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害怕難民卻排擠中階移民:英國倉促更新簽證規則,行業缺工風險增加

2023/12/08 王敏而

英國去年淨移民數達74萬5,000人,創下新高紀錄,也激發社會大眾不滿政府管控移...
英國去年淨移民數達74萬5,000人,創下新高紀錄,也激發社會大眾不滿政府管控移民不利。 圖/美聯社

2023年11月底,英國政府發布了最新一期移民報告,指出到2023年6月為止的前一年度,淨移入英國的人口總數達到破紀錄的74萬5,000人,比起前一年度67萬2,000人大幅提升。數字發布以後,英國輿論譁然,朝野議員紛紛指責政府沒有做好移民數量管控。於是英國政府迅速在12月4日推出一系列嚴苛的移民限制措施,卻也同樣激起在英國的外國人強烈反彈。究竟是什麼造成了英國的移民問題?新規定打算如何限制移民人數?新的政策上路後又會造成什麼衝擊呢?

▌英國移民的組成與現況

公布淨移民數字的前兩周,英國內部最為沸沸揚揚的議題莫過於有人道問題的「盧安達計畫」。在媒體大幅的報導下,縱然英國最高法院判定英國政府不合法。但在整個過程中,卻已經悄悄地在英國社會中植入「移民」等同於「難民」的標籤。而在許多英國媒體的報導中,除了《金融時報》提供了更為詳盡的數據分析以外,許多大媒體,包含《BBC》、《衛報》、《路透社》等均只蓋括性提到74萬5,000這個人數。

兩相交織下,造成了一種錯誤的暗示,讓讀者認為難民在這74萬5,000人中占據大量比例,並成為英國經濟的絆腳石。但根據《金融時報》統計,持工作簽證在英國工作的人(及其配偶/家人)和國際學生(及其配偶/家人)才是英國移民主要族群,各占了大約35%的比重。尋求政治庇護的人數,也就是所謂的難民族群只占大約10%。

再從經濟貢獻的層面來說,持工作簽和國際學生的移民對英國經濟同樣貢獻良多。據統計,持工作簽證的群體總共為英國創造了424億英鎊產值,卻只領取大約224億英鎊的薪水。而國際學生族群在英國大力輸出高教產業的背景下,也為英國創造約420億英鎊GDP。換言之,作為移民族群的兩大支柱,這兩個族群並沒有拖累英國經濟,卻在英國錯誤的輿論風向中,成為首先被開刀的對象。

▌新的移民政策有哪些限制?

為了回應這樣的輿論風向,特別是在大選即將到來的時刻,英國政府迅速推出一套限制「合法移民」的政策,企圖削減30萬合法移民的數量。總結而言,新政策大概含括以下幾點:

(1)工作簽證發放標準:工作簽證的最低收入將從現行的稅前年薪2萬6,200英鎊大幅提升至3萬8,700英鎊(約為台幣153萬)。

(2)英國公民為外籍配偶/家庭申請簽證的門檻:若希望為外籍配偶申請簽證,其年薪同樣需要達到3萬8,700英鎊(原規定為1萬8,600英鎊)。

(3)外籍醫療與社會照顧員工:這一類簽證的持有人將不被允許攜帶配偶與其他家人赴英國。

(4)重新認列英國缺工行業:英國政府將重新審查原先被列為缺工的行業類別,並將這些行業的薪資標準放寬至原標準的8成。(意即在英國新認定的缺工行業,只需要達到年薪3萬960英鎊便可發放工作簽證)

(5)學生依親簽:赴英就讀授課型碩士的學生將不允許攜帶配偶/家人前往英國。用更方便理解的方式解釋,英國將不允許就讀一年制碩士的學生為配偶或家人申請依親簽。但攻讀兩年制碩博士學位的學生目前不受影響。

