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不算「歐洲人」?種族科學的科學不中立
正逢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遇刺50周年,美國版《國家地理雜誌》也於四月份出了特刊「黑與白」,深入探討種族議題,其中最重要的,莫非是這本全球知名的權威性雜誌在深刻反省後做出的驚人告白:
真的很抱歉,長久以來,《國家地理雜誌》的照片與報導,都帶有濃濃的種族偏見。
現任總編輯高德堡不僅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擔任該職務的女性,同時也是首位猶太裔總編輯。他表示,歷史學者梅森在分析該雜誌龐大的照片資料庫後,發現於1888年首度出刊的《國家地理雜誌》,不僅是殖民主義之下的時代產物,其視角也反映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權力關係。
梅森也強調,《國家地理雜誌》所呈現的「土著」照片,其實就是將各式各樣的種族偏見具象化,加強讀者對於有色人種的異國想像,因此赤身裸體、以狩獵維生的「高貴的野蠻人」,就這樣在讀者心中揮之不去。
種族偏見不僅反映在照片的視角,就連圖片說明也絲毫不中性,帶有濃濃的種族優越感。1916年一篇描寫澳洲原住民的文章,刊出了一男一女上半身赤裸的正面照與側面照,圖片下面一行文字是這樣寫的:
南澳黑佬——所有人種智商排名中,這些野蠻人敬陪末座。
今天的我們看來,這樣的描述一點都不中立客觀,怎麼能刊載一流的雜誌上呢?然而,過去兩個世紀以來,種族偏見能深植人心的重要關鍵,正是因為有專家學者的背書。其中,今天看似多元開放、強調平權的北歐,甚至在所謂「種族科學」的發展歷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瑞典博物學家林奈便是一例。他在18世紀中葉發明的「界門綱目科屬種」現代生物分類法、以及制訂拉丁文學名用的二名法,都被沿用至今。然而,替萬物分門別類的林奈,也沒忽略了萬物之靈的人類。他在《自然系統》中,列出了五種不同的人類:
美洲人:黃銅色皮膚、黑髮、急躁易怒、固執己見、自由自在、依慣例行事
歐洲人:藍眼金髮、皮膚白皙、樂觀開朗、身強體壯、富有創造力、性格敦厚、遵循法治
亞洲人:黑髮黑眼、膚色黯沉、憂鬱善感、自視甚高、得理不饒人、嗜錢如命、剛愎自用
非洲人:萎靡不振、黑髮、扁鼻厚唇、狡詐、沒有生產力、粗心大意、衝動行事
也就是說,從最初開始,人種分類學這種「理性客觀」的科學,除了對外貌差異所做的觀察之外,還包含了大量的「價值判斷」,確立了人種之間的不同與不平等。「藍眼金髮」的歐洲人所有的正面價值,就是比其他人種多出數倍之多。
問題在於,林奈將藍眼金髮與歐洲人畫上等號,但歐洲人的髮色膚色都各不相同,即便在瑞典,也不是人人都金髮碧眼。林奈的分類法畢竟還是不夠細緻,也因此給了後進的科學家有所發揮的空間,用各種不同的基準,來判別到底誰才是「真正的歐洲人」。
1840年左右,瑞典解剖學教授勒齊烏斯(Anders Retzius)首度提出了「頭圍指數」,他以頭骨長寬比作為基準,將人類分成短頭型和長頭型兩類,並以此為依據,聲稱因瑞典人頭型長而芬蘭人頭型短,兩者的確屬於不同種族。這樣的說法,也和長久以來傳說芬蘭人是「黃種蒙古人後裔」的說法相符。
芬蘭人是黃種人這樣的印象深植人心,19、20世紀之交,不乏有旅人至芬蘭遊歷,描寫芬蘭人和瑞典人比起來相貌醜陋,有似蒙古人或韃靼人;又或是身歷其境時,才大呼不可思議,原來芬蘭人竟然這麼白!
