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開始就已告終的改革:李克強經濟學為何無法施展手腳?
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日前突發心臟病,在上海逝世,死時68歲。這個消息震驚中共政壇。與一些平均年齡8、90歲的中共大老相比起來,李克強可謂英年早逝。11月2日,李克強的遺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去年二十大時,在全球媒體的注目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被強制帶離會場,中間經過同為團派的李克強時,胡錦濤在他肩膀上「驚天一拍」,令人感到意味深長。後來李克強在會後令人跌破眼鏡地沒有被提名擔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原本的總理職位,也被習近平集團的李強接代,讓人感嘆胡李所代表的團派勢力和時代,已在習近平面前敗下陣來,被歷史洪流淹沒。
許多人因為不喜歡習近平,在悼念李克強時不免溢美他的貢獻。的確,相對起習近平與劉鶴,李克強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傾向改革開放,並對於中國需要的金融改革有精準的診斷。英國巴克萊資本也稱他的經濟方針為「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但即使擔任兩屆總理,身為中國經濟的大掌櫃,依然沒有辦法貫徹他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李克強無法施展手腳?還是他自己也有不同的盤算?
我認為在公正評判李克強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貢獻時,必須論跡不論心,持平地看待他的政策和影響,並且從中國經濟的背景來解讀,才能夠還原李克強一生的功過。
▌李克強背景與仕途
李克強是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及博士,於2013-2023擔任兩屆國務院總理,是中共歷任總理學歷最高者。他擔任國務院總理時,不但是中國領導階層的二把手,也是中國經濟的總工程師,照理說是學以致用,應有一番作為才是。
但是作為總理的李克強,在施政上卻少了他的前任溫家寶和朱鎔基的大刀闊斧。
在2013年李克強正式成為國務院總理,掌握實權時,他所面對的中國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財富已經被各種官民利益團體掌握,盤根錯節。另外中國的人口紅利也逐漸消失,房地產泡沫也漸漸成形。他精準地認知中國當時需要的是進行結構性的改革、以及金融和產業的活化、市場化;同時他也強調繼續開放,與市場讓利的需要。另外李克強在擔任總理後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到法律神聖的位置,強調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權限。
明顯地,李克強的政策方向,是延續了自鄧小平以來的改革開放,他看到了中國經濟若不經歷產業升級、系統若不離開人治、通往法治的話,成長勢必放緩,最終將無可避免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但同時,李克強又多有盤算。在黨內除了面對習近平勢力虎視眈眈之外,還要對抗金融幫的利益衝突。因為他希望市場化的意圖,在利益團體握有龐大資源的中國,動到了太多人的乳酪。
▌2015年股災
在2015年,中國A股出現股災,上海、深圳各大交易所綜合指數幾乎都腰斬,這場股災有許多人稱「股市政變」,外界認為是當時習近平與江澤民帶領的金融幫的政治博弈。雖然李克強擔起救市的責任,但並沒有如外界預期的全力搶救,反而有點作壁上觀。畢竟一旦「政變」成功,他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但當時所波及的民眾幾乎都是血本無歸,甚至有人因此破產、離婚、更有結束生命的。所以有人批評李克強在面對個人利益和群眾利益時,依然選擇了個人利益。股災之後,習的勢力不減反增,在國務院的勢力益加龐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克強上任國務院總理的2013年,習近平的中學同學、習近平稱「他對我十分重要」的劉鶴也在進入了國務院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擔任主任。
