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日本「獵菇」風潮:山難與中毒的野味冒險

2018/10/23 陳威臣

「採野菇」(きのこ狩り)是日本每年秋季的盛事,各地的野生蕈類大量增長,吸引民眾紛紛採收。 圖/方吉君なめこ官方網站
「採野菇」(きのこ狩り)是日本每年秋季的盛事,各地的野生蕈類大量增長,吸引民眾紛紛採收。 圖/方吉君なめこ官方網站

秋天的日本最讓人食指大動的,就是有著滿滿的菇類,尤其是松茸,更是京懷石的代表性食材之一,在天氣逐漸變冷的秋天,來上一鍋溫暖的菇類火鍋,更是讓人食慾大開。

不過日本警方與衛生單位,近年來卻極力的呼籲,要大家「沒事別去採野菇」,原因是近年來因野菇而失去生命的日本人,數量有增無減;不但多人因到深山採野菇與山菜,結果遭山難死亡,也有許多人採了野菇食用後中毒而失去性命,各種意外頻傳都讓日本政府相當頭痛,因此特別呼籲民眾,千萬「別採、別吃、別賣也別送人」。

日本列島今年入秋以來的均溫,比起往年稍高,再加上颱風與秋季鋒面的影響,濕度增高,且入秋之後降雨天數比往年多,讓日本各地的野生蕈類大量生長,吸引許多民眾紛紛採收食用。日本人在明治時代推廣肉食以前,傳統習慣上不太食用魚以外的肉類,便以野菜與野菇等山產、加上魚類作為主食,演變至今就成為「採野菇」(きのこ狩り)與「採野菜」(山菜狩り)的風俗了。

松茸這類高級稀有的蕈類,在市場上都可以賣出非常好的價錢。圖為在日本超市當中販售的松茸。 圖/路透社
松茸這類高級稀有的蕈類,在市場上都可以賣出非常好的價錢。圖為在日本超市當中販售的松茸。 圖/路透社

這類「狩獵活動」算是先人的智慧,也是一種文化呈現;例如許多公司在舉辦員工旅遊時,都還會有採水果、採松茸等活動,此外許多山區住民,仍保留著祖先所留下來的習俗,這也是至今為何一到秋天,仍有那麼多日本人,會冒著危險採集這些山產的主因。當然加上松茸等高級稀有的蕈類,往往在市場上都可以賣出非常好的價錢,這都讓許多人一到秋天,便開始採收野生蕈類。

然而秋季鋒面的連日降雨,造成許多山區不但地面溼滑,而且土質鬆軟,一不小心就會滑倒,但許多蕈類偏偏生長在坡度較陡的背陽面,很容易跌入山谷造成山難。而且入秋之後氣溫驟降,尤其是晚上,因保暖不足導致受困民眾因而失溫,失去性命。

10月14日,兩名70多歲的新潟縣民眾,被發現掉入長野縣榮村的偏僻水塘裡,已無生命跡象,這兩人是在10月11日,前往長野縣的山區採集野菇而失蹤。根據統計,光是長野縣,今年已發生19件採野菇而遭難的事件,造成13人死亡,比起去年同期只有3人,大幅增加。

從遇害者的年齡結構來看,目前看起來仍都以中高齡族群較多,這一方面是日本整體高齡化社會的現象,一方面也顯示了山區農家人力衰老的問題,從事野菇野菜採集活動的人有不少是這些山區長輩們,隨著歲月年老力衰,發生遇難事件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從遇害者的年齡結構來看,目前看起來仍都以中高齡族群較多。圖為ANN今年10月的報導,光是在長野縣3周內就有10人因獵菇而遇難,除了一名34歲女性外,其他人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 圖/ANN News
從遇害者的年齡結構來看,目前看起來仍都以中高齡族群較多。圖為ANN今年10月的報導,光是在長野縣3周內就有10人因獵菇而遇難,除了一名34歲女性外,其他人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 圖/ANN News

長野縣警就指出,過去採集野菇的農家,由於年事已高,手腳已不如早年靈活,很容易遇到狀況而無法應變,再者今年因降雨日數多,也導致山區更為潮濕,從山坡滑倒的案例增多,東日本至今採集野菇與野菜而死亡的民眾,已經超過20名,所以各地的警方都紛紛呼籲,採集者必須注意自身的安全。

例如興盛獵菇的新潟縣也積極宣導,民眾應該注意秋季的日出與日落時間,進行採集活動時應當告知家人或朋友採集的時間與地點,萬一迷路了在手機能夠收到訊號的地點,撥打報案電話,並留在當地不要亂跑。長野縣警則希望採集者務必做好準備措施,例如手機充飽電再出發,衣服必須要保暖並且準備雨具等。

