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新疆走走看看?種族主義與監控暴力構成的「高科技流放地」
新疆拘留營體系運作高峰的那幾年,通過各類檢查站是新疆的日常,路障、人臉辨識鏡頭、各類掃描物品證件手機的先進機具,然而這一切皆是針對性的,只針對當地世居的突厥裔穆斯林族群。外表看來是個漢人的我,警務人員不會刻意盤查,有時甚至直接搖搖手要我走「綠色通道」,免於掃臉刷證過包。
檢查哨的低階工作大多由一組少數民族協警執行,而負責統籌號令的往往都是一位漢人警察。通過某座縣城檢查站的過程,我留意到一位看上去已歲過壯年的突厥裔協警,她套著過大不合身的制服,趁著檢務人流間的空擋,翻出一本習字簿與一支鉛筆,彆扭地用筆在簿子上,依著課文指示,一撇一捺地劃著中文字。沒有與她交談的我可以感受到她的吃力。她是這貫徹一系列政策的第一線操作者,她很可能只是一般人,住在縣城或住在村裡,迫於時勢而穿起了制服,成為執行這毫無意義的工作的勞動力。她無法掌握自身的命運,她身後坐著另一個配槍的漢人管理者,而這一切之上,有著各樣的監控鏡頭。
這是各類拘禁設施之外的日常:公民們被整套監控體制籠罩,被依循著種族、特定生活經驗、特定社會關係來劃分切割,部分人口成為預備犯,整套體制將不同群體給強行推上對立面,鼓勵彼此相互監視。檢查哨之外,人們以各樣的耳語,點出那些失蹤親友們的去向,「學習去了。」他們這麼說。
什麼「學習」?他們的經歷是什麼?「學習」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
▌交相嵌合的產業鍊與流放地
2017 年起,中國政府以「去極端化」、「職業培訓」為由,在新疆關押了大量突厥裔穆斯林少數民族,人類學家戴倫.拜勒的《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為我們爬梳了上述種種新疆日常,勾勒出一個又一個受制於數位監禁體系裡的人:無所不在的網絡監控與盤查、失去自由的「學員」,被迫參與營區運作以自證不是「兩面人」的「導師」,創造人臉辨識系統、精進演算法的工程師,再到自動化監控行業的跨國產業鍊。
透過訪談與田野工作,拜勒揭示中國政府對伊斯蘭的恐懼、對維吾爾人的敵意,是如何與新穎監控技術結合,讓自動執行的種族化過程(automated racialization)成為推動再教育營與強迫勞動的技術前提。更進一步循線探討,這套使他者不自由的新銳科技,如何在新疆這塊「流放地」受政府支持的種族主義與定居殖民主義的極化滋養,成為有利可圖的新興產業,進而透過「反恐維穩」、「智慧城市」一類的包裝,輸送前往全球各個信奉極權主義治理技術的統治者眼中所謂的「邊疆」。
本書至少透過兩個層次,指出新疆再教育營體系對人類全體造成的效應是深遠的。
一是自全球尺度而論,拜勒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監控資本主義正急速擴張的時刻:中國政府資金投資、全球恐怖主義論述,以及美國的企業訓練等三大因素,使得各類生物辨識監控技術得以在中國西北演練嵌組,精進演算法,並趁著新冠疫情期間擴張市場規模,與特定國家擴張社會控制手段的需求合謀。
「曼徹斯特的背後站著密西西比」,拜勒以歷史學者傑森.摩爾(Jason Moore)為英國工業革命所下的註腳來比擬我們的時代景況——「西雅圖的背後站著新疆」。如曠視科技(Megvii)一類的中國生物辨識監控產業,與今日美國西岸新興的生物辨識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競合關係,而整體產業的增長,是以上百萬維吾爾與哈薩克等族群的不自由作為技術的磨練基底,所換取而來的。正如同歷史上英國殖民帝國的蓬勃發展,深深獲益於美國南方由大量奴工所撐起的種植園經濟。
當前國際社會對於維吾爾人的處境已有了初步的意識,而拜勒在本書所提出的全球視角,為既有支持維吾爾群體的主流人權論述,提供了更為有利的護援。當監控技術產業正以世界為尺度,持續搜索其增長所需的「流放地」之時,維吾爾人的遭遇使世人得以看見之中的弊病,思考這是否是人類所想要的未來。
▌種族化監控
二者,以維吾爾人為主的穆斯林群體所經歷的種族化監控(racialized surveillance)為實例,本書指出,中國自 2017 年得利於新穎的數位圍場與殘酷的拘禁設施,選擇走上了種族主義的歧途,且無意回頭。面對新疆長久以來的族群衝突,經濟與社會政策的調節不再被認為是出路;獲益於生物技術與實作演練,中國政府更傾向於透過種族主義的觀點,將所有欲根絕的社會現象,本質化地歸咎於特定的單一族群整體。
自九零年代起,獲政策引導的漢人定居者持續湧入新疆,政府無意消減充滿歧見的民族政策,再加上引入沿海省份資本的開發模式,維吾爾社群經歷了政治社會經濟層面的多重邊緣化,與漢人社群間的族群摩擦也逐漸升溫。
維吾爾作家帕爾哈提.吐爾遜的小說《後街》(The Backstreets),透過一位在瀰漫煙霧的烏魯木齊遊蕩,找尋可能地棲歇之處的維吾爾主角,銳利地展現 2010 年前後新疆社會那不可明說的日常紋理:漢人們抱怨著生活中因維吾爾人存在所造成的不便,人人都想著「假若新疆沒有少數民族,那該有多好」,一如小說裡那位邊走邊自言自語的漢族男人,連續咒罵著「劈!」這個詞 215 次,彷彿要把所有維吾爾人劈死才肯罷休。
