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國爸媽與華人養子:國際收養的「微歧視」難題

2019/07/09 讓路給小鴨

為什麼原本的一樁收養美事最後竟會釀成遺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國際收出養過...
為什麼原本的一樁收養美事最後竟會釀成遺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國際收出養過程中,孩子的人權常成為出養國與收養國的灰色地帶。圖為美國的國際收養中介的非營利組織China Care,非當事人。 圖/Chinacare.org

▌前篇:〈中國棄嬰變身美國公主?跨國收養孤兒的「童話真相」〉

文/鍾欣穎

2018年10月,美國田納西州一名婦人在自家用獵槍射死丈夫,以及共同收養的四名中國孩子,之後飲彈自盡。警方調查後認為,這宗殺人悲劇可能與夫妻失和、經濟壓力以及精神疾病等因素有關;而類似的家暴與謀殺案件,在國際收出養家庭中並非特例。

2014年一名發展遲緩的韓國孩子被美國養父施暴致死,得年4歲。2013年,12歲的阿頌塔被西班牙養父母殺害,可能與養母精神狀況或爭奪遺產有關。其他諸如被退養、失蹤私下轉送其他人收養等事件也時有所聞。

為什麼原本的一樁收養美事最後竟會釀成遺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國際收出養過程中,孩子的人權常成為出養國與收養國的灰色地帶。優質的收養仲介或提供相關兒童福利服務的單位,在收養前會替想收養孩子的家庭做好完整的訪視、評估與心理建設;收養後也會持續追蹤、提供親職資源與支持等。

然而,美國許多家庭是委託私人機構收養中國孩童,有些收養機構並不會提供完整的收養前評估或收養後追蹤,導致有些家庭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適合收養不同種族、文化的孩子,或者有家暴狀況發生時沒能及時介入、保護這些孩子。出養國與相關單位也沒有保護這些孩子的法源或要求。

為什麼原本的一樁收養美事最後竟會釀成遺憾?2013年,12歲的中國裔女孩阿頌塔(...
為什麼原本的一樁收養美事最後竟會釀成遺憾?2013年,12歲的中國裔女孩阿頌塔(Asunta Fong Yang ),被西班牙養父母殺害,可能與養母精神狀況或爭奪遺產有關。 圖/歐新社

▌「微歧視」:被收養孩子的挑戰

除了身體或生命上的安危,跨種族收養的孩子更常面對到的,是要應付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微歧視」(microaggression),以及成長階段中的自我認同危機。

「微歧視」指日常生活中有意或無意地透過簡單、短暫的語言、肢體,消極詆毀特定性別、人種或弱勢族群。不同於直接的歧視,生活中的微歧視自己與他人都不容易察覺,形成因素和個人的信念、文化窠臼有關。

研究發現,美國跨種族收養的孩子同時會面對到社會上對他們存在「種族」與「收養」雙重微歧視。孩子直接面對的種族微歧視,如路人問孩子「你知道你『真的』父母是誰嗎?」;或者對孩子說「你真漂亮!」,即使養父母感覺驕傲,但也會有疑惑「你說她漂亮,是因為她長得不一樣、『有異國情調』?」

孩子面對的收養微歧視則如:路人問家長「你收養孩子花多少錢?」或對孩子說「你真幸運!」、對家長說「願主祝福你(收養孩子的行為)」,家長會感到好像是自己被認為在做慈善事業。這些對話的背後,可以看見即使到現在多元社會,仍舊存在對種族與領養的歧視,例如仍舊把這些孩子視為外來者、非美國人,把跨種族收養視為一種「獵奇行為」。

「你知道你『真的』父母是誰嗎?」「你收養孩子花多少錢?」除了身體或生命上的安危,...
「你知道你『真的』父母是誰嗎?」「你收養孩子花多少錢?」除了身體或生命上的安危,跨種族收養的孩子與家長,更常面對到的是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微歧視」。圖為美國知名的收養家庭YouTuber「Angela Braniff」一家。 圖/Angela Braniff

