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大戰凱末爾?文學與意識形態「侮辱土耳其」之爭
土耳其當代文壇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同時也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因其耗時五年寫出的最新小說《瘟疫之夜》(Veba Geceleri)內容涉嫌污辱國父凱末爾和土耳其國旗,遭以「國家侮辱罪」起訴,隨後引起軒然大波。
《瘟疫之夜》出版於今年3月,內容描述一百年前鄂圖曼帝國的一座虛構小島上人民與瘟疫搏鬥的故事。故事裡的主角人設,與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包含主角是一名年輕的軍官、長相俊俏、留有小鬍子、母親再婚、舉著帶有希臘裔藥局旗幟成為國家的指揮官、最後成為總統等等,都讓人不禁聯想到此角色是以凱末爾的生平作為刻畫,然而由於小說中的「藥局旗幟」有隱喻土耳其國旗的含義,也因此被認為是侮辱凱末爾和土耳其國旗。
除了對小說主角的人物設定與凱末爾的背景相似度高之外,凱末爾的出生地為目前希臘的賽薩洛尼基城,母親為希臘裔的穆斯林,凱末爾也在鄂圖曼帝國瓦解後,揮舞著民族主義的旗幟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在檢方的眼中,帕慕克以「一間藥局的旗幟」來嘲諷土耳其國旗,有貶低之意。
然而本起「國家侮辱罪」,由於缺乏具體證據,伊斯坦堡法院決定不起訴,但提起訴訟的律師 Tarcan Ülük 決定提出上訴,調查現已重新開始。帕慕克和他的出版公司也出面否認了小說有侮辱凱末爾的意圖。相關報導引述帕慕克的話:
但檢方決定繼續上訴,社會上的輿論也偏向譴責帕慕克,但令大眾不解的是,帕慕克為何要貶低自己國家的國旗以及國父?有一派認為,帕慕克只是為了創造話題以提高銷售量;另一派則是一口咬定帕慕克想藉由貶低土耳其來提高自身在西方文壇的地位。
這並不是帕慕克第一次因為小說的創作內容遭到起訴,其實早在2006年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土耳其國內就有兩派聲音,一派是認為帕慕克為土耳其爭光;另一派則是認為,奧罕帕慕克之所以能獲獎,是因為帕慕克發表了認同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大屠殺的相關談話,此言論獲得西方社會的支持,因而被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菁英家庭出身、反對民族主義:奧罕帕慕克生平
奧罕帕慕克雖然是土耳其文學代表性的作家,但與社會大眾間距離卻相當遙遠。奧罕帕慕克出身於中產階級的一戶富裕人家,其家人多半是伊斯坦堡科技大學(ITU)畢業的菁英份子。父親曾是IBM土耳其區域總經理,母親則是鄂圖曼帝國時期的大戶人家İbrahim Paşa的後代,原本家人也期望他可以進入伊斯坦堡科技大學的建築系就讀,但奧罕帕慕克並沒有達成家人的期待,建築系休學後選擇了文學這條路。
帕慕克在伊斯坦堡歐洲區的Nişantaşı區長大,這個區域如今是熱鬧的商業中心,在帕慕克成長過程中,該區域的住戶有許多亞美尼亞裔居民、希臘裔居民和猶太人,是一個小型的文化熔爐,帕慕克在訪問中也曾經表示:「小時候生長環境的文化、族群多樣性讓我誤以為整個土耳其都是如此。」此話也顯示出帕慕克對於土耳其民族主義份子的反對態度。
帕慕克的第一本小說《傑夫代特先生與他的兒子們》(Cevdet Bey ve Oğulları)在1982年出版,這是一本半自傳性的小說,內容與政治並沒有關係,當時還被文壇認為是「與社會脫節」的作品。但之後帕慕克的著作就一直圍繞著土耳其政治、文化與社會,2002年出版的《雪》(Kar),故事設定在土耳其東部的卡爾斯省(Kars),在書裡探討了土耳其宗教、種族與政治,被認為是一本帶有政治意味的小說,這本小說同時也是奧罕帕慕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著作。