帕爾哈提以冷酷且虛實交錯的調性,述寫出了作為維吾爾人所需承受的否定與盤揀:維吾爾人被漢人預設為賊,需要被看管與審問;以及來自語言所施加的異化感,無論如何努力,任何一個漢人都可對主角的漢語提出質疑,因那語言是統治所施加的,是否正確都是被他者所決定的,不是自己的語言。如此所推砌起的精神狀態,正是學者 Gardner Bovingdon 所指出當時維吾爾人的社會處境:逐漸成為自己家土上的異鄉人。
我認為拜勒透過本書所推展的論點可與帕爾哈提的描寫互為參照,拘留營與自動監控科技讓帕爾哈提小說中那無所不在,儘管透滿敵意卻仍透有一絲曖昧性的迷霧散去,讓新疆過去數十年來多重難解的族群關係,被拆分成為單一歸因的種族問題,且常態化的暴力介入形式成為此命題的唯一預設解。科技坐實了人類心中最直覺且惡意的歧見形式,「種族」被統治者設定為劃分社會階序的唯一定因:只要你是維吾爾人,你就得被檢查,你就是需要再教育的潛在極端份子。
當前維吾爾人的處境很難不教我們聯想到美國非裔族群的相關研究,女性主義與黑人研究學者 Simone Browne 在 Dark Matters: On the Surveillance of Blackness 一書即曾指出,當代監控技術的發展全然脫離不了種族形成與奴隸制的長久歷史:透過警務與監控系統,特定族裔的身體/生物特徵被轉變成為(預備)犯罪的證據本身,以維繫既存的壓迫體系;而這樣的歧視性與暴力的監控實踐,從而也強化了外界對於該「種族」內涵的界定。
換言之,新穎的監控技術並不會讓統治者以更公正的途徑來明辨是非,更可能是強化既存的歧見,讓針對特定族群所施加的暴力成為日常現實,且有利可圖。這樣受到國家所支持的監控過程,讓「黑」被劃歸為一個承受暴力的集體,成為一個與監控技術施作無可拆分的種族化過程。
在中國西北,數十年來政府針對維吾爾的種種歧視與敵意未曾改換,而是在數位圍場助瀾下,成為不再需遮掩隱藏的社會現實,如同《新疆再教育營》書中受訪者之一的凱賽爾,轉述了他的母親以「災難」來形容數位圍場下的日常——一種赤裸裸將種族式敵意實踐於生活的監控體系。而且作為一個被層層控制的群體,種族式的暴力與監控已成為維吾爾人未來難以跳脫的現實,作為一個「維吾爾」無從抗拒的烙印。
▌文化種族主義
2020 年下半,習近平在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談會首次提出「文化潤疆」此一治疆方針,目的在於「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新疆各民族)心靈深處」。2021年末,走馬上任的自治區書記馬興瑞隨之將「文化潤疆」定調為推展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之一,除了持續要求各族人民學習中華文化,也提倡透過旅遊消費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筆者今年依序向新疆近代史學者熊倉潤以及本書作者戴倫.拜勒,詢問他們對於這類以「文化」為主的政策轉向的看法。兩位學者不約而同地指出,對於維吾爾人來說,這會是一個不甚明朗,甚至更為艱困的未來:一方面,數位圍場與被所謂中華文化支配的生活成為常態,另方面,國家不段強調過去數年新疆什麼都沒有發生,各族人民眼目所見,盡是光明璀璨的未來。
法農(Frantz Fanon)在 1956 年發表過一篇題為〈種族主義與文化〉(Racism and Culture)的演說,該篇演說稿收錄在日後翻譯出版的論文集《邁向非洲革命》(Toward the African Revolution)。法農力陳,種族主義並不會因殖民政權的瓦解而結束,相反地,它以更為微妙的形式包藏混揉於各類關乎「文化」的修辭與實作之中,成為某些文化的一部份。
文化種族主義(cultrual racism)往往不是意外出現,而是關乎一群人為了維繫殖民關係與利益,為了延續對另一特定族群的掠奪與壓迫,刻意扭曲了不同文化之間應當屬於對等、相對主義式的互益關係。因此,面對「文化」一類看似相對軟性的議題,法農尖銳地提醒:「若說文化是人與自然,以及與其同胞們遭逢之時,所產生的趨力和心理行為模式的總合,那麼可以說種族主義確實是一種文化元素。 如此,這世上有著一些涵有種族主義的文化,以及一些沒有種族主義的文化。」
很遺憾地,法農發表這篇演說後近七十年,維吾爾人的家園成為全球先進監控科技的實驗地,如同拜勒透過《新疆再教育營》一書所清楚指出的,從「職業培訓」、「勞務轉移」再到「文化潤疆」,握有全球最為先進監控技術的中國,堅定不移地選擇了一條已被人類歷史公認為應當摒棄的舊路;堅持讓文化種族主義成為新疆、維吾爾人,乃至於中國社會的未來。
作者: 戴倫.拜勒(Darren Byler)
譯者: 閻紀宇
出版社:春山
出版日期:2023/05/16
內容簡介:戴倫・拜勒是全球最頂尖的維吾爾族社會與中國監控體系專家,他對新疆地區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透過檢視官方文件及長期深入的訪談,揭露再教育營如何成為新疆的「日常」——超過一百五十萬維吾爾人被迫進入再教育營及其附屬的工廠。本書受訪者涵蓋全面,包含曾受拘禁的美國回族大學生、哈薩克族農夫、卡車司機,以及協助抓人的輔警、被迫於再教育營「教學」的老師,這些不同位置的人提供瞭解再教育營的多面視角。作者透過扎實的研究觀點與人物故事,呈現新疆再教育營的現況、中國的監控治理網絡,以及跨國的高科技產業關係。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