雖然勒齊烏斯僅靠一兩百個頭骨,就發明出頭圍指數這樣的衡量標準,就現代的科學方法來檢視的話,樣本數根本遠遠不足。然而在這樣背景之下所發展出來的頭圍指數,仍然為當時人們深信的種族之說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很快的,頭圍指數就結合了許多既有的刻板印象,變成作為歐洲人的必要條件。現在,想稱自己是「真.歐洲人」,頭骨就得要夠長才行。
另外,因為「金髮碧眼頭型長」這樣理想的北歐人形象,被拿來作為衡量歐洲人的基準,「北歐人種」和日耳曼人種,也逐漸變成了歐洲人和「雅利安人」的代名詞。「雅利安人」這樣被加油添醋想像出來的最高貴人種,從此有了確切的面貌,日後也因此以金髮碧眼的運動男孩的形象,出現在納粹的宣傳海報上。
然而,不被認為是「真.歐洲人」這點,對19世紀末風起雲湧的芬蘭民族運動而言,不愧為一大打擊。當時歐洲殖民主義於非洲和亞洲不斷擴張,種族分野也被用來替殖民帝國的統治合法性來背書,白種歐洲人治理黃種人和黑人,是天經地義之事。在芬蘭的瑞典統治階級,也不忘借題發揮,用種族差異來為瑞典語和瑞典人的特權辯護,認為芬蘭人作為黃種人,根本無法發展高等文化,要想自給自足、獨立建國,簡直是天方夜譚。
這樣有「科學背書」的說法,並不只有出現在芬蘭和瑞典:所有在19世紀末爭取獨立自決的東歐民族運動,都面臨相似的質疑,認為這些「非北歐」、「非日耳曼」的人種,沒有發展獨立自主、文明開化國家的足夠潛力。
因此,於一戰後獨立之後的芬蘭與東歐各國,難免將證明自己「血統優良」作為第一要務,利用人類學、民族學、解剖學等等「種族科學」,來反駁過去各種錯誤的刻板印象或偏頗的研究。
1929年,芬蘭學者索米年(Yrjö K. Suominen)在《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期刊》上發表研究,聲稱認為芬蘭人有黃種人血統的說法毫無根據——正確說來,芬蘭人是「獨特的歐洲人種」——雖然頭型較短,但其身高、髮色和眼睛和北歐人種幾乎完全符合,並且根據最新研究,應該稱為「東波羅的海人種」才對。也就是說,索米年強調芬蘭人很「白」,白得幾乎跟北歐人「一樣白」,因此理當跟歐洲人平起平坐才對。
然而,索米年的「最新研究」,其實又是出自於瑞典人之手。「東波羅的海人種」這樣的說法,首先出自於瑞典國家種族生物學研究所的分類,目的是對瑞典境內民眾做更細緻的分類,也因為如此,介於北歐人種以及「拉普蘭人種」之間的「東波羅的海人種」,就這樣被獨立出來。
對於篤信北歐人種優越性的研究所所長倫柏格(Herman Lundborg)來說,他本人的研究無意為芬蘭人平反,而是要更加精確地找出瑞典人口中最精華的那一部份,才能以此作為種族優生學的依據,讓優越的北歐人種能夠繁殖優良的下一代。
倫柏格帶著助理和攝影師,巡迴瑞典各地,紀錄當地人的頭型、身高、膚色等等,並集結成書,希望能藉由照片讓讀者一目了然的清楚分辨不同的人種。然而,和《國家地理雜誌》的問題一樣,他的照片呈現也透漏了嚴重的種族偏見。
翻到《瑞典人種特徵》的附錄,圖例中所呈現的北歐人種照片,先是各式各樣的重要人物:王公將相、科學家、學者,接著是衣裝筆挺的年輕軍官和神職人員,再來是年輕貌美的女子照。輪到東波羅的海人種時,則大部分都是老農或中年農家婦女。再來的拉普蘭人種,則和書末的各種「混血種」一樣,清一色是年老的遊牧民族。當然,附錄中的北歐人種照片,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人種的總和,清楚表現了北歐人種對倫柏格的重要性。
倫柏格巧妙運用圖片和圖解,來表現北歐人種的優越性,以及警告讀者「混血」的不良後果。然而,讀者所看到的,其實是社經地位、年齡、衣著和外貌的差別,以及倫柏格精心挑選符合他心中理想的種族階級和潛力的視覺效果。
要是今天完全反過來操作,只選擇性呈現衰老貧窮的北歐人種,和衣冠楚楚的薩米遊牧民族的話,就會顛覆當時一般人對於北歐人種優越地位的認知。但這當然跟倫柏格的目的恰恰相反。倫柏格不僅和芬蘭西岸的瑞典社群密切往來,推廣種族優生學,另一方面也和德國研究種族的科學家頻繁交流。他反猶、篤信北歐人種優越主義,更是納粹支持者。
不管是《國家地理雜誌》或《瑞典人種特徵》所呈現的照片,又或是林奈與倫柏格所做的人種分類,他們用科學權威來背書的種族歧視、以及用操弄視覺效果來強化的種族偏見,都持續影響你我的生活。不管是美妝廣告中常用的白人女子、又或是媒體訪問台北世大運選手時,僅聚焦在歐美及日韓,其他國家的選手明顯較少出現在鏡頭前,再再都是例證。
假如我們忘了種族不過只是科學家創造出來的分類法、又或是忘了種族主義是為了在殖民和帝國主義脈絡下合理化統治者及被統治者的分野的話,那就真的是沒有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因為,我們從來都排不到種族階級的頂端。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