劉鶴被認為是習近平重要的助手和智囊;2015年左右官媒開始盛讚劉鶴,並且將兩年評選一次的中國經濟學獎項孫志方經濟科學獎頒給劉鶴著作《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2018年,劉鶴被擢拔成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工業、經濟、金融」,隨著習近平人馬在國務院漸漸掌權,李克強的實權也慢慢被架空。
身居國務院總理高位,中共堂堂二號人物,李克強在2018年開始的第二任期時,明顯看出已經被架空和邊緣化。《華爾街日報》這樣評論:
李克強代表的團派勢力,和劉鶴代表的習近平勢力,雙方之間的較勁也開始漸漸白熱化。
▌P2P的挫敗
2016年開始的「P2P網貸平台」爆雷潮,使李克強的聲望跌到谷底。也讓人質疑他的經濟才能和領導力。
「P2P網貸平台」是一種網路借貸,該平台提供民眾以投資、借貸,也串連了銀行的債權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是李克強所支持的金融自由化、市場化具體展現。「P2P網貸平台」大約是在2012年開始出現,讓民眾能夠繞過官方或商業銀行,直接取得需要的資金,這種新興的金融服務一度受到官方的推崇。時任總理的李克強,從2015年3月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一直到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公開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支持P2P。
然而自2016年起,中小型P2P平台出現爆雷潮;到2018年,許多有官媒背書的大平台也相繼倒閉,導致數以萬計的受害人血本無歸,成為「P2P金融難民」。根據中共2018年的報導,中國P2P平台擁有大約5,000萬註冊用戶,未償還貸款高達1.3兆人民幣。
許多中國民眾禁不住資金鏈斷裂、血本無歸,選擇自殺。但是國務院對此似乎置若罔聞,沒有對這些金融難民有任何的協助,或是對之前吹捧P2P的言論有任何的負責。雖然如此,這個事件仍讓李克強的勢力受到了相當大的挫敗。
習李的衝突,在許多的記者會、新聞稿中可以看出蛛絲馬跡。例如,在2020年5月底李克強曾在全國人大閉幕後的記者會提及:
「有6億人每個月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幣)。」
這番話讓不少人認為是在打臉習近平高喊要如期讓中國14億人脫貧的說法。
習李的衝突,在疫情期間更是搬上檯面。在習近平要求各級幹部嚴守清零的政府指示時,李克強甚少在重要會議中為習近平的清零政策辯護。反而敦促官員提振經濟。《彭博社》報導,疫情發生後,李克強鼓勵「地攤經濟」,並強調「疫情過後民生為要」,強調地攤經濟可以給受衝擊的百姓一條基本生路。中共最高領導人不同調,也讓基層官員感到左右為難。
最後李克強或許認清習近平的野心和勢力,也或許認知自己在國務院被架空的事實。在2022年國務院總理記者會上宣布退休。同年底的二十大中公布的第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名單,李克強也不在其中,卸任黨內職務,徹底「裸退」。
▌李克強經濟學
撇開政治上的腥風血雨不談,李克強在經濟上的見解,我認為大多是都是正確,並且符合中國需要的。李在2007年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曾告訴當時來訪的美國駐中國大使雷德(Clark Randt),他對於中國的經濟數據存疑,並且表示他喜歡用3個指標來分析當地經濟狀況的數據,分別是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中長期貸款發放量。
之後《經濟學人》於2010年,把這3個指標以李克強全名概括為「李克強指數」(Li Keqiang Index)。據分析發現,「李克強指數」與中國官方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趨勢雖然一致,但「李克強指數」更能反映短期變動,也更能反映中國經濟現實狀況。
除了對於經濟數據的敏銳直覺之外,英國巴克萊資本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江也把李克強對中國經濟的診斷,整理成為三個要素,統稱為「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這三個要素包括「避免大規模刺激」、「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向市場放權讓利。 分述如下:
「避免大規模刺激」
政府對於經濟的宏觀調控有兩套工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透過減稅或是政府支出,增加民眾的可支配所得;貨幣政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央行的操控:升降息、公開市場操作等。