此外,近年來因環境變化,造成原本生活於深山的熊,為了尋找食物,紛紛來到低海拔地帶,進而接觸到人類,導致了多人遭到大熊攻擊。而且被攻擊死亡者,多是入山採菇與山菜的民眾,這也是造成獵菇致命威脅的原因之一。由於過去每年因採集野菇與野菜而發生意外的民眾大約有300多人,日本警方希望這些措施,能夠保護採集者的自身安全,最重要的是不要靠近陡坡,以免滑落山谷,或過度深入山區,遇到熊而發生不幸。

過去每年因採集野菇與野菜而發生意外的民眾大約有300多人,日本警方希望採集者能注意自己的安全。圖為日本民間開辦的獵菇體驗之旅。 圖/おたり自然学校
過去每年因採集野菇與野菜而發生意外的民眾大約有300多人,日本警方希望採集者能注意自己的安全。圖為日本民間開辦的獵菇體驗之旅。 圖/おたり自然学校

食用這些野外「上天的贈物」,不小心還有誤食野生毒菇的致命風險。 圖/おたり自然学校
食用這些野外「上天的贈物」,不小心還有誤食野生毒菇的致命風險。 圖/おたり自然学校

然而因為野菇野菜而受傷甚至於致命的,不僅有採集而已,食用這些野外採集的食物,有時還會連小命都沒了。許多人採集野菇食用,有部分是經濟因素,但有些人只是單純想要品嚐野味,還有些崇尚自然,希望能夠品嚐這些「上天的贈物」,坊間還有許多教導民眾採集野菇野菜的書籍,以及如何烹調的食譜。

只是大多數的日本民眾,並不具備相關知識,很多人只憑經驗,或是圖鑑的辨識等,甚至於依靠「顏色鮮豔才是有毒菇類」等傳聞,就自行判斷採收到的野生菇類是不是有毒,結果就是誤食野生毒菇,而造成中毒的事件。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統計資料,從2012年至2017年,日本總共發生214件食用野生蕈類中毒的案件,造成608人中毒送醫,其中有1人不治死亡,經統計大約有9成都是發生在9月到11月之間。今年到10月為止,已經發生12件吃到毒菇而中毒的事件,還導致住在三重縣的一名70多歲的老人死亡,不可不慎。

日本的野生蕈類的品種有高達4,000至5,000種,但可以食用的蕈類僅有100種左右,目前確定有毒的約200種,但仍有3,500種無法確定毒性,也因此厚生勞動省以及地方政府特別呼籲,千萬別在野外亂採野菇回家食用,多個縣市還發佈「毒菇警報」(毒キノコ警報),警告民眾不要亂吃。

圖為新潟縣發布的毒菇警報,提供民眾辨識有毒種類,勿在野外亂採回家食用。 圖/新潟縣
圖為新潟縣發布的毒菇警報,提供民眾辨識有毒種類,勿在野外亂採回家食用。 圖/新潟縣

東京都也向都民宣導,坊間所流傳的幾個辨別毒菇的方法,例如「有蟲吃的菇沒有毒」、「沒有鮮豔顏色的菇是無毒」、「乾燥過的菇沒有毒」、「跟茄子一起吃就沒有問題」、「用鹽巴醃過或是大量清水洗過就沒有毒」等說法,完全都是迷信,千萬不能相信。

位於鳥取市的一般財團法人日本香菇中心箘蕈研究所,近日以來也受理了許多前來鑑定的案件,該研究所自今年九月開始,至今已受理了110人次以上,申請鑑定蕈類是否安全,這樣的狀況跟過去相比,增加不少。該研究所認為,今年因氣候溫暖,且降雨天數多,所以促進各種蕈類的生長,再加上近年日本各級政府宣導有方,讓誤食毒菇的件數稍微減少,而申請鑑定的件數也因此增加。

誤食毒菇會導致嘔吐與下痢,通常在吃下肚半小時至一小時,即會發作,因此在時間內出現症狀者,絕大多數一定是吃到毒菇,因此隸屬內閣府的外局「消費者廳」,也極力呼籲,一般人沒有辨別蕈類是否有毒的能力,所以千萬別隨處摘食,如果遇到相關的症狀,也應立即就醫。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消費者廳在今年10月初時指出,月夜菌(左圖)是日本民眾最常誤食中毒的種類,食用後30分鐘至1小時內會有嘔吐下痢等症狀。而右圖為毒性極強的「鱗柄白鵝膏」,又有「死亡天使」之稱,在日本被封為猛毒御三家的毒性第一名,誤食後致死率極高。 圖/維基共享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消費者廳在今年10月初時指出,月夜菌(左圖)是日本民眾最常誤食中毒的種類,食用後30分鐘至1小時內會有嘔吐下痢等症狀。而右圖為毒性極強的「鱗柄白鵝膏」,又有「死亡天使」之稱,在日本被封為猛毒御三家的毒性第一名,誤食後致死率極高。 圖/維基共享

