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26年後, 孩子們過得比從前好了嗎?
日前在網路上一個關於《媽媽與保姆》的影片引起熱議,由新加坡奧美廣告幫勞工休假權益組織TWC2所拍攝;該影片指出在新加坡,74%的保姆比媽媽更了解孩子,並強調雇主要重視勞工休假權益背後的家庭,父母的休假也關乎到兒童權利。
在各式各樣的故事裡,大人鬥爭的煽情戲碼,總能見到演員大喊「放過孩子吧,孩子是無辜的」,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一個現實狀況:兒童所面臨的威脅,往往來自曾經也身為兒童的大人們。
大多時候,大人所制定的政策實質影響的是國家未來,卻鮮少問過國家未來主人翁的意。「債留子孫」、「毒害下一代」等新聞標題,就反映著成人社會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視兒童為未來希望,一方面又在為達某些利益下實則利用了兒童是社會弱勢的身分,形同變相剝奪兒童權益,及他們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例如,今年11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報告,就闡述了極端氣候變遷如何危害今日上千萬兒童生命,這些兒童正為了他們從未享受過的經濟發展付出生命。
事實上,兒童權利問題是人類階級壓迫的縮影,無論是發展中國家或是先進國家,兒童這個向來被視為代表國家未來希望的群體,往往也是社會體制內最脆弱的組成;礙於種種限制,大多數國家的兒童無法為自己發聲,而如利益團體般對政府進行遊說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今年11月20日,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簡稱CRC)滿26週年,該公約恰巧始於冷戰落幕的1989年;人類史上頭一遭,大人們跨出了國界的藩籬,趁著鐵幕落下,以國際法將兒童人權納入世界發展重要議題,兒童從此不再被視為是國家社會或家庭結構的附屬品。
跟1990年比較起來,在過去的26年裡,有多了23億兒童能夠喝著乾淨的水安全長大、多了9000萬兒童能夠活到慶祝他們的五歲生日、多了1億個兒童能夠到學校受教育,不能不說這的確是全世界在冷戰後四分之一個世紀當中最重要的成就。
▎兩個兒童節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兒童節的印象十分深刻,這天好像都會有意外驚喜的小禮物,老師看起來好像沒這麼兇,有時候本來的課程內容還會變成卡通放映會,偶爾爸媽還可能因為兒童節帶你出去郊遊。相信七年級生大概會跟我有類似的感覺,在那個年代,兒童節好像是另一個生日,學校教室一秒變同樂會,連平時嚇人的訓導主任也變得比較藹可親,好似一場以兒童為主題的歡樂趴。
長大後才發現,兒時的歡樂記憶背後,原來是由世界上許多不幸兒童所促成。
在台灣為人所熟知的4月4日兒童節,源自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於1924年11月,依照《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通過了《世界兒童福利憲章》( World Child Welfare Charter)。1925年8月,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兒童福利大會」,由來自54個國家的兒童保護相關機構進一步討論該憲章內容,並且開始影響個別國家對兒童福利的立法。《世界兒童福利憲章》強調兒童在精神及物質上應該被滿足的基本權利,諸如快樂童年、免於挨餓、童工議題及教養權利,受到各國政府的響應,紛紛立法訂定兒童節,藉此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兒童福利。
每年的11月20日,則是「國際兒童日」(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用來紀念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兒童權利公約》;公約本文內也特別提到延續了《世界兒童福利憲章》的精神,算是針對兒童保護國際法進階版。該公約由世界各地的政府、法律、公衛、社服、教育、宗教等參與者經過十年磋商而成,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以全世界兒童為主、納入全球的人權國際法案;該公約詳細列明任何地方的兒童均享有:生存權、身心全人發展、家庭、文化和社交生活的參與權。目前共有193個國家批准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雖不包括國家地位妾身未明的台灣,但是台灣還是以國內法主動接軌的方式加入了這股國際人權潮流。
台灣在1999年「國際兒童日」成立內政部兒童局(現已併入衛服部社會及家庭署)、2003年頒布《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1年11月30日改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並在2014年6月4日以國內法形式訂定了《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全面與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接軌。
值得注意的是,法定成年在世界各國皆屬一種具政治性的概念,牽涉到社經資源權力分配,如台灣就把12歲到18歲視為具有部分限制行為能力的「少年」,12以下才視為兒童。然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定義的「兒童」泛指十八歲以下未成年者,各國政府衍生的相關兒童權利法也多遵行之,因此台灣法律上定義的「少年」也包括在內。
那麼,有了國際法的保護以後,孩子們過得比從前好了嗎?
