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疾風世代之歌(上)被母國排擠的帝國子民:W for Windrush Generation

2018/05/02 倫敦生活A to Z

倫敦是我心所向 這個可愛的城市
你可以去法國或美國 印度、亞洲或澳大利亞 但你必須回到倫敦
相信我,我說這話胸懷寬大 認識母國我很開心
這幾年我旅遊過很多國家 我卻更想認識這裡 倫敦是我心所向

住在倫敦真的很舒服 因為英國人很和善
他們帶你四處去 感覺宛如百萬富翁 倫敦是我心所向...

1948年6月22日,藝名「基奇納爵士」 (Lord Kitchener) 的艾德溫.羅伯茲(Aldwin Roberts)搭乘「帝國疾風號」(HMT Empire Windrush)抵達倫敦近郊的蒂伯里碼頭(Tilbury Dock),下船時受訪的他,在鏡頭前歡唱這首特別創作的歌——〈倫敦是我心所向〉(London is the Place for Me)——充滿對此城此國的想像與熱情。

和船上其他400多名來自加勒比海的移民一樣,英國是基奇納爵士的「母國」,成長在殖民地的他們,接受的是英國國教會學校的教育,明白各種英國式禮儀和應對進退;當中也有人曾經服役於皇家空軍,景仰帶領國民擊敗納粹德國的國王王后,而退役後,曾四處征戰,看遍千山萬水的這群殖民地軍人,也許不願人生平淡地在島國上度過。這群搭乘帝國疾風號的男子們,響應英國政府的號召,前來協助重建戰後英國。

帝國疾風號,成為整個世代移民潮(Windrush Generation)的象徵。

日後成為移民潮起點的「帝國疾風號」。這艘船過去是納粹德國的大西洋客輪「羅莎峰號」...
日後成為移民潮起點的「帝國疾風號」。這艘船過去是納粹德國的大西洋客輪「羅莎峰號」,在二戰末期被英軍擄獲後,才更名為「帝國疾風」。 圖/維基共享

和船上其他400多名來自加勒比海的移民一樣,英國是基奇納爵士的「母國」,成長在殖...
和船上其他400多名來自加勒比海的移民一樣,英國是基奇納爵士的「母國」,成長在殖民地的他們,接受的是英國國教會學校的教育,明白各種英國式禮儀和應對進退。 圖/美聯社

著名的文化理論家史都華.霍爾(Stuart Hall,1932-2014)出身牙買加,獲得羅德獎學金到牛津大學進修,日後成為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身為疾風世代的一員,他無法忘記在帕丁頓車站看著同胞們抵達,心想:

他們知道自己要去哪嗎?他們以為自己要去的是什麼地方?

在課本裡、老師口中聽說的英國,究竟是什麼樣子?

可以確定的是,絕對不是他們上岸後看到歷經轟炸、亟待重建的英國。經過多年戰役,英國本土的可居住房屋短缺,公共建設也需要回復,這一切又迫切需要大量男性人力。為了填補戰後的人力缺口,英國政府在1948年通過移民法,授予殖民地人民「聯合王國及殖民地公民」(Citizen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olonies,CUKC)地位,讓先後獨立的殖民地國民可以到英國、定居和工作註1

在立法之初,或許未能預期的是:這開啟了英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移民潮。據2017年的統計,在1971年再次修法對移民進行管控前,共有52萬來自大英國協移民就此長居大不列顛。

圖為倫敦大轟炸後的聖保羅大教堂。經過多年戰役,戰後英國本土的可居住房屋短缺,公共...
圖為倫敦大轟炸後的聖保羅大教堂。經過多年戰役,戰後英國本土的可居住房屋短缺,公共建設也需要回復,這一切又迫切需要大量男性人力——這也是疾風世代到來的「現實」理由之一。 圖/維基共享

即使來自前殖民地的國民願意投入戰後的重建,安置他們,卻也考驗著戰後原就稀缺的居住醫療等資源。離開帝國疾風號之後,許多人僅能先棲身於防空洞中,日日提著手提箱,穿戴整齊出門求職。就算找到了工作,要找到願意將房子分租給新移民的房東,又是另一樁考驗。

對於本土的英國人而言,面對短時間內如此大規模的有色人種移民,抗拒和排外的情緒四處可見。很快地,新移民便發現玫瑰色的想像迅速淡去,他們在殖民地認識的那些友善有禮的教師和官員,只是英國人民的一小部分。來到「母國」,面對不同階級各形各色的英國人,未必願意給他們好臉色看

很快地,新移民便發現玫瑰色的想像迅速淡去,他們在殖民地認識的那些友善有禮的教師和...
很快地,新移民便發現玫瑰色的想像迅速淡去,他們在殖民地認識的那些友善有禮的教師和官員,只是英國人民的一小部分。 圖/維基共享

