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危機感的日本,如何面對北韓威脅?
北韓進行飛彈試射以及開發核子武器的舉動,導致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升溫。雖然在4月25日的建軍紀念日,並沒有發展成嚴重事態,但是在5月9日南韓舉行總統大選投票之前,這種草木皆兵的緊張局勢看樣子還會持續,也讓各國都繃緊了神經。
北韓局勢的發展與日本有密切關係,不是隔岸觀火而已。然而,對於今後可能發生的變化,日本社會普遍呈現出鴕鳥心態,不敢正面處理北韓帶來的威脅。萬一,朝鮮半島發生戰爭或進入緊急狀態時,日本也無法置身事外,可是日本國民似乎缺乏這樣的認知。也許是因為即使日本實際進入備戰狀態,但是針對可不可以派遣軍隊一事,會有爭議。因此,就目前而言,對北韓的軍事作戰部分,日本只能夠在後方支援美軍與南韓軍隊。
當然,以北韓來看,戰後以來日本與美國都是站在同一陣線,光是這一點就足以構成攻擊日本的動機了。簡言之,在現實面上美軍在東亞的基地多數都在日本,也意味著日本成了北韓攻擊的主要對象。
4月25日是「朝鮮人民軍」的創建紀念日,北韓提前一天24日在平壤舉辦了中央報告大會,人民武力部長朴永植在會上致詞時,表示:
不管美國發動什麼樣的戰爭,我方擁有無敵的力量能夠正面迎擊。
「我方早已做好發射準備,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美軍基地與美國本土發動核彈攻擊」,朴永植這段話恐嚇意味濃厚。而他提及的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美軍基地,指的就是在日美軍基地,別無其他。
根據我觀察,如果仔細解讀北韓釋放出來的訊息,會發現其實大有玄機。今年3月6日,北韓朝著日本海發射四枚彈道飛彈,報導這則核彈試射的北韓《勞動新聞》的頭版新聞裡面,內容饒富趣味。
文章寫道「萬一發生緊急事態時,負責攻擊在日美軍基地的部隊,已經進行發射訓練」,接著敘述「第1枚飛彈的火花散落時,我方將粉碎敵人的大本營」。
其報導強調的是,如果美國和南韓發動攻擊的話,北韓擁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報復的意圖。
北韓《勞動新聞》同時刊登的照片是金正恩在郊外攤開地圖的照片,裡面的地圖清晰可見,從正面來看,以位於北韓東部東倉里的核彈基地為中心點,清楚地劃出半徑1000公里的圓形,這個正是中程彈道飛彈「飛毛腿ER」(Scud)的射程距離。照片裡,金正恩露出笑容,拿著指示棒指著飛彈射擊的海域。
還有,照片上的地圖標示的射程範圍內,我們可以發現出現兩個地名,就是長崎縣的佐世保和山口縣的岩國——佐世保有美國海軍基地,岩國有美國海軍陸戰隊基地,都是美軍主要攻擊北韓時候的戰略據點。當美韓進行聯合軍事演習時,就是從佐世保和岩國派出軍隊參加。如果使用「飛毛腿ER」飛彈,當然具有攻擊日本的能力,但是這次的試射只是給點顏色瞧瞧而已,所以才落入日本海。
換言之,也就是含有「如果真的要發動戰爭,我方會瞄準佐世保和岩國發射核彈」的寓意在裡頭。
對日本而言,必須認清的事實是,與北韓處於戰爭狀態的並非美國,而是聯合國的軍隊。雖然之前的南北韓戰爭,實際上是由美軍主導作戰,只是名義上是由聯合國軍授權的形式進行。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的「內戰」尚未正式結束,同樣地南北韓戰爭在真正的意思上也還沒劃下句點。
位於東京的美軍橫田基地有聯合國軍的後方司令部,除了日本和美國的國旗外,還有聯合國旗也隨風飄揚。日本政府與澳洲、加拿大、法國、紐西蘭、菲律賓、泰國、土耳其、美國、英國等八個參與聯合國軍的國家簽署了《在日聯合國軍地位協定》,日本雖然不是聯合國軍的成員國,但是當朝鮮半島發生緊急事態,在日美軍基地將成為聯合國軍的據點。
如此一來,在集體安全保障的機制裡,日本也不得不參加聯合國軍的戰爭,連日本也在高舉聯合國中心主義的旗幟,若顧及亞洲區域的和平也只能協助聯合國軍一同作戰,但是實際上這些議題幾乎沒有被搬上檯面來進行討論,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不禁令人感到擔憂。也許是日本民眾認為在美日安保條約的保護傘下,日本只能可以透過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方式,所以才表現地如此淡定吧。
在許多國際軍事專家之間,共同認為現在的北韓已經擁有射程1,000公里的飛彈。沖繩縣的嘉手納基地或是長崎縣的佐世保基地、山口縣的岩國基地均在射程距離內,甚至如果把發射台移到靠近日本的北韓東側,東京、神奈川縣的橫須賀基地、青森縣的三澤基地都可能成為北韓的攻擊標的。
