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何戰爭?從政治野心到環境危機,史學家李察.奧弗里剖析世界衝突成因
文/李察.奧弗里
當冷戰在35年前結束時,許多人都相信戰爭不再是一種解決政治歧見與國家安全衝突的方法。這項觀點很快就被證明大錯特錯。就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兩場重大戰爭已然爆發。第一場是2022年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的侵略,第二場則是以色列和哈瑪斯圍繞加薩地區展開的全面衝突。兩場戰爭都是源自於國境安全問題,既是本書最後一章的主題,也是過往數千年來導致人類選擇戰爭的主因之一。
▌本文為《人類為何戰爭 ?愛因斯坦與佛洛伊德留給21世紀的難題》(衛城,2025)臺灣版序
這兩場戰爭都有明顯的國家安全考量,儘管這並非唯一的動機。俄羅斯領導人擔心,烏克蘭如果加入歐盟或北約,就會危及俄羅斯的安全,導致俄羅斯與西方的邊界直接接壤。以色列領導者也重視邊境是否安全,因為對該國而言過去70年的首要任務就是邊境安全。對邊界的不安全感時常成為衝突的導火線,例如巴基斯坦與印度對克什米爾地區的爭議,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喜馬拉雅山區邊界與南海諸島嶼的領土宣稱。
中國也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觀察家預測中國終有一天會訴諸武力奪取臺灣的控制權,一如它們對待香港,進而引發與美國之間更全面也更險惡的戰爭。目前此事尚未成真,但已足以說明戰爭與對戰爭的恐懼,依舊是當今世界的重大政治難題。認為國際組織與國際法能夠限制戰爭的想法同樣不切實際,因為無論是在俄烏戰爭還是以巴衝突,國際法都遭到漠視。
正如我們在烏克蘭與加薩所見,一旦國家或類國家實體選擇用戰爭來回應當前危機,國際社群便缺乏有效解方來約束戰爭,也無法有效阻止這些戰爭違反國際法或戰爭法。即便當前尚未發生,但如果中國真的決定攻打臺灣,恐怕也沒有辦法以和平手段遏止中國入侵,而得訴諸於更大規模的戰爭。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中見到,國際社會對於侵略行為的反應非但無法限制戰爭,反而時常導致戰爭規模的擴大。如今有許多人都在討論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否爆發,無論是否誇大,至少我們無法否認發生在烏克蘭與加薩的衝突都正在升級。西方決定對烏克蘭提供軍事與經濟援助後,這場衝突就變得更加國際化,各國對戰事的立場也跟著兩極化。而以色列對於國家安全的執著,則讓衝突外擴至黎巴嫩與伊朗,同樣將這場衝突的範圍帶向國際。
當前國際的不安情勢,刺激了長期以來享有和平的歐洲各國,紛紛以過去數十年來未曾見過的幅度增加軍事支出。當年曾經隨著歐洲共產主義倒塌而消失的自由民主陣營對抗威權獨裁陣營的分野,如今也隨著動盪局勢再度重現。如今,橫跨歐亞大陸及中東地區的許多國家,都基於各自的政治或宗教理由而對西方自由世界懷抱敵意。
隨著這兩場危機持續升級,更險惡結果出現的機率也隨之提升。不斷故作威脅要使用核武進行報復的俄羅斯,有可能真的會產生誤判,進而引發核戰危機。如今已不是冷戰時期相互保證毀滅的年代了,國際上已有多達9個國家持有核武,且幾乎都位於潛在的衝突地區,都讓核武嚇阻變得更加複雜難測。
人類之所以在1945年後在核武使用上有所節制,純粹是因為考慮到核武互轟可能帶來的可怕後果。如今,21世紀的核武安全卻僅能仰賴主要擁核大國恪守所謂的「理性」,但人類過去200百多年的歷史早已證明理性有多麼不牢靠。無論乍聽之下有多麼不合理,個人對權力、地位與政治成就的狂妄野心,依舊能解釋戰爭何以持續發生。
只要核武存在的一天,核戰便無法完全免於受到前述野心的影響。各國之所以積極追求持有核武,正是為了預備用在極端威脅出現的情境——無論這一威脅是真是假。這種對於風險與威脅的計算,在人類歷史上隨處可見,想必也可追溯至史前時代,而這正是本書接下來幾章會介紹到的主題。
本書對過往戰爭的解釋,也能用於解釋接下來一個世紀裡的其他潛在衝突。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地球人口持續增長,而人們所需的許多資源卻相對有限。未來人們要如何確保這些資源的供應,早已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好比人類對石油的追求,便多次成為戰爭衝突的導火線,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波灣戰爭皆是如此。如果以為這類矛盾能以國際協議或自由貿易來解決,未免過於樂觀。我們已能在俄烏戰爭中看到西方與俄羅斯對於能源掌控權的爭奪。而當今日益萎縮的石油資源,顯然會導致積極追求石油儲備的國家更加關注中東地區的石油安全。
另一項迫切危機則是氣候變遷,這一危機也可能引發衝突。人類過往歷史顯示,生態環境危機始終是導致戰爭的原因之一。中國歷史上曾經有數百年的時間,只要降雨不足或氣溫下降,其漫長北疆就會成為與草原游牧民衝突的前線。同樣的生態壓力,也出現在歐洲殖民前的北美原住民身上。氣候一旦發生突如其來的劇變,便有可能促使大規模人口遷徙,導致當前世界上最動盪的地區爆發內戰或國對國戰爭。
我們可以在本書裡看見,生態正是引發人類發動戰爭的四大因素之一,不僅擁有悠久歷史,未來也會持續存在。只要對人類歷史進行全面考察,就會發現人類社會發動戰爭的動機與緣由其實沒有太大改變。從狩獵採集者為了占有獵場而與鄰居開戰,到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尋求所謂的「生存空間」,幾乎可說是一脈相連。
誠然,今日的演化生物學已不再認為人類先天就帶有戰爭的基因,但戰爭顯然發揮了某種演化上的功能。理解戰爭的久遠歷史或許無法促成和平,但至少有助於解釋數千年來人類為何戰爭,就連21世紀也不例外。
作者:李察.奧弗里
譯者:黃妤萱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5/8/6
內容簡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家曾寫信詢問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平不好嗎?人類為什麼非得要發動戰爭?面對愛因斯坦的提問,佛洛伊德認為答案很簡單,既是生物本能,也是人性使然。愛因斯坦並不滿意這個答案,他認為戰爭並非天性,而是人類的政治與社會選擇,因此人類最終可能選擇廢除戰爭,一如廢除奴隸制度。將近100年之後,今日世界依舊烽火連天。內戰與族群衝突未解,大規模戰爭更是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享譽全球的戰史學家李察.奧弗里決定接續愛因斯坦與佛洛伊德當年的挑戰。奧弗里根據自己長達40年的研究,綜合百年來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研究對戰爭成因的解釋,分別就生物、心理、文化、生態、資源、信仰、權力、安全等八大面向進行分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