▎21世紀的賣火柴小女孩
印度東部加爾克漢德省(Jharkhand)一個廢棄礦區內,原本應該就學的8歲的拉莉塔(Lalita Kumari)每天耗費數小時工作,用纖細的雙手劈開岩石,取出裡頭稀有礦物質「雲母」,再交給家人賣給批發商,再流向國際供應商。你使用的各種品牌唇膏與指甲油中增添光澤的物質,可能就是來自於像拉莉塔這樣的童工。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凱拉西·沙提雅提(Kailash Satyarthi)成立的印度非政府組織「拯救童年運動」( Bachpan Bachao Andolan)向媒體揭發了這則新聞,也凸顯了全球化結構下,發展中國家兒童被剝削的問題需要受到重視。台灣早期鄉下孩子的貧苦故事,仍持續在其他地區上演著。
不可諱言,貧窮國家兒童所面臨的生存條件普遍較先進國家惡劣,但是兒童權利侵害問題,不應該被過度簡化為第三世界國家的特定責任或現象。就拿受教育的權利來說,貧窮國家可能因為經濟生活而產生童工、童妓,但是先進國家的兒童教育則苦於貧富不均、城鄉差距,甚至面臨課後合法剝削勞動力的情形,不禁讓人想到托爾斯泰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除了受教育的權利受到侵害,更多孩子甚至是連基本生存的條件都被剝奪,因為戰亂、貧窮,使他們遭受營養不良或疾病侵害的危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科學昌盛的21世紀,每年還是有630萬的兒童沒有機會活著見到自己的五歲生日。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長安東尼‧雷克(Anthony Lake)曾為《時代雜誌》撰文提及,從懷孕開始起算的1000天內,營養不良對兒童發展會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傷害,未來會因為智力及健康發展受限,影響日後的社會生存能力。可見貧窮對一個孩子造成的實質傷害,可能是一輩子的。
然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去年發布的《兒童權利公約25週年報告書》(25 Years of CRC),2013年兒童約占地球總人口34%,但是該年18歲以下兒童卻占了全球赤貧人口(一天生活費低於1.25美元者)將近一半的超高比例,其中三分之一連13歲都不到。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便是世界最富有的前41個國家中,也有300萬名兒童(每八位就有一位)必須忍受在「相對剝奪造成的貧窮」狀況下生活著,2008年以來的世界經濟景氣衰退使之進一步惡化。
《敘利亞危機4周年 Syria Crisis – 4 Years On》
戰爭中,死傷最慘重的群體往往也是兒童。在連年烽火的敘利亞,就有1400萬兒童生存權利受到影響。這支影片讓敘利亞孩子們有機會向全世界說說,他們最近過得怎麼樣。瑞典攝影師為Magnus Wennman 聯合國難民高級總署(UNHCR)拍攝的《孩子們今晚睡在哪裡?敘利亞兒童難民紀實攝影》,則用一張張真實照片,告訴你孩子們的床邊故事,只是內容不再是童話,而是孩子們的顛沛流離,令人不忍。
除了貧窮,還有一些數據也想告訴大家,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樣理解到,這些數字的背後,都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生,以及一雙雙明亮的眼眸。
根據圖表顯示,5歲以下因為HIV死亡的兒童,有四分之三都發生在特定11個國家境內:奈及利亞、南非、烏干達、坦桑尼亞、莫桑比克、馬拉威、印度、肯亞、衣索比亞、剛果、辛巴威。從生命週期來看,一個兒童成年以前遭受HIV威脅的途徑比成人更複雜,如母體垂直感染、醫療感染、性侵害、青少年危險性行為、重複使用毒品針具等。兒童感染HIV的歷年新增人數也從2002年的58萬減少到2013年的24萬,大幅下降了近60%,主要歸功於避免母體垂直感染的各種醫療幫助,大幅降低新生兒感染情況。然而,單單2013年新增感染HIV的15-19歲青少年人口,就有25萬;換句話說18歲成年前後的感染人數十分可觀,最大因素還是在於缺乏正確知識教育。撒哈拉沙漠以南多數非洲國家青少年人口對於HIV並沒有足夠的正確知識。
雖然兒童遭受HIV感染的機會已大幅下降,但仍有 2240萬的兒童無法接種疫苗,直接暴露在可預防的疾病威脅之下。而世界上還有5至15億左右的兒童面臨各種暴力威脅,其中包含15%兒童淪為童工、每10個女孩就有1個被迫在15歲以前結婚,而每5個媽媽,就有1個還未成年。就在你看這篇文章的24小時內,將有16000個兒童,因為各種原因而失去他們的生命。
▎童言童語?大人更應該認真聽!