即便這些孩子在備受保護的環境中成長,到了發展自我認同與建立角色統整的青少年時期,一樣會面對到自我認同危機。他們可能常會問「我是誰?」、「我為什麼會在這裡」、「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我的親生父母在哪裡?他們為什麼拋棄我?」有些人可能會不知道該怎麼定義自己,如「我不知道我該怎麼稱呼自己…通常,我會說我是美國人」、「我不是『完整的』美國人,(我)可能是中國人,因為我們會慶祝中國節日還有中國文化的東西」;並強烈感到沒有歸屬感

要如何幫助這些孩子度過自我認同危機、面對社會上的微歧視?筆者曾擔任美國領養與發展計畫(Adopt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研究助理,旨在瞭解在美國的中國領養孩童與領養家庭的心理發展。

圖為美國駐中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左二),與他領養的中國裔女兒楊...
圖為美國駐中大使洪博培(Jon Huntsman,左二),與他領養的中國裔女兒楊樂意(Gracie Mae,右一)。楊樂意在1999年出生於揚州,出生兩個月後就被遺棄;洪博培在同年12月收養,取名為楊樂意。 圖/路透社

透過工作研究發現,我們需要先正視每個個體都是文化的載體 (cultural being):我們從長輩和祖先的經驗獲得如何在這個環境中與人互動、溝通、工作等文化知能(cultural competence)。若收養家庭能尊重並接受被收養孩子的原本文化,提供如慶祝華人節慶、與其他收養家庭組成遊戲/支持團體(play group)、一起「返回」中國旅遊社會文化活動,建立孩子對原出養國文化與團體的認同感,並不否定或隱瞞他的收養身世,這些孩子的發展更為順利

但若真的有機會與親生父母重逢,或者回到以前的出生/出養地,就尋著根、落了地嗎? 「我想要一些關係,我也想再見他們,但大問題是,他們對我來說是甚麼?我連怎麼稱呼他們也不會。」前文提到「斷橋會」的凱蒂在尋親後

這些充滿複雜情感的相聚,相關者若沒有接受足夠的、專業的心理建設,調整「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期望孩子能很快與親生父母相處,或者期望馬上就知道自己的定位),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感到迷茫甚至心理撕裂。

▌養父母的挑戰

誠如美國小網紅Rosie(美國收養、中國出養的唐氏症女孩)的媽媽在第一次母女相見時說:「無論你在哪裡,愛會讓我找到你」,一項調查詢問美國已經進行國際收養的家長當初的收養動機,九成的人回答是「希望給這些孩子一個永遠的家」。

然而,收養不同國家、種族的孩子,只要有滿滿的愛心就夠了嗎? 當父母不容易,收養非本國或同種族的孩子,還要面對更多的挑戰。

首先,不僅是孩子,養父母也會面對社會上的微歧視,像是與孩子走在路上,路人問家長「這是你的(孩子)嗎? 」、「她是被收養的?她從中國來的?你是她的母親嗎?」。這些話語雖然可能是不經意地說出,但可能會讓養父母感覺自己是孩子的「假父母」,具有血緣關係的才是正統家庭

有家長曾洩氣地表示:「在我看來,(這些話語)否定了收養家庭的合法性......你開始有這種感覺,你從來不是真正的父母,只有親生父母是真正的父母,孩子與親生父母相處才比較好」。

美國小網紅Rosie(右)媽媽在第一次母女相見時說:「無論你在哪裡,愛會讓我找到...
美國小網紅Rosie(右)媽媽在第一次母女相見時說:「無論你在哪裡,愛會讓我找到你。」然而對家長來說,收養非本國或同種族的孩子,還要面對更多的挑戰。 圖/Angela Braniff

收養中國孩子的流程,收養家庭沒有太多的篩選權利,家長提供申請資料,主要是由中國負責單位進行配對。在等待的過程中,家長只會陸續收到孩子的相片,直到收養當日才會見到面,有人就比擬這樣的過程為「紙上懷孕」(paper pregnant),也能理解為什麼常會看到第一次親子見面影片時,家長激動哭泣的畫面。

