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作者群 │ 陳彥婷

陳彥婷

獨立記者,曾在香港多間媒體從事全職記者工作,現時放眼國際,希望以文字與影像,記錄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與事,揭示社會不公。
最新文章
最多瀏覽
共發表 24 篇文章

兩度被俄羅斯俘虜:專訪「怪人」烏克蘭兵,死去活來的抗戰經歷

2025-03-06 10:02
俄烏戰爭邁入第三個年頭,停火協議的討論愈加激烈,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提出一個建議:和談應從交換戰俘開始,強調俄羅斯必須釋放自2022年以來、甚至2014年以來關押的烏克蘭戰俘。三年來雙方換俘59次,烏克蘭未曾公開還有多少戰俘在俄羅斯,但估計約在8000人。澤倫斯基的提議折射出戰爭無情,也讓人痛感每一條生命背後的苦痛與不義。這場漫長戰爭中,楚涅佐夫(Evgeny Chudnetsov),這位自稱「怪人」(Чудік)的男子,成為一縷獨特身影。他的前半生深富親俄情懷,後來卻毅然站上戰場,對抗曾經確信的價值。命運多舛的他兩度被俄軍擄走,面對無數磨難,獨立記者陳彥婷在烏克蘭與「怪人」相遇,將人性與戰爭交織的故事拉進更加細膩且痛苦的維度。...
16499

為了平凡日常而戰:挺過俄軍的酷刑凌虐,「怪人」烏克蘭士兵重返戰場

2025-03-06 10:02
俄烏戰爭邁入第三個年頭,停火協議的討論愈加激烈,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提出一個建議:和談應從交換戰俘開始,強調俄羅斯必須釋放自2022年以來、甚至2014年以來關押的烏克蘭戰俘。三年來雙方換俘59次,烏克蘭未曾公開還有多少戰俘在俄羅斯,但估計約在8000人。澤倫斯基的提議折射出戰爭無情,也讓人痛感每一條生命背後的苦痛與不義。這場漫長戰爭中,楚涅佐夫(Evgeny Chudnetsov),這位自稱「怪人」(Чудік)的男子,成為一縷獨特身影。他的前半生深富親俄情懷,後來卻毅然站上戰場,對抗曾經確信的價值。命運多舛的他兩度被俄軍擄走,面對無數磨難,獨立記者陳彥婷在烏克蘭與「怪人」相遇,將人性與戰爭交織的故事拉進更加細膩且痛苦的維度。...
8933

當性少數成為代罪羔羊:黎巴嫩繁華落盡,戰火下的LGBT何處尋光?

2025-02-26 11:15
然而,黎巴嫩和一般穆斯林國家也有差異,如首都貝魯特是著名的遊客區,又是中東度假勝地,街上隨處可見衣著傳統、包裹頭巾的女性,同時也有衣著較西化,露肩、露腰,短裙的妙齡少女,兩者走在街上毫無違和感,相較於早已同性戀合法化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但以巴長年政局不穩;鄰國約旦雖然也已令同性戀合法化,但恐同行為不受正視,社會上仍有偏激聲音,2024年更有報導指出,有秘密警察恐嚇、監控同志平權的倡議者,令不少同性戀者逃到黎巴嫩尋求庇護。...
8674

中東國家的現代奴隸:黎巴嫩卡法拉制度下的家務移工

2025-02-20 16:46
戰火燃燒逾13個月的黎巴嫩,終於迎來停火。這片曾經繁華的土地上,除了居民,還有一群長期被忽視的人,他們的苦痛鮮少有人聽見。移工、性小眾——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身影,似乎從未真正融入黎巴嫩主流,反而在戰爭陰影下成為最無助的存在。當炮火擱置,所謂「和平」是否只是某些人的平靜?獨立記者陳彥婷走進被人們遺忘的角落,記錄在真主黨與以色列戰爭中遭遇滅頂之災的移工與性小眾。這場戰爭結束了,但黎巴嫩社會的裂痕未必痊癒。遺落在時代縫隙中的弱勢群體,如何在未來的黎巴嫩中找到一席之地?...
7303

被拋下的幫傭:黎巴嫩戰火下,無處可去的外籍移工

2025-02-20 16:44
戰火燃燒逾13個月的黎巴嫩,終於迎來停火。曾經繁華的土地上,除了居民,還有一群長期被忽視的人,苦痛鮮少有人聽見。移工、性小眾——被社會邊緣化的身影,從未真正融入主流,在戰爭陰影下成為最無助的存在。當炮火擱置,所謂「和平」是否只屬於某些人的平靜?獨立記者陳彥婷走進被遺忘的角落,記錄在真主黨與以色列戰爭中遭遇滅頂之災的移工與性小眾。戰爭結束了,但社會的裂痕未必痊癒。遺落在時代縫隙的弱勢群體,如何在未來的黎巴嫩找到一席之地?...
4944

黎巴嫩戰火百態(二)砲彈下的夾心餅乾,黎巴嫩基督徒能否主宰國家未來?

