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少女」換取蘇聯軍保護?《黑川的女性們》揭滿洲國集體性剝削歷史
「犧牲小我,就能守住全村人?」1945年日軍戰敗後,原本是以殖民者身份,風光移居滿洲國的滿蒙開拓團,陷入了應該放棄掙扎、客死異鄉,還是咬緊牙關努力返鄉的掙扎。從岐阜縣白川鄉黑川地區集體移居滿洲的黑川開拓團,最後的選擇是將未婚少女送去陪睡,來換取蘇聯軍的保護以及租借船隻渡河返鄉。
黑川開拓團靠著「貢獻少女」免於「全軍覆沒」,有超過6成團員平安返鄉,但這段歷史卻長期封印在團員的心中,直到近年才受到媒體關注。7/12起陸續在日本各大電影院上映的紀錄片《黑川的女性們》(黒川の女たち,暫譯,下方為預告片),記錄的正是這群當年「為了拯救全村,被迫犧牲奉獻」性暴力倖存者們的最後身影。
▌移居滿洲新天地的滿蒙開拓團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稱「滿洲事變」),日本隔年在中(華民)國東北地區以「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的名義,扶植成立滿洲國。
當時日本內地受到經濟大恐慌的影響,也陷入經濟危機,不只企業受到影響,農村地區也受到打擊。此時日本帝國想出的解決辦法,就是鼓勵農村地區的民眾集體移民到滿洲與內蒙古等新天地「開拓新世界」。來自岐阜縣黑川村(現屬於白川町)的黑川開拓團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集體移居滿洲國的其中一例。黑川村從1941年起,陸續派人前往滿洲的陶賴昭(現屬於吉林省松原市陶賴昭鎮),截至1945年戰爭結束,黑川開拓團共有129戶、662人住在當地。
對於日本政府來說,從日本內地大量送出農業移民,不只能快速提升殖民地的農業產值,農閒期間可以練兵,也有助於佔領土地,一舉數得。實際上這些開拓團的男丁們,在戰爭末期也都被徵召入伍,史稱「除根動員」(根こそぎ動員)——只要是年齡介在17到45歲的開拓團男性都會被徵召,村裡只留下老弱婦孺。
這些來自日本內地的開拓團,美其名是要「開拓新世界」,但開拓團居住的地方很多都是當地民眾早已開墾過的地區。開拓團生活、居住的土地,是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取得的土地,與其說是在「開墾」、「拓荒」,半強徵當地居民早已開墾過的土地及房屋更為貼切。也因此,當蘇聯軍在1945年8月9日正式攻進滿洲、日本在一週後的8月15日投降後,留在滿洲的開拓團們非常擔心會遭到中國民眾報復。至於原本應該保護「日本居民」的關東軍,早在蘇聯軍攻進滿洲之前,便能預期日本即將敗戰,早已落荒而逃。
根據統計,截至1945年日軍敗戰之前,日本在14年內約有27萬人從日本內地移居滿洲,這當中約有8萬人客死異鄉,主要都是在戰爭末期、等待返鄉期間因為營養不良、感染傷寒等疾病而死亡。
▌戰後面臨生死交關的抉擇
日本戰敗後,遭日本帝國遺忘在滿洲的開拓團,陷入了毫無防備、是否該集體自殺(日文稱「集団自決」)的恐慌心態。因為當時已經出現中國居民試圖奪回原有土地或房屋,針對殖民者(即開拓團)展開報復、燒殺擄掠的情形。蘇聯雖然只有參戰幾天,但已經成為「戰勝國」的蘇聯軍,在滿洲也是有如進入無人之境,強暴問題時有所聞。
另一方面,當時同樣在滿洲「拓荒」的來民開拓團(熊本縣來民町)和高田開拓團(廣島縣安藝高田),已經傳出全員同歸於盡的消息。讓黑川開拓團的成員更加擔憂,到底該和其他村子一樣,選擇集體自殺、免於被外族殺害?還是奮力一搏,想辦法活下去。
來民開拓團和高田開拓團的狀況絕非特例,目前已知至少有48個滿蒙開拓團選擇集體自殺。來民開拓團和高田開拓團拓殖地點離黑川開拓團很近,也讓黑川開拓團的成員更加人心惶惶。當時村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已經有不少人提議「自決」,但在成員之一的安江長太郎號召下,大家決定尊重生命,不論用什麼樣的方法,都要想辦法活著回國。
