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戰術:一場讓人忘記選舉的德國選戰
連任三次德國總理、執政超過12年的梅克爾,事實上幾年前就曾透露不再續任的意願,未料2015年歐陸碰上難民危機,各種社會動盪下,接著英國公投脫歐、法國大選遭逢極右衝撞,歐洲傳統政治面臨崩解,察覺責任未盡的梅克爾,才決定再披戰袍——但梅克爾的再戰,也讓德國陷入維持現狀、還是改革變化的多重掙扎。
身為政壇老將,熟悉德國選民口味的梅克爾,不意外地延續著自己的「穩定牌」,高呼在歐洲紛亂時局裡,唯有你我都熟悉的基民黨與梅克爾,才有「臨危不驚」實力。過去一年,整場選舉因為梅克爾看似穩操勝算,少了火花,被不少人認為冷清又無聊——但這看似一成不變的選戰,其實隱藏許多顛覆傳統的細節。
像是《德國之聲》就針對各大候選人的競選海報作出評析。其中,梅克爾的照片被評為四平八穩,「像是從舊照片檔案中挖出來」,而競選文案是「不必要的」,因為梅克爾本身就是極強大的宣傳符號;但選色上,以德國國旗三色(黑紅黃)作為基底,其欲傳達的訊息——「基民黨就是德國!」——卻是大膽而極具野心。
然而,這樣刻意的「霸氣」展現,卻是梅克爾競選團隊幾經猶豫,咬牙跨出的一大步。
二戰後的德國,背負著納粹的歷史罪過,為了避免歷史悲劇重蹈覆轍,從政府到社會皆極力壓制「民族主義」的情緒,長年的「自我鞭策」造就了戰後德國獨特的性格,迴避過分強調「國家」、表現愛國,不願過分沉溺於國家光榮裡。甚至在國家政策上,德國專注發展經濟,在軍事與與外交政策上,盡可能避免拋頭露面,以安撫鄰國的疑慮。
但隨著德國經濟日益強壯、逐漸在歐盟政治上成為領頭羊後,這份自我壓抑的情緒,卻成為了德國自我定位的糾結。特別在梅克爾陸續因為歐債與難民危機,登上《時代雜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時,她與國內政治的距離感,反而越來越強。
感到德國不再是以往的德國,甚至覺得德國自身問題被政治菁英遺忘,種種的不滿,也滋潤著部分民族與民粹情緒。為了能夠擊退極右勢力,說服選民梅克爾還是很「接地氣」,其競選團隊也在專家的建議下,舉起了以往只能在極右政黨AfD宣傳中,才能看見的德國國旗。
根據《時代雜誌》的採訪,為基民黨選戰操刀的廣告公司 Jung von Matt,其首席顧問Thomas Strerat,每個禮拜與梅克爾開會討論如何宣傳。為了設計海報,他們進行了多個焦點團體訪談與調查,確定大家對於國旗顏色的出現,是抱持正面態度後,才成功說服梅克爾使用國旗三色。
選色的邏輯,是否為人察覺?且吸引選民?或將等到選舉有了結果後,才能夠知道。但另一張競選海報的文案,卻讓梅克爾的策略、以及一貫的選舉戰術表露無遺:
現在,好好享受夏天吧,等秋天再做出對的選擇。
這張海報出來的時間,距離德國大選只剩兩個月,而此時的梅克爾,正與先生在北義大利的山區放長假,且連放三個禮拜,看起來一點也不掛心選舉——這正是梅克爾的選舉伎倆。
素以沉著穩重、冷靜行事的形象深植德國民心的梅克爾,其刻意淡定的選舉戰術,被媒體稱之為「不對稱遣散」(asymmetric demobilisation)——簡單來說,就是降低選戰熱度,透過避免正面衝突、避免涉入激烈論戰,讓選舉氛圍越淡越好。一旦選舉熱度降低,不僅對手找不到突擊點,其支持者甚至可能感到大勢已去,而不願出來投票。
這個戰術,不僅幫助梅克爾在過去選戰中,擊退對手,在這次的大選中,更讓熱臉貼冷屁股的勁敵——社民黨與舒爾茲——顯得灰頭土臉。
今年初,以清新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的社民黨候選人舒爾茲(Martin Schulz),一度聲勢力壓梅克爾,甚至創造出「舒爾茲熱」。在舒爾茲宣布參選後的一個月,梅克爾甚至還沉重地向選民表示:這或許會是自己碰過最硬的一戰。
然而社民黨開高走低,未能延續優勢。在五月份的地方選舉慘遭三連振後,選情一路潰堤。
在民調支持度逐漸與舒爾茲拉大後,梅克爾檯面上不動聲色,檯面下鴨子滑水,持續以「不對稱遣散」戰術進擊。越逼近大選,應對焦急對手的梅克爾就越是「冷漠」,最後乾脆跑去渡假。或許正如《Politico EU》所分析的,德國選民對於梅克爾太熟悉,根基穩固的基民黨在各地皆有龐大的支持群眾,他們的性格不需要候選人喧嘩取眾,也不需要激烈的大選辯論來動員,時候到了,自會出來。
目前看來,如無意外,梅克爾四連任似乎大勢底定,但她施展的戰術及設計過的選戰宣傳,能否為基民黨注入更多支持,還有待大選結果出爐。
現在,好好享受這周剩餘的日子吧,等9月24日再來評斷!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