一份今年澳洲剛出爐的《小小聲音,大大夢想》全球報告,調查了44個國家中10-12歲的未來主人翁對於「兒童安全威脅」的看法,看得出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或先進國家,童年該擔心的事情比大人們想像得要複雜多了。
這支影片拍攝於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25週年,來看看全世界孩子們想告訴大人的事情吧!
《小小聲音,大大夢想》:主人翁對於「兒童安全威脅」的看法
根據發展中國家有46%的兒童認為「家暴」是兒童遭受虐待的主要來源,先進國家數字則是28%,這數字在東加共和國及迦納居然高達94%跟91%。「來自網路的危險」的項目,則呈現出相反對比;先進國家如瑞典、法國、澳洲的兒童,超過84%認同「上網可能使兒童暴露在安全威脅之下」,發展中國家兒童則是63%。令人難過的是,在發展中國家及先進國家,分別有35%及15%的兒童,認為即使遭受大人虐待,也是因為自己哪裡犯錯,所以視為一種教訓的懲罰。
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想必你最討厭的就是大人不把你當一回事,而這樣的感覺其實助長了兒童遭受侵害的可能性。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教育的進步,孩子們越來越懂得如何保護自己,這些數字背後的正面意義,顯示今日絕大部分的孩子很清楚自身安全以及兒童權利。越能保護自己的兒童通常都來自於重視溝通的國家,而威權式的教育環境則容易導致相反結果。尊重兒童為自己說話的權利、傾聽兒童的心聲,
不可諱言,兒童人權看起來還有好一段路要走。或許我們每個大人能從生活中做起的,就是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並給予尊重。這種態度在許多先進國家,被視為兒童培力(child empowerment)、潛能發展的重要因素。孩子們創造希望的能力往往超乎我們的想像,孩子的世界有無限可能性。許多大人不見得做得到的事情,在孩子的純真勇氣跟創造力之前都變得簡單多了。
近年來愈來愈多兒童願意挺身而出捍衛自身的權益,或是保護自己生長的環境註1。今年的「國際兒童日」出現了一則新聞,在墨西哥旅遊勝地坎昆(Cancún),一宗將剷平數十公頃紅樹林的開發案,史無前例地被當地兒童給擋了下來。113位當地兒童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法官停止該工程,並主張,依照國家憲法,他們有權居住在健康的環境。
四歲大的原告安娜(Ana)表示:
(樹)被砍光了我們就會死。樹幫我們呼吸。
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去年的出版的《世界兒童狀況報告—重新構想未來:創新為每個兒童》或是比爾蓋茲基金會官網上,其實可以看見更多「兒童影響力」或「兒童幫助兒童」的案例,無論是透過創新發明或是行動倡議,想讓世界變得更好,身為未來主人翁的兒童當然有權利說說話。
重點是,我們願不願意多聽聽孩子們的意見?
▎結論
距離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通過已經26個年頭,眼前的這個現實世界與你我童年時的想像或許差異很大、或許令人失望,但千萬別忘記了當初的赤子之心,也別忽略了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仍是好多好多孩子眼中的綠野仙境或是巨人城堡。已經長大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人生路上不要那麼崎嶇。
你永遠都不會曉得今日你伸出援手的孩子,會不會是明日挽救世界的大人物,孩子最彌足珍貴的,不就是那無限的可能性嗎?幫助兒童,就是給未來一個機會。
誕生在今日的孩子們,比起26年前有更大的機會能平安成長,只是距離讓每位賣火柴小女孩獲得幸福,我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備註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