但是這樣的流程無法於收養前知道親子是否適配。此外,過往研究發現,被收養孩童可能因為原生家庭(如母親藥物濫用、早產)或後天出養前環境(如遭受虐待或疏忽),可能容易出現營養不良、易怒、焦慮等身心狀況。這些資訊有時候出養單位與仲介未必會告知收養家庭。

誠如前述,美國很多收養家庭選擇私人仲介,若遇到惡質的機構,不僅沒有於收養前提供收養家庭足夠的評估與心理建設,也沒有後續的追蹤或資源支持。雖然《海牙跨國收養公約》已要求國際收養至少要完成10小時收養前之準備課程,但是對於家長需要的準備來說,這還是遠遠不夠的。

當收養家庭沒有任何支援又不被社會理解時,可能伴隨而來身心壓力與精神疾病。雖然我們不確定美國田納西州弒四子婦人的精神疾病是否因為收養而來,但是單方面責怪養父母、而不在乎他們的需求,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收養家庭沒有任何支援又不被社會理解時,可能伴隨而來身心壓力與精神疾病。圖為國際...
當收養家庭沒有任何支援又不被社會理解時,可能伴隨而來身心壓力與精神疾病。圖為國際收養中介機構Holt International的創辦人霍特夫婦,在戰後50年代收養了韓戰孤兒。 圖/Holt International

▌「家在世界,根在中國」?

2006年,湖南六家福利院被控買嬰。其中一名嫌犯和記者表示「福利院說要更多嬰兒,一開始每個嬰兒120美金,之後漲到250美金,到2005年漲到500美金」。之後2009年貴州省、2011年湖南省,都有政府官員強行帶走不符合收養規定的孩子,若家人想贖回,需付出高額的社會撫養費;若沒有贖回,則透過偽造文書將孩子改名、註記為「棄兒」並送至福利院。

若福利院出養成功,福利院會獲得約3,000美金的「捐贈費」,相關涉入人員則會獲得約1,000美金抽成。雖然有人反駁說這些捐贈費是並未違反《海牙公約》,並且是用於補助福利院撫育孩子的花費;然而缺乏有力監督的狀況下,經費使用與孩子的來源也都在黑箱裡。

至於歐美所相信「透過國際收養解決中國一胎化造成的遺棄女嬰」的論述,美國學者凱.安.強森(Kay Ann Johnson)嚴厲批評,他認為西方媒體對中國偏愛兒子的誇大宣傳鞏固了這個龐大的買賣市場合理性。現擔任公共誠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主任的方鳳美也在其書中表示

一胎化政策讓整個收養過程充滿道德價值:外界認為這些女孩是父母不想要而主動遺棄的。中國的孤兒院人滿為患,條件也很糟糕。收養的家長相信,中國是一系列可疑選項中最有道德的選擇。

透過國際收養解決中國一胎化造成的遺棄女嬰?歐美流行的論述也遭到學者嚴厲批評。 圖...
透過國際收養解決中國一胎化造成的遺棄女嬰?歐美流行的論述也遭到學者嚴厲批評。 圖/路透社

2016年6月,中國民政部的「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歡迎儀式,以「家在世界,根在中國」的口號歡迎來自美國60個收養家庭和91名中國被收養兒童組成的尋根回訪團,並慶祝中國出養服務20年。

自2006年開始,中國民政部啟動了外國收養家庭來華尋根回訪工作;據統計2011年至2018年間,民政部使用福彩公益金資助了2,400多名中國出養兒童來華尋根,「使被收養兒童瞭解中國、感受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深他們對祖國的認同和熱愛」。

2019年初,民政部放寬了許可權,各地民政部門和兒童福利機構可以直接接受被收養兒童及外國收養人、尋根回訪組織機構提出的回訪接待申請,但是一切皆為公益性質,不得向這些參訪者收取任何費用。

