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獵菇」風潮:山難與中毒的野味冒險
秋天的日本最讓人食指大動的,就是有著滿滿的菇類,尤其是松茸,更是京懷石的代表性食材之一,在天氣逐漸變冷的秋天,來上一鍋溫暖的菇類火鍋,更是讓人食慾大開。
不過日本警方與衛生單位,近年來卻極力的呼籲,要大家「沒事別去採野菇」,原因是近年來因野菇而失去生命的日本人,數量有增無減;不但多人因到深山採野菇與山菜,結果遭山難死亡,也有許多人採了野菇食用後中毒而失去性命,各種意外頻傳都讓日本政府相當頭痛,因此特別呼籲民眾,千萬「別採、別吃、別賣也別送人」。
日本列島今年入秋以來的均溫,比起往年稍高,再加上颱風與秋季鋒面的影響,濕度增高,且入秋之後降雨天數比往年多,讓日本各地的野生蕈類大量生長,吸引許多民眾紛紛採收食用。日本人在明治時代推廣肉食以前,傳統習慣上不太食用魚以外的肉類,便以野菜與野菇等山產、加上魚類作為主食,演變至今就成為「採野菇」(きのこ狩り)與「採野菜」(山菜狩り)的風俗了。
這類「狩獵活動」算是先人的智慧,也是一種文化呈現;例如許多公司在舉辦員工旅遊時,都還會有採水果、採松茸等活動,此外許多山區住民,仍保留著祖先所留下來的習俗,這也是至今為何一到秋天,仍有那麼多日本人,會冒著危險採集這些山產的主因。當然加上松茸等高級稀有的蕈類,往往在市場上都可以賣出非常好的價錢,這都讓許多人一到秋天,便開始採收野生蕈類。
然而秋季鋒面的連日降雨,造成許多山區不但地面溼滑,而且土質鬆軟,一不小心就會滑倒,但許多蕈類偏偏生長在坡度較陡的背陽面,很容易跌入山谷造成山難。而且入秋之後氣溫驟降,尤其是晚上,因保暖不足導致受困民眾因而失溫,失去性命。
10月14日,兩名70多歲的新潟縣民眾,被發現掉入長野縣榮村的偏僻水塘裡,已無生命跡象,這兩人是在10月11日,前往長野縣的山區採集野菇而失蹤。根據統計,光是長野縣,今年已發生19件採野菇而遭難的事件,造成13人死亡,比起去年同期只有3人,大幅增加。
從遇害者的年齡結構來看,目前看起來仍都以中高齡族群較多,這一方面是日本整體高齡化社會的現象,一方面也顯示了山區農家人力衰老的問題,從事野菇野菜採集活動的人有不少是這些山區長輩們,隨著歲月年老力衰,發生遇難事件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長野縣警就指出,過去採集野菇的農家,由於年事已高,手腳已不如早年靈活,很容易遇到狀況而無法應變,再者今年因降雨日數多,也導致山區更為潮濕,從山坡滑倒的案例增多,東日本至今採集野菇與野菜而死亡的民眾,已經超過20名,所以各地的警方都紛紛呼籲,採集者必須注意自身的安全。
例如興盛獵菇的新潟縣也積極宣導,民眾應該注意秋季的日出與日落時間,進行採集活動時應當告知家人或朋友採集的時間與地點,萬一迷路了在手機能夠收到訊號的地點,撥打報案電話,並留在當地不要亂跑。長野縣警則希望採集者務必做好準備措施,例如手機充飽電再出發,衣服必須要保暖並且準備雨具等。
此外,近年來因環境變化,造成原本生活於深山的熊,為了尋找食物,紛紛來到低海拔地帶,進而接觸到人類,導致了多人遭到大熊攻擊。而且被攻擊死亡者,多是入山採菇與山菜的民眾,這也是造成獵菇致命威脅的原因之一。由於過去每年因採集野菇與野菜而發生意外的民眾大約有300多人,日本警方希望這些措施,能夠保護採集者的自身安全,最重要的是不要靠近陡坡,以免滑落山谷,或過度深入山區,遇到熊而發生不幸。