恣意採食這些野菇野菜,雖然有其文化傳統與樂趣,但同時也危機四伏、甚至還有可能失去生命。針對野菇狩獵所造成的致命危險,目前日本政府與警方,採取的做法除了上述透過媒體進行呼籲、並教育民眾之外,也印製傳單發給山區的民眾,希望民眾能夠配合不再隨意採食。過去雖然憑藉採集經驗,也許可以避過危險,但隨著山區農家逐漸高齡化,長輩們的判斷力可能不若以往,加上環境改變,出現許多未曾見過的菇類,都有可能混淆原本累積的知識,最後造成不幸。

在台灣,誤食毒菇而中毒的事件也時有所聞。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自2010年以來,有將近20起毒菇中毒的通報案例,之前還有人誤信將不明蕈類用熱水煮過,白米沒有變色,就表示無毒的說法,結果全家都中毒。因此千萬不要亂吃野菇,也不要分送親友,更不要相信坊間的傳說,才是保護自己以免受害!

雖然松茸太貴吃不起,但安全起見,不明野菇還是「別亂採、別亂吃、別亂賣也別亂送人」。 圖/路透社
雖然松茸太貴吃不起,但安全起見,不明野菇還是「別亂採、別亂吃、別亂賣也別亂送人」。 圖/路透社

推薦閱讀

最後一碗鰻魚飯?東亞黑市加劇的「鰻苗危機」

一個人的餐桌:憂鬱的美食家,日本孤食化問題

陳威臣

媒體工作者,資深政治幕僚,喜歡透過鏡頭看世界,現居日本東京,喜好研究鐵道、航空、軍武,順便觀察日本政經及文化史地。著有《我在日本的24hr:街頭巷尾的常民生活日誌》。

作者文章

復原天守閣的討論持續,不少民眾無法接受政府花大筆預算蓋一座早已消失數百年的建築,...

讓日本再度偉大?東京的「江戶城天守閣重建計畫」

2025/02/28
現年52歲的中居正廣,1986年14歲時加入傑尼斯,1988年成為偶像團體SMA...

中居正廣引退:性侵醜聞風暴,與富士電視台的崩壞黑歷史

2025/01/23
曾經是主流的錄影帶,如今卻面臨了所謂的「2025年問題」。
 圖/路透社

只能保存40年的記憶:錄影帶的「2025年大限」

2025/01/03
圖/電影《情書》海報

お元気ですか?中山美穗:致敬日本國民偶像的情書

2024/12/06
2024年11月,東京地下鐵與東寶合作,販賣丸之內線.哥吉拉70周年紀念乘車券。...

日本鐵道與怪獸之王:紀念哥吉拉與東京丸之內線70周年

2024/12/06
選戰時朝野政黨除了為人詬病的自民黨「裏金事件」吵翻天外,各黨還端出了增加時薪以及...

德政變惡政?年收入「103萬之壁」:日本朝野角力的稅收減免政策

2024/11/19

最新文章

儘管中國的GDP(特別是人均GDP)仍然比美國低得多,但自覺富有的中共仍不斷對外...

買來的「中華秩序」:中共的強國外交,揮霍多少經濟和人命代價?

2025/04/01
左為1930年代的維根斯坦,右為《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文化與價值》書封。
 圖...

寫給離散在世界角落之人:《維根斯坦的哲學筆記》

2025/03/28
示意圖,2017年3K黨在維吉尼亞州集會,與民眾對峙。  圖/美聯社

美國的反智傳統:從1950年代至今,保守民粹為何仇恨知識分子?

2025/03/24
法國退休醫師勒史夸內,執業數十年間侵犯至少300名兒童與少年、少女。 圖/法新社

法國狼醫性侵案:300男女兒童受害,法規如何追討正義、防堵犯罪?

2025/03/21
左為中國動車和諧號,右為大讚中國高鐵的美國富豪馬斯克。
 圖/路透社、美聯社 

中國高鐵強,美鐵我就爛?馬斯克話術未提的高鐵燒錢難題

2025/03/20
示意圖,2015年2月,一列高鐵列車的全尺寸模型在加州沙加緬度的議會大廈展出。 ...

川普不要鐵路賠錢貨:美鐵虧損、高鐵貴而無效益的死結

2025/03/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