2025-01-06 14:44
11月27日凌晨4點,多數人沉睡之際,黎巴嫩迎來重大的改變——持續一年多的以真戰事結束了。長達約13個月衝突,120萬居民流離失所、至親陰陽相隔⋯⋯一切是否隨著砲聲停止,回歸還原狀,似未曾發生呢?獨立記者陳彥婷在戰時紀錄不同人的遭遇,從什葉派到基督教派,重塑現場,了解派別間早已醞釀的矛盾、張力;真主黨被推倒,以色列又會否就此罷休?又訪問國內的少眾,如移工、性小眾等,探討因戰爭才被揭視或無視的社會問題。黎巴嫩國內每一撮人,所曾面對的,將會為整個黎巴嫩帶來怎樣的未來。...
6551

黎巴嫩戰火百態(一)集體葬禮與滿街難民:什葉派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25-01-06 14:43
11月27日凌晨4點,多數人沉睡之際,黎巴嫩迎來重大的改變——持續一年多的以真戰事結束了。長達約13個月衝突,120萬居民流離失所、至親陰陽相隔⋯⋯一切是否隨著砲聲停止,回歸還原狀,似未曾發生呢?獨立記者陳彥婷在戰時紀錄不同人的遭遇,從什葉派到基督教派,重塑現場,了解派別間早已醞釀的矛盾、張力;真主黨被推倒,以色列又會否就此罷休?又訪問國內的少眾,如移工、性小眾等,探討因戰爭才被揭視或無視的社會問題。黎巴嫩國內每一撮人,所曾面對的,將會為整個黎巴嫩帶來怎樣的未來。...
6586

以色列與真主黨之戰:袖手旁觀的黎巴嫩軍與聯合國維和部隊

2024-10-31 10:30
「中東沒有一處是以色列無法觸碰的。」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在9月底發表演說。說畢,醞釀多時的以真戰火,隨著以色列軍隊在10月1日發動地面攻擊,揭開了正式開戰的章節。...
18827

教室裡的一家人:以黎衝突升溫,黎巴嫩「國內流離失所者」的避難生活

2024-08-27 15:35
前言: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衝突在8月初突然為中東局勢升溫,南部受戰火蹂躪,居民家園盡毁。外界擔心繼以哈戰事後,區域內另一場戰事一觸即發,但黎巴嫩國內問題早已迫在眉睫,獨立記者陳彥婷走訪黎巴嫩,透過與流離失所的家庭、官員對話,看看這場衝突背後揭示的社會問題。...
4585

黎巴嫩的國中之國:「武裝政黨」真主黨,與錯綜難解的內外衝突

2024-08-27 13:05
前言:以色列鄰國黎巴嫩,由伊朗資助成立的什葉派伊斯蘭政治和軍事組織真主黨長年與以色列交火,戰火更隨近日地緣局勢加劇,黎南邊境的城鎮首當其衝。為什麼黎巴嫩會讓這個被西方國家定性為「恐怖組織」的武裝部隊在國內滋長?獨立記者陳彥婷到黎國南部與邊境的居民、維和部隊對話,又看看歷史,嘗試了解背後原因。...
13330

英雄或恐怖分子?以巴衝突如何成為極端主義的熔爐

2024-06-13 14:38
被以色列、美國、英國、歐洲、加拿大等視為「恐怖組織」的巴勒斯坦武裝部隊,如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IJ)、哈瑪斯等等,都有其支持者;另一邊廂,以色列亦有其激進代表,現任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班吉維爾(Itamar Ben-Gvir),過去曾加入被視為恐怖組織的極右團體Kach,以色列戰時內閣的唯一中間派代表甘茨(Benny Gantz)請辭部長一職後,班吉維爾隨即自薦,令本來幾近右派的內閣更走極端。...
7152

新墳、突襲與被迫共存的人:加薩戰事下,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

2024-06-13 12:44
國際刑事法院(ICC)首席檢察官,在2024年5月20日申請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國防部長葛朗特以及哈瑪斯幾位高層領袖發出逮捕令,指控他們在以哈戰事中涉嫌犯下戰爭罪和危害人道罪。法院針對的是以哈在加薩造成的人命傷亡,戰事至今已導致3.7萬名巴勒斯坦人喪生,230萬人流離失所。而與加薩對望的另一端:約旦河西岸,同為巴勒斯坦地區的衝突局勢也持續升溫。...
4893

我與死亡擦身而過:半島電視台女記者之死,如何影響以哈採訪

2024-05-22 10:30
今年2024年5月11日是《半島電視台》女記者希琳.阿布.阿克勒(Shireen Abu Akleh)在巴勒斯坦北部城鎮採訪期間被以軍擊斃兩周年,至今國際上仍未有適當裁決,但記者在工作時遇害事件持續發生。...
6805

被消失的國度:納卡區最後一批亞美尼亞人撤離,未來何去何從?