最後他們想出的辦法,就是讓村裡的年輕未婚女性「接待」蘇聯軍,換取蘇聯軍方的保護。安江長太郎的女兒Harue,就是守護村民的「黑川的女性們」,也是日後第一個說出受害經歷的倖存者。
▌二戰結束才開始的戰時性暴力
黑川開拓團的幹部們,選了村子裡15名17到21歲的未婚女性,負責「接待」蘇聯軍。蘇聯軍的接待所就設在黑川開拓團的學校及陶賴昭車站,接待所只用簡易的木板隔開,房間裡一次找來5、6名女性,簡單鋪著幾組被套,便有背著槍枝的蘇聯軍接連強暴這15人,期間長達2個月。日式大通鋪的睡覺方式,就是在榻榻米上鋪上床墊而已,並沒有床板隔開。根據倖存者們的說法,受害過程中她們的距離近到,彼此能手握著手哭喊媽媽,沒有任何遮擋。
接待所旁邊設有醫務室,當天被選中的受害者們結束每次「任務」之後,隔天一早就會立刻到醫務室消毒下半身。在這兩個月的時間內,雖然沒有人因此懷孕,但確實有人感染性病,更有4人因此死亡。
1946年,黑川開拓團的成員決定離開吉林省,南下前往遼寧省的葫蘆島,準備搭船前往日本博多。但在沿著鐵路南下時,橫跨松花江的濱北大橋卻因為國共內戰遭炸毀。當時有中國民眾願意借船讓他們一行人渡河,但代價又是年輕少女的身體。當天晚上據信又有4、5人受害,其中包括年僅14歲的少女,可見受害者和原本的15人不完全相同。隨後一行人順利搭船渡河,662人當中共有451人平安回到日本。
黑川開拓團婦女們面臨的處境有多普遍,可以從「二日市保養所」的故事一窺而知。
日本福岡縣筑紫野市的濟生會老人安養中心「むさし苑」,過去作為二日市保養所,這座醫療機構專門負責檢查與治療在戰後回到日本內地的婦女。當時日本法律禁止墮胎,但有太多在戰後好不容易從中國(含滿洲)、朝鮮半島等「外地」回到日本本土的婦女們,在返家過程中遭到性暴力對待而懷孕。便有像二日市保養所這樣的醫療機構,暗中協助這些婦女墮胎。目前相信二日市保養所戰後在1年半的時間內,進行了400-500件墮胎手術,並將胎兒的遺體埋藏在園區裡的櫻花樹下。
值得注意的是,二日市保養所是隸屬於厚生省引揚援護廳的醫療設施。「引揚」即指平民在戰後從外地(前殖民地)遣返回日本本土。雖然目前相關口述資料多半強調,當年二日市保養所的醫師們明知墮胎是違法行為仍協助孕婦墮胎,是因為這群畢業於京城帝國大學的醫療人員出於人道考量,希望協助這些返國孕婦墮胎。但不能否認的是,這背後也有日本政府的考量——國家的立場不希望這些孕婦生下這些「異種族的混血兒」導致「家庭崩壞」,並稱這些遭外族男性強暴而懷孕的情形為「不法妊娠」,即「非法懷孕」。
所以,厚生勞動省確實曾下令港口附近的檢疫所、國立醫院及地方政府,一旦發現這些「不法妊娠」的返國孕婦,就要立刻將人送去指定的13家醫療院所進行墮胎手術,而且不得留下病歷等相關紀錄。二日市保養所的行為,其實背後是有日本政府及駐日盟軍總司令(GHQ)的默許。實際上也有孕婦拒絕墮胎,希望能生下孩子。
▌性暴力倖存者的戰後
黑川開拓團靠著這些婦女的「犧牲奉獻」,超過6成的團員平安回到日本。但戰後好不容易回到日本後的生活,卻不如預期。倖存歸來的成員們決定封印這段往事,絕口不提,甚至批評這些「拯救全村的少女」是「被玷污的婦女」、「不會獲得幸褔」。前面提到的安江Harue(婚後改姓佐藤),也因為感染性病,必須長期治療而被趕出村子。
「我是曾經死過一次的人,」Harue生前曾在鏡頭前如此說過。Harue離開黑川村之後,搬到日本境內待開拓的蛭野高原(ひるがの高原),和另一名同樣從滿洲回來的日本男性結婚。婚後兩人在標高數千公尺的山上拓荒,但卻種不出米來,最後轉行當酪農。或許同樣待過滿洲,更能理解Harue的經歷,所以佐藤先生完全知道Harue返鄉過程的遭遇,兩人結婚時Harue甚至曾給夫家看過梅毒痊癒證明書。
像Harue和先生這樣,戰前到滿洲拓荒、戰後回到日本又去偏鄉拓荒,也是開拓團的一大特徵。《黑川的女性們》電影中另一位倖存者安江玲子,也是在回到日本之後遠離黑川村、定居東京,從此不再和村裡的人往來。
責任編輯/王穎芝