然而因為野菇野菜而受傷甚至於致命的,不僅有採集而已,食用這些野外採集的食物,有時還會連小命都沒了。許多人採集野菇食用,有部分是經濟因素,但有些人只是單純想要品嚐野味,還有些崇尚自然,希望能夠品嚐這些「上天的贈物」,坊間還有許多教導民眾採集野菇野菜的書籍,以及如何烹調的食譜。
只是大多數的日本民眾,並不具備相關知識,很多人只憑經驗,或是圖鑑的辨識等,甚至於依靠「顏色鮮豔才是有毒菇類」等傳聞,就自行判斷採收到的野生菇類是不是有毒,結果就是誤食野生毒菇,而造成中毒的事件。
根據厚生勞動省的統計資料,從2012年至2017年,日本總共發生214件食用野生蕈類中毒的案件,造成608人中毒送醫,其中有1人不治死亡,經統計大約有9成都是發生在9月到11月之間。今年到10月為止,已經發生12件吃到毒菇而中毒的事件,還導致住在三重縣的一名70多歲的老人死亡,不可不慎。
日本的野生蕈類的品種有高達4,000至5,000種,但可以食用的蕈類僅有100種左右,目前確定有毒的約200種,但仍有3,500種無法確定毒性,也因此厚生勞動省以及地方政府特別呼籲,千萬別在野外亂採野菇回家食用,多個縣市還發佈「毒菇警報」(毒キノコ警報),警告民眾不要亂吃。
東京都也向都民宣導,坊間所流傳的幾個辨別毒菇的方法,例如「有蟲吃的菇沒有毒」、「沒有鮮豔顏色的菇是無毒」、「乾燥過的菇沒有毒」、「跟茄子一起吃就沒有問題」、「用鹽巴醃過或是大量清水洗過就沒有毒」等說法,完全都是迷信,千萬不能相信。
位於鳥取市的一般財團法人日本香菇中心箘蕈研究所,近日以來也受理了許多前來鑑定的案件,該研究所自今年九月開始,至今已受理了110人次以上,申請鑑定蕈類是否安全,這樣的狀況跟過去相比,增加不少。該研究所認為,今年因氣候溫暖,且降雨天數多,所以促進各種蕈類的生長,再加上近年日本各級政府宣導有方,讓誤食毒菇的件數稍微減少,而申請鑑定的件數也因此增加。
誤食毒菇會導致嘔吐與下痢,通常在吃下肚半小時至一小時,即會發作,因此在時間內出現症狀者,絕大多數一定是吃到毒菇,因此隸屬內閣府的外局「消費者廳」,也極力呼籲,一般人沒有辨別蕈類是否有毒的能力,所以千萬別隨處摘食,如果遇到相關的症狀,也應立即就醫。
恣意採食這些野菇野菜,雖然有其文化傳統與樂趣,但同時也危機四伏、甚至還有可能失去生命。針對野菇狩獵所造成的致命危險,目前日本政府與警方,採取的做法除了上述透過媒體進行呼籲、並教育民眾之外,也印製傳單發給山區的民眾,希望民眾能夠配合不再隨意採食。過去雖然憑藉採集經驗,也許可以避過危險,但隨著山區農家逐漸高齡化,長輩們的判斷力可能不若以往,加上環境改變,出現許多未曾見過的菇類,都有可能混淆原本累積的知識,最後造成不幸。
在台灣,誤食毒菇而中毒的事件也時有所聞。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自2010年以來,有將近20起毒菇中毒的通報案例,之前還有人誤信將不明蕈類用熱水煮過,白米沒有變色,就表示無毒的說法,結果全家都中毒。因此千萬不要亂吃野菇,也不要分送親友,更不要相信坊間的傳說,才是保護自己以免受害!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