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救星?全球「農業區塊鍊」的新創革命
近來報載台北市長因為果菜批發市場改建案,再度槓上北農總經理。先不論色彩和派系背後的鬥爭、性別與專業之間的歧視,改建案一拖再拖,已逾20年,顯示其中牽涉難以擺平的利益糾紛與法規牴觸。想要解決這種陳年老案,並不是各方以精算方式,比工期短、預算少,就可以解決,其實或許有更具「前瞻」的方案解決。
答案就是區塊鏈,或者說將區塊鏈引入農業。
所謂區塊鏈,是基於分散式帳本的技術(DLT),簡單來說就是存於雲端的大分類帳。分類帳內含被稱為區段(block)的資訊,技術上,這些區段資訊一旦輸入就無法為外力篡改,換言之它是具有強烈信任的機器。任何人都可以在區塊鏈上放置有價值的東西,像是黃金或農產品。
那麼區塊鏈如何應用於農業呢?進入主題前,請先記得ABC公式:
農業(Agriculture)+區塊鏈(blockchain)=消費者(consumer)。
對消費者來說,食物的可追溯性可能是它們最關心的部分,也就是說,消費者透過鏈上的資訊,更能自行篩選供應商、了解農產品來源和加工運輸過程,為食品安全把關。
對農民來說,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質,也正是他們所需要的部分,這可降低交易成本,並打開新市場。例如,儘管違反貿易自由原則,各國或多或少都有對農業部門的補貼,但在許多開發中或低度開發國家,補貼通常因為體系的貪瀆,無法完整交付。通過區塊鏈,補貼過程可望變得更加透明,避免農民遭到壓榨。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全球所生產的糧食,有30%至50%遭受浪費與損失。糧食浪費主要是富裕國家的問題,也就是人們因購買糧食太便宜而不懂珍惜;損失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這裡的損失不是指實體的受損或者消失,而是指價值的減少,包括分配系統效率低下、或生產後的銷售障礙等。
之所以會有這些情事發生,是因為這些國家的農民通常得依靠小型合作社,幫助種植作物、獲得貸款補助等程序。但合作社多使用傳統文書作業,甚至是口頭承諾,由於缺乏透明度,經常導致貪污舞弊的嚴重問題,或是處理財務的效率低落,導致影響農作。
且大多數農民無法以合理的價格,在常規市場上出售他們的產品,是因為中間人以低價承接農產品,享受不合理的利潤。解決之道,就是提供農民一個透明、可靠的數位化資訊管道,讓他們直接與市場、銀行和消費者聯繫起來,消除各種缺乏透明度的拍賣販售途徑,以及牟取暴利的中間人。
另外,利用區塊鏈技術,還可將整個農業活動週期的所有資訊置於鏈上,農民能在平台上獲得種子質量、土壤濕度,氣候和環境相關數據,以及支付、需求和銷售價格等的即時數據。這將使小農可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組織起來,並將產品送到市場,如此便能獲得產品的實際價格,有助減少農戶低收入的問題。
農業區塊鏈並非天方夜譚,西方國家早就著手進行。例如美國的Pipeline Foods公司,它與農民合作,藉由區塊鏈的認證,專注於增加可持續生產的農產品,如有機食品,並獲得比種植傳統作物高出一倍的溢價。又如澳大利亞的BlockGrain,它提供平台承諾實時交易、即時支付,以及倉儲運輸,確保產品品質,這可幫助農民將產品出售給穀物購買商或食品加工商。
而今年最受矚目的新創公司,應是澳大利亞的AgUnity。它的區塊鏈平台記錄作物和交易的所有細節,使農民和合作社能達到公平與平等。在肯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測試期間,使用其APP的當地農民一季內平均增加了3倍的收入。它也提供所謂的道德商品和服務,如太陽能燈、小額信貸和保險,都可以在app上獲得。
透過肯亞等地所累積的經驗,像是為農民提供裝載其APP的智能手機並教導使用、建立安全透明的合作社等方式,AgUnity成為2018年「未來農業挑戰」(Future Agro Challenge)的優勝者,目前正在進行「年度農創業家」(Agrepreneur)的宏大計畫。它獲得了蓋茨基金會、亞開行、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支持,準備募集新資金前往衣索比亞、迦納、柬埔寨等地推出更多項目。
應用最成功的則或許是美國的Indigo公司,它為農民支付生產合約的溢價,前提是要種植它們認可的微生物種子,並建議特定的農業技術以符合有機標準。它也會提供倉庫與加工,滿足消費者需求,等於繞過了傳統的零售與儲存渠道。該公司被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列為2018年顛覆者之一,估值超過14億美元。
承上所述不難明白,區塊鏈不只是一種重新定義網路的技術,更代表著改變既有的思維方式,以及個體和系統的互動模式。由於人類的慣性,當遭遇到任何新觀念與技術問世,必然有所抗拒排斥,區塊鏈亦會有相同障礙,尤其是與各國政府監管機構的關係。
因為區塊鏈應用的本質,是通過分散資訊傳達給普羅大眾,企圖達到真正意義的民主。換言之,即是從權力的手中奪走權力,再賦權(empower)與人民。當然,這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如今我們已經從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濫用,了解到人性很可能搞砸設計者的初衷。
是故,區塊鏈也得做出適當調整,以符合現實世界的規則。就農產區塊鏈來說,主導者必然是新創公司,為了節制企業,區塊鏈應用程序要避免貨幣化,也就是不重蹈比特幣淪為投機炒作的金錢遊戲覆轍。企業應站在善意第三人的位置協助農民,並遵守各國基本法規,而不是尋找漏洞牟利。
申言之,考量傳統農民可能缺乏網路相關知識,需要依靠第三方引導,代表他們完成數據輸入,而消費者或是銀行,若要確認所輸入的數據準確,同樣需要具信譽的第三方。政府則要修改與建立適當的法律監管架構,提供基於區塊鏈合約的標準執行機制,來對應第三方的商業行為。
目前農業區塊鏈才剛起步,現在投入仍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各國政府如果真有心想扶持本土農業與扶植新創企業,應盡快協助農業區塊鏈技術的普及應用。比起投入百億改建一個果菜批發市場,不如思考看看是否能養成一隻小小的農業區塊鏈獨角獸。
一旦有了區塊鏈,農產品的舞台就是全世界,即使國與國間沒有簽定自貿協定,只要符合對方檢疫查驗等法定程序,都可以透過區塊鏈產地直銷。若除去層層中間人的剝削,在某種程度上能抵銷部分關稅的支出,也可為往往因農業而難以妥協的自貿協定解套。
再者,強國動輒以農產品做為遂行政治目標的工具、或是逼迫弱國開放農業市場。為了避免農民成為政治籌碼,發展個體對個體的區塊鏈正是永續經營之道。誠然,對方可能也會採用檢驗登記等種種非關稅措施阻礙,但這不屬於本文討論範圍,而是該由政府透過外交手段處理、訴諸國際仲裁,甚至報復以對。
最後,應用區塊鏈可逐步淘汰各拍賣商、中間人與合作社,這不只對農民與消費者有利,亦可能帶給民主制度意想不到的效果。眾所皆知,地方勢力透過盤商與合作社,層層控制產品價格與貸款條件,進一步結合政黨構成金權政治結構,以行走灰暗地帶的方式損害法治。
現在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到農業區塊鏈在內外應用的優勢,問題是,誰來開改革的第一槍呢?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