在加勒比海移民們聚集的倫敦、伯明罕、曼徹斯特等地,明著來暗著去的種族歧視層出不窮。以白人勞動階級青年為主的「泰迪男孩」,更明顯針對非裔家庭挑釁,著名的案例之一,便是1958年的「諾丁丘暴動」。每年8月舉辦的諾丁丘嘉年華,便是在種族衝突之後,希望能夠促進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舉措。

隨著時間過去,非裔民眾逐漸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英國鐵路、大眾交通系統、或是公醫體系中找到工作。他們面對各種敵意,掙扎求生的經過,也化身於影視作品中。例如收視率極高的《呼叫助產士》(Call the Midwife)影集,便在新一季影集中,從虛構的助產士露西爾.安德森(Lucille Anderson)身上,描繪在20世紀五、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擔任護士的加勒比海女性們的故事。

即使政府歡迎她們來到英國,填補短缺的護理人力,實際上,她們仍面對來自社區、患者和家屬的歧視。如劇中所演的:質疑她沒有執照、母親們不願意讓她觸摸自己的女兒,如果事情出了差錯,絕對是她的問題。

飾演露西爾.安德森的演員里歐妮.艾略特(Leonie Elliott)直言,她的家人在1960年代自牙買加移居英國,這也增添了詮釋這角色的艱難——「這並不是讓人愉快的事,尤其想到自己的家人可能曾經遭遇類似的歧視,讓我感同身受。」

六〇年代,疾風世代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挑戰仍應接不暇,而見識如此大規模的移民潮和社會衝擊,檢討相關政策的聲浪日起。面對大量移民,當時的保守黨政府祭出手段:自1962年起,僅有已經獲得工作機會並持有「政府核發證明」(employment voucher)的人,能夠合法進入英國,大幅提高移民英國的門檻。另一方面,政府也在1965年首度設立《族群關係法》,意在遏阻時有所聞的種族歧視與仇恨事件。

儘管政府企圖讓英國境內各種族和平共處,對外來移民的敵意卻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消融。最著名也最具爭議性的,恐怕是1968年保守黨國會議員以諾.鮑威爾 (Enoch Powell) 在伯明罕發表的〈血河演說〉(Rivers of Blood speech)。

面對日益增加的外來人口,鮑威爾在演說中引述選區民眾向他表達的隱憂:

15至20年內,這個國家手持鞭子的,將是黑人而非白人。

鮑威爾表示英國正在經歷千年以來未曾有的巨變。演說最後,他還引述《埃涅阿斯紀》史詩中的典故,以表達對種族平等法案的不滿:

展望前方之際,我可預期;如同羅馬人,我似乎看到了『台伯河冒起了血的泡沫』。

「我似乎看到了『台伯河冒起了血的泡沫』!」1968年保守黨國會議員以諾.鮑威爾 ...
「我似乎看到了『台伯河冒起了血的泡沫』!」1968年保守黨國會議員以諾.鮑威爾 的〈血河演說〉,毫不掩飾排外的敵意。 圖/維基共享

演講之後,支持和反對鮑威爾的聲音四起,最終使得時任首相希思免除鮑威爾在影子內閣的職務。而「血河演說」中傳達的訊息,亦鼓動了某些極端保守份子攻擊非裔家庭,使得移民家庭人心惶惶

今年4月,正值「血河演說」50週年,儘管遭受反對和抗議,BBC Radio4特別製作專題,以逐段加上分析的方式,回顧這半世紀前的爭議演說

今昔對照,英國的確經歷了千年來從未有過的巨變,成了鮑威爾再也認不得的模樣:移民豐富了英國人的餐桌,咖哩和卡巴烤肉成為街頭的尋常風景;當年的疾風世代,還出了家喻戶曉、女王授勳的新聞播報員特雷弗.麥克唐納(Sir Trevor McDonald)。

移民不僅來自大英國協,更有依法自由遷徙、來自歐盟其它27個會員國的國民。除了在各行各業工作,移民甚至能夠代表英國參加奧運,奪得金牌。如果鮑威爾穿越時空看到這幅景象,八成會驚嚇得不得了。

移民與其後代,甚至能夠代表英國參加奧運,甚至奪得金牌。圖為英國田徑選手潔西卡.恩...
移民與其後代,甚至能夠代表英國參加奧運,甚至奪得金牌。圖為英國田徑選手潔西卡.恩尼斯(Jessica Ennis-Hill),她的父親是牙買加移民,而她則是2012年倫敦奧運的七項全能金牌。 圖/美聯社

