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換沙暴?中國「敦煌防護林濫伐案」的官商現形記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防護林?」中國歷史悠久的絲路關口——敦煌陽關——近期被爆出濫墾濫伐防護林,讓做為防沙屏障的林場慘遭「剃光頭」的生態災難;而被砍伐之後防護林更被改為葡萄種植園,好來發展「敦煌紅酒」的商業利益。消息公開後,頓時引發中國社群輿論的猛烈批評,《新華社》與《人民日報》等官媒也反應迅速地高調譴責,要替生態環境維護「算個總帳」。
然而敦煌陽關所在的甘肅省,在26日出面以統計數據和衛星照片強硬反駁,外界所說的違法濫伐子虛烏有,是嚴重誇大的不實報導;與此同時中央組成了國家調查隊,準備深入地方一探究竟,而對於甘肅省的否認,卻也演變成各說各話、證據各有所本的羅生門。敦煌陽關的林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背後涉及土地開墾的「敦煌市葡萄酒業」公司,又打著什麼樣的中國紅酒市場算盤?
▌事件起因:敦煌防護林被「剃光頭」?
敦煌防護林砍伐爭議,從1月20日開始延燒。根據《經濟參考報》、《鳳凰網》等多家中國媒體揭露,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外70公里的陽關林場,長年遭到不明人士砍伐,原本占地面積將近兩萬畝的沙漠防護林,從2000年至今20年間,林地規模大幅萎縮,現已只剩不到5,000畝。
所謂的陽關林場,指的是1963年,為阻絕來自甘肅西部的庫姆塔格沙漠的沙塵,由中國政府所種植的人造林場。作為防風固沙用途的森林,陽關林場長年保障了敦煌市居民的生活安全、以及提供了敦煌能夠耕種作物的田地。
不過根據報導,2000年當時的陽關林場還有兩萬畝的大小;然而到了2017年,卻只剩下5,000畝。至於原本的防護林位置,則成了葡萄園。並且,這些報導更明確點出,這樣大規模把森林「剃光頭」式的滅林行動,背後原因是有人為了於敦煌當地種植葡萄、發展釀酒產業,才進行的砍伐行為。
消息一出,引起輿論譁然。許多中國網友對於這系列報導感到憤怒。有人表示:「砍伐者知不知道防沙造林的道理?這種殺雞取卵的行為,只能說明自私和愚昧超越了理性。」「幾代人付出的血汗,為何還敢冒天下之大不諱?」另外也有網友懷疑,為何發生這麼重要的新聞、許多人轉發、卻都上不了微博熱搜,是不是微博試圖壓下相關討論?
輿論沸騰了幾天後,代表中央政府立場的《新華社》與《人民日報》,也緊接著發表譴責。24日,《人民日報》報導便以「絕不容數代人努力毀於急功近利」為標題,指稱:
「欲守敦煌,先守陽關」一旦陽關的綠色長城被毀,拿什麼護佑敦煌?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一定要算大帳、算長遠帳、算綜合帳!
而這些由中央官媒直接發下,聲稱要「算大帳、算長遠帳」的譴責型報導,也立刻得到甘肅地方政府的重視。
▌甘肅省反駁:絕對沒有濫墾
在1月26日上午,甘肅省政府便舉行記者會,大動作回應了前幾日的輿論沸騰。在記者會中,甘肅省政府指稱自己早已成立調查小組,並於當日發布《敦煌市陽關林場防護林被毀問題調查情況通報》。
和前述報導、中央官媒所稱的狀況不同,該通報指稱,從2000年以來,陽關林場根本沒有所謂的濫墾事件,實際的防護林面積也沒有大規模減少,一直都是維持在6,500畝左右。唯有在2018-2019年間,因為修築道路、興建周邊灌溉渠、鋪設管線等零碎工程,造成林地有三處遭破壞的狀況,影響規模約為40畝左右。但現今,陽關林場的防護林面積仍為6,979畝,絕對沒有所謂的濫墾情事發生。
該通報也指出,前述媒體報導之所以會「搞錯」林地規模、「誤認為防護林是『兩萬畝』」,有可能是把喬木林、灌木林、農田、既有的葡萄園等用地,都一起歸納進防護林的範圍內了:
「真正的『違規砍樹』確實有發生,但範圍僅有『3平方公尺』;『樹幹被燒』也有發生,但只有『兩截』。」
