片為一場LGBT婚禮儀式中一對菲律賓人與美國人的同志情侶。 圖/路透社  


2023TIDF巡迴展。放映資訊請見活動專頁:<a href=
2023TIDF巡迴展。放映資訊請見活動專頁: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專訪張玉珊:從「叛教網紅風暴」談大馬LGBT穆斯林的日常掙扎

少年的愛與希望:重返《愛在暹邏》與泰國LGBT+故事

男男之吻的奇襲:新加坡電視新聞「歷史性的犯法畫面」?

賴奕諭

自由撰稿人。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畢業於臺灣大學人類所,是時常被誤認為菲律賓人的菲律賓研究者。長期關注菲律賓左派政治、社會文化、原住民與世界南島語族等議題。

作者文章

圖/維基共享、衛城出版

導讀安德森《比較的幽靈》:在東南亞探尋民族主義和比較研究的多重可能

2024/07/01
菲律賓阿吉納爾多營人民力量革命紀念館展出戒嚴受害者資料。1986年2月22日在天...

讓正義如河水,永不止流:菲律賓人民力量革命38週年紀念側記

2024/03/22
拉海納有全美最大的老榕樹,根部深入在拉海納的土地裡。儘管在這次野火中也被燒得焦黑...

夏威夷野火燒出的殖民苦難:原住民族觀點,如何看待燒成焦土的拉海納

2023/08/16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圖)所著《向...

《向獨裁者說不》導讀:當臉書助長威權,我們該刪掉放棄嗎?

2023/07/04
許多影視作品凸顯了菲律賓「bakla群體」在與西方文化交流後所面臨的新社會環境。...

從菲律賓到世界的「Bakla」們:那些在影視中的同志之愛

2023/06/01
在1910年美國出版的殖民地報告中,伍斯特放入了他不同時間所拍攝的三張穆羅的照片...

《邦塔頌歌》與《獨立幻夢》:消失的菲律賓原民歷史與記憶

2023/05/16

最新文章

2024年11月13日,日本最具盛名的詩人谷川俊太郎離世,享耆壽92歲。圖為20...

日本出生的宇宙詩人:谷川俊太郎,世界詩學的可能

2024/12/02
由左至右:艾佛利、賈華拉與默詮三人出席2002年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 圖/美聯社

文學改編電影「三頭神」:默詮艾佛利製片的印度後殖民歲月

2024/11/28
墨詮艾佛利打造多部叫好叫座的文藝片。左上至右下:《墨利斯的情人》、《此情可問天》...

跨世紀浪漫文藝片推手:默詮艾佛利製片40年,塑造細膩經典

2024/11/28
右為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芳虎《三河英勇傳》當中的《従一位右大臣 征夷大将軍源家康公...

德川幕府從未鎖國:日本如何《逆轉中華》脫離中國,改寫東亞秩序?

2024/11/26
基層公務員對個案的投入,有時帶有同情及憐憫,也有時是帶著懷疑和敵意。示意圖,美國...

誰讓公務員生了病?濫用政府資源,讓基層公務員變冷漠的美國個案故事

2024/11/26
薩伊德多次在《音樂的極境》中指出古典音樂名家的演出未臻理想之處,世界三大男高音之...

大牌音樂家一定讚?拒絕迷思、超越舞台的薩伊德樂評《音樂的極境》

2024/11/2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