2023-11-03 15:35
在高加索山脈以南地區,四面環山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區),本來過著恬靜生活的亞美尼亞人,一天醒來,亞美尼亞與鄰國亞塞拜然衝突的戰火找到他們家門,就此生活被連根拔起,國際間考慮將這是次大型的遷徙視為「種族清洗」……獨立記者陳彥婷到訪亞美尼亞,隨難民撤離的方向,沿邊境走到城市,又與不同的志願團體、組織會面,一窺這些人離鄉別井的狀況。 ...
11593

亞塞拜然的趕盡殺絕:遠離家園的亞美尼亞人,能逃出戰火命運?

2023-11-02 16:11
亞塞拜然在9月19日攻入納卡區,一天後納卡區自治政府投降,造成10萬多人離開家園,這次軍事行動是否為兩國多年衝突畫下句點,還是另一場戰事的序幕?雖然亞塞拜然政府多次重申尊重亞美尼亞領土主權,但10月23日與土耳其開展為期兩天的聯合軍演,地點更選在鄰近亞美尼亞邊境,包括剛發生衝突的納卡區。...
15033

摩洛哥強震災區紀實:崩裂的返家之路,埋在瓦礫堆下的親人與回憶

2023-09-21 10:48
本來擠滿賣果汁、工藝品、香料、糖果的攤位,擁擠的馬拉喀什市舊城區廣場,在一夜間鋪滿棉被,成為遊客、摩洛哥人露宿的避難所,這是北非國家摩洛哥在2023年9月8日發生規模6.8強震後的市況。強震至今已累計死、傷人數分別高達3,000與5,000人,數以萬計的居民流離失所,是該國自1960年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然而,震央位於高阿特拉斯山脈,當地災情比市況更甚,獨立記者陳彥婷走訪災區,連日到山區不同的村落,細看當地災民經歷的夢魘。...
4310

「神只是拿走了祂本來給的」摩洛哥強震浩劫後,仍心存希望的災民們

2023-09-21 09:48
本來擠滿賣果汁、工藝品、香料、糖果的攤位,擁擠的馬拉喀什市舊城區廣場,在一夜間鋪滿棉被,成為遊客、摩洛哥人露宿的避難所,這是北非國家摩洛哥在2023年9月8日發生規模6.8強震後的市況。強震至今已累計死、傷人數分別高達3,000與5,000人,數以萬計的居民流離失所,是該國自1960年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然而,震央位於高阿特拉斯山脈,當地災情比市況更甚,獨立記者陳彥婷走訪災區,連日到山區不同的村落,細看當地災民經歷的夢魘。...
3859

烏克蘭的日與夜(上):台灣兵的前線烽火餘生錄

2023-06-16 14:03
坐在開往到烏克蘭西面利沃夫州(Lviv)西北面的亞沃里夫(Yavoriv)軍事基地的巴士,看著另一邊連綿不斷的車流向波蘭邊境跑,27歲來自桃園的Cai(化名)則反方向走。當時是2022年的3月8日,烏俄大戰開打還不到兩周,他隻身一人踏足自己從未到過的國家、也還不清楚參軍的流程,但這些困惑沒有令他卻步當上志願兵,全因抱著一個信念,「為了做正確的事情,做自己想做,對世界有幫助的事情」。...
19366

烏克蘭的日與夜(下):「要死,就我在你旁邊」戰場台灣手足

2023-06-16 14:02
加入外籍志願兵團、投身烏俄戰場的台灣兵陳晞和Cai,在戰事前線的烽火之下相互扶持,一次又一次眼見戰友陣亡、歷經生死關頭,死亡的陰影揮之不去,但恐懼無法讓他們、還有其他眾多來到烏克蘭浴血奮戰的外籍兵卻步——即使Cai在任務中受傷,失去了兩根腳趾,依然無悔。在戰場上,原本素昧平生的陳晞和Cai,還有其他的外籍士兵,在槍林彈雨下、命懸一線之下,也成為了彼此的生死兄弟。...
18089

烏克蘭志願兵的戰爭啟示錄(下):台灣準備好面對侵略危機了嗎?

2023-06-08 11:00
到烏克蘭奮戰的台灣志願兵32歲的陳晞與27歲的Cai(化名),走上前線多月,獲取了寶貴的前線經驗,回看台灣現時的國軍訓練多處不足。有軍事專家也認為國軍制度內上行下效,有必要調整訓練之餘,更需要帶來破舊立新的思維,方有突破性改進。從國軍訓練至國民身份認同,這兩位台灣志願兵反思的同時,在島嶼上2,300萬名台灣人,又該如何為台灣的安危做好準備?...
247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