至於所謂「既有的葡萄園」所指為何?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郭春旺也澄清說,這是林場從1970年代就開始的果樹培育計畫,是林地的主要收入來源。只不過,果樹林地確實曾在2012年有過一次變動。在當年,承租該塊林地的敦煌葡萄酒業公司,將部分林地改造變更為葡萄園,新建的葡萄園範圍為400畝。從那之後至今近10年,葡萄園的面積都固定在3,704畝,沒有改變,變更用地的範圍也是樹木本身品質就較差的「殘次林」,並非濫墾濫伐的結果。
而就在甘肅省政府高調駁斥澄清的同時,中央政府也宣布將要派遣國家級的調查小組,前往陽關林場進行更完整的調查。27日《新華社》則又轉引了《經濟參考報》,取得國營敦煌陽關林場在1997年的官方文件,裡面記載「防護型林場現經營面積25,000畝、其中防護林14,000畝」,以及2005年林場改制案的文件裡也寫著:「全場經營總面積25,700畝、其中防護林13,300畝、葡萄園3,283畝」,這些官方文件記錄,現在又被做為打臉甘肅省的材料。
到底甘肅省的通報內容是否為真?又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報導落差?是單純的官媒搞錯了、還是中央與地方的政策不同調所導致的結果?截至目前為止還未有清楚的解答,而中央的調查隊也還在釐清當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切都是為了敦煌紅酒?
爭議的另一個焦點,是砍伐防護林後的「種植葡萄」。在敦煌種葡萄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就有相關紀錄,因為敦煌四季分明、氣候乾燥且日夜溫差大,素為葡萄生產種植的優質產地,連帶有豐富的葡萄酒釀造文化與歷史。不過從中國歷史上來看,相比於糧食酒,葡萄酒仍多流通在上流階層、而非庶民人人可飲;近代中國的敦煌葡萄種植幾度沒落滯銷,甚至出現「毀園復田」的現象,直到1960年代引進其他品種之後逐漸好轉。大約在90年代出現了重要的產業轉折,其中與本次砍伐事件息息相關的「敦煌市葡萄酒業公司」,就是一個重要指標。
敦煌市葡萄酒業公司是在1985年左右,於敦煌陽關林場建廠,此後於敦煌地區不斷拓展釀酒基地與酒莊事業,並且建立了在敦煌自種自釀的葡萄酒品牌「莫高窟紅酒」,也被甘肅省酒泉市列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帶動地方經濟與觀光利益。根據公司的資料記錄,目前敦煌市葡萄酒業擁有大約6,000畝的葡萄園、葡萄酒廠一座,一年的紅酒生產能力約為500噸。
不過實際上敦煌市葡萄酒業不只專注於紅酒,也跨足敦煌紅酒相關的餐飲和觀光;負責人鍾學軍本身也是善於投資的商場老手,除了敦煌市葡萄酒業之外,旗下還有敦煌沙漠生態公園、敦煌市沙漠森林公園、敦煌市古城旅遊影視公司等事業。而根據《新京報》等媒體的追查,也發現敦煌市葡萄酒業其實過去早有發生過砍樹爭議,2020年之前因為陽關毀壞防護林的案件,就因此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綠發會)發生訴訟,換句話說,砍樹毀林的疑慮早並不是第一次。
就中國紅酒市場來說,目前大宗的消費習慣仍傾向於國外酒莊的品牌,而中國國內的紅酒熱是在近十幾年來逐漸發展,透過名人和中上社經地位的追捧、形成紅酒消費品味。例如馬雲就曾經高調地投資收購海外的葡萄酒莊;但近幾年中國的紅酒市場又有所變化,開始出現了強調中國自產的品牌意識,像是陝西丹鳳葡萄酒、以及本就有歷史情懷的敦煌葡萄酒等。
目前中國的釀酒葡萄品種,以紅葡萄種最多(約79%)、白葡萄約21%,而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地區並非敦煌,而是在山東(也是中國1982年第一座現代化葡萄酒釀酒廠所在),產量約佔全中國紅酒釀造的40%。其次為寧夏、河北、新疆和雲南,甘肅武威敦煌等地雖然有名,但實際產量並沒有前述地區來得突出;根據甘肅省酒類商品管理局的資料,整體而言當地仍以鮮食葡萄的種植販售為主,規模可達數十萬畝,整體經濟效益大於酒產相關。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