除了小說外,帕慕克時常就人權、獨立思考與民主議題上發聲。2005年時,帕慕克接受瑞士的雜誌採訪時曾表示:
帕慕克此言論在當時不僅引起輿論強烈反彈,也讓他惹上官司,被以侮辱國家罪起訴,雖然最後判處無罪釋放,但在土耳其民族主義份子的眼中,帕慕克並不是有影響力的小說家,而是「西方的支持者」。
除此之外,2008年出版的《純真博物館》(Masumiyet Müzesi)則是描述1970年代的土耳其社會階級歧視現象的一本小說。帕慕克將土耳其文化裡開放與傳統兩方的勢力對抗表現在著作裡,對奧罕帕慕克來說,土耳其似乎是一個有著西方外表,但骨子裡卻留著東方的血的一個國家。他曾經在某次受訪時表示:
奧罕帕慕克的支持者與反對者正好代表著土耳其社會衝突的兩派意識形態,一方是希望土耳其西化、民主化與自由化的親西派;另一派則是擁護民族主義、保守主義與溫和伊斯蘭教義派的在地派。兩派族群間的裂痕成為土耳其政黨每次選舉中操弄的主題,而且屢試不爽。自凱末爾建立共和國,推行西化政策以來,對在地的保守派造成許多壓制。
例如凱末爾為了確定政教分離的政治系統,發布頭巾禁令,在大學、政府機構與軍隊裡的女性不得佩戴頭巾,此禁令直到1999年,一名戴頭巾的女性國會議員卡瓦科區(Merve Kavakçı)因頭巾而被趕出國會,之後向歐洲人權法院(ECHR)提起訴訟,法院最後判定卡瓦科區勝訴,才使得頭巾禁令在大學與政府機構中消失。
長久以來保守派受到的打壓某種程度上也導致土耳其溫和保守派勢力的誕生,2002年,溫和保守派的正義發展黨(AKP)執政後,這股來自土耳其中部與東部廣大的保守力量,始終都支持著正義發展黨打贏每一次的選舉。他們認為唯有正義發展黨,才可以保護保守派的權益,讓他們有生活上、文化上、甚至是宗教信仰上的自由,不會被親西派強制改成不屬於他們的「歐洲生活方式」。
回到《瘟疫之夜》的爭議,出版社Yapı Kredi Yayınları則在社群網站上發文力挺自家作者,表示針對帕慕克的指控都為不實指控,更強調出版社會一如往常地支持藝術、藝術家與創造力。該出版社也曾在兩年前因為翻譯國外兒童文本裡提到:「每個人可以自由的愛任何人,男生或是女生,或者是兩者皆是。」而被保守派批評「鼓勵同性戀,違反傳統家庭道德」但因反對聲量不大,並沒有在當時掀起討論熱度。
除了帕慕克自身的出版社外,土耳其文壇並沒有其他作者站出來替帕慕克發聲,反倒是瑞士的文壇發表聲明支持帕穆克,表示會持續追蹤事件後續發展。但土耳其文壇的沈默加上國外勢力的支持,讓帕穆克在此事件中顯得更加不接地氣。
▌土耳其的作家「審查」大流亡
在土耳其除了奧罕帕慕克外,知名當代作家——艾莉芙夏法克(Elif Şafak)也是另一位在土耳其社會中備受爭議的作家。艾莉芙夏法克畢業於土耳其知名中東科技大學,身為知識份子的她,作品帶有鮮明的批判主義,談論的議題著重在土耳其少數族群、女性權益、伊斯蘭文化與歷史。
她的最新著作《倒數十分又三十八秒》(10 Dakika 38 Saniye)以伊斯坦堡作為故事背景,談論少數族群、LGBT族群與女性權益的故事。小說中的情節安排與人物設定看在保守派或愛國主義者的眼裡相當刺眼,他們認為這是作者對於保守派的刻板印象,刻意醜化讓外界誤以為土耳其的保守派都是如此。也就因此容易被冠上侮辱罪,甚至是叛國罪。
艾莉芙夏法克目前因爲被土耳其當局指控撰寫的作品提到許多包含性暴力、虐童、名譽處決等議題而被調查中,成為流亡國外的土耳其作家。
土耳其其特殊的歷史文化,使之成為一個不屬於西方同時也不屬於東方的國度。從土耳其的社會、政治與外交發展歷程來看,一味的親西方、擁抱開放派並不會消除國內保守派的勢力,執政者反而會因為「不接地氣」而引來保守派的反撲;反之,如果過度向保守派與伊斯蘭教靠攏,又會引起國內親歐派的焦慮,導致社會分裂。
在西方國家為主的外界看來,土耳其近年來的新聞媒體自由以及言論自由受到很高程度的限制,但對於國內的民族主義或保守派來說,政府所採取的行動是「必要之惡」,目的在於保護國家利益與形象不被破壞。
存在於土耳其社會中衝突的意識形態未來將如何發展,與土耳其的社會與政治息息相關,這股力量也會讓土耳其在東西交界的路口,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