回到最初的問題——雖然這些故事的背後,並沒有表面那樣光彩亮麗,但是我們仍舊相信多數收養的家庭是真心愛著非血緣關係、甚至不同種族的孩子,這些愛心不應該被抹煞。

不論國際收出養的背後是否有龐大的市場商機、或者淪為國家意識的宣傳工具,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收出養家庭與孩子的人權:孩子有健康在安全環境中健康快樂長大的權利,出養或收養家庭也有獲得支持與被理解的權利。這些都是要打破迷思、看見真相之後,才能繼續發展下去的課題。

最重要的,是收出養家庭與孩子的人權:孩子有健康在安全環境中健康快樂長大的權利,出...
最重要的,是收出養家庭與孩子的人權:孩子有健康在安全環境中健康快樂長大的權利,出養或收養家庭也有獲得支持與被理解的權利。圖為《中國棄嬰成美國小公主》事件中的莎拉(Selah)。 圖/Bringing Home a Blessing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中國棄嬰變身美國公主?跨國收養孤兒的「童話真相」

美國虐兒檔案:受虐者的「施虐傳承」怎麼修復?

讓路給小鴨

由一群致力於兒童與家庭福祉的相關工作者所共同經營的團隊,成員來自於現正在美國求學工作、或曾旅居海外的相關專業人士。原本習慣默默在第一線服務,然而在工作過程中,發現有些孩子與家庭的需求無法被聽見與理解。因此期望透過觀察與書寫,為我們關心的對象發聲。聯絡信箱:wayforducks@gmail.com

作者文章

圖為示意圖,為youtuber拍攝的Gummy Bears Challenge,...

歡迎來到大人的糖果世界?美國兒童的「大麻誤食危機」

2021/09/15
從2019年末的疫情至今,許多兒童開始了在家上學、在家社交的生活新常態,使用網路...

未成年陷阱Online:疫情惡化的「兒童網路性勒索」怎麼防?

2021/02/01
為什麼原本的一樁收養美事最後竟會釀成遺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國際收出養過...

美國爸媽與華人養子:國際收養的「微歧視」難題

2019/07/09
中國棄嬰被美國人收養之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現今跨種族的國際收養已經不是特...

中國棄嬰變身美國公主?跨國收養孤兒的「童話真相」

2019/07/09
圖為電影《美國式犯罪》(An American Crime),根據1965年印第...

美國虐兒檔案:受虐者的「施虐傳承」怎麼修復?

2019/05/07
「是不是每個人都覺得,妳的難題都是由男人來解決?」 圖/《無敵破壞王2:網路大暴...

迪士尼公主的「公主病」?公主卡通會帶壞小孩嗎

2018/12/24

最新文章

張保仔的傳奇深深鑲嵌在香港文化之中。左為《壹捌零壹》圖畫,右為清朝袁永綸所著《靖...

從香港航向偉大航道:傳奇海盜張保仔,《壹捌零壹》的海洋文化靈魂

2024/10/09
將近30年前的卡拉加斯埃爾多拉多大屠殺,至今仍然是巴西未能癒合的創傷,也是巴西種...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希臘悲劇結合巴西屠殺事件,遏止雨林濫伐暴力的呼求

2024/10/07
《標籤的重量》關注的即是其中一位被俄國釋放的政治犯——為人權抗爭的藝術家莎夏・斯...

《標籤的重量》:將超市標籤換成反戰文字,俄國藝術家莎夏的反抗

2024/10/03
巴勒斯坦女性在街頭製作炸豆泥餅與皮塔餅等小吃。 圖/法新社

料理即抵抗:巴勒斯坦餐盤裡的掙扎與力量

2024/10/03
2024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映烏克蘭導演斯維蘭娜・利欽斯卡(Svitlana L...

烏克蘭《烽火下的愛與隔閡》:烏東導演致陌生國與家的一封信

2024/10/02
韓國女團NewJeans的5名團員9月11日無預警直播,在公司經營權之爭當中力挺...

少女偶像之逆襲:NewJeans直播事件,KPOP藝人反抗的時代意義

2024/09/3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