財政刺激是中國過去只能做不能說的事情,因為過去中國不斷批評其他國家直接發放支票的方式,但事實上中共的政府支出和官股早已遍滿在各行各業,近來更是靠大型的基礎建設工程,讓中國的經濟支持帳面上的經濟成長。
在日前(10月25日),中國財政部表示,因大量的政府支出,預算赤字將大幅提高,中國將發行新的1兆人民幣(約1,370億美元)主權債券。2023年預算赤字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從最初設定的3%大幅提高至3.8%左右。
財政政策過度擴張,與民爭利的結果,會造成排擠效應(crowding-out effect), 也就是當政府和民眾在搶資金的時候,會把資金的成本墊高。這樣的結果會讓原本就勢單力薄的民間企業面對更高的資金成本,於是更難拿到新的資金,惡性循環之下,只看到民間企業越來越萎縮,而官股的企業、銀行、和基礎建設最後就變成國家經濟唯一的支撐。
李克強之所以強調要國退民進,也就是希望減少國家主導的投資、降低財政的刺激,活化民間的企業和活力,如此才會是中國經濟長久發展的基底。
「去槓桿化」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個人、企業、政府、國家借貸是很正常的事情。槓桿率指的是舉債購置資產,或投資於有高風險的事業或活動。槓桿開得越大,能夠撬動的資金和運用的錢越多,也就是用小小的資本做大大的生意。
在財務管制健全的經濟體中,借貸過程需要透明,受到監督。個人需要有信用紀錄、企業、地方政府、國家也有信用評比,讓借方和貸方財務情況透明。並且明定一旦無法償還,債權人的償還順序、償還的條件等。
中國因為債務情況不透明,加上高槓桿的情況普遍,致使很多貸款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許多金融單位或企業一旦經營不擅而未能償還或倒閉時,也會把其他的貸方一同拖下水。最近幾年恒大和碧桂園清算、債務重組過程中,就因為規模太龐大、帳務不透明、高倍槓桿,結果使得許多金融機構也遭殃。
另外中國地方債也同樣不透明,因為疫情的緣故,經濟不振,許多城投債傳出違約風險、有很多城市被評估為高違約風險。由於地方債危機,前陣子北京透過銀行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以舊債換新債,置換地方的隱性債務。但是地方政府因為長年追求經濟成長,過度擴張,有許多城市即使成功舉債,也必須要宣布撙節,減少人事成本,降低政府支出。
李克強看到了高槓桿和低透明是中國本身經濟的瘤,用這樣的方式,無論是做生意,或是經營地方政府,都有極大的風險。所以李克強經濟學的第二項改革是去槓桿化,儘量把槓桿控制在合理的範圍,降低曝險。
「結構性改革」
從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短期間內經濟發展得太快,資金需求太大,很多金融、借貸、政府相關法規和結構都沒有完全的建立,需要結構性的改革。另外因為民間企業在貸款上經常被系統性地歧視,李克強認為應該鼓勵金融自由化、市場化,因此盛讚P2P,另外他也高舉法制在中國各個層面的重要,可惜這些改革尚未開始,就已告終。
▌結語
李克強一生的功過,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就觀念而言,李克強經濟學的方向是中國所需要的,而且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他身為中國經濟的大掌櫃,對於民間所經歷的經濟痛苦沒有感同身受:在股災、P2P的金融災難中,眼目所及都是廣大的受害群眾,即使如今他逝世之後,許多中國民眾表達哀思,也有諸多因反感習近平,而稱讚李克強的溢美之詞,但是回頭檢視李克強在重大金融災難中的表現,實則感覺不出他有視民如傷的情懷。
另外,他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僅僅削到皮毛而已,尚未進到他所謂的「深水區」,便收手觀望、觀前顧後。自古以來,改革者很難不踩到既得利益者的腳。如何雖千萬人而吾往矣,才是改革者能夠成功的關鍵,這或許是李克強所缺乏的。
在中共詭譎的最高領導階層中,面對不同派系的爭鬥,以及習近平這樣沒有安全感的領導人,功高震主是大忌,但是委曲似乎也不能求全。第二把手的位子坐不穩,並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因為太有能力。
李克強一度被認為是中國可能的下一任領導人,他的能力、學養是許多人景仰的,但他是否太在意自己的權位,對自己的政策方針過於自信,以至於與民眾的距離越來越遠?他曾經一度接近黨的統治頂峰,但卻功敗垂成。時也?運也?民心也?逝者已矣,唏噓之餘,或許身在政治高層的鬥爭中,沒有對錯,只有站對派系。而自古任何政治鬥爭都只有兩派:當權派和想當權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