英國政府考慮限制一年制碩士生及攜帶家屬到英國定居的行為,有意藉提高留學門檻來減少...
英國政府考慮限制一年制碩士生及攜帶家屬到英國定居的行為,有意藉提高留學門檻來減少移民數量。 圖/路透社

這一套政策可謂在理論層面已充滿不合理之處。首先,即便是對英國人而言,個人收入的中位數大約落在3萬3,000-3萬4,000英鎊。簡言之,如果想要擁有外籍配偶或者外國籍家庭成員,英國公民都必須要擁有高於平均水準的薪水才能圓夢。收入不夠高的英國人是沒有資格和異國人士共組家庭的。

接著是對持工作簽的外國人而言,年收入3萬8,700英鎊同樣很難說是合理數字。以筆者較為熟悉的學術領域為例,這幾天和朋友交談過程中也確認,即便是英國名校畢業的博士,若有志從事學術研究,在英國獲得博士後研究員的起薪都不一定能高於3萬8,700英鎊。

雖然在筆者寫稿時,有傳出新消息指出博士後研究員可能會被列入缺工名單行列,從而獲得較低的工作簽發放資格。且先不論消息是否屬實,「讓博士級研究人才陷入薪水是否能夠申請工作簽證的討論」,足以側面證明3萬8,700英鎊年薪這項門檻的不合理之處。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英國新的移民政策還有其他值得討論的地方。例如,如果連英國缺工最嚴重的照護行業都不允許求職者攜帶家人赴英,那麼還有多少照護者願意拋棄家庭來英國定居呢?

舉一具體事例,筆者身邊有一位南非朋友,其赴英的原因就是他的妻子願意來英國擔任護士,同行使用依親簽證的,還有這位南非朋友和他們兩個未成年的孩子。這位朋友目前雖然已在牛津大學獲得管理階層職務,但卻依然未能滿足3萬8,700英鎊的年薪要求。那麼,在新制度下,這位朋友與其兩個孩子就應該被英國政府驅離嗎?

英國最新移民政策可能衝擊許多行業,包含最為缺工的醫療照護產業。圖為倫敦一所醫院的...
英國最新移民政策可能衝擊許多行業,包含最為缺工的醫療照護產業。圖為倫敦一所醫院的醫護人員。 圖/路透社

▌政策出台之後英國輿論的轉變

在選舉考量下,在政策於12月4日推出之後,無論是保守黨還是工黨的議員均一面倒支持這項政策。質疑這項政策的聲音甚至認為:「反正蘇納克早晚都要執行這項政策,為什麼不早一點開始呢!?」

但在稍微沉澱過後,英國內部輿論也開始浮現其他聲音。除了學術界對於「博士後研究員是否合乎薪資水準」的質疑,業界也發起類似的討論聲浪。畢竟英國從2021年1月1日正式脫離歐盟之後,加上當時尚未脫離疫情高峰造成的社會混亂,英國勞動市場面臨了一波劇烈波動,直到今年(2023)上半年才逐漸走出這個陰霾。結果移民問題卻再次擾動英國的就業市場。

3萬8,700英鎊在英國可謂是高薪/高經驗員工,這一年薪限制將會大幅壓縮中/高階移民者的空間。這也讓許多雇用中階勞動者的英國業主感到擔憂。畢竟,貿然實施這項政策所造成的人力短缺,並非許多末端雇主一時半刻之間能夠填補的缺口。

另一方面,移民生活的人道主義問題也浮上檯面。回到上文中筆者來自南非朋友的例子,如果英國政府堅持不允許持這類簽證員工的家人赴英,又有多少人願意忍受與家人分隔兩地的痛苦,隻身赴英求職呢?