從今日的眼光看來,「血河演說」中所謂「手持鞭子的會由白人變成黑人」,無疑是危言聳聽。即便拜法令之賜,任何人不得基於其種族、膚色、族裔、原生國等理由,被剝奪居住工作、使用公共服務的權力,少數族裔在下議院中的席次僅僅不到十分之一種族的衝突仍時有所聞。

在這個國家為即將到來的脫歐焦頭爛額之際,也再次提醒人們,鮑威爾雖然已經逝去20年,他的言論所代表的保守主義,仍舊陰魂不散,在相關的脫歐爭議中處處可見。

而當年的疾風世代,找到工作、成立家庭,差不多也是時候安享天年了。但他們或許從未想到,歷經風風雨雨、在大不列顛安身立命這麼多年,「血河演說」後那般不受歡迎的恐懼,卻捲土重來(...接下篇)。

  

——▌接續下篇/疾風世代之歌(下)半輩子換來「即期逐客令」

當年的疾風世代,找到工作、成立家庭,差不多也是時候安享天年了。但他們或許從未想到...
當年的疾風世代,找到工作、成立家庭,差不多也是時候安享天年了。但他們或許從未想到,歷經風風雨雨、在大不列顛安身立命這麼多年,「血河演說」後那般不受歡迎的恐懼,卻捲土重來。 圖/Howard Grey

▌備註

註1:

隨著大英帝國瓦解,新成立的大英國協(the Commonwealth)設立各自的國籍法,除了各國國民擁有獨立的國籍之外,國協中的各國國民,則皆有「國協公民」的法定地位,以此取代帝國時期的所有殖民地人民皆為英籍人士(British subjects)的通稱。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疾風世代之歌(下)半輩子換來「即期逐客令」:W for Windrush Scandal

倫敦生活A to Z

白舜羽和魏君穎,一對夫妻,兩個不小心都念過哲學的解釋狂,喜愛漫步、劇場、藝文與博物館,尤其著迷於各式各樣與倫敦和英國歷史文化相關的冷知識。從二〇一三年一起蒐羅旅居中的關鍵字,企圖考據與思索其背後的來由。除了共筆臉書粉絲頁《倫敦生活A to Z》之外,另有作品《倫敦腔: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索引》《倫敦眼:兩個解釋狂的英國文化透鏡》(紅桌文化出版)。

作者文章

兒童文學家羅德.達爾(Roald Dahl)十分受孩子歡迎,但也備受爭議,如今作...

敏感詞小孩不宜?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的修訂爭議,R for Roald Dahl

2023/03/24
2022年日本本栖湖渡假村開設「彼得兔英式庭園」,推出了背景有富士山的彼得兔海報...

彼得兔與波特小姐:穿越120年的英國文創魅力,P for Peter Rabbit

2023/01/19
「當手指穿梭於細微的網眼之間,必然也將靈魂裡某種極其單純的東西,編織於其間了……...

指尖穿梭網眼間:英國「編織男孩」,B for Knitting Boy

2022/06/02
圖為2011倫敦大暴動。 圖/美聯社

無用的最經典「英國紅色電話亭」 , P for Phone Box

2022/01/21
左起為編劇Peter Morgan、女王演員Olivia Colman、柴契爾夫...

莎士比亞會怎麼編《王冠》(下)女王「非御用編劇」,C for The Crown

2021/04/22
《王冠》遊走在史實與虛構之間,右圖為劇中飾演女王的Olivia Coleman。...

莎士比亞會怎麼編《王冠》(上)英國古今宮廷劇,C for The Crown

2021/04/22

最新文章

有關香港歷史的論述,多以中英兩國為中心,但實際上在二戰之後,港美關係較一般想像密...

導讀《香港製造》(上):帶領香港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跨商」們

2024/04/26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被視為屬於自由世界、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能同時維護民眾自由的...

導讀《香港製造》(下):美國羅斯福新政如何「經營」香港?

2024/04/26
美國《Hallmark Channel》2024年2月推出一系列現代化改編的攝政...

黑色羅曼史綺想:《理性與感性》改編電影與非裔女性的浪漫投射

2024/04/26
台灣變裝皇后妮妃雅(黃衣者)赴美國參加《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十六季,最終奪得后冠...

看見妮妃雅,也要看見Drag:《魯保羅變裝秀》與美國變裝文化

2024/04/25
第四種平交道設備相當簡易,不過卻是地方住民方便的通道。2024年4月發生小女孩闖...

小女孩的鐵道亡命悲劇:日本「第四種平交道」安全問題

2024/04/24
鄭㵛汝是一名濟州四三事件受害者家屬,也是一名天主教宣教士,現年57歲的她,自20...

無法入眠的南島(下):濟州4.3受難者家屬的生命與和平堅持

2024/04/23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