談到日本的飛彈防衛能力,搭載迎撃導彈系統神盾艦四艘,與日本全國的航空自衛隊基地等地配有34架配備地對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愛國者飛彈(PAC-3)的雙層防護措施。位於横須賀的美國海軍基地,前線配備有飛彈防禦能力的神盾艦11艘,可是一艘神盾艦同時可以迎擊的飛彈僅有兩枚左右。
3月6日,北韓同時發射四枚飛彈,這樣的情況下,要利用可移動式的發射台同時發射多枚飛彈,全面進行迎擊,是相當困難的。
曾經擔任過經濟產業研究所的研究員的Michael Yoo,在2003年的著作《虛擬戰爭:北韓爆發之日》裡面,預測如果北韓的核子飛彈射向東京・永田町(國會議事堂、國立國會圖書館、總理大臣官邸...等所在,是日本政治的核心地區)附近,將造成42萬人死亡,甚至引起的衝擊波與放射性物質帶來的二次傷害,可能共計81萬人死亡。萬一真的發生了,在日本居住的許多外國人也無法倖免。。
實際上,美國率先發動攻擊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但是,原本只是小小的挑釁動作,卻引起對方國家的誤解,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戰爭狀態,這樣的例子在古今中外幾乎是不勝枚舉。千萬不要輕忽,一旦對北韓採取先發制人的攻擊,可能導致無法預期的嚴重後果,千萬不可輕忽。
朝著朝鮮半島海域前進的美國艦隊,是由第4.5世代的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組成三個飛行隊,以及可搭載逾60架飛機的海軍「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航空母艦,導彈驅逐艦兩艘,以及巡洋艦、擁有擊落彈道飛彈能力的神盾艦等來編列而成。
再加上南韓空軍與在日美軍的第4世代F-15、F-16、F-18戰機,總計大約350架,擁有壓倒性的空中作戰能力,因此北韓不太可能在朝鮮半島上選擇空中作戰的方式。如果是海空並進的話,讓北韓無路可退的「夾擊」戰略似乎是可行的。
我們可以從歷史學到教訓。過去,為什麼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有一說因為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對日本採取禁止石油運輸等斷絕後路的封鎖行動,使得日本被逼到「窮鼠齧貓」的境地,於是走向沒有勝算的戰爭一途,誰也無法保證北韓不會像當初的日本那樣,進行窮鼠的大反撲。畢竟北韓的領導者金正恩沒有經歷過戰爭,正因為如此,他不服輸以及衝動易怒的個性,將為東亞局勢掀起什麼樣的波瀾,也很難預料。
在美國攻擊敘利亞空軍基地之後, 安倍晉三首相致電給川普總統,對於果決的軍事行動給予肯定,並不是採取保守靜觀的態度,反而感覺是在推波助瀾,似乎暗示著「依靠軍事力對北韓發動強攻」的可能性表達「支持」之意。
這樣的態度是否會激怒北韓,讓彈道飛彈的目標從原本的「在日美軍基地」,轉為擴大到「支持美軍作戰的全體日本國民」呢?也是不無可能。
安倍首相想要強調「和美國共進退」的態度,卻反而讓日本國民處於險境,當然,這也是一個政治選擇的課題。然而,日本全體國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這就不得而知了。北韓的導彈危機可能在5月上旬達到最高潮,今後這樣的緊張局勢也會持續升溫吧,遺憾的是,日本身處其中卻缺乏自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邱吉爾曾提及:「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註1」,要求國民在面對戰爭時,應該有共體時艱的「覺悟」;然而,現在的日本人似乎警覺性都不夠,著實令人堪憂。
▌備註
原文為「 It is victory, victory at all costs, victory in spite of all terror, victory, however long and hard the road may be; for without victory, there is no survival.」,這是1940年5月13日,邱吉爾臨危受命,在納粹入侵法國之際擔任戰時的英國首相後,於國會下議院發表的第一次首相演說。這次的演說,日後也以「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聞名。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