▌逞一時之快的移民政策

總結上文討論,英國政府的移民政策可謂相當大程度上出自民粹思想的結果。首先,奠基在偏差的風向上,英國輿論片面將「移民」這個包含許多不同群體的概念化約處理,使得尋求政治庇護者(難民)、工作簽證持有者和國際學生這三個族群被一概而論地貼上「拖累英國經濟」的標籤,於是乎決定推出一系列移民政策。弔詭的是,這一套限制「合法移民」的政策在面對以人道主義為名尋求英國庇護的難民問題上,可謂束手無策。

同時,就筆者經驗所及,英國移民數字也將香港持BNO護照而移民至英國的人數納入統計之中。但這一族群往往包含了許多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他們離港赴英,只為了脫離日漸衰落的香港/中共政權的掌握。

總結以上,英國的移民問題其實應該細分為更多不同的層次、以便應對不同的移民族群。但在當前英國輿論環境和大選即將到來之下,政客們選擇用最粗暴的方式解決移民問題。但這種嘗試以簡單粗暴方式解決問題的政策很可能適得其反,畢竟,英國可能比自己認為的更需要移民。

英國有意減少淨移民數量,難民控管問題也成為輿論攻擊標的。但難民只佔移民總數10%...
英國有意減少淨移民數量,難民控管問題也成為輿論攻擊標的。但難民只佔移民總數10%左右,中階移民可能反成最新簽證政策受害者。 圖/美聯社

責任編輯/王穎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王敏而

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興趣為後殖民理論以及東亞國家如何回應西方音樂傳入後所造成的衝擊,平時也涉略二戰後當代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

作者文章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縱橫樂壇已近60年。其一生成就獲得了超過音樂領域的認可。...

用音樂挑戰獨裁者:巴西傳奇吉貝托.吉爾,重塑國家文化認同的音樂家部長

2024/09/03
二戰期間一名蘇聯藝術家所繪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畫像、與美國總統羅斯福畫像,這兩幅畫...

評文安立《冷戰》:資本主義 vs. 共產主義,絕非片面「善惡」對立

2024/08/26
兒童的古典音樂教育是否該採取高強度密集訓練見仁見智。圖為2016年梅紐因青少年小...

音樂神童的填鴨教育?古典音樂教育與消費文化資本的反思

2024/02/23
音樂學家李哲洋一生編譯大量古典音樂著作,卻十分重視亞洲作曲特色的重要性,也為「西...

評《李哲洋談樂錄》:深入部落採集音樂,一名亞洲業餘音樂家的聽覺盛宴史

2024/02/06
在當前國際與政治社會脈絡下,台灣音樂人如何在各種音樂類型中納入具包容性的「台灣特...

音樂的民族主義與世界的音樂人?試論「台灣樂派」發展可能

2024/01/18

最新文章

2019年的布拉格示威,是捷克自1989年天鵝絨革命以來,規模最大的政治示威活動...

捷克民粹政黨擴張:政治版圖變化,對捷台關係有何影響?

2024/10/09
加薩被封鎖圍攻近一年,醫療資源極為缺乏。圖為9月17日,醫護人員走在被摧毀的希法...

戰火之下我願同行:專訪在加薩的台灣無國界醫生 ft. 許彥鈞、鄔逸群

2024/10/04
賀錦麗接手拜登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意外,相對拜登和川普,中方不確定賀錦麗擔任總統後...

戰略清晰或模糊?檢視賀錦麗的美中台關係立場

2024/10/02
10月1日,石破茂正式成為日本第102代首相,新內閣上路。 圖/路透社

殺出重圍的石破茂:日本新內閣上路,未來有哪些挑戰?

2024/10/01
159人死亡、195人受傷的南韓梨泰院慘案一審判決,在9月30日揭曉:兩名龍山警...

南韓梨泰院慘案一審判決:輕判與無罪?「人災」背後的量刑基準

2024/10/01
中國與菲律賓南海爭端持續擴大。圖為8月6日,菲律賓與美國、加拿大、澳洲首次在南海...

中菲南海爭端白熱化?小馬可仕「透明戰略」與美攜手,加劇中國壓力

2024/09/2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