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良藥苦口?解放日後全球股市崩跌,恐怖關稅還會持續多久
川普的良藥苦口?解放日後全球股市崩跌,恐怖關稅還會持續多久
美國總統川普公布關稅的「解放日」以來,全球股市一片慘跌,美股更是血流不止,然而川普政府仍表示將如預期在4月9日實施所謂「對等關稅」,川普面對股市暴跌的態度聲稱,美國經濟需要「服藥」,強調他在關稅立場上不會退縮。無論如何,面對巨大的衝擊,各國正設法與川普談判,而國際媒體更探問:這令舉世震驚的關稅,真的能夠持續嗎?
川普心心念念想減低美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赤字」,4月2日他所公布的「對等關稅」粗暴地直接根據貿易逆差來計算的方式,超乎全球經濟學者、分析師的預期——眾所周知,川普希望製造業移回美國,然而在幾十年的全球化之下,低技術、勞力密集的產業早已外移至人工相對美國便宜許多的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地,加之美國消費文化帶來的龐大消費量(以及「美國製造」商品的昂貴),才帶來貿易逆差的結果,絕非川普口中的「他們佔了美國便宜」。(延伸閱讀:〈瘋狂買買買:消費心理學刺激的《美式資本主義時代》〉)
4月2日川普已透過行政命令,宣布4月5日起將對全球普遍加徵10%關稅;此外,4月9日起針對特定經濟體,加徵稅率提高至特定水準,包含歐盟20% 、中國34%(疊加先前已加徵的20%,總共加徵關稅來到54%)、越南46%、台灣32%、印度24%、剛面對強震災情的緬甸44%,就連沒有居民,只有企鵝、海豹居住的澳洲科克斯群島(Cocos Islands)及非洲海岸附近的葛摩群島(Comoros islands),都被加了10%關稅。
▌血洗全球股市
關稅一經公布,旋即帶來全球股市血崩,資本市場的恐慌反映在連日開盤即崩跌的股價,美股亦是重傷,以道瓊指數為例,公布關稅後的交易日(4月3日、4日)單日都下挫2,000點左右,剛好處於連假期間「躲崩」的台股指數,也在4月7日收假開盤即迎來逾2,000點暴跌,創下盤中最大跌幅與跌點。
然而川普政府對關稅令的態度依然堅決,即使越南、阿根廷、台灣等國採取行動設法與美國談判,但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仍在4月6日指出不會推遲9日的「對等關稅」實施日期,甚至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被問及對無人島課關稅一事,他也回應川普政府的理念就是「不會讓任何地方排除在外」。盧特尼克表示:「總統要重置全球貿易,每個人都有貿易盈餘,我們卻是貿易赤字。」
另一方面,川普本人強調關稅計畫的決心,他在4月6日表示他並非刻意要引領股市的恐慌拋售,但也幾乎沒有設法阻止——根據川普的說法,他不希望股價下跌,但「有時候你必須要服藥才能解決問題」。
川普還舉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他說:「我們必須解決與中國的貿易赤字,我們與中國有數兆美元的貿易赤字,我們每年損失數百億美元給中國,除非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不會達成協議。」
中國在川普宣布關稅後,回擊以34%的報復性關稅,4月7日中國A股三大指數(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開盤均重挫,上演千股跌停的場景。科技龍頭華為不受影響——因為華為沒有上市。
▌日股重挫,石破茂想「直接訪美找川普談」
日本股市同樣在4月7日這一天經歷動盪——日經平均指數在週一開盤後持續走低,盤中一度急挫超過2,900點,跌幅是過去紀錄史上第三大,同時也是自2023年10月以來,約在一年半之間首次跌破3萬1,000點。
在日本股市中,包括汽車大廠和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在內的類股都遭到拋售。與此同時,外匯市場上日圓兌美元匯率一度走強,這使得市場擔心以出口為主的日本企業業績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進而對出口相關股票造成下行壓力。
也由於賣出訂單大量湧現,大阪交易所對日經平均指數和東證股價指數(TOPIX)的期貨交易觸發「熔斷機制」暫停交易10分鐘,避免市場出現更嚴重的混亂。
根據《NHK》在週一上午的報導,股市大幅下跌讓重多恐慌的投資者紛紛向證券公司諮詢,預計股市動盪的情形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野村證券分析師指出,由於美國未來的關稅政策以及各國可能採取的反制措施目前仍不明朗,因此未來的股市走向非常難以預測。
「對日本來說是應該稱為國難的事態...」(日本にとって国難とも言うべき事態だ)——這是日本首相石破茂在4月7日的參議院決算委員會上,對於當前情況的形容。石破茂也抱怨,日本也被美國納入相互關稅的範圍是「極其不情願且遺憾」(極めて不本意で、遺憾だ)。至於應對策略,石破茂則說會全力以赴、確保中小企業的資金周轉和就業問題。
石破茂表示,希望盡快訪問美國,與川普直接面對面協商,盼能以此解決當前的關稅危機。目前已知日本政府正在協調,讓石破茂先與川普在本周進行電話會談。
▌關稅令能持續多久?
各國對川普政府的關稅令嚴陣以待,但他的關稅令計算方式、課徵方式過於離譜,對美國本身帶來的衝擊又過於巨大——共和黨議員克魯茲(Ted Cruz)已經發出警告,若是川普的關稅使美國陷入經濟衰退,2026年期中選舉共和黨將被血洗——而《金融時報》則探問,川普的關稅實際上能持續的時間有多久?
《金融時報》指出,雖然大多數經濟學家應該早有預期,關稅提高會導致商品價格提高、從而降低經濟活動,但白宮可能還是高估了自身承擔隨之而來政治壓力的能力。消費者可能已經有心理準備,接下來會有一段苦日子,但當川普的關稅令直接打擊全球供應鏈,影響將巨大到難以承受,而要承受這些的,正是美國消費者。
例如,食品、服裝等生活消費支出,佔了美國家庭支出大約30%,當關稅大刀砍下,一般家庭是直接受到明顯打擊,投資機構安聯(Allianz Research)估算指出,關稅令的結果會是,大約三分之二的公司將會把因此增加的成本轉嫁消費者。舉例而言,最新的iPhone 16 Pro Max的價格可能會從1,599美元(約新台幣5萬3,000元)上漲至2,300美元(逾新台幣7萬6,000元)。
糟糕的是,先前川普才大裁聯邦政府雇員,2個月內裁掉超過28萬人,現在的關稅和不確定性,又進而影響人力雇用和投資——白話來說,更多失業、更少投資。
還有在川普上台前,美國早已面對通膨問題已久,從2021年1月以來,物價平均上漲20%,川普選舉時口口聲聲說他能降下通膨,但至今美國通膨數據未有起色,債務風險在上升,而且對美國企業來說,投資外國而非雇用美國人的考量非常簡單,就是因美國人力太昂貴,這個成本問題並沒有獲得解決,關稅帶來的痛苦可能招致的是企業的不滿,而不是製造業回流——就算外國企業在關稅威脅下,赴美設廠,工廠建立也需要時間和成本,在工廠蓋好之前,美國民眾可能就已經承受太多痛苦,而且投資者也並不喜歡如今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
川普目前仍對談判保持開放態度,若貿易夥伴提出足夠令他滿意的條件,公布的關稅仍可能修正調降,當然也不排除若對川普採取對抗態度,關稅可能在短期內又被加高,但在經濟痛苦和政治壓力下,川普政府未見得能堅持關稅——假使,川普在任內不屈服於任何壓力,他的繼任者也